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中丞是什么?御史中丞算是大官吗?
做出假设,合理推断,还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潘文卿
潘文卿,字安文,又字约之,宋宝祐元年(1253年)登姚勉榜进士,监察御史左司谏,这是长乐三溪《中丞潘氏族谱》中记载的潘氏一族第十四世潘文卿词条的一段话族谱还记载,潘文卿娶屿头高枢密(指长乐屿头人,南宋枢密使高应松)女,塟陈坂葫芦门坤向,生一子:高翁。
南宋末年,贾似道当权主政,位列宰辅,结党营私残害忠义志士,面对蒙军围困襄阳,却拒绝发兵救援,致使群臣离德而屈辱投降,贾似道因此被列为宋朝奸臣,称之为“南宋灭亡的罪魁祸道”在宋将吕文焕、吕师夔降元并引元军逼近临安之际,抗元将领孙虎臣抚膺而泣:“吾兵无一人用命也”。
贾似道见临安危机,便奏请宋恭帝迁都广州,以避元兵,朝廷主战派力陈坚守,诏兵勤王,谢太后在群臣的坚持下驳回贾似道的奏请时朝廷有台谏官四人,陈过为殿中侍御史,徐卿孙为右正言,潘文卿、季可并为监察御史做为监察御史的潘文卿此时便联络朝庭三位言官弹劾贾似道及其党羽。
《宋史》载“诛其幕官翁应龙,廖莹中、王庭皆自杀”朝廷将贾似道流贬,贾似道在流贬途中(在漳州)为孙虎臣所杀德祐元年(1275年),随着元军围攻临安,宋将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朝廷见已无回天之术,谢太后只得命高应松写降表,高应松泣辞,表现出高昂的民族气节。
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朝中文武官员四处奔逃,王义山《徐侍郎逸事状》:“宋德祐甲戌,北兵渡江,举朝相顾失色余往访正言徐公,与论国事,闻台谏哭声震天,御史中丞陈过哭尤恸,明日过先走,又明日监察御史季可走,又明日监察御史潘文卿走……”可见在当时,众臣见朝廷内无良将,外无救兵,国之将亡,皆选择逃遁,高节者仅留高应松等九人,故而《长乐县志》亦载潘文卿为:遁归。
遁者:本义为迁移,离去;引申有逃跑,隐匿,回避,欺骗等意义,而此时遁者,更多有逃跑,隐匿之意在存亡危机时刻,做为朝廷官员和将领,不外乎几种结局:一、忠臣死社稷,武将战死疆场,为国捐躯,文臣誓死不降,尽忠守节;二、外出招兵勤王,虽不能力挽狂澜,但不致于变节投降;三、见大势已去,遁走,隐居不仕者,尚能保持气节;四、变节投降,变本加厉,引元军灭宋。
让我们看看《宋季三朝政要卷五》所载的那段历史,都有哪些人尽忠守节或遁或降大元国兵顺流而下,沿江诸将多吕氏部曲,望风降附,至黄州,陈奕以城降,至蕲州,管景谟以城降,至南康军,叶阊以城降,下江州,钱真孙以帅兼守举城降。
九江为江西屏蔽,陷则江西如破竹矣!至安庆府,范文虎乃吕氏之婿遂以城降大元国兵破饶州,守臣唐震为兵所害,死于州治之玉芝堂前,丞相江万里寄居饶州,州人皆遁,万里坐守以为民,望兵入其第,赴水而死至瓜州,扬州都统姜才大战杨子桥。
入建康府,沿江制置赵缙遁,察院潘文卿劾缙取行宫公帑金帛弃城建康赵淮赵葵子起兵溧阳,兵败不降死之张世杰率舟师趍金山约殿帅张彦,竟不出,世杰海舟无风不能动,孤军无援,战败人艘皆没入镇江府,守臣洪起畏遁,统制石祖忠以城降。
入宁国府,守臣赵与可遁三十日夜右丞相章鉴遁,三月壬申,韩震谋遁迁跸,阴懐异志,陈宜中与客潘希圣议请计事伏甲士撃之,以歩军指挥使领其众至常州,守臣赵汝鉴遁,钤辖戴之泰同士人王良臣以城降知江阴军赵立需遁,知广徳军令狐降。
京师戒严,朝臣接踵宵遁,人情汹汹,知临安府曽渊子,两浙运副浙东提举王霖龙,机政文及翁、倪普,台谏潘文卿、季可、陈过、徐卿孙,侍从以下陈坚、何梦桂、曽希颜等数十人并遁,朝中为之空疎我们从以上可以看出,潘文卿做为宋朝的监察御史,在关健的问题上与众言官共同弹劾奸臣贾似道,守建康府的沿江制置史赵缙取行宫公帑金帛弃城遁走,潘文卿劾之,在朝廷用人之际,谢太后将徐卿孙出为起居郎兼权兵部侍郎,除左司谏潘文卿,右正言季可,监察御史何梦桂、曾希颜,说明太后对众谏官还是认可的,且其岳父为忠臣死节的枢密使高应松,可以推断文卿其人尚存忠义之心,虽没证据证明其归闽招兵勤王也没证明其有变节投敌,故而县志载其为遁归。
再看长乐三溪《中丞潘氏族谱》载,文卿生一子高翁,字维谦,高翁生一子镛,字以韶,为三溪红门房,镛生五子,曰清、泓、澜、泽、演,三溪红门房再分出爱溪房、红门长房、红门二房、红门三房,红门四房,从南宋至今繁衍二十余代,居村人口约5000人,外迁人口更是无法统计。
可知文卿一族,入明后,人丁兴旺,繁荣昌盛,成为旺族据族谱记载:文卿公墓塟于三溪陈坂葫芦门坤向后因1958年三溪修建水库,村人将祖墓移往高处,至今我们还能看到文卿公与其子高翁的合塟墓墓碑上无从考证文卿公的生卒年间,但从历史记载上可知,临安破城是1276年,也就是说长乐三溪的文卿公卒年至少应在1276年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广东省湛江市吴川王村港镇覃寮村发现了文卿公墓当地出王岭潘氏墓群记载如下:出王岭潘氏墓群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王村港镇覃寮村,为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墓葬,占地面积约984.49平方米,墓葬有宋都宪中丞御史大夫潘文卿夫妇合塟墓……等。
从墓碑的年代看,显然为后人所立,墓碑正文为:显太祖考宋都宪中丞御史大夫文卿公府君妣宋诰赠二品安和康德陈氏太夫人墓由此可知广东吴川文卿公夫人为陈氏
我们再从吴川潘氏族谱中,去寻找信息,族谱虽为新修,但首页表明:旧谱由闽来高(指高州,当地属高州)世表,谱云:数典不忘,所贵在知本,不祖叔季,而祖壹骀则渎……我潘氏自周初以迄南宋,垂千余年,其间虽有可著,而所次弗详,南渡后,由闽来高,谱牒具在。
今因旧本,自囗古月祖始,著其明,而疑者阙焉,作由闽来高世表观其世系,一世铭冠,号古月,中议大夫,二世学明,又名文卿,字浴爽,又字德齐,号天池,宋监察御史,生于淳熙已亥六月初六,卒景定癸亥,寿八十五,妣陈氏封夫人,寿八十八,合葬于山岭,子一:惟贤。
从上所知,淳熙已亥为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景定癸亥是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那么也就说广东吴川的文卿公逝于南宋灭亡之前据湛江的潘唐华介绍说,当地有文卿公背皇子(太子)的传说,我们查阅整个南宋史,官拜监察御史或都宪中丞,又或御史中丞之类官职的潘姓官员,也只有南宋末年的潘文卿,从《长乐县志》、《福州府志》等处皆可看到记载其为长乐人。
而吴川潘氏族谱又载:由闽来高文卿公的去向有两种可能:一:在南宋灭亡之时,即1276年3月,群臣皆遁,文卿公从临安逃回福州长乐,隐居于乡野,至死不仕,死后塟于三溪,其子高翁百年后,同塟此处不理解的是:做为宋朝的官员,官至监察御史左司谏,在当时也算是大官了,而在元朝廷灭掉南宋在福州称帝的小皇帝赵昰后,肯定要追捕南宋的遗留官员,此时的文卿公怎么可能还敢留在家乡等死,唯一做出的选择不就是再一次流亡吗。
史载:1276年11月,元军就攻下了处州,不久建宁府、邵武军皆陷在福建的北大门被扣开之际,福州已无险可守,当时在福州的陈宜中、文天祥、张世杰等急忙带着小皇帝赵昰并几十万兵民坐船从福州下海,沿海岸线逃向泉州。
在泉州立足未稳,元兵又至,只得再次逃去潮州而此时逃难的南宋军民要不是不愿降元的南宋官民,要不是惧怕战火的求生百姓我们似乎有理由推测,文卿公应该也是随着南逃的军民离开家乡,躲避元兵的搜捕,故而在家乡长乐三溪的墓,乃其后人在明朝时所修,只是将文卿公与其子高翁公同列在一块墓碑上。
还因为在元朝时,汉人是最低等的族群,甚至连名字都不让取,而用数字符号来区别的情况大有人在,所以在元一代,不可能修大墓,更不敢立宋官员的墓碑,因此,推断文卿公在三溪的墓葬,应该是入明后,汉人恢复了地位,其子孙为其所立。
而文卿公是否隐居在家乡,抑或再次遁走,老死他乡,则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福建长乐三溪文卿公御史府第(修复前)
福建长乐三溪文卿公御史府第(修复后)可能二:1276年文卿公回归家乡长乐后,元兵进攻福州,即位福州的小皇帝再次向南逃遁,文卿公随遁,最后逃至广东,加入了陆秀夫领导的抗元宋军,在少帝赵昺逃难之时,亦曾背过小皇帝,此处呼应潘唐华所说的:文卿公背小皇子的传说。
但在陆秀夫背少帝赵昺投海自尽时,文卿公避难到湛江吴川隐居,而躲过元兵追捕,娶妻生子,其子名惟贤至今繁衍成旺族此处不解的是:广东吴川潘氏族谱记载,文卿公卒于1263年,如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背皇子,与南宋末年的这段抗元历史也无关,又何来同一时期出现两位潘文卿监察御史,只能理解为其族谱记载有误,观《吴川潘氏族谱》,系今人所编,或许在明、清时期留有详细的族谱记载,但有元一代,如是宋室官员,其子孙一定是要隐瞒祖上的那一段历史,是否可以理解为文卿公隐居吴川,交代其子孙故意更改了其生卒年间,抑或传至明朝,开始修祖墓时,记错了时间,以讹传讹。
观两地文卿公的子嗣,长乐名:高翁,字维谦,吴川名:惟贤,按汉人的传统,或以名显,或以字行,而维与惟同音,可以是取名时有意辨别之,亦可能读音书写时,后人记之,但按当时的辈份取名,感觉到极为相似因此,我们能否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断,长乐三溪文卿公与广东吴川文卿公,实为一人,就是南宋监察御史左司谏潘文卿,从临安回到三溪后,见元兵又攻到福州,陈宜中、文天祥等皆守不住福州,向南而走,公为躲避元兵追捕,亦再一次选择南逃,最终隐居于吴川,娶妻陈氏,又生一子惟贤。
而在长乐族谱中记载其夫人为屿头高氏,即高应松之女,我们又从《长乐屿头高氏族谱》中得到相关信息,高应松子蒙字孺正,娶察院女,就是说潘文卿有个女儿,嫁给了高应松的儿子,高应松,宋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比潘文卿中进士的时间还晚六年,从此条信息可知,潘文卿与高应松应是年龄相仿的同辈,有传说潘文卿还比高应松长几岁,然而族谱记载潘文卿娶屿头高枢密女,会不会在当时危难时刻,是高枢密托付女儿给文卿呢?从《长乐屿头高氏族谱》还知,高应松长子颐字孺贤和堂兄弟宗逮字孺可都是娶的三溪潘氏女,可见两家姻亲关系是非常牢固。
在古代,官员三妻四妾实属正常,老夫少妻更是常有,而长乐三溪《潘氏族谱》只记载文卿公娶高氏,未有其他妻室的记载,是否理解为高氏生了高翁,而正妻只生女儿,后人在明朝续修族谱时,就只记载了有后代的高氏,而不记载正妻某氏,甚至为了突出生母高氏的地位,故意忽略前面的正妻。
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广东吴川潘氏都举行祭祖大典,三溪潘氏文卿公后人也试着前往观礼,但因两地时隔太久,且在文卿公的年龄等方面未曾有共识,是否同为一个人,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因此,两地潘氏仅处于相知状态,而未曾有更多的交流。
也正因如此,笔者从历史人物的官方记载,两地《潘氏族谱》的佐证,以及合理的推断,做出假设结论,以供两地族贤,有识之士研究探讨,从而还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宋监察御史潘文卿”形象,以便后人更加准确地给他一个历史定位。
文卿公二十三世孙家煜谨识.......................................................................................................
..........................................................................................................
.......................................................................................................
.....................................................................................................................
..........—END—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zuo是什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这款专为医生打造的输入法拥有海量医疗词库,拥有超10万个包括中、西医在内的医学词汇,还针对医生场景进行了优化。…
-
惟一是什么?惟一拼音?
用一首歌的时间陪你入睡。
- 惟一是什么?惟一拼音?
- 心的笔顺是什么?心的笔顺是什么写的?
- 高洁是什么?高洁丝卫生巾安全吗?
- 驼峰是什么?驼峰桥的标志图片?
- 电场强度是什么?电场强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