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字谜故事(字谜故事20字左右)干货分享

引言:内黄发现清末谜语摺子  这次出国探亲前几日,《河南谜语拾零卷》启动,我们到辉县去寻访绘有谜语的嫁妆箱子

字谜故事(字谜故事20字左右)干货分享

 

引言:内黄发现清末谜语摺子  这次出国探亲前几日,《河南谜语拾零卷》启动,我们到辉县去寻访绘有谜语的嫁妆箱子,收获颇丰没想到出国不久,又从内黄县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发现两册清末流传下来的谜语摺子  2022

年7月下旬,内黄县民协副主席张四清外出收老物件,来到内黄县马上乡西庄头村安景魏家中安景魏老先生出生于1935年,今年88岁了安老先生拿出几本老书和两个谜语摺子,说是他爷爷传下来的,他爷爷叫安振清,是清朝最后一代秀才,安振清出生于。

1871年,20岁考中秀才,在内黄县以北远近闻名,留下来的很多书,在“文革”中被烧安景魏小时候爱读书,爱听爷爷讲故事、破谜猜在红卫兵向外抱书去烧,时,偷偷留下来几本和两个摺子,为了不被发现,他把书藏在自己睡觉的枕头里,一放就是好多年,才得以保存下来。

张四清看到摺子是谜语就想购买,对安景魏说:“河南省民协灯谜学委员会正在征集民间谜语实物资料,你把书和摺子卖给我吧”张四清又给他说:“书和摺子在你这里也没多大用处,不如给我,我让刘二安主席给你整理到谜语书里面。

”安景魏想了一会儿说:“好吧,你拿走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谜语也是好事,让这古老的文化发发光,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谜语,你拿走吧我不要钱”张四清说:“不行,你放这么多年也不容易,给你100块钱吧”安景魏不要,张四清说不要不行,经过几次商议给安景魏留下了。

80元钱。  张四清第一时间将发现谜语摺子的消息告知了我,并将图片发来。

  摺子,用纸叠起来的册子,过去多用以记账这两册棉纸的摺子是书写的谜语,高14公分,长63公分,每册8折共16面,分别抄写30首字谜和19首物谜,未抄写谜底《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编委会成员和几位特约编委作了查对或试猜,其中有少量谜语已收录在《河南谜语卷》或为异文,部分谜语尤其字谜流传较广,不仅在河南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但还有部分是首次见到。

目前,字谜大多已查出或猜出谜底,物谜大多尚未查出或猜出谜底  我与张四清约好,待回国后,将尽快去内黄拜访安景魏老人,尽快亲睹谜语摺子                          2022年8月4日 于亚特兰大

点点胜珠玑——谜语摺子字谜之“⺀”  说我是个字,  我也不是个字  说我不是个字,  我也是个字  你要不认得我,  你准认得俺哥  俺哥即是我,  我亦是俺哥  (打一字)⺀  这则谜一下子就将我们带进一个悖论:打一字,到底是个字,还不是个字?似乎无从猜起。

查《民间谜语全书》《中国谜语大全》,均无载,又翻查了其他谜语集,遍寻不得,估计这是首次发现  河南谜语卷编委会在群里进行讨论,吕祥率先猜为“々”  々:汉字替代符号々是〻楷化而来,一说是“同”字的异体字“仝”的草书体变化而来,是一个汉字替代。

作为反复记号,々的读音是读被反复的字的读音汉字历来有简写的习惯,在非正式书写时遇到叠词,便把后一个字改为“々”但 “々”一般习惯用于行书写法,即多在速记时使用,并不正式,即不适用于楷体  吕祥认为:“々”只是一个符号,但在文中却有实际意义和读音,所以说是字,又不是字,所以可以用“说我是个字,我也不是个字。

说我不是个字,我也是个字”来扣合

西周史颂鼎刻有“子子孙孙”  我查找了相关资料韓泳思先生在知乎网站发表的《“时々”中的“々”是什么意思?》一文,详尽介绍了“々”的前世今生,“々”是表示叠字的符号,用来简略书写重复的字韓泳思回顾了叠字符的历史。

这种写法源自殷商甲骨文,国文很早就有用两短横(写得小一些的“二”)表示叠字的用法,比如公元前900 年的西周史颂鼎上刻有“子=孙=”以表示“子子孙孙”秦简、汉简中都有用例,到东晋时的行书,两短横写成两点,以方便快速书写。

如图王献之行书《肾气丸帖》,唐代欧阳询行书《卜商帖》、北宋米芾行书《岳阳楼记》,两点写的再连一些就变成“〻”状,常见于行草书,如怀素草书《自叙帖》,叠字写两个点的习惯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直排)书写中使用“々”的现在也还很普遍。

唐代欧阳询行书《卜商帖》:昭昭如日月之代明

北宋米芾行书《岳阳楼记》中的叠字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手迹中的“々”  我在想,“々”可以作为此谜谜底,那么其他两短横、两个点等符号呢?恰好罗营东也想到了两个点“、、”,发来了他试猜的谜底:承上省略的字的简写“、、”,例如哥哥可写成“哥、、

”,弟弟可写成“弟、、”等,更全面解释了谜面这是两个点入谜,他联想到古谜中的“字中一点谜”,以一个点“、”入谜:  寒则重重叠叠,  热则四散分流  四个在縣(县),  三个在州  村里不见在村里,  市头不见在市头。

  以一个点“、”在寒、热、縣、州、村、市诸字中的数量、分布、部位,共同描画出谜底这一点“、”《中国谜语大全》将此谜收录在包含体里  这则“、”字谜,在河南民间亦有流传,《大系·谜语·河南卷(二)》即收有采录自开封的一则:。

  寒则重重叠,  热则纷纷流,  四个在燕下,  三个在中州  并加注:“、”是一个字,音zhù宋·周密《齐东野语》载:“字点云:寒则重重叠叠热则四散分流四个在縣三个在州村里不见在村里,市头不见在市头。

”民间流传的与其相近,意为“、”在“寒”字重叠两点,“热”字下部四点分散,“燕”字下部有四个点,“州”字中部有三个点  这则谜的“中州”二字,即能体现在河南流传的地域性  思路由一个点扩至两个点,果然,在《谜史》第六章宋谜录存中发现了新的线索,不仅有“字中一点谜”(谜例同上),还有“叠字下两点谜”:。

  兄弟二人,同姓同名  若要识我,先识家兄;  不识家兄,知我为谁?  又见清咄咄夫《又一夕话·续雅谜》异文:  兄弟二人,同姓同名  若要识我,先识家兄;  不识我家兄,  知我为谁人?  谜底为“⺀”。

古人文字竖写,两个点呈上下状“⺀”,今人文字横写,两个点自然应呈左右状“、、”  还看到一则现代流传的“々”字谜:  稀奇稀奇真稀奇,  没有哥哥哪有你;  一日哥哥不在了,  看谁能认得出你  至此,我们的谜底可以认定了,按谜语摺子竖写格式,谜底为“⺀”,但是,“。

、、”“々”同样列中,也在情理之中  附记:本文标题出自宋代释文珦的《旱雨》:“田间喜相语,点点胜珠玑”大旱逢甘霖时在田地里喜悦的神色,一滴滴雨点都胜过珠宝借用为标题,意即赞扬点点(⺀)别出心裁作谜,岂止字字珠玑,而是点点胜珠玑了!。

                       2022年8月14日 于亚特兰大何以卜为——谜语摺子字谜之“卜”  上无片瓦覆盖,  下无足蹅之地,  中间竖立一点,  亦是圣门徒弟    (打一字)卜  这则谜语摺子上的字谜,一看就眼熟,其流传很久,流传很广,也流传有很多异文,很自然就能想到谜底“卜”字。

  “卜”字虽非常简单,仅寥寥两笔,但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即《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后引申为用以预测吉凶的各种活动,又引申指推测、估计、选择、赐予、验证、证实等。

甲骨文卜辞  “卜”字作谜,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仅据有限的资料,大约四百年前就已见于古人书中  明代陈眉公(1558—1639)《精辑时行雅谜》:“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晓得阴阳之气。

”冯梦龙(1574—1646)《山中一夕话·谜语》:“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着一个葫芦,倒有些阴阳之气”(清代咄咄夫《又一夕话·雅谜》所录与此同)明代无名氏《新奇灯谜》:“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腰间带个荷包,也说是风流子弟。

”近日见谜书收藏家章镳刚拍到的一本清嘉庆年间的古谜书《时兴灯谜》,首页第二则即为“卜”字谜

  明清以降,到民国时期,坊间许多普及性的谜书也都收有“卜”字谜。

  上图为北京打磨厂学古堂印行的《最新灯虎》,第三则即为“卜”字谜,可能本书面向普通民众,其第三句不同于较多版本的“立锥之地”,而是较为通俗的“针扎之地”  “卜”字谜成为经典字谜,一直以来影响极大,近年央视举办的“中国谜语大会”,还将其选为比赛谜题。

  当代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谭达先先生,在《中国民间谜语研究》一书中谈到清代谜语专辑时曾写道:“有的谜语是在同一谜底下,增添了新搜集来的作品,如‘卜’字谜,在《黄山谜》里是‘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着一个葫芦,倒有些阴阳之气。

’在《山中一夕话》里,也照引了,唯有第三句‘挂着’一词,改为‘挂了’二字而已”(p34)  20世纪最重要的两部大型谜语集朱雨尊编《民间谜语全集》(二千余则)、王仿编《中国谜语大全》(近五千则),两书都有收录,分别为:“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腰间挂个葫芦,便知阴阳之理。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便知阴阳之理”仅“立足”“立锥”一字之差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是一句成语,出自清代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指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葫芦,即葫芦的果实,古人常挖出其瓤,空其中作为贮酒的器具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

阴阳一词,代表了很多的意思和道理,简单笼统分为:阴阳对立,阴阳相冲,阴阳转换  以上“卜”字谜谜面尽管有各种异文,但内容大致相近谭达先先生曾认为,“卜”字谜的谜面“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痛苦”。

(《中国民间谜语研究》p61)《中国谜语大全》将此谜归入“象形体”字谜,确乎如此“卜”字由一竖(丨)一点(、)两个汉字基本笔画组成,光秃秃的一竖(丨),以成语“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来描绘,非常形象,确如一幅简笔画。

点(、)在谜语中,有多种象形,此谜将这一点(、)视为葫芦(也有象形为荷包)或许是巧合,最后一句“便知阴阳之理”,采用了会意体,可将前三句概括为一位卜者的形象,一位虽贫困如洗,但嗜酒潇洒,知阴阳之理,能用占卜方法以解疑惑、断吉凶的人。

  “卜”字笔画虽极简,“卜”字谜内涵却极丰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除几部大型谜语集有载外,坊间大量的谜语书中也都有收录  2018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以下简称《河南谜语卷》)启动,经过编委会辛勤工作,目前第一二卷已经出版。

高忠严先生在《谜语“高地”结硕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一)〉述评》中评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谜语的搜集数量超出大家的想象,三个月中,共搜集三万余首民间谜语,经过遴选,共选编四千余种谜底一万七千余首谜语。

对歌谣谜语与故事谜语的收录,及对民国时期的谜语文献的收入都扩大了谜语收集的范畴,保障了搜集的全面性,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谜语搜集史上最丰厚的文献”《河南谜语卷》是继《民间谜语全集》《中国谜语大全》之后的特大型谜语集。

其中民间字谜,是河南民间谜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流传的字谜数量较多,在征集《河南谜语卷》编纂资料时,就搜集到将近1000个单字、4000多首民间字谜,经过筛选,最后编入初稿的还有800多个单字,2000

多首字谜已经出版的《河南谜语卷》第二卷补充了大量新征集到的字谜,共收录980多个单字,3000余首单字谜,另还收录170多组200多首多字谜仅从字谜看,《河南谜语卷》确实称得上“中国谜语搜集史上最丰厚的文献”。

  前文回顾了“卜”字谜四百多年的历史,再查阅《河南谜语卷》中,收录河南各地采录的“卜”字谜达14则,其中大多为相近的异文,值得注意的有两则其一:  谜,谜,  来个算卦的,  腰里挂个葫芦,  一身阴阳怪气。

采录地区:开封  谜面更为歌谣化,首句以“谜,谜”起兴,易于吟诵,第二四句会意卜者,第三句象形卜者,令人耳目一新  其二:  一根拐棍无弯把,  吊个葫芦会算卦    采录地区:安阳  更形象地将一竖(丨)看做一根笔直无弯把的拐棍,也很新颖,“会算卦”三字收尾,干脆利落,卜者便跃然纸上。

  《河南谜语卷》(三卷本)编纂已经完成,第一二卷已经出版,第三卷也即将出版但是,限于各种因素,不敢说已经将河南全省的谜语搜集完全了,前两卷出版后,又时有新材料发现谜语搜集无终结,《河南谜语卷》编委会正继续搜集资料,启动拾零卷的编纂。

内黄县的清末民初谜语摺子,即是拾零卷编纂的重大发现谜语摺子中,恰好也有一则“卜”字谜,《河南谜语卷》及其他已出版的谜书中都未见收录,此谜是经典“卜”字谜的异文,地域特色亦有体现,如第二句“下无足蹅之地”,不是文绉绉的“立锥之地”“立足之地”,而是用了豫北方言“蹅”(音chǎ,动词,踩、践踏之意),脚下没有踩脚的地方。

第四句“亦是圣门徒弟”,圣门,进入圣道之门,或谓孔子的门下,亦泛指传孔子之道者,此谜代指识文断字的卜者收录此谜,将使《河南谜语拾零卷》的内容更加丰富  附记:本文标题出自明代刘伯温的《司马季主论卜》:“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原意本为:这些道理您也已经知道了,何必还要占卜呢?这里姑且别解为:“卜”字何以为谜呢?

                   2022年8月12日初稿,19日第二稿 于亚特兰大本文将分别在近日出版的《春灯》《文虎摘锦》发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