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上士是什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大道至简,既不神秘,也不复杂。只要踏踏实实的去践行,便会有所收获。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士是什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大道至简,既不神秘,也不复杂。只要踏踏实实的去践行,便会有所收获。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侵权请联系删除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章我的话易知,且易行天下人没人能知晓,亦没人能践行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大道至简,原本平平坦坦,而人们却执着于寻求一条捷径。

以此解之,便豁然开朗。所谓下士,便是热爱寻求捷径的聪明人所谓中士,便是在捷径与坦途之间徘徊的人所谓上士,便是于大道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信受奉行的人。

譬如说上学时,如何上学时,大伙都琢磨,如何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答案很简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是刻苦努力,天天向上是保持积极的心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学生听了,就会摒弃杂念,刻苦学习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等学生听了,觉得有道理,但是定力不足,行为上常常懈怠不前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等学生听了,以为未免太过简单,而执着于寻求作弊等其他看似捷径的方法,故而大笑之大道至简,下士的笑更加凸显了道的易知易行,反而让人们忽视了。

有人会讲,学习在刻苦之外,还要寻求正确的方法,这话没错。但刻苦是方法的根基,没有根基的方法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罢了。于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而言,好好学习仍是灵丹妙药,方法是锦上添花。

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的路,只有迈出了第一步才有希望这不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吗?道观常有挂单的道士,大家私底下聊天,新来的道士怎么样?有人说了,问不倒大伙听了,哈哈一笑罢了。

什么叫做问不倒,就是你说什么,他都知道,还能说的头头是道,不过一下手就露拙了,没有亲身操作过很聪明,什么事一看就明白事非经过不知难,坐而论道容易,躬身去做之后,方知其中一行三昧大象放冰箱分几步,大伙都知道是三步,很简单,但你从哪找那么大的冰箱,又怎么把大象搬进去,这都是具体的操作问题。

你说我明天晚上看个电影,很简单吧但你要保证明晚有时间,电影院都位置等多个客观条件,才能有可能完成明晚看电影这件事换个角度讲,上士在走捷径,而下士在绕远,中士占了绝大多数,在聪明的下士坐而论道的时候,上士已经通过自己的勤而行之完成了自我的升华,可谓是弯道超车。

比如,老子曾经对孔子说过:“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于是在孔子看来,不讥人之非,就等于要隐人之恶;不扬人之恶,就等于要扬人之善。

“隐恶扬善”,遂成治世良方,却完全违背了老子“无为”的本意比如,老子曾经对孔子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于是在孔子看来,装傻,才是最高境界所以他盛赞宁武子和颜回,说颜回“似愚而又不愚”,说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对他装傻的功夫表示佩服

但若愚等于装傻吗?绝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和揣着糊涂装明白,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一类人:“伪人”深藏故而若虚,盛德故而若愚;不能深藏却又要表现出谦虚的样子,德性不够却又要表现出拙朴的样子,那就只能去伪装了伪人绝非道也,修道的第一关,就是要存真,去伪。

“圣人被褐而怀玉”,是展现最真实的自我,然而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圣人在“装”了有华丽的衣服不装,反而要装上粗布衣服,这不是装是什么?但他们却不明白,玉石的外皮,就只是石壳而已,穿上华丽的衣服,装扮艳丽的容颜来修饰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为何难以被世人所认识,正是因为它“被褐而怀玉”,外表朴素而内在丰华,并不符合“聪明”之人的审美方式所以“傻人”得到“傻福”,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同样不能理解在他们看来,傻乎乎地走大道,哪有抄小路走得快呢?但是“大直若屈”,踏踏实实走大路的人,虽然看似绕远了,却反而往往比那些抄小路的人,更快到达目标。

所以踏实肯干的人,比偷奸耍滑的人,更容易得到信任;不工心机的人,比心智灵巧的人,更容易得到倚重;积功升迁的人,比幸进之徒,更容易得到重用但老子也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就像谁都知道坚持就是胜利,但真正能坚持到底的人,却恰恰就是那些别人眼中的“傻人”。

因为“聪明”的人,在于机变,故而难有持久之心,持之以恒在他们看来不是聪明;他们也不会走大路,总觉得有更为便捷的小路可走;他们也不会守规矩,守规矩不能体现出他们的“聪明”为何人们会以能钻营、善于投机取巧为聪明,以精通人情世故、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为能力,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正是因为“聪明”思维流行的结果吗?在这种氛围之下,还能老老实实行于拙朴的人,无疑于智商有硬伤了。

所以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走正道的人,被人看成有问题;善于为人处事的人,被人看成是傻子而以他们眼中的“正道”和“聪明”行事的人,就算能得到福,也往往会转化成祸;傻人虽然看起来智商有问题,是大祸,却又往往能得到福。

这不能不让人迷惑不解为什么傻人有傻福,你觉得迷惑吗?点赞和在看总有一个在路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