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干货分享田园牌草编工艺品(草编小工艺品)

绵软的席草,在灵巧的手指间,编、扎、缝、插,化为一个个造型独特而生动的草编织物,是小巧的耳坠、指环亦或是时尚耐用的手提包、一袭蓑衣…

干货分享田园牌草编工艺品(草编小工艺品)

 

绵软的席草,在灵巧的手指间,编、扎、缝、插,化为一个个造型独特而生动的草编织物,是小巧的耳坠、指环亦或是时尚耐用的手提包、一袭蓑衣……

草编制品组成的小小庭院卢海浪 摄据介绍,草编在海口东山镇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草编发源地,东山镇和草编的渊源由来已久,七八十年代的东山镇有两个比较大的产业支柱,其中一个就是草编,90%的家庭小作坊以草编来养家糊口,产业遍及家家户户。

曾经作为东山镇支柱产业的手艺,如今在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下,复兴的星星火种正不断燃烧“虽然现在草编产品还没有进入市场,但我有信心将它发扬光大”日前,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草编”传承人袁洁,向记者讲述她与草编的故事。

结缘幼年 重燃东山草编的星星之火

草编椰子树卢海浪 摄“我与草编相识于儿时,当时镇子上家家户户几乎都会用草编工艺品,不论是农忙之余亦或是饭后闲暇之际,大人的手上总是能看见草编的身影”回忆起与草编的初识,袁洁告诉记者,她外婆家在海口市东山镇的一个小村,记忆中除了那里有蓝天白云、潺潺溪水的田园风景,更为深刻的是,家家户户都在用、在编的草编工艺品。

“我们东山镇地处海口市西南部,南渡江流经其辖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各种野草生长,当时的草编行业很是昌盛”袁洁说

精美的耳环卢海浪 摄“2013年,偶然的一次回乡,我和朋友们在海口的乡村采摘荔枝,当时袋子不够装,我们同行几人便随手在路边扒拉几根草,编了一个袋子”袁洁回忆,草的清香和编织场景激发了她关于草编的记忆,儿时的一幕幕在脑海中犹如电影般重现。

“如今草编在市场上已然难觅影踪,而草的材料却随处可见,我母亲曾经见证过草编的辉煌时期,而作为古老技艺,草编手工艺乃是东山镇独有,就这么丢弃过于可惜”那天之后,袁洁一心想着重拾东山草编手工艺自祖辈起,她外公一生以草编为业,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其草编制品有“直立不倒,盛水不漏,多年不烂”的美誉。

外公靠勤劳的双手养活了一家妻儿老小,后来这门手艺又传给了她的母亲“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在东山住过两年,家里人白天在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晚上在小煤油灯下编草兜、草帽”在意识里早就对草编情有独钟的袁洁,深感海南草编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眼前,便缠着年迈的母亲传授草编技法。

为学技艺上下求索 期盼更多人加入草编传承从编草兜、草帽到耳环、草鞋、蓑衣……在草编之乡东山镇,袁洁多方寻找技法娴熟的老前辈,走村串户,登门拜师学艺“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靠老技师口述,当时听不懂的,便回来看着视频重新整理。

”袁洁回忆,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当属看视频听当地方言口述,光是初步整理,便花了将近三年“编制一个袋子需要多少根草,拐角的地方是否需要加草,这都是有讲究的,这也就是之前记录的原因,需要全心地准备”学习草编需要坐得住,耐得住性子,一遍一遍地在草叶之间练习,袁洁在这循环往复中找到了编织的乐趣。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传承草编技艺,袁洁到屯昌、万宁及黎族地区,还多次前往广州、广西、浙江等地参观、取经,并结合多种编织方法,加入色彩,让草编工艺品花样更多、更好看

各式各样的草编工艺品卢海浪 摄2018年,袁洁在乡下搭建了一座小木屋作为自己的草编工作室,其中各种草编作品应有尽有,从较为传统的草席、草兜、草帽,至延伸设计和编织的门帘、草鞋、坐垫、盘、筐、篮,甚至是耳环等饰品。

传承之外更需要创新,如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创造出新颖的草编制品,是袁洁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草编工艺品卢海浪 摄2019年,东山镇草编技艺入选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袁洁成为首批草编技艺的传承人“申遗成功之后,我心中所念所想全都是如何将技法流传下去,可以后继有人”袁洁说,如今草编因编织复杂、工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经济收益慢等种种问题,面临传承难题。

为此,袁洁在海口多地区开展草编技艺进社区活动,以及在琼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办手工草编公益课,义务传授草编技艺“我未来还是会继续学习草编技法,期待有更多人加入我们,一同将东山草编技艺继承并在创新中传承,乘着自贸港的东风,将草编与旅游联系起来,探索以草编文化传承发展带动文创产业经济发展。

”她始终坚信东山草编的技法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希望带着浓浓东山印记的技艺能在创新中传承记者卢海浪 摄影报道(海口网4月2日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