芴(芴怎么读拼音)怎么可以错过
莳梧是一种并不多见的水稻插秧器具,却启发了现代水稻插秧机的发明。
水稻插秧器具莳梧考 ——兼论秧马摘要始载于清代文献中的莳梧,是一种并不多见的水稻插秧器具,却启发了现代水稻插秧机的发明然迄今不见有对莳梧的研究作者通过对莳梧的名称、分布、工作原理,及与之相关的秧马问题,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进行了考证。
文章认为中国最早的水稻插秧器具不是秧马,而是莳梧莳梧主要流行于清代至 20 世纪 50 年代的江苏南通一带农村流行过程中,有音无字,故有莳梧、莳扶、莳芴、莳武和莳物等多种写法本文以“莳梧”为题,从其溯也。
同时本文还提供了一条秧马用途的新证据一种稻对插秧具械的需求育秧移栽是传统水稻栽培特有而重要的环节其不但可以加强秧苗的管理,清除杂草,解决多熟种植所引发的季节矛盾,更使移栽后的稻苗在大田中的分布趋合理,便于田间管理,利于通风透光,促进水稻生长,并最终提高水稻产量。
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在《农说》中所说, “移苗置之别土,二土之气,交并于一苗,生气积盛矣” 但人工插秧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且极为劳累的体力劳动,需要占用较多时间根据调查,插秧用工占水稻生产过程全部用工的百分数很高,在中国水稻主产区,江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西和安徽数省,插秧工占全部用工的8%-16.8%。
况且插秧工作要集中在短促的期限内完成,否则将影响水稻的后期生长和收成;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稻田多熟制的发展,在一年两熟或三熟制地区,在插秧的季节里,要先进行前造作物的收获工作然后才能进行插秧,名为“双抢”,即抢收抢 种,因之劳力不足更为严重。
育秧旌德 白地
拔秧 扎把普洱 景迈山古人对于插秧的劳累深有体会,为了缓解疲劳,人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各种精神和物质的鼓励比如插秧时,“男女同下田,各居一边,俱以年老者界其间,排成湾一字形,各取秧把分插,皆伛偻,以退为进。
另二人击鼓锣,唱秧歌,亦退而走鼓缓插亦缓,鼓急插亦急名‘点艺’横直成行为上艺,替换为‘接艺’,一人太快上前,众人俱落后为‘勒艺’,鼓锣繁促不唱,插者亦繁促不语,为‘催艺’插毕,彼此互邀饮食,为‘洗泥’,又曰‘洗犁’。
......栽插时,采木叶包裹鱼肉,每人一分,名曰鲊包子” 历史上田家也曾采取“或互相换工,或唤人代莳包莳”的办法来完成插秧作业,但同样存在问题,“奸人偷力,多将秧稞莳开,每稞相去或至一尺外及尺许不等者”,人为加大行株距,使“一亩地几减秧稞大半,收获鲜少,半由于此。
” 与此同时,人们还试图从工具入手,用机器来代替人工插秧,以减轻劳动负担,同时对劳动者进行保护。秧马和莳梧的出现,便是人们为此所做出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插秧普洱 景迈山 | “排成湾一字形,各取秧把分插,皆伛偻,以退为进” (供图|小树)二秧马不是插秧器具北宋时,湖北武昌民间使用一种和水稻移栽有关的农具,称为“秧马”苏轼(东坡)在宋元丰三年 至七年(1080-1084)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看到过这种农具。
10多年后的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今属广东省),南行经江西 庐陵(今吉安市)泰和县时,获阅已致仕在家的曾安止所著《禾谱》苏轼认为:该书“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于是向曾安止介绍了秧马发现的经过及其形制:“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昻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 矣。
”并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诗曰: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垄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何用繁缨与月题,朅从畦东走畦西。
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苏轼抵惠州后又将秧马介绍给惠州博罗县令林天和,林建议略加修改,制成“加减秧马”。
苏轼又将秧马介绍给惠州太守,经过推广,“今惠州民皆已使用,甚便之”以后粤北的龙川令将上任时也从苏轼处讨得秧马图纸,带往龙川推广苏轼碰到浙江衢州进士梁君管时建议梁将秧马在浙江推广,又将秧马图纸带给他在江苏吴中的儿子,嘱其在江苏推广。
根据宋代文人诗文集的记载,提到有使用秧马的地点,涉及今湖北武昌、江苏苏州、浙江台州、绍兴、江西上饶与南昌,福建福州等地后来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写作《农器图谱》时,将其收入了农书,并配上了插图进而又辗转进入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农书之中。
影响广泛
《农书》王祯(元),嘉靖九年古本,“农器图谱总目”
秧马《农书》插图但是由于插图不甚精确,加上对于苏轼诗文的理解不同,更有人将误解当作证据,将传言当事实,遂致对秧马的功用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秧马是一种拔秧的工具,有人认为秧马是一种插秧的工具,还有的甚至认为秧马是一种运秧的工具。
还有秧马兼具拔秧、运秧和插秧等多功能之说或已远离苏轼当年所见之情形要正确理解秧马必须正本清源,回归苏轼文本,回归苏轼到过的武昌本此,我认为秧马为一种辅助拔秧的农具一则是苏东坡的“秧马歌,并序”中有“系束稿其首以缚秧”一语,因为根据江南水稻生产实际,双手拔秧满一把 之后,需要用几根稻草将其捆成一束,以便抛掷田间插莳。
二是《东坡先生外集·题秧马歌后》说:“俯伛秧田 非独腰脊之苦,而农夫侧胫上打洗秧根,积久皆至疮烂今得秧马则又于两小颊子上打洗,又完其胫”拔秧时往往拔起秧根带起泥,不便运输和插莳,需要打洗,在秧马发明以前,主要是在拔秧人借助于秧田中的水在小腿上打洗,这种现象现在仍然能见到,秧马发明的用意之一便是便于秧泥的打洗,可见秧马的作用也在于拔秧,而非插秧。
三是南方稻区拔秧时还在使用一种“秧马凳”或“秧凳”的工具,且这种“秧凳”与苏东坡所说的“秧马”在形制上有相似之处清代文献中发现了不少有关秧马系拔秧工具的明确记载,如“其插禾,先数日,人骑秧马,入秧田取秧,扎成大把,名秧把。
” 长阳和武昌一样都属湖北,这里清楚地记载了拔秧时才用秧马,而插秧时不用秧马实际上,东坡在武昌见到过的这种拔秧坐具在明初的武昌一带还见 有使用据《明史》记载:吴琳,黄岗人太祖下武昌,以詹同荐,召为国子助教。
经术逾于同吴元年除浙江按察司佥事,复入为起居注命赍币帛求书于四方洪武六年,自兵部尚书改吏部,尝与同迭主部事逾年,乞归帝尝遣使察之使者潜至旁舍,一农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貎甚端谨使者前曰:此有吴尚书者,在否? 农人敛手对曰:琳是也。
使者以状闻帝为嘉叹 此处农人所坐的“小杌”,即东坡所说的秧马它是供农人起拔稻苗时乘坐的后世一直在使用今人有误以秧马为插秧器具者,而一些讨论插秧机的文章更将秧马和莳梧(扶)相提并论,其实是对秧马的误解实际上,。
秧马和莳梧是水稻移栽过程中分别与拔秧和插秧相关的两种器具。
秧马/秧凳江苏吴江地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三最早的插秧器具——莳梧莳梧的最早记载见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直隶通州志》,其文曰:南沙一带,插秧用手,曰:“手搭秧” 惟丁堰、石港、马塘、白蒲,用莳梧,形如乙字,人可插二亩许。
清代南通本地的一些士人,如顾金棻、汪嶪等,也在一些诗作中提到过莳梧如,汪嶪的《插秧词》提到:莳梧簇簇水棱棱,秧马相随厉绣塍毕竟上行多整暇,平如剪截竖如绳陇畔须臾兆屡丰,辛勤未敢自言功固知国计先根本,只在农家掌握中。
罣亩参差划尽开,不消支借踏车来太平时节阴阳正,雨过迎梅又送梅汪嶪,字芸巢,清嘉庆时南通如皋人,曾任通州知州,有《咏兰轩诗稿》,“插秧词”为其中之一此人还著有《州乘一览》一书,介绍南通相关诗文的记载显示莳梧与南通有某种联系。
据《直隶通州志》所载,莳梧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通的丁堰 (今如皋市丁堰镇)、石港(今通州市石港镇)、马塘(今如东县马塘镇)、白蒲(今如皋市白蒲镇)。这些都在今江苏南通市辖区内。
《直隶通州志》书中关于“莳梧“的记载
莳梧分布图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白蒲镇举人顾金棻在白蒲胜景入画桥所作“倚霞楼观插秧”诗中也提到“莳梧”,其曰:满目新秧数寸青,超然霞外敞疏棂莳梧使自先农手,堪补龟蒙耒耜经从“莳梧使自先农手”一句可知,莳梧这种农具在清乾隆以前已流传了很长的时间,具体发明时间无考,但可以基本确定莳梧的使用范围不会超过南通。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黄海,南临长江,与上海的崇明岛及苏州市隔江相望这里虽有鱼 盐之利,但水稻种植较为发达《直隶通州志》卷17《风土志·物产》载:通郡稼穑之地十三、澙卤之地十七种谷之法:谷雨浸种,其种皆隔岁所藏,粒粒料简,秕 稗尽去,三入三出,始车水,耕田,耕毕耙,耙毕耨,耨毕耖,耖毕镘,然后撒种。
撒种之日,邻里不乞火水去种一寸,日再易,匝月而秧成,占吉日拔秧,白蒲谓之“开秧园”是日饮劳酒,妇女褰裳拔秧,老人六十不移田,稚子十三不插秧,壮者通力合作谓之“伴工” 莳梧的出现当与当地土壤、种植制度和生产习俗有关。
南通一带传统水稻插秧在农历芒种前后“芒种前五六日,农夫插秧谓之白梅秧,交夏至插者最多,迟至小暑便减收矣” 而通常水稻插秧工作 又是由13岁以上,60以下的男性壮劳力完成,所以人手比较紧张为了加速插秧进度,除了通力合作,实行“伴工”以外,还从工具入手,着眼提高效率,并据以对劳动者予必要的保护,是有莳梧的出现。
莳梧上部为木制或角质的手柄,中部为铁制的连接部分,下部为竹制的插头部分,俗称“莳梧脚儿”这种形如‘乙’字的莳梧,在江苏如东等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使用,写作“莳芴”、“莳武”、“莳扶”莳梧是古籍上的写法,莳扶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科技文献中所见到的名字, 而莳芴 则由如东本地作家孙天浩所命名。
孙天浩在《秧马和莳芴》一文中将苏轼秧马与本地农人曾使用过 的一种插秧工具——“莳芴”相提并论不过他没有给出起名莳芴的理由大概“shiwu”只是当地农人对这种农具的发音,有音无字,而作者也没有读过前人文献中已有的“莳梧”和“莳扶”的记载,因而依 当地口音生造了“莳芴”一词。
而我从“莳芴”的读音、功用,很自然地将其与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莳梧”和近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莳扶”联系起来于是,通过邮件与孙天浩对“莳梧”的命名进行了讨论讨论中,我提到文献中记载的名称及其命名的可能原因,而孙天浩则又给出了“莳笏”、“莳(耒吾)”、“莳辅”等不同的名称,并认为“莳辅”的可能性最大。
孙天浩在 2009 年 10 月 28 日的日记中详细地记载了 讨论的情况,其曰:......莳芴一物,今不多见 受曾先生所托,余多方寻觅,乃于一老农处购得白牛角所制者然困于莳芴之“芴”写法不定余文中生造作(耒吾),信中作笏,不确。
曾先生函中所言(“就我所读到的文献,莳芴又写作莳梧、莳扶,皆为一音相转,不知何者为是莳梧,更易使人想到的是制作材料,如东坡所言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莳扶,则可理解为‘水稻移栽插秧时所手扶之物’;而先生所言莳笏,则以形似。
考此物源自民间,百姓见上朝奏事的笏板机会较少,以此比附的可能性不大,民间器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情况很多,也不会过分强调制作材料,故称莳梧的可能性也不高,相比之下,‘莳扶’可能更为恰当此名可以请教用过此器的农民,他们的意见可能更为准确。
”)有据,本毋庸置疑然作莳扶亦难近操作实际(余复函中道:但作为“莳扶”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它不是水稻移栽插秧时的手扶之物,而是一种抓握工具,如使用锄头一样我以为作“莳辅”的可能性最大,插秧时利用 它来辅助,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防止手指被水浸泡。
......2009 年 10 月底,笔者专程到江苏如东县新店镇对“莳梧”进行调研说来也巧,在去的路上,偶遇 从北京度假回南通的两位古稀老年夫妇,便说起此行目的,老妇人回忆起她小时候,曾见过她母亲领 着佣人用此具插秧的情形,据此推测此具在新中国建国前后(1949)在南通一带还有使用。
问起“莳梧”二字如何写,老妇人说有音无字,如若写成汉字,当写成“莳武”较为合理最新在网上又见到一说法,叫“莳物” 除了“莳芴”改为“莳梧”外,所述内容大致与孙天浩所撰“秧马与莳芴”一文相同莳梧只是当地百姓对这种插秧农具的称呼,有音无字。
“梧”的各种写法都有,但发音大致相同惟独“莳”则一也也说明这是一种插秧农具本文定为“莳梧”,从其溯也古人记载,莳梧形如“乙”字现在还能见到的莳梧呈“T”形由三部分组成,最下部分为插头部分, 俗称“莳梧脚儿”,系由此插秧入土者,为竹制,削竹管成叉状;中间部分为装插头部分,为铁制;最上部 分为手柄,弯似马鞍,前端昂起如舟,后边直立若钩。
这也许就是古人认为“形如乙字”原因手柄一般是硬木做成,但因牛角光滑,手感舒适,不伤皮肤,且自然弯曲,故考究的用牛角制成操作时,左手执秧,右 手握上部前端,分取秧苗,插入土中这种农具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南通地区还有使用。
莳梧的插头1为改进前,2为改进后。
牛角柄莳梧“手柄一般是硬木做成,但因牛角光滑,手感舒适,不伤皮肤,且自然弯曲,故考究的用牛角制成”使用莳扶可以代替手工分秧,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可以加快分秧和定植的速度,一人一日可插二亩许, 效率高出人工手插的1倍。
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劳动保护的作用四从莳梧到插秧机莳梧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插秧农具,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通等地,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虽不及秧马,但莳梧却启发了当代水稻插秧机的发明1950 年 3 月,以原中央农业实验所为基础,并集中了原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央林业实验所、棉产改进处、烟产改进处等机关改组成立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领导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等五省一市的农业科研工作。
所址是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所址南京东郊孝陵卫1952年末和1953年初,华东农科所内成立了插秧机研究组到1956年,首次提出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从而在水稻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接近或适合农业上的要求的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一代畜力六行水稻插秧机的样机。
华东号1956年,世界上第一台插秧机“华东号”在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现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诞生样机由船座、秧箱、分插轮、动力传递机构、控制杆、滚耙和刮板、坐位等部件组成其中分插轮是机子的最主要部分,它担任着分秧和插秧工作。
一个分插轮上有六个分插手(即六角星的一角),每个分插手包括一个分秧爪和一个插秧杆(见图抓住秧苗时情况),分秧爪形如四 齿小梳子,梳住秧根,做到分秧紧贴着分秧爪的一旁,装有一个能上下伸缩的插秧杆,当机子拉引前进时,分插轮就转动,分秧爪就像人的手一样,轮番地从左右移动的秧箱里抓出一束一束的秧苗,当抓到的一束秧随着分秧爪转到碰到田面时,插秧杆就自动地伸出,把秧的根基部分推入土中,完成了插秧工作。
在这一工作以后,插秧杆又自动地缩进去准备第二次再抓,这样分秧轮每转一转就插好 6 穴,六个分插轮同时转动,一轮就插下 36 穴
借鉴了莳梧工作原理的人力梳式插秧机1.船板;2.机架;3.摇杆滑道机构;4.摇臂;5.牵引架;6.操作杆;7.秧爪架;8.秧爪;9.秧帘;10.秧箱;11.移箱机构;12.纵向送秧机构;13.秧门板;14.深浅调节片
分插轮的设计受到莳梧分秧方式的启发南京距南通不远,这也就客观上为插秧机的设计者接触莳梧提供了某种便利插秧机研究组的组长为蒋耀,江苏宜兴人,1913 年出生他曾对华东水田地区农机具进行过专门的调查,发表了相关报告。
在他们发表的《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一文中也对莳梧等进行了介绍 这也是现在所见当代有关莳梧介绍的较早的文字和图像只是他们似乎并不知道历史上已有“莳梧”的记载,因此,按照当地民间口语,将“莳梧”写作成“莳扶”。
这一写法一直辗转于一些现今许多介绍水稻插秧机的文章及百科全书之中
分插手水稻插秧机的最主要部件:1.分秧爪;2.插秧杆(蒋耀,1956)到 1960 年,各地推荐生产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机已达 21 种1967 年,第一台自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 -2S”型通过鉴定定型并投入生产,每天可插秧 15~20 亩 。
从此以后,莳梧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本文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受到江苏南通如东县孙天浩先生《秧马与莳芴》一文的启发,在调查过程中又得到孙先生的帮助和款待,并购得莳梧一具调查期间,还得到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 究所博士在读,现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史晓雷先生的协助和讨论。
核对史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南通市图书馆技术部徐妍女士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吕亚洲先生的帮助 在此一并致谢参考文献 :[1]蒋耀.水稻插秧机[J].农业科学通讯,1956,(11).[2]林体强,等. 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57,(1).
[3]王瑞明 . 宋代秧马的用途[J] . 社会科学战线,1981,(3).[4]刘崇德 . 关于秧马的推广及用途[J] . 农业考古,1983,(2).[5]吕亚洲 . 我国水稻栽插机械发展介绍[J] . 农业机械,2009,(2).
END作者小传 曾雄生 :我本农家子,1962年11月生于江西新干农村世代业农,种稻、植棉、树橘自幼随父母行走畎亩之间1979年入学江西师范大学,习史学1983年至1985年执鞭吉安白鹭洲中学1985年至1988年入浙江农业大学(今浙江大学),受业游修龄氏门下,专攻农史。
自1988年始迄今供职京师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农史、水稻栽培史、农业文化研究寄居城市,心系田间,偶获闲暇,探视乡居双亲,不忘躬耕南亩古人有言,“太守特识字一农夫耳”我非太守,为“识字耕夫”应是无愧。
平素无所好,唯读书、上网、写作而已入道以来,二十余载,著有《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等数种,并论著章节、论文、译文及科普文章等多篇。
充数者不少,满意者不多复又创办并主持“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站agri-history.net,我会不断地把我自己及同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上网,敬请关注,期待交流
乐与永续(Live Heritage),是一个致力于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保育、传播与分享的社会企业我们致力于采集、呵护、传递那些作为共生智慧的遗产,通过设计与支持长效型遗产共生策略,助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种能够平衡生态、经济、文化及社会权益的“遗产共生模式”。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察的笔顺(旅的笔顺)不要告诉别人
好多孩子写字会有倒笔顺的现象,孩子不管是刚学写字,还是已经读到了三五年级经常写字笔顺还是会错有时写一个字是不是也要思考…
-
上海铁路公安局(上海铁路公安局南京公安处)一篇读懂
上海铁路公安局南京铁路公安处镇江站派出所招聘辅警公告一、招聘岗位镇江站派出所计划招聘若干名客运车站处突辅警人…
- 上海铁路公安局(上海铁路公安局南京公安处)奔走相告
- 竹叶菜(竹叶菜怎么炒不发黑)一看就会
- 竹叶菜(竹叶菜怎么炒不发黑)太疯狂了
- 要的笔顺(过的笔顺)原创
- 要的笔顺(过的笔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