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真没想到推迟满足感(推迟满足感作文)

#育儿事务所#昨天我们去做核酸,上楼时就听见邻居家儿子嚎啕大哭,路过他家门口,正巧开着门,就看到男孩躺在地上打滚。原来是男孩想吃妈妈买的蛋糕,可

真没想到推迟满足感(推迟满足感作文)

 

#育儿事务所#昨天我们去做核酸,上楼时就听见邻居家儿子嚎啕大哭,路过他家门口,正巧开着门,就看到男孩躺在地上打滚原来是男孩想吃妈妈买的蛋糕,可是他妈妈偏偏不让,必须让他过半个小时再吃这位邻居的儿子,性子特别急,不管是吃饭或者是玩具都必须立刻满足他,稍慢一点就开始发脾气。

他妈妈也特别有意思,儿子想做的事,偏偏就不让他立刻得到,美其名曰“延迟满足”。锻炼孩子的忍耐力。所以常常听到孩子崩溃大哭。

延迟满足,来自美国心理学的一个实验“棉花糖实验”,就是让实验对象,几个小朋友分别在不同的房间,然后分给他们一块棉花糖心理学家告诉孩子:“我现在要离开,如果这块棉花糖你不吃,等我回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棉花糖,如果你吃掉了,那么就没有棉花糖了。

”说完心理学家离开了房间里有监视器,来观察孩子们的举动很多小孩听了之后,会老老实实的等着心理学家回来,而有的小孩等心理学家回来,就已经吃掉了实验者跟踪调查后得出结果,那些能够克制自己不吃棉花糖等他回来的孩子,他们更具有长远目标,在未来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个实验被很多妈妈熟知,如获至宝,并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克制就像我家邻居一样,当孩子想做什么或者想要什么的时候,妈妈们都会第一时间拒绝,并告诉孩子,必须等一会儿才能满足他妈妈们觉得只有这样,让孩子等一会儿再满足他就叫做“延迟满足”。

可是妈妈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延迟满足的实验中的主角是孩子,这个棉花糖是由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吃,而不是心理学家要求的很多妈妈觉得这不都一样吗?反正都是让孩子等一会儿再给他,可是仔细想一下呢,自己决定和被要求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自己决定是甘情愿,而被要求是一种控制作为成人我们都会有一种感觉,当我们心甘情愿去做某一件事的时候,会全身心的投入而且在这个过程整个人心身愉快,工作效率也会特别的高,获得的结果也通常都是非常好的,结果质量特别高的结果。

而当别人要求我们去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内心常常会有一种反抗心理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自己刚想去扫地,这个时候老公或者老婆正巧说:“快去扫一下地”这个时候我们心里就突然有一种不想去扫地的感觉了这就是当别人要求我们时,我们内心会第一时间出现反抗,有一种被别人控制的糟糕感觉。

或者说在工作中我们特别需要一份财务的资料,可是财务的这个同事偏偏就让你等一两天,你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了,可是他还是故意让你等,你能克制自己吗?心情是不是特别暴躁?

其实对孩子也是同理。当他心甘情愿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做得非常的好。可是你偏偏要让他等,故意为难他,他不仅无法学会忍耐克制,反而还会变得脾气越来越暴躁。

正确利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忍耐力那些忍耐性强的人,在人生中确实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也很重要,但是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第一,把自主性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延迟满足最根本是让孩子自己决定,他是选择眼前的目标还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所以家长不要替孩子做决定,而是把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考虑和决定。

比如孩子想看电视,你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是运动时间,我们要先去运动等运动结束后休息时间我们再来看如果现在看电视的话只能看5分钟,运动回来也不能看了如果现在不看,等运动之后回来就可以看30分钟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他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不要去刻意考验孩子,信任孩子。在国外延迟满足研究小组,就曾把“棉花糖实验”带度升级,分为了两个部分去研究。

第1个部分A组,是由“守信的大人”去做主导,对孩子做出承诺,即,如果孩子坚持没有吃棉花糖,那么就会给他兑现承诺第2个部分B组,则是由“不守信的大人”去做主导即,告诉孩子不吃棉花糖就给他更多的棉花糖,可是孩子坚持了,却没有得到棉花糖。

在二次试验后发现,a组的孩子在延迟满足实验中评论坚持了12分钟,而b组的孩子则只坚持了三分钟。刻意的训练和大人的不守承诺导致孩子对世界失去信任,也导致他们破坏了自己的自控力。

结语培养孩子应该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其结果也应该是让孩子自然而然的接受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方法,同时要了解清楚方法的本质所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一种,然后融入到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推荐阅读—4岁女童在方舱医院,锻炼学习两不误,情绪稳定是成长的高配谷爱凌成长中的4个关键词,展现出普通父母和“冠军父母”的区别清华教授:提高孩子成绩关键2点双减政策下这种特点的孩子能赢孩子作文写不好,是缺乏想象力!《山海经》敲开孩子想象力的大门。

被搬上语文课本的《山海经》有什么魅力?竟成为孩子的必读课外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