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干货分享你是我的梦想 歌词(歌词你是我的梦想我多么爱你)

今天是深圳特区报创刊41周年。作为与深圳经济特区一起成长的“改革开放第一报”,深圳特区报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也与广大读者..._新浪网

干货分享你是我的梦想 歌词(歌词你是我的梦想我多么爱你)

 

今天是深圳特区报创刊41周年作为与深圳经济特区一起成长的“改革开放第一报”,深圳特区报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也与广大读者呼吸与共,相知相惜在庆祝创刊41周年之际,本报特推出“祝深圳特区报生日快乐——我与特区报的故事”。

读者来稿选登,展现这份报纸与无数读者的“双向奔赴”。  今天跟着小特一起  来看看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吧

一张照片 一份报纸 一段传奇■ 张梧峰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王菲《传奇》中的这句歌词唱遍了大江南北谁能料到,当年《深圳特区报》的一幅图片新闻,成为牵引我逐梦深圳的“传奇”。

  时光倒流到1995年6月,那时我在武汉上大学二年级,专业是理工科,却喜欢舞文弄墨,很幸运被选拔为校报编辑为了工作方便,编辑部订阅了几份报纸,其中就有《深圳特区报》鲜明的办报风格和鲜活的改革开放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当有新版报纸送到,《深圳特区报》成为我们争先阅读的首选。

6月的一则图片报道,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幅图片是地王大厦封顶仪式的图片新闻地王大厦在深圳罗湖区,不仅是深圳、广东,也是国内20世纪90年代的重点工程大厦高69层,总高度383.95米,是当年亚洲第一高楼。

  人是视觉动物,这幅图片瞬间就抓取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的构图太有张力了一般的封顶仪式图片会定格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甚至是出席封顶仪式的领导讲话,这张图片则完全不同摄影师独辟蹊径,他爬到比地王大厦还要高出100多米的角度取景,以便俯拍地王大厦塔杆吊装的过程,摄影师在数百米的高空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才能抓拍到工人抬头的瞬间。

这张从高空俯拍的构图中,亚洲第一高楼的高度、塔杆吊装的雄姿、建筑工人的精神状态、建筑拔地而起的城市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995年6月3日,深圳特区报记者许光明拍摄的摄影作品《可上九天揽月》,次日刊载在《深圳特区报》头版,记录了当时“国内第一高楼” 地王大厦塔杆吊装瞬间(资料图)  一座多么生机勃勃的城市啊!透过这幅图片,一个可上九天揽月、充满激情梦想的城市形象跃然而生。

如果说之前我对深圳的印象是模糊的、抽象的,这幅图片使得深圳成为生动的、具体的,之前是飘渺而遥不可及的,现在是灵动而可感知的  一定要去这个城市!我暗下决心这张图片似乎扣动了我内心向往的扳机,让我的心绪插上翅膀,飞跃千山万水,从龟山来到梧桐山,从蛇山来到蛇口,从人间烟火的汉正街来到百年沧桑的中英街。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独思念”1997年12月,我不再孤独思念,毅然踏上绿皮火车到广州转客车,来深圳参加面向全国大学生招聘的“人才双选会”下车点恰好就在地王大厦旁市公安局站,当公交车缓缓停下,双脚踩在深圳的热土上,情不自禁抬头仰望地王大厦的时候,我也像是在给这座城市行注目礼。

非常幸运的是,1998年我如愿以偿来到深圳工作,从此在深圳安家落户,深圳已成为我内心深处的精神原乡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正是 《深圳特区报》的这幅图片,它让我对深圳梦绕魂牵,并牵引我的人生扎根中国南海边那个“小圈”。

这些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想找到这张图片的摄影师,向他当面致意,可惜一直未有机缘2022年12月11日晚,我忍不住通过微信发了一则朋友圈,请朋友们帮忙扩散,找寻这幅图片的摄影师缘分真的太奇妙啊!当晚就有朋友牵线搭桥,联系到了图片的摄影师许光明老师。

我们很快就约起,三五好友,择一小馆,推杯换盏,畅叙良缘  毛姆在《刀锋》中说,人生就像是一个图案不一样的毛毯,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在图案上留下痕迹一份报纸,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座城市,一群朋友,莫不也是一段传奇的图案?。

  (张梧峰:土伦研究咨询机构创始人、蔚蓝美术馆(筹)副馆长)学习先行示范经验的窗口促进深潮交流合作的纽带  ■ 陈惠永  与《深圳特区报》结缘,要追溯到2006年7月,因受台风“碧利斯”影响,潮州市饶平县遭受百年未遇的洪灾,损失惨重。

就在一方有难之时,《深圳特区报》派出的记者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深入山区村镇、沿海渔场,连续数日实地采写,相关报道在深圳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深圳市饶平商会迅速行动开展募捐,并举行赈灾义演,筹集了大量善款驰援饶平,此后记者又多次回访灾区关注重建。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本人作为当年抗洪救灾的亲历者,对此留下深刻印象,也认识到了《深圳特区报》作为一家主流媒体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以及深圳这座城市感恩回馈的特质  在随后的岁月里,本人因工作的变动从饶平县到潮州市,但对《深圳特区报》一直关注、阅读,并与记者保持联系。

作为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集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经验成果的权威载体,因此也成为我们学习借鉴先行示范区先进经验的重要窗口这些年来,有了《深圳特区报》这样的良师益友,也让本人对深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亲切的感受。

与此同时,《深圳特区报》也刊载了不少反映潮州发展成就的新闻报道,受到当地宣传部门的表彰以及读者的称道,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了解交流  近年来,潮州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积极融入“双区”和前海等三大平台建设,加上深圳潮州两市开展帮扶协作,让两地关系更亲更近,《深圳特区报》及读特APP成了本人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

尤其是今年以来,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市长覃伟中相继率队来到潮州,交流学习和对接对口帮扶协作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扎实推动与潮州深化交流协作,携手为全省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这将推动两市之间的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我目前工作所在的潮州市湘桥区,与深圳市福田区也结成了对口帮扶关系,在乡村振兴、产业合作、文旅融合、人才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湘桥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已主动赴深圳考察学习,对接落实相关工作即将到来的深圳文博会,湘桥区也将积极参展,展示潮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此,期望借助《深圳特区报》及所属新媒体矩阵的影响力,为潮州湘桥区的发展鼓劲助力,推动两地合作走深走实在《深圳特区报》报庆41周年来临之际,也衷心祝愿《深圳特区报》越办越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陈惠永:潮州市湘桥区委宣传部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整理)

和《深圳特区报》结缘的20余年  ■ 吴希福  我和深圳的缘分是从一张报纸开始的2000年,作为教育部千名骨干校长培养对象,我在广州学习期间到深圳考察,在宾馆里第一次看到《深圳特区报》,大号版面、海量内容、新颖设计,我读出了改革开放的热烈、读出了奋发有为的豪迈,也萌生了加入深圳的想法。

为此,我专门订阅了一份《深圳特区报》  2001年春天,我被教育部吸纳为“全国首届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再到深圳考察调研,这一次我被南山区选中,并于2003年春天作为“特殊人才”正式调入南山成为一名“深圳人”。

我先后在两所小学担任书记、校长,还创办了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办了一家教育集团  深圳学校必订的报纸当属《深圳特区报》,它是我了解资讯、参考学习的最好载体之一从这里我全面了解深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国际交流,读懂了深圳对教育的重视,它汇聚了深圳教育和国内外教育前沿动态,让我对深圳教育有了更直接、更客观、更全面的了解和提升——是这份报纸让我快速地适应了深圳、融入了深圳。

  记得2003年在大新小学工作时,我根据学校90%以上学生是外来劳务工子弟的实际情况,以“三礼教育”(礼仪、礼貌、礼节)作为突破口,推动学校整体面貌发生颠覆性改变2006年教师节前夕,“三礼教育”成果被时任市领导点名表扬、全面推广。

是《深圳特区报》让全深圳了解了大新小学,在倡导全市校园践行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中发挥了重要宣传引导作用  2011年,我担任后海小学校长期间,全校创新开展的“三悦教育”(悦读、悦学、悦纳),获得《中国德育》关注并在国内引起反响。

《深圳特区报》的深度关注和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这所“市民身边的好学校”的美誉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创办文理实验学校、2017年创办留仙学校、2018年创办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深圳特区报》持续8年鼎力支持,生动呈现办学全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章程制度发展,让新校从起步伊始就获得社区居民的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

南山北部片区的教育发展历程、文理人的拼搏故事,也因此而被真实记录,成为这座城市发展历史的一部分  往事虽已流逝,但感动之情、感恩之心、感慨之多,都与这份报纸丝丝相连,让人记忆犹新而今,我已光荣退休,却从未曾离开教育,还担任着深圳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责任督学,多年阅读《深圳特区报》的习惯仍然保持着,就像结缘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每天一起关注深圳、关注教育、对话未来。

  (吴希福: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深圳市教书育人模范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整理)教授跟车一天 引起连锁反应  ■ 袁晓江

  我是1993年从湖南省委党校调深圳工作,长期从事理论工作来深圳后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特区火热的实践为我理论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深圳特区报》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全国的前沿。

从此我与特区报结下了深深的理论缘,近30年来,我在《深圳特区报》发表过大大小小30多篇理论文章  《深圳特区报》让我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火热的实践产生前沿的理论,深圳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40多年来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使深圳成为最有活力最有特色的城市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区精神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三句话三个“敢”字,说明“敢”是特区精神的核心要义  《深圳特区报》发表过我多篇研究经济特区的文章,如《经济特区的深圳模式与深圳经验》《以新时代深圳精神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

我把深圳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总结为两个字“闯”和“创”,对深圳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和高度提炼,既有利于深圳未来的发展,又有利于其他地方借鉴  《深圳特区报》让我更加深入地研究深圳理论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深圳特区报》这个理论平台让我更多地思考理论问题,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成了我经常性的工作。

2022年初我对总部在深圳的“货拉拉”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跟着一位司机跑了一天我通过调研提出增加司机们的收入、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创新互联网平台经济党建等建议深圳特区报记者杨丽萍很敏锐地发现这次调研的意义和价值,写了《教授跟车一天》,先后在读特、《深圳特区报》发表,一下引起了连锁反应,深圳发布、深圳互联网党建、深讲团等纷纷转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当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也引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

这个调研有较大反响,主要因为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引起大家共鸣,而《深圳特区报》起了重要的宣传和推介作用  《深圳特区报》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注重实践性和时效性是深圳特区理论研究的特点,与我的理论研究目的和方法非常吻合。

《深圳特区报》发表了我多篇这方面的文章,如《深圳未来改革重点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关系》《制定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清单”》《切实解决企业退出市场难的问题》企业注销难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我做了大量调研,作为政协提案提出,被深圳市政协列为重点提案,在市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企业注销难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深圳特区报》秉承了特区精神,理论研究敢于突破和创新,因此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我与特区报的理论缘,让我更加关注深圳改革开放前沿的理论研究,并通过《深圳特区报》这个平台结识了理论界许多朋友和热爱理论的读者,这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袁晓江:深圳市委党校教授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整理)《深圳特区报》是我的良师益友和力量源泉  ■ 黄俊生  岁月悠悠,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我作为《深圳特区报》的读者和通讯员已有32年了这种缘分,始于一见钟情,源于一往情深。

《深圳特区报》是无声的良师益友,更赋予我力量源泉  1985年11月,我应征入伍来到深圳这座城市,光荣地成为一名边防警察,遂在警营邂逅了特区报身处深圳这片热土,阅读着爱不释手的特区报,我被深圳如火如荼的生活所感染,更见证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为国际化城市的历程。

1990年7月,我从警校毕业分配到深圳边防检查总站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一个少不更事的中专生突然成了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我总感到如履薄冰政工部门是“秀才”成堆的地方,写好文章是基本功我唯有以勤补拙,虚心向报社各位采编老师求教。

  从此,我的良师益友《深圳特区报》,教我学会动脑筋、观事物、爬格子尤其成为《深圳特区报》通讯员后,我更不敢怠慢,踊跃向报社投稿32年来,我将满腔的热血和激情贯穿创作始终,与《深圳特区报》编辑、记者建立深厚感情与持久良好的联系,更弥足珍贵的是得到报社诸多老师给予的悉心指导和激励。

自1991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在《深圳特区报》和读特客户端投送、发表大量稿件,多年获评优秀通讯员这些成绩,让我受到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点赞,也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肯定特区报,为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1996年初,在离香港回归祖国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以深港两地盼回归、迎回归、庆回归为主题,及时、准确地与特区报记者合作采写了以反映边防武警官兵恪尽职守、为广大出入境旅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系列报道。

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我与深圳特区报记者并肩作战,昼夜兼程,深入各口岸执勤一线,挖掘撰写、拍摄刊发了许多影响较大的稿件和照片如今回忆起那段紧张忙碌的时日,我依然激动不已,倍感自豪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创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深圳特区报》作为深圳市委机关报,无疑是这段波澜壮阔城市创造史的忠实记录者,是这一精彩演绎的有力推动者我庆幸与特区报结缘,成为党的事业的宣传者、践行者特区报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感谢《深圳特区报》为我开辟了一条寻求知识和真理之途,也是我进步的阶梯。

  (黄俊生:深圳特区报通讯员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整理)发挥舆论监督力量 推动社会更好发展  ■ 胡桂梁  我来深圳25年了1998年,我到深圳龙华投靠战友,在他分管的酒店当司机当时的酒店喜欢订《深圳特区报》,那是给客人看的。

工作之余,我也偶尔看看报纸上的政策消息、娱乐新闻,充其量图个消遣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深圳特区报》  起初在深圳,我纯粹抱着临时居住的心态,总把自己当成过客心想着,我本身是临聘人员,或许再过两三年,就回老家了呢?后来酒店倒闭,我又忙于生计,报纸也就不大看了。

直到2007年,我当选罗湖区东晓街道湖北洪湖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深圳特区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成为我在工作中重要的学习资料  2008年的南方雪灾、金融风暴,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当时在司机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党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为司机群体发声《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舆论监督,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深圳特区报》的宣传,流动党员党支部组织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  2009年,我也去跑出租车了慢慢地,我发现,司机家属群体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部分“的嫂”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留守子女长时间无人照顾所以我提出组建“的嫂互助会”“留守儿童夏令营”,着力解决“的嫂”就业问题以及留守儿童问题《深圳特区报》也对此作了相关报道,宣传效果显著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像《深圳特区报》这样的媒体对我们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才得以更加顺利地展开。

我深深地体会到,媒体对社会大众强大的影响力在我心目中,《深圳特区报》一直坚守着主流媒体的价值导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我也随着《深圳特区报》、随着深圳这座充满梦想与活力的城市一同成长2010年,我当选深圳市人大代表,之后连续干了两届。

代表监督力量毕竟有限,有媒体的支持,监督效果更好我和《深圳特区报》又多了一份合作的关系推动建立“的士驿站”、取消承包出租车茶水费、修改“乘客不系安全带罚司机”条例……我在任职期间的工作,件件都有《深圳特区报》的身影。

  2012年,我凭积分入户深圳,光是大专文凭这一项就加了60分说来也巧,当年鼓励我报名学习电大的政策消息,也是我从报纸上了解到的《深圳特区报》见证了我从“下岗工人”到“深圳人”的成长之路一路走来,《深圳特区报》给了我太多的帮助。

从只关心自己打一份工,到关心起整个城市的发展……我与《深圳特区报》的缘分,未完待续  (胡桂梁:深圳市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世伟 整理)  看到这里  快来评论区分享下  你与深圳特区报的故事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