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抽离是什么?抽离情绪什么意思?

即然问题是情绪波动大,那就让它不波动

抽离是什么?抽离情绪什么意思?

 

点击蓝字关注我呦!

读懂星星的语言,唤醒孤单的孩子!嗨!大家好,我是少年的名字,一个情绪稳定的谱系成年人在上一期分析王昱珩的视频里,王昱珩自述平时习惯用上帝视角看待问题恰巧我也是同样的思维逻辑,正好可以分享和解释下这种感受。

简单来说就是即便自己是当事人,却总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分析问题说得好听叫理性,说得难听叫冷漠,因为这种感受我给这个状态造了个词,叫“木讷态”,并认为这种状态可以帮助谱系融入社会恰巧前不久帮某大学自闭症项目找我帮忙做一个调研,在与相关负责人交流时我提到了“木讷态”,这个负责人听完后告诉我,在心理学方面有个专业术语叫“自我抽离”,应该就是我描述的意思。

即然有比较成熟的研究,那就让我们看看论文,分析下“自我抽离”是如何帮助谱系稳定情绪的~

这里分享的两篇论文分别是《自我抽离对消极情绪的影响》(论文1)和《自我抽离和分心策略调节愤怒情绪的时间效应》(论文2),第一作者都是孙凌以下是两篇论文的核心观点:自我反省视角可分为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两种。

自我沉浸视角是指个体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可忆过去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情绪感受自我抽离视角是指个体回忆过去的某段经历时,以旁观者的身份(第三视角)重新看待这个经历个体采用自我抽离视角能够改善因回忆而唤起的消极情绪,采用自我沉浸的视角则会造成相反的结果。

论文1中,作者考虑到国内外文化差异,组织100位学生进行实验,最终确认自我抽离视角能有效缓解基本情绪,但在能否缓解自我意识的情绪存在不同的结论论文2中,则是对比分心策略(转移注意力)和自我抽离策略对情绪的管理效果和效果长短。

最终确认分心策略在一段时间后情绪会反弹,自我抽离则效果更好论文全文我就不复述了,有兴趣的可以查阅原文,我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总结下:自我抽离在管理情绪方面的效果杠杠滴,相较于转移注意力,自我抽离的效果更为长效。

不在乎、无所谓、没必要 上面的论文主要是通过实验证实了自我抽离对情绪管理的有效性,但家长更关心的是,如何应运用自我抽离改善自闭带来的情绪问题,所以后面的内容是我个人的解读部分我对自闭底层逻辑的解释是神经递质波动大,从而造成了情绪波动大。

如果放任情绪波动,就容易进入情绪崩溃的失控状态,也是家长最头疼的状态而谱娃的家长应该也观察到,当孩子情绪稳定时,他们和普通孩子并没有太大差异,问题往往是情绪带来的即然情绪波动会导致崩溃,那理论上如果不让情绪波动不就和普通人一样了吗?。

回到现实中,谱系一般有两种情绪状态,一种是情绪剧烈波动的,另一种是麻木冷漠的情绪剧烈波动其实用个现成的疾病就能解释,也就是“双相情感障碍”,而麻木冷漠的状态是一种情绪自我保护的机制,它通过回避共情,从而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自己情绪崩溃,。

恰巧我属于是这一类据我观察,麻木冷漠的谱系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因为他们不生事儿反之,情绪剧烈波动的人就较难让人接受,上一秒还和你有说有笑,下一秒就开始耍脾气,这谁受得了?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麻木冷漠是先天的还是后天?我以个人经历告诉你,是后天的。

回顾我的成长经历,我小的时候是脾气很大的,动不动就发脾气比如小时候吃鱼被鱼刺卡了,我不会怪自己不小心,只会怪我妈为什么要烧鱼,现在看来非常蛮不讲理,但上了脾气就是这样的因为那个时候,我都是对外归因,也就是生活中所有的不开心都认为是其别人造成的,所以一有不开心就对人发脾气。

而且谱系往往是“洞里老虎”,因为面对外人会感到压迫而不敢发脾气,最亲近的人成为自己伤害最多的那个人,他们好冤枉但后来我自学了编剧,在提交剧本时,审核不会在意你是不是科班出生,也不会在意你是不是第一次写,他们唯一的标准就是看你创作的内容是不是精彩,是不是吸引人。

所以剧本写得不好找外因是无用的,所有问题只能对内归因,也就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也正是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价值观我不再轻易冲别人发脾气,凡事优先找寻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先天对内归因也不少,会对自己发脾气)。

伴随着价值观的改变,我的情绪也逐渐稳定,并习惯于通过上帝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以客观标准来看待自己的言行和作品,也让我变得麻木冷漠也就是说,自我抽离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其它更像是一种价值观当孩子学会从上帝视角看待自身问题,他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是不是无理取闹,情绪的波动自然会减少,触发情绪崩溃的场景也相应减少,。

这就是我认为自我抽离起效的原因但难点在于,建立自我抽离是必须源自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你光和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推卸责任和回避压力是人的本性孩子要接受这一价值观,除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上,还需要他们在运用自我抽离后,能帮助他在获得收益(如家长表扬、收获朋友等),他才会接纳这种价值观。

要想培养自我抽离的习惯,牢记这三个关键词“不在乎、无所谓、没必要”,利用回声语言提醒自己别把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放在心上,当他们发自内心接纳这套价值观后,情绪也就基本稳住了不理解什么是回声语言的家长,这里准备了传送门:。

传送门

举个例子,当别人给孩子起外号时,孩子很生气,此时你就问他“那你少块肉吗?即然不少块肉,你干嘛放在心上呢?”其实孩子间起外号,既有恶意也有开玩笑的,如果把每句话都放在心上,那不得像个刺猬一样天天炸毛,那人不成了情绪的奴隶了?

人世间所谓的心态好,无非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关于上帝视角是可以被后天养成的,我不想自己是孤例,回头被质疑说不可复制为此,我约稿了一名的成年阿斯伯格,她曾被三甲医院诊断为自闭症,如今已大学毕业且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她也经历过情绪从剧烈波动到自主可控的过程,邀请她做客我的号,也是希望提供给大家不同的角度她的文章将在一周内也于此处发布,家长可以对比我和她的说法,了解我们是如何通过后天的自我调节改善情绪问题的拥有强大的自我认同。

按上面的说法,是不是面对嘲弄和霸凌,我们谱系只能让步的份?那么下面的话,我想写给已满14岁的谱系少年或有些家长可以收藏这篇文章,等孩子到了14岁时给他们看因为自闭特质有反应慢半拍、听不出别人话里有话、脾气古怪的问题,所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被NT嘲弄和霸凌。

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小时候也是被嘲弄和霸凌的对象,但也都过来了大部分嘲弄和霸凌你的人,他们不过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当初欺负我的人今天也有40岁了,相隔二三十年,我都记不起他们的长相和名字,何况他们的所作所为?真路上见到了也就是尴尬地打个招呼而已。

所以很多看似过不去的坎,把它们交给时间,那都不算个事儿要记住在你的人生里,大部分人不过是人生中的过客,只有你是主角,且你无法回避自己好在自闭特质的一大优势就是高专注度,就是大脑只能装一件事情绪波动的那一刻恨不得掀桌子,但真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再找点事情切换主线任务,很多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这里想想韩信的胯下之辱,只要人建在,就没有什么不可能,所以别让情绪成为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绊脚石当你换了学校、换了工作,那些让你不愉快的人就会消失但如果不调整自己的社交技巧,新环境也会变成老环境,还会有新的令你不愉快的人和事等待着你。

所以如果这段经历让你不开心,你要做的是在下一段经历开启前改善自己,不然你还会重蹈覆辙,只有改变自己才是一劳永逸再回到那些嘲弄和霸凌,前面说了他们的动机有些是恶意的,有些是玩笑的,要学会区分动机开玩笑的是朋友,他们希望你好,只是一时嘴贫,回头私下里说你不要那么说我了,我会不开心的。

关键是那些恶意的,他们希望你变糟变烂,这样他们就能用你衬托他们的优越感如果你因为情绪问题厌倦了学习丢了工作,岂不是正合了他们的意?他们可以一辈子用你的失败来承托自己的成功,所以你要让他们计划落空,最重要的就是把他们比下去,比他们成绩好,比他们收入高,比他们活得精彩,那到时候那些对你的嘲弄,就成了他们的不知天高地厚。

我,一个大专生,父母都是下岗职工,没有任何身世背景,第一份工作就被当背锅侠愤然离职,随后的16年里换了14份工作,30岁第一次谈恋爱,结婚的时候没办婚礼,甚至婚前连婚房都没有;到今天帮助公司成为行业垂直领域的头部,供着两套房且家庭和睦,自闭症研究上独树一帜,帮做自媒体帮朋友一年B站冲到50万粉,计划今年下半年做自己的视频号,分享自己的见闻、剧本和小说。

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我很清楚自己一路走来到底克服了多少偏见和困难活至今日,我比我身边绝大多数的同龄人活得精彩,40岁的我对外强调这是我第二个20岁,在本该不惑的年纪还有梦想并为此努力,身边又有几人。

所以我想以一个过来人告诉你,当你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那些嘲讽、诋毁你的杂碎,洒洒水啦!以上的描述并非心灵鸡汤,背后的生物特性逻辑是:强大的自我认同会激发大脑分泌内啡肽内啡肽是药理上的镇痛剂,它可以减轻痛感、缓解压力、并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较于多巴胺和血清素,内啡肽的效果长效且稳定,它可以帮助人稳定情绪,通过运动(banxiaos)和吃辣也可以获得我接触的家长群里有个多动的孩子,运动后反而坐得住,这就是内啡肽的作用所以,如果你还在读书,去拿个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将来用好工作高收入证明那帮欺负你的人有多么有眼无珠;如果你已经在工作,记得出现问题要学会对内归因,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让公司离不开你,这样即便别人觉得你怪也拿你没办法,一切的前提是你要有真本事。

还是那句话,只有你内心足够强大,别人逞口舌之能是伤不到你的。所以去学习,去工作,去努力提升自己,去找寻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定位,我相信到那个时候,你是驾驭情绪的主人~写在最后

文章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自我抽离的依据与应用,后半部分则是建立自我认同,两种方式都能对抗外界的负面情绪当然,后者需要取得一定的阅历与成就作为信心的正反馈,这也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上期关于王昱珩的分析中,看原视频的话你可以感受他的举重若轻和不屑一顾。

他的言行举止源自他的自信,源自于他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允许他不去妥协,这就是他淡定的底气当然不是每个谱系都是王昱珩,智商高低,程度轻重都会拆分出不同的个体,也不是每个人都要拿来和王昱珩、马斯克去比较,但能抵近或突破自身的条件上限,能满足自己对人生的期待,生活有目标感,就值得被尊重。

就像我在进行的自闭独立研究一样,很多人对我有不同看法,其中既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但通过孩子的观察,家长地反馈,我相信目前走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对那些善意的提醒我表示感谢,而对那些恶意挑衅的跳梁小丑,你来呀,欢迎与我约定在线直播辩论,我有信心解答你们的质疑!。

我欢迎任何人从我的论述逻辑里找问题,更接受在专业上的指点,但不欢迎对我的身份指指点点我研究自闭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是医生,而是因为我本人就是自闭谱系只有自闭才理解自闭的感受,这也是我坚持在解读自闭、拆解自闭的底层逻辑与动力。

最后,求点赞!求在看 !求转发!如果能 打赏 下就更好了!那么下一期我会邀请前面提到的嘉宾分享自己是如何做到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她也会分享自己对强迫症和刻板的最新理解与认识这个新系列会对阿斯伯格本人或谱系家长开放,欢迎更多人做客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带娃经验,让我们从更多视角去了解自己,了解孩子。

那么让我们拭目以待!拜拜!

公众号底部菜单整理了往期文章方便家长取阅知乎号:读星星的少年贴吧号:少年的名字B站号:梗直的星少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