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这样也行?杨衍银(杨衍银近期活动)

她让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与日月同辉杨曙明她叫杨秀芝,曾经是全国的三八红旗手,曾经是山东省的优秀共产党员,曾经是济南市街道工作的旗帜和标兵,曾经是历

这样也行?杨衍银(杨衍银近期活动)

 

她让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与日月同辉杨曙明她叫杨秀芝,曾经是全国的三八红旗手,曾经是山东省的优秀共产党员,曾经是济南市街道工作的旗帜和标兵,曾经是历下区家喻户晓的学习楷模在我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有过许多榜样、楷模,不过要说这些榜样和楷模距离我最近的,且让我最感亲切的,最值得崇敬的,当属杨秀芝。

毛泽东同志有句至理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杨秀芝就是这样一位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1929年出生的她,四十年代末随丈夫来到济南之后,随即就参加街道居委会的工作,并长期担任南北历山街居委会主任,直到去世前仍还担任着居委会的党总支书记。

她从小杨、杨大姐,到杨大妈、杨奶奶,五十多年如一日,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那些年间历下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居委会工作的旗帜、标杆在当年的南北历山街,少年儿童们喊她“杨奶奶”,年轻人称呼她为“杨阿姨”,中年人称呼她为“杨大妈”,年龄大的人则大都称呼她“杨主任”,但不管什么称呼,里面无不浸透着人们对她的敬佩、尊敬和亲热。

记得四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所在工厂的翻砂车间就在南北历山街南头,当时我在翻砂车间干炉前工因为每天上下班都要途经南北历山街,所以时常能够看到杨秀芝那忙忙碌碌的身影:清瘦的身材,干净利索的装束,胸前佩戴者“为人民服务”的胸章;不是在与居民聊天,就是在串门走访,要么就是在清扫卫生,或是沿街贴标语……那时候她能吸引我的目光,是因为我知道她的大名。

虽然当时她并不认识我,可在那个崇尚英雄和先模的年代,她却是我心中学习的楷模街道卫生事关居民生活环境、生活心态和身体健康,而且还是街道工作的门面,杨秀芝对此很是心知肚明,所以自打她参加居委会那天工作起,尤其是当上了被居民俗称为“街道主任”的居委会主任之后,就始终把街道卫生当成天天抓的头等大事。

那年月政府还没有为背街小巷配置专职保洁员,街道卫生是完全依靠居委会和居民们的“各扫门前雪”南北历山街居委会地处城郊结合部,搞好环境卫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是再难也难不倒杨秀芝在她眼里,在她心里,在她的实际行动中,卫生不仅要天天打扫,而且要随时打扫。

当年居住在南北历山街的人们都还记得,那些年在每个院落的大门洞里,都有街道干部们放置的扫把、簸箕,为的就是随时取用,方便取用570米长的南北历山街,再加上居委会所辖的东西历山街、贺胜戏场街、东玉斌府街、木头园子巷,总长度在千米以上,说来虽还不算太长,可几十年间天天都把街面卫生保持的那样整洁,而且连117个居民院落也是如此,的确不简单,也的确不容易。

记得济南市开始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最初那几年,南北历山街居委会自然而然成为学习的样板,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可谓络绎不绝那些年间,但凡是各级政府通报表彰卫生先进单位,绝对少不了南北历山街居委会的大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经在历下区原东门街道办事处,也就是如今的大明湖街道工作过两年多的时间,因为南北历山街居委会就在这个办事处区域内,所以让我有幸与杨秀芝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而近距离的接触让她老人家更成为我最崇敬、最敬重的人。

虽然调离“东门”之后我们没了工作中的交往,但我与她老人家却还时常通个电话,隔三差五地还要见个面聊聊天我们聊天时大都是她讲我听,可这就让我很是心满意足了她给我聊得绝无私事,鲜少国家大事,绝大多数都是居委会工作的“家长里短”。

她关爱街坊邻里,热爱自己的工作,岂止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说两句话不离本行也绝不为过,有时候简直就是句句话不离本行“为党就要为民,为民就是为党服务于群众是我的天职”朴素的话语,朴实的道理,杨秀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居委会的工作都是些事关群众生活的琐碎事,但就是这些琐碎事,却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威望,关系着居民的幸福指数,杨秀芝非常明白这个大道至简的真理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服务网点少,居民生活很不方便之窘况。

为了解决困扰居民的“不方便”,她带头凑了20多元钱,从“提篮小卖”开始,陆陆续续办起了十多个具有代购、代销、代办职能小饭店、小商店、小奶站、维修站、物资回收站,成立了托儿所、缝纫组、维修站、理发店、面条加工点、儿童课外活动园等等,服务项目达四五十项之多,较好地解决了困扰居民日常生活的难点。

后来杨秀芝把这些做法概括为“十不出居”,不久,这“十不出居”的先进经验就得以在全市和全省推广,其裂变效果对当年方便居民生活,发展居办经济,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居委会工作无所谓八小时之内之外,因为街坊邻里间的家长里短多为八小时之外的事,因而街道主任们辛苦不言而喻,更何况把居民冷暖放在心上不是空对空的虚话,需要实打实的付出。

那些年里的杨秀芝,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风里还是雨里,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以致她时常冷落了亲人,时常顾得了“大”家,顾不了“小”家她把践行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落脚在点点滴滴,事无巨细的繁琐中。

苏学峰大娘是杨秀芝最牵挂的五保户,对她的关心照料可谓几十年间无微不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她巡查民房时,发现老人的住房出现了裂缝,于是,她不顾自己瘦弱的身体,硬是把老人背到了安全处老人活了96岁,临终的前几天,她握着杨秀芝的手含泪说:“俺经历了清朝、民国、共和国,新旧对比,还是共产党好,因为你比俺亲闺女还亲。

”当年阁子前街的李文玉小朋友,父亲患有精神病,从外地农村嫁到济南的母亲,在她两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小文玉由此变成了没人管的孩子当阁子前街合并到南北历山街居委会之后,杨秀芝就把小文玉送进居办幼儿园,并全权担负起照管看护的责任。

小文玉到了上学年龄,杨秀芝又出面协调,把她就近送到阁子后小学上学为了解决小文玉的户口,她多次与公安部门协商,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难怪小文玉把杨秀芝称为“我最亲最亲的好奶奶”伤残军人柴本达双目失明,退伍后曾有段时间精神不振,杨秀芝在鼓励他振作精神的同时,优先把他安排到居办商店工作,并主动与民政局联系,帮助他解决了住房难题。

同时,她还发动居委会干部为他招亲,待到撮合成婚姻之后,又为其妻解决了户口的“农转非”之后,随着他们两个儿子的相继出生,杨秀芝又多次找到民政部门反映情况,三次为柴家调整了住房那些年间,每每说起杨秀芝,柴本达都会流落出无比激动的感激之情。

高祥后居地形复杂,且高低不平,使得自来水的“进院入户”成为多年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1998年区划调整将其并入到南北历山街居委会的第二天,杨秀芝就向有关部门递交了自来水进院入户申请,而后又天天赶着去催促,有时一天能去三趟。

她的激情和诚心,“逼”得相关部门千方百计克服了困难,仅用了一个多月就解决了问题高祥后居的居民们为此说:“这送来的水里,倾注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倾注了居委会,尤其是杨主任的情意”杨秀芝家庭出身贫苦,虽不是文盲,可也就是个初小文化。

参加居委会工作之后,她很爱学习,因为她知道,这既是党性要求,更是工作需要她经常忙里偷闲地用听广播、看电视来弥补文化水平不高之缺憾,而且持之以恒,天天都是如此,其认真态度和刻苦精神令我等晚辈比之也惭愧说实话,她老人家的脑子特别好使,又听得认真,看得仔细,且勤于思考,注重联系实际,所以她的思想境界始终能与时代合拍,每每说出的新词新句,讲出的新理论,让我们这些的知识分子都汗颜。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当年她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党员干部就要学理念,要不然你就不会做群众工作,只有学透了中央精神,才能把好事办好”这是杨秀芝经常挂在嘴上的话由于她的德高望重,那些年间时常有单位请她去作报告。

她的报告合情入理,声情并茂,每每都会让人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在岗工作那些年,每逢到新单位去担任“一把手”,都会把她老人家请来,让她给同志们说说共产党员的党性,拉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懂得作秀,但不会作秀,我请她作报告是因为她老人家是我人生之楷模。

杨秀芝让我敬佩的不仅是勤劳为民、任劳任怨的精神,还有她那高风亮节、公而忘私的品德她从事居委会工作前期的那二十八年,按照当时的政策,既无工资,也无补贴,可谓是完完全全的义务奉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曾多次动员家庭女妇女们走出家门参加工作,杨秀芝为此也有过几次进工厂的机会,她也曾经萌动有这样的想法,可是,面对“分社”(街道办事处)的诚挚挽留,面对街坊邻里们的依依不舍,面对她实在也放心不下的牵挂,于是,她只好把“萌动”“消灭”在心里。

要知道,当年是困难时期,她有5个孩子要抚养,7口之家全靠丈夫那60多元工资,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可即便是这样,她也是勤恳为民毫不懈怠,公而忘私时刻不忘1980年,党和政府出台政策,为杨秀芝这些多年从事居委会工作,但没有任何收入的人实施特殊“招工”,让他们成为名义上的“正式工人”,能名正言顺地领取工资,以便继续安心在居委会工作,于是,杨秀芝便成了济南华通汽修厂的工人。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有病就得吃药,杨秀芝当然也不会例外,更何况几十年透支体力的忘我工作,让她早已是疾病缠身她既然是“华通”的工人,按说可以名正言顺地报销医药费,可是“华通”的领导们告诉我,老人家从来没有报销过医药费。

说起来不可思议,但从这不可思议之中,让我们看到了她的高风亮节作为“街道主任”的杨秀芝,当年家里的住房很困难,最困难的时候是七口人“蜗居”在21平方米的住房内随着儿女们的长大,她们家的住房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是很“逼仄”。

1997年大明湖公园要扩容,南北历山街的130户居民为之要搬迁,相关部门希望能在半个月之内完成搬迁任务当时的杨秀芝,顾不得自身的年老体弱,先是把患有多种疾病的老伴安排到女儿家居住,而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拆迁工作中。

她深入到居民中讲政策,主动帮助困难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她用积极主动的热情和设身处地的言行,感动了被拆迁的居民们,让他们仅用七天就完成了搬迁任务当老人家以超常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协助拆迁办完成了动迁任务后,拆迁办的领导们感动地说:“我们干了这么多年的拆迁,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居委会,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好主任。

”为了回报杨秀芝的辛劳和付出,他们决定帮助她改善住房条件,送她一套两居室新房尽管杨秀芝家非常需要这套住房,可她最终还是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在衷心感谢之后选择了婉言谢绝公而忘私、辛劳为民让杨秀芝成了名人,可她却从来没有以“名”谋过私。

在她的五个子女,没有一个“吃官饭”的,这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她屡屡自愿放弃机会,宁愿让机会悄悄“溜走”晚年的杨秀芝身体多病,虽然在60岁那年,华通汽修厂就按照规定为她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是她仍然坚持在居委会主任的岗位上。

老伴和儿女们私下无数次商量着劝她退下来,可无数次的劝说都没有成功,因为融化在她血液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需要行动上的不断“喷发”即便是后来退休“二线”,她仍然担任着居委会的党总支书记,而且每天还是像以往那样在居委会里忙忙碌碌,直到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这样写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想,如果把这两段语录用在杨秀芝身上,可谓实至名归因为在她七十多年的风雨人生中,她用赤胆忠心和满腔热忱闪烁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国家民政部原部长杨衍银曾为她题词到;“为民服务,无尚光荣”;原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康克清、陈慕华等,当年也都曾亲切接见过她。

2002年5月,在历下区委举行的“杨秀芝同志从事街道工作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区委领导特意赠送她一樽铜牛,以褒奖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2006年春节过后,杨秀芝病倒了,并于3月8日与世长辞,享年77岁在她老人家去世前几天,我到医院去看望她时,她拉着我的手,给我念叨的仍是那无尽无休的居委会工作,这让我更深切感受到,她早已经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精神,融化到血液里。

“拳拳赤子心,耿耿为民情”,这就是杨秀芝的党性;“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这就是她老人家的品德看着她那慈祥的面孔,想着她那高尚的品德,我怎么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泪水长流在送别杨秀芝的悼念仪式上,有这样几幅白底黑字的横幅模糊了我的双眼。

小学生们的心声是:“杨奶奶,我们永远想念您”;居民群众的送挽词是:“人民的好代表,居民的贴心人”;公安干警们则用“公安干警想念杨主任”,道出了他们与老人家的深情厚意;“人民的公仆,我们的榜样”,则让人们看到了公务员们对他们心中楷模的崇敬之情。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如今,往昔的南北历山居已经成了大明湖公园的风景区,那鹊华桥就建在南北历山街的旧址上回首往事,杨秀芝老人家虽然辞世已有十多年,可是当年家住在南北历山居的街坊邻居们,说起他们的杨主任,言语里仍还透着亲切、浸着感激、露着自豪,当然还有那深情的怀念。

好人杨秀芝她把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留给了我们她让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与日月同辉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作者简介: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往事如风》《流年似水》《剪子巷走笔》《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历下名士寻踪》《我的父亲母亲》《历下老字号》等十部散文集和《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之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历山》等书刊;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邮编:250014

壹点号没事找乐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