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滑稽的意思(滑稽的意思古文)原创

表情符号的涵义具有天然的模糊性,不免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面临适用难、解释难的困境。

滑稽的意思(滑稽的意思古文)原创

 

“本文以司法裁判中的“表情符号”为研究对象,从司法案例统计与展示、表情符号司法裁判观点不一的原因分析、表情符号司法认定的完善路径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明确司法实践中对于表情符号审查时存在的问题、采信的困境以及现有观点和解决思路,探索完善相应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文|向洋目录绪论一、 研究背景二、 研究意义第一章 司法案例统计与展示第一节 基础数据统计一、 基础数据的来源二、 基础数据的涉案类型三、 基础数据的涉案年份四、 基础数据的涉案地区第二节 民事案例统计与展示

一、 按民事案由划分二、 按表情符号的种类划分三、 表情符号的情感倾向及民事案件具体裁判情况第三节 刑事案例统计与展示一、 按刑事案由划分二、 按表情符号的使用场景划分三、 刑事案件具体裁判情况第四节 行政案例统计与展示

一、 案例的统计二、 具体裁判情况第二章 表情符号司法裁判观点不一的原因分析第一节 表情符号的解释难度大一、 表情符号的形式多样且发展迅猛二、 表情符号具有非严肃性三、 表情符号的解释容易受各类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在表情符号的司法审查方面暂无统一标准一、 表情符号是否能被认定为“意思表示”尚未明确二、 裁判文书中表情符号的呈现形式尚未统一三、 表情符号的司法审查方法暂未统一第三章 表情符号司法认定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引导表情符号的解释一致性一、 明确表情符号的通常释义二、 进一步完善平台差异第二节 建立统一的表情符号司法审查标准一、 明确表情符号可以作为“意思表示”二、 统一裁判文书中表情符号的呈现形式三、 统一表情符号的司法审查方法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绪论一、研究背景(一)即时通信应用的普及掀起表情符号的狂潮2022年0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91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较2021年12月提升1.4个百分点。

此外,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10.4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755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而手机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无疑是即时通信应用,其用户规模已达到10.2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42万,占网民整体的97.7%。

[1]即时通信异于传统的非全形式通信,此种通信能够破除时间与地域的双重制约实现足以覆盖“共时共地、异时异地、异时共地、共时异地”交流的“全形式”通信,这一优势使其迅速成为现代人日常沟通、情感交流、商业交易、社会管理的全面载体。

[2]即时通信的发展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实现了远程社交、虚拟社交即时通信技术的普及,有效节省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使得信息交流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空前提升然而,由于在线交流多采用纯文字沟通的形式,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相比,始终缺少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能够传递表意者情绪以及情感倾向的非语言线索。

[3]于是为了弥补纯文字表达的平铺直叙,使聊天过程更生动、活泼,同时也为了更精准地传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人们开始尝试在线上交流的过程中使用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来丰富语义,表情符号与文字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

(二)电子数据这一证据种类已进一步细化至即时通信信息在我国诉讼法体系中,证据的表现形式是法定的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才具备证据资格,才能进入诉讼程序作为证据使用这一规定是为了使收集、固定、审查证据等程序更加规范,为调查取证、举证、审查、质证、非法证据排除等工作提供具体的操作规范与指引。

例如我国现行有效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八种法定证据形式,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4]但列举式的立法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定的证据种类终究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于是三大诉讼法在历次修订时都对证据的种类进行了完善。

“电子数据”这一证据类型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2012年时新增入民事、刑事诉讼法中,在2014年时新增入行政诉讼法中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电子数据的含义、范围作了原则性规定: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5]2019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新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电子数据的种类进行了进一步地细化:电子数据包括下列信息、电子文件:(一)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

(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四)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五)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6]至此,电子数据这一证据种类已进一步细化至即时通信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也就是说即时通信信息成为了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法定证据。

二、研究意义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加之表情符号生动有趣的天然属性,其很快就渗透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随着在线交流中表情符号的种类和使用场景越来越多,交流双方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多,表情符号也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司法视野。

在表情符号进入司法领域之前,针对即时通讯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表情符号的上位概念的审查判断已经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即时通讯记录通讯主体未知性、通讯对象无形性、通讯方式瞬时性、通讯内容非稳定性等多重因素合力引致其司法认定巉岩林立。

[7]而表情符号作为微信聊天记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既缺乏文字表达的明确性,又以十分迅猛的速度变化着、发展着,这样的特性,导致表情符号在司法审查中要面临比文字证据更加严苛的采信规则随着表情符号逐步进入司法领域,法官势必需要在某些案件中对表情符号的涵义进行解读,但由于表情符号的涵义具有天然的模糊性,不免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面临适用难、解释难的困境。

[8]借由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对我国司法裁判中与表情符号有关的裁判案例及各地法院的裁判观点、审查思路进行梳理,一是进一步明确司法实践中对于表情符号审查时存在的问题、采信的困境以及现有观点和解决思路,二是

探索完善相应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1 -司法案例统计与展示第一节 基础数据统计一、基础数据的来源截止2022年11月11日,本文先后以“表情符号、微信表情、表情包、emoji、颜文字、ASCII字符”为关键词,通过威科先行法律数据库进行初始检索,共检索得到2547个包含上述关键词的相关案例。

(见表1)。

表1 初始检索结果在初始检索结果中,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类案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由于本文暂不涉及对表情符号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研究,故经过逐一筛选,在剔除了知识产权相关案例以及关联度不强的案例后,共得到230余篇裁判文书。

此外,考虑到部分案件可能会涉及到一审、二审、执行各个不同的阶段,而二审裁判文书中通常会提及一审的裁判观点,故为避免重复统计,该部分案例仅保留了二审阶段的裁判文书最终,本次共筛选出203篇裁判文书作为研究样本。

 二、基础数据的涉案类型截止2022年12月11日,在不考虑案由、案件阶段、裁判时间等任何因素的情况下,通过威科先行数据库共检索到三大诉讼案件131,848,607个,其中民事案件115,726,709个,占比87.77%;刑事案件12,408,175个,占比9.41%;行政案件3,713,723个,占比2.82%

(见表2)。

表2 三大诉讼案件量而在本次筛选得到的203个裁判案例中,分别包括170个民事案件,占比83.74%;32个刑事案件,占比15.76%;1个行政案件,占比0.49%(见表3),可以发现,这一比例与三大诉讼全部案件量的比重大体上是一致的。

表3 基础数据的涉案类型三、基础数据的涉案年份本次203个裁判案例横跨2015年至2022年,统计发现与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件数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9](见表4),特别是自2019年起,与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件开始大幅增多,本次统计中2019年至2022年期间与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件量共计179个,占203个裁判案例的88.18%,显然,这与电子数据相关的立法进程是契合的。

表4 基础数据的涉案年份 四、基础数据的涉案地区本次203个裁判案例中,共包含全国24个省份的裁判案例,其中广东省与表情符号有关的案件数量一骑绝尘,共有73个,占203个案例总量的35.96%,而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浙江省、北京市也仅有17个、16个与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分别占裁判案例总量的8.37%、7.88%

(见表5)。

表5 基础数据的涉案地区通过对203个裁判案例的初步统计,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与表情符号有关的案件量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变化,而是与不同诉讼的案件量、相关立法进程、地域贸易发达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第二节 民事案例统计与展示。

在分析裁判情况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由于裁判文书的具有严肃性,通常文书中只会简单地用文字描述表情符号的含义,而无法直观地展示表情符号的具体形象,因此大部分的表情只能依照文字描述对应最常见的表情,无法做到直观感受每一个符号的特殊性。

一、按民事案由划分(一)数据统计如前所述,本次共筛选得到170个民事案件,占203个裁判案件的83.74%从这些案例涉及的案由大类来看,合同纠纷的数量是最多的,达到157个,占170个民事案件的92.35%。

(见表6)。

表6 按照民事案由大类划分从涉及的具体民事案由来看,民间借贷纠纷和买卖合同纠纷的数量最多,分别占170个民事案件的28.24%和25.29%(见表7)。

表7 按照具体民事案由划分(二)成因分析从上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与表情符号有关的纠纷通常发生在民间借贷、买卖、租赁等合同领域,这是由于该类法律行为实施前通常需要各方进行充分沟通、协商,这与即时通信的沟通交流属性是一致的。

现实生活中,各方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协商签订合同时免不了沟通交流,而为了缓和紧张、严肃的工作气氛,偶尔也会选择使用表情符号进行交流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倘若在一些影响合同成立、生效、变更等关键的节点上使用表情符号,并且各方对于这些表情符号无法达成一致的认知时,便会为日后的合作埋下隐患。

二、按表情符号的种类划分(一)总体数据统计经过对170个民事案件进行汇总整理,共统计得到以下几类表情符号(见表8),其中“OK”表情符号的出现频率最高,共出现了63次,占到170个民事案件的37.06%;其次是表达“好的”的表情符号,包括“好哒、YesSir”等,共出现18次,占比10.59%;紧随其后的是与“笑脸”相关的表情符号,包括“微笑、大笑”等,以及“抱拳”表情符号,二者分别出现了8次,占比4.71%;此外“竖大拇指”、“同意”表情符号分别出现了7次,占比4.12%,而“握手”表情符号出现了6次,占比3.53%。

表8按照表情符号的种类划分(二)常见表情符号裁判情况统计1. “OK”表情符号裁判情况统计在统计得到的所有“OK”表情符号中,直接将“OK”表情符号视为表达“同意”意思的案件共47个,占63个“OK”表情符号相关案例的74.60%;还有部分观点认为,若当事人在发出“OK”表情符号前后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则可视为“OK”表情符号表示“同意”的意思,本次统计中这类观点共有12个,占比19.05%;此外还有4个裁判案例中的观点认为“OK”表情符号无法直接表示“同意”的意思,占比6.35%(见表9)。

表9 民事案件中与“OK”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统计2. “好的”表情符号裁判情况统计与“OK”表情符号一样,“好的”表情符号相关案例同样分为了可直接表达“同意”含义、需进一步探究是否有异议、无法直接表达“同意”含义三种情形,其中认为可直接表达“同意”含义的案例共14个,占比77.78%,认为需进一步探究是否有异议的案例有3个,占比16.67%,认为无法直接表达“同意”含义的案例有1个,占比5.56%

(见表10),与前述“OK”表情符号的统计数据大致相当。

表10 民事案件中与“好的”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统计3. “笑脸”、“抱拳”、“竖大拇指”、“握手”等表情符号裁判情况统计由于“笑脸”、“抱拳”、“竖大拇指”、“握手”等表情符号的含义都不像“OK”、“好的”那样清晰明确,因此在与这几个表情符号有关的案例中,并没有认为可直接表达“同意”的观点,只有认为需进一步探究是否有异议,或者认为无法直接表达“同意”两种情形。

在“笑脸(

)”表情符号相关案例中,认为需进一步探究是否有异议的案例有5个,占比62.50%,认为无法直接表达“同意”含义的案例有3个,占比37.50%(见表11)。

表11 民事案件中与“笑脸”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统计在“抱拳(

)”表情符号相关案例中,认为需进一步探究是否有异议的案例有7个,占比87.50%,认为无法直接表达“同意”含义的案例有1个,占比12.50%(见表12)。

表12 民事案件中与“抱拳”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统计在“竖大拇指(

)”表情符号相关案例中,认为需进一步探究是否有异议的案例有5个,占比71.43%,认为无法直接表达“同意”含义的案例有2个,占比28.57%(见表13)。

表13 民事案件中与“竖大拇指”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统计在“握手(

)”表情符号相关案例中,认为需进一步探究是否有异议的案例与认为无法直接表达“同意”含义的案例都有2个,分别占比33.33%,此外还有33.33%裁判观点还认为,“握手”可以表示各方之间存在某种合作关系(见表14)

表14 民事案件中与“握手”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统计三、表情符号的情感倾向及民事案件具体裁判情况统计发现,民事审判中针对表情符号的分析通常集中在该表情符号是否具有肯定或否定的含义基于此,本段将依照表情符号不同的情感倾向,探究民事裁判中的裁判观点与裁判思路。

(一)基础数据统计与分析1. 数据统计从民事案件中表情符号的情感倾向来看,表达积极、正向情绪(包括明确肯定与相对肯定)的表情符号共计138个,占170个民事案例的81.18%,表达消极、否定情绪的表情符号共计12个,占比7.06%,无明显情感倾向的中立表情符号有20个,占比11.76%

(见表15)。由此可见,我国民事裁判中出现频率较高,或者说容易被法官纳入裁判文书进行法律分析的表情符号,绝大多数都是表达积极、正向情感的符号。

表15 按照民事裁判中表情符号的情感倾向划分2. 成因分析表情符号具有帮助人们树立良好形象的功能,这是表达积极正向情绪的表情符号成为本次统计中占比最多的表情符号的原因之一此外,前述统计中提到在民事诉讼中与表情符号有关的纠纷有92.35%都发生在合同领域,既然是为了达成合作,那么交流各方势必会在磋商阶展现出积极配合、乐意沟通的态度,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此次统计中会较常出现表达肯定语义而不是表达否定语义的表情符号。

(二)针对带有明确肯定含义的表情符号1. 数据统计根据前文统计,与“OK”、“好的”、“同意”、“嗯”、“对对对”、“没问题”等带有明确肯定含义的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共有96个,占170个民事案件的56.47%,可见,司法裁判中对于此类表情符号的态度相对宽容。

这是因为此类表情符号含义相对明确,大多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通过汇总分析司法裁判中对此类表情符号的裁判观点,可以归纳得出如下裁判公式(见表16)。

表16 带有明确肯定含义的表情符号裁判公式由该统计可知,共有75个(占比78.13%)裁判案例认为该类表情符号可直接表达“同意”的意思;有16个(占比16.67%)裁判案例认为该类表情符号若想表达“同意”的意思,还需判断当事人是否提出了异议,若未提出异议则可认定其为同意,若提出了异议就不得认定为同意;还有5个

(占比5.21%)裁判案例认为该类表情符号无法单独表达“同意”的意思2. 具体裁判情况(1)认为该类表情可以直接表示“同意”的案例(2018)粤2071民初16152号定作合同纠纷一案[10],针对被告发送的订单表,原告回复了意为“OK”的表情包,最终法院根据要约、承诺的相关法律规定,认定原告与被告已经通过要约、承诺的方式成立合同,且该合同已生效。

(2020)京0102民初7219号劳动合同纠纷一案[11],针对被告发出的“谢谢多年付出,因特殊时期就不拖累你好一点咱们再继续合作”原告回复了OK表情包,并称“您算一下还应该补我多少钱的工资,打我卡就行”。

法院认为,上述微信聊天中被告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原告表示同意,交谈中双方协商了补发工资事宜,系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2020)京0101民初19863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一案[12],就协商暂停课程一事,原告向被告提出“段老师,帮我停一个月吧。

”被告回复含有“嗯嗯”、“好的”内容的微信表情,并问“1-12~2-12这个时间行吗”,原告说“好的”法院据此认为双方曾就暂停课程一事达成了合意(2020)浙06民终4809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13],针对被上诉人发送的显示“欠款金额为1289780.20元”的账单,上诉人回复了一个“好的”表情包,法院据此认定上诉人对欠款金额表示了认可。

(2021)粤0232民初197号合同纠纷一案[14],针对原告发送的“如果这次还是没合适的租地,你就把租金押金和我已付的损失都给我”被告回复了一个带有人像和文字“嗯”的表情图片,法院据此认定被告对“退还租金、押金、赔偿损失”一事表示了认可。

(2020)粤0605民初16714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15],原告向被告转账后给被告发送了转账凭证截图,同时表示“4月22日借温某某100000货款周转,需4月27日前归还”,被告回复表情包“YesSir”。

最终法院认为原告已就借款事实完成举证,被告对此并未到庭反驳,也未举证推翻,因此判决被告偿还借款(2021)桂0721民初3074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16],法院认为原告按照被告的要求供应母婴产品,被告接受了原告供应的母婴产品,双方已形成了合法的买卖合同关系。

此后原告在微信上对欠款金额18168元进行对账,被告回复了表情符号“√”,法院据此认为被告对欠款数额表示了认可从这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法院会直接将表示“OK”、“好的”、“嗯”、“YesSir”等含义的表情符号视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要约、承诺,无需借助其他文字解释便可直接表达“同意”的意思,并且可以看出法院在探究表情符号的含义时,通常会更加关注其中标注的文字信息。

(2)认为需要进一步探究当事人是否有异议的案例(2022)粤18民终128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17],针对被上诉人发送的“欠:114257.80元”的对账信息,上诉人回复了0K表情符号虽然上诉人主张其是想表达收到而非确认结算的意思,但法院认为上诉人已经知晓欠货款114257.80元的事实,其在回复0K表情后直到被起诉的近六个月时间内从未提出异议,说明其对于欠款114257.80元是确认的。

(2021)粤0106民初10094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18],对于被告提出让原告把首付四成的尾款分别打进两个账户的要求,原告回复了一个OK表情符号法院认为原告对被告的要求未提出异议并回复了OK手势,应视为双方对于首付款金额的原有约定进行了变更。

(2021)闽02民终5424号合伙企业财产份额转让纠纷一案[19],法院认为被上诉人多次在微信记录中明确表示该合伙份额转让的价格为100000元并请求支付,其意思表达清晰、明确上诉人在收到原告的多条信息后并未对款项的性质、价格提出任何异议,其回复“好”的文字及手势系对原告前述信息的直接回应,应当认定被告对原告主张的合伙份额转让价格予以确认。

(2022)浙0502民初20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20],针对原告发送的载明欠付货款271375元的对账单,被告回复“好的”表情符号,并且在接下来原告催收货款的过程中,被告未提出任何异议最终法院认定被告已完成对欠付货款金额271375元的确认。

(2016)沪0109民初24983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21],针对承租人在租赁期限届满前10天提出晚几天退房的请求,出租人回复了微信表情“嗯我懂了”法院认为,承租人已提前告知出租人需要延迟几日搬离以及具体的搬离时间,出租人并未表示反对,可以认为承租人延迟交房经过了出租人同意或谅解,延迟交房的行为不构成违约。

(2021)沪0113民初17760号劳务合同纠纷一案[22],针对记载了“赵某某70.5天,加班85小时,车费2000元”的结算清单,被告回复了一个OK的表情符号当晚被告对原告赵某某的2000元车费提出了异议,只同意补贴一半。

法院认为虽然被告对结算清单回复了一个“OK”表情符号,但当晚便对车费提出了异议,故法院仅对该份清单中被告未提出异议的工作时间部分予以确认,并确认被告给付原告车费1000元从这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对于内容具体、确定的信息,若回复“OK”、“好的”、“嗯”等具有明确肯定含义的表情符号,并且未在合理期限内提出异议,则很可能被视为对已收到信息的确认,而不再仅仅表示礼貌性的“收到”。

但若能及时提出异议,那么法院也会尊重异议的内容,不会直接根据该类表情符号的含义认定案件(3)认为该类表情符号不能直接表示“同意”的案例(2022)浙0902民初834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23],针对被告发送的“昨晚汇你20万元,借款已全还”,原告回复了“OK

(表情包)”原告主张该表情包仅表示对收到20万元的认可,并非确认借款已全还最终法院认为OK表情包可能代表“好的”、“收到”等意思,并不一定代表原告对借款已全还的认可(2020)川01民终4898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

[24],针对证人发出的“这两天把赔偿款付到西林对公账户”被上诉人回复了OK表情符号法院认为,OK表情符号属于意思表示不清晰明确的情形,且由于证人与案涉货款具有利害关系,其关于被上诉人同意支付案涉货款证言的证明力较弱,故对于被上诉人认可支付案涉货款的主张不予采信。

(2020)鄂1122民初2195号劳务合同纠纷一案[25],针对原告发送的内容为“5个门180*5=900”的对账单,被告回复表情包“好”法院认为,原告未明确告知或提请被告注意每扇门的单价从150元/扇提高至180元/扇,事后被告亦未表示追认,故认定门的单价为150元/扇。

(2019)粤05民终706号仓储合同纠纷一案[26],上诉人向被上诉人发送“冷藏费4.5元/顿,出入货65元/顿,明天上午可以入货!”被上诉人回复表情符号“OK”及“太划算按34吨算每月还不够五仟元”。

对此,上诉人主张其发出要约,被上诉人及时回复“OK”予以承诺,双方已就仓储费达成一致而被上诉人主张其并没有同意上诉人提出的价格该案中,法院针对表情符号“OK”进行了分析研判:其一,承诺作为一种意思表示,应当以明示且明确的方式作出。

在手机短信、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中,表情符号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辅助方式,是辅助表达心情、情感和想法的一种可视化图像,故不能仅凭一个表情符号而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承诺,特别是有争议的情况下;其二,表情符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其三,该证据缺乏其他证据佐证,且与实际履行情况不符最终法院认为对于这样一份本身存在争议,且缺乏其他证据印证的证据不予采信从这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不认可“OK”、“好的”能够表达“同意”含义的观点主要是考虑到这类表情符号可以表达“好的”、“收到”等多种含义,属于意思表示不清晰明确的情形,对于这样存在争议的证据,在缺乏其他证据印证的情况下不宜直接采纳。

(三)针对带有相对肯定含义的表情符号1. 数据统计根据前文统计,与“笑脸”、“握手”、“竖大拇指”、“鼓掌”等带有相对肯定含义的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共有27个,占170个民事案件的15.88%可见,司法裁判中对于此类表情符号的态度相对保守。

这是因为此类表情符号相较于“OK”、“好的”、“嗯”等具有明确肯定含义的表情符号而言,还可以表达礼貌回应,或者表达鼓励、支持等正向态度,而不能直接表达明确、具体的意思通过汇总分析司法裁判中对此类表情符号的裁判观点,可以归纳得出如下裁判公式。

(见表17)。

表17 带有相对肯定含义的表情符号裁判公式由该统计可知,共有16个(占比59.26%)裁判案例认为该类表情符号在表达“同意”的意思时,还需判断当事人是否提出了异议,若未提出异议则可认定其为同意;有8个(占比29.63%)

裁判案例认为该类表情符号无法单独表达“同意”的意思表示;还有3个(占比11.11%)裁判案例认为可以通过该类表情符号判断争议双方存在合作关系及合作性质2. 具体裁判情况(1)认为需要进一步探究当事人是否有异议的案例。

(2019)京02民终12021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27],对于中介发出的“王哥,客户说的是10月15号左右看钱能不能到位,如果钱差不多到位的情况下,可能在15号那两天连缴税过户弄到一天”上诉人回复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法院认为上诉人使用微信表情表示同意,且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系同意将缴税日期调整为10月15日(2020)鲁1003民初2741号合伙合同协议纠纷一案[28],对于被告发出的“大哥你投资钱还差2万吧?哪天你把合同拿来把那两万给你。

”原告回复了两张大笑的表情包虽然原告主张该表情是不屑一顾的笑,是对被告微信内容的蔑视和不同意然而法院认为,在被告明确提出还差2万元的情况下,原告回复大笑表情且未提出明确异议与常理不符,因此不予采信(2020)京01民终1765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

[29],对于被上诉人发出的“为了止损,请你今明两天把屋里的东西搬走如果不搬我视为你不要我就处理了”上诉人回复了微信表情“强”(竖大拇指)法院认为,被上诉人通过微信向上诉人行使了单方解除权,上诉人回复“强”系对接到该通知并对通知内容予以认可,且此后双方再未就继续租赁关系有任何明确表示或相反态度,因此法院认定双方租赁合同于11月25日解除。

(2020)粤01民终14386号与公司有关的纠纷一案[30],对于被上诉人2016年在微信群中发出的其已为公司垫付105020元的明细,并表示出资已完成的信息,第三人及案外人均回复了表情包竖大拇指(强)

法院认为各方在被上诉人发送“投资款已全部付清”的消息时并未提出异议虽然上诉人拟证实各方曾在两年后对该出资提出异议,但显然已超出合理的异议时间,对此上诉人未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且此时各方已依约完成股东工商变更登记,故法院对被上诉人的出资情况予以确认。

(2017)京01民终9592号劳动争议一案[31],对于上诉人发出的“我在外地打七,下周回去”与“我回来了”两条信息,表某某仅回复了“(emoji表情“惊讶”、“强”)”和“(emoji表情“呲牙”)

”法院认为,表某某作为被上诉人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时也是上诉人的直接管理者,其对于上诉人在外地“打七”的情况属于明知状态,且并未提出任何异议,因此对于被上诉人公司主张上诉人赴外地“打七”构成“无故旷工”不予支持。

(2018)粤01民终8593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32],对于第三人发出的“王大哥,我爱人弟弟的资料已经核实,符合购房条件,我们将同步申请按揭,请知悉”被上诉人回复了“鼓掌”的表情符号法院认为被上诉人发送的“鼓掌”表情符号,系对上诉人的说法表示肯定的微信表情,且其告知了小区门锁密码及协商贷款事宜,足见被上诉人对涉诉房屋并非落户在第三人名下是知悉且无异议的。

(2)认为该类表情符号不能直接表示“同意”的案例(2022)鲁05民终294号服务合同纠纷一案[33],上诉人为办理会员卡通过微信询问被上诉人的姓名等基本信息,被上诉人回复“咱说好了是三个季度的哈”,上诉人回复

(呲牙)表情法院认为在上诉人要求被上诉人提供个人信息时,被上诉人称“咱说好了是三个季度的哈”系其同上诉人协商的意思表示,但仅依照上诉人回复的(呲牙)表情不足以认定上诉人同意了被上诉人的意见,不能认定双方协议变更了合同履行期限。

(2021)粤06民终15666号股权转让合同纠纷一案[34],上诉人称被上诉人在得知迟延领取放映证后发送“高兴、兴奋”的表情包,系以其实际行动对迟延领证事宜表示认可,但被上诉人明确表示该表情符号仅是对放映证取得的祝贺,是心情表示而非追认或接受的意思表示,法院认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以及“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因此,被上诉人知悉放映证迟延领取时未明确提出异议,也没有作出无需上诉人承担迟延领取责任的意思表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双方有变更协议约定的合意(2019)粤03民终24500号合同纠纷一案

[35],上诉人委托被上诉人为其电影作词一首,某日被上诉人通过微信向上诉人发送了其撰写的歌词,上诉人表示“我回家好好拜读,现在在路上”,被上诉人再次向上诉人发送了一遍歌词,上诉人使用微信表情[强]回复法院认为,结合双方前后聊天内容,该微信表情符号[强]并非是对被上诉人歌词的认可,而是属于礼貌性回复,不能作为被上诉人交付的歌词符合诉争合同约定的依据。

(2022)新0102民初2427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36],原告作为承租人自行找人维修了卫生间马桶、浴霸、水龙头等,支付了维修费260元并告知被告,被告回复了“棒”的表情符号法院认为,被告回复“棒”的表情符号并非同意的符号,原告未提供证据证明被告发送“棒”的表情符号具有同意的意思表示;虽然被告知悉原告已维修好但不代表被告就认可原告的行为,也不代表被告愿意承担该笔费用。

(2021)粤03民终21709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37],对于上诉人发出的微信“媚你好!你向我借钱时说只借半年,可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你连自己所承诺的利息也没有按月支付给我……恳请你想想办法”次日被上诉人回复了“握手”表情包。

法院认为,上述微信中有关利息的内容是上诉人提出的,没有明确具体的利息标准被上诉人回复的内容和表情包,不足以认定其确认双方约定有利息且利息标准为月利率6%值得一提的事,“鼓掌、竖大拇指”等表情,有时也会出现“反语”的表达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法官结合案件的整体情况对聊天内容进行判断。

如(2019)粤20民终2755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38],被上诉人在催收水电费、两次发起语音通话未果的情况下,向上诉人发送微信“请你自己再次阅读合同条款,如果您还是跟我这么墨迹,下个月我来收房子!”上诉人无回应文字,回应微信表情“强”,被上诉人回复“看来您是同意了。

(微信表情‘鼓掌’)”,上诉人回复微信表情“再见”法院认为从双方对话文义及一般常理理解,该句可理解为被上诉人告知上诉人,如不按时交纳水电费亦不有效沟通则会收回租赁物,属于被上诉人催促上诉人简单处理争议、及时支付水电费的警告性提示,并非确定于次月收回租赁物解除租赁合同的意思表示。

上诉人据此认为是被上诉人提出提前收回租赁物的主张不能成立该案中,“强”、“鼓掌”都采用了反语的表达方式,当事人并非想表达“厉害、真棒”的意思,而是想通过“说反话”的方式表达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3)

认为“握手”、“鼓掌”表情符号可以代表某种合作关系的案例(2020)鲁0830民初1231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39],涉案双方对于2017年5月7日通过微信转账10000元的款项性质发生争议法院认为根据被告提供的微信聊天截图,原、被告日常聊天多是以原告催还被告液化气款、被告转账为主。

在2017年5月7日这次聊天中,被告除了转账10000元,还发了一个双手握手合作成功的表情符号,原告不仅没有像回其他微信催账那样,还向被告特意发送了收到两字,因此法院更倾向于认为该10000元是一笔合作买卖谈成款项,而不是偿还液化气的款项。

(2020)粤1973民初17805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40],涉案双方对于争议款项属于借款还是出资款存在争议原告主张微信记录中其在收到利息后表达的“合作愉快”,是发送的动态表情包,并不是文字输出,双方以好朋友的关系这样正常交流合情合理,不能据此把双方关系定为“合作”。

但法院认为,在无其他证据佐证的情况下,仅凭转账记录及双方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不足以证实原被告之间存在借贷的合意并形成了事实上的借款合同关系,反而能证实原被告双方是合作合资出借的关系,案涉款项所产生的争议理应通过基础的法律关系即合作合伙关系来处理。

(四)针对无明显情感倾向的中立态度表情符号1. 数据统计根据前文统计,与“抱拳”、“笑哭”、“捂脸哭”、“惊讶”、“双手合十”、“谢谢”、“太阳”、“玫瑰”等无明显情感倾向的中立态度表情符号相关的案例共有28个,占170个民事案件的16.85%。

通过汇总分析司法裁判中对此类表情符号的裁判观点,可以归纳得出如下裁判公式(见表18)。

表18 带有中立态度表情符号的裁判公式由该统计可知,共有16个(占比57.14%)裁判案例认为该类表情符号在表达“同意”的意思时,还需判断当事人是否提出了异议,若未提出异议则可认定其为同意;有5个(占比17.86%)

裁判案例认为该类表情符号无法单独表达“同意”的意思表示2. 具体裁判情况(1)认为需要进一步探究当事人是否有异议的案例(2020)浙09民终420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41],法院认为案件争议焦点在于合同是否已经成立并生效。

从微信商谈过程来看,上诉人在收到被上诉人的合同文本后,只是要求将需方修改为某某公司,对其他(合同条款)未提出任何异议或修改意见,次日,当被上诉人修改后再次发送给上诉人时,上诉人回复表情符号“抱拳”,此语境下应当理解为“尊重”、“谢谢”、“同意”等,即对被上诉人再次发送的合同文本不再提出其他异议或意见。

(2022)湘1023民初334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42],原告在得知被告代其签订相关合同后,对被告的代理行为未表示反对,未直接提出异议,且发送微笑和抱拳的微信表情,可视其追认了被告的代理行为(2019)。

苏0602民初1971号加工合同纠纷一案[43],法院认为在被告已明确表示其不会提供胶袋的情况下,原告只发送了一个摸脑袋的卡通小人的表情包,并未提出异议,应当视为双方合意就胶袋的提供进行了变更,即变更为由原告自行提供胶袋。

(2019)粤2071民初5661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44],法院认为被告向原告交纳2019年1月租金3000元时,原告回复“谢谢啦”的微信表情,并未对该租金提出异议,可以认定双方同意2019年1月租金为3000元。

(2019)粤03民终35541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45],出租方与承租方就合同续签及加租事宜发生争议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在其提出加租要求时回复的一个“太阳”表情符号推定出租人对加租无异议,然而承租人认为这仅是出租人的主观臆断,双方并没有就合同续签及加租事宜达成任何共识。

最终二审法院认为合同到期后双方进行了多次沟通,在上诉人给出宽限期后,被上诉人既不表示继续承租,也不表示搬离案涉房产,甚至在上诉人告知加收租金后也未表示否定,而是继续占用案涉房产据此应当认定被上诉人同意按照每月26392.5元的标准继续承租。

(2)认为该类表情符号不能直接表示“同意”的案例(2021)京0101民初7675号合同纠纷一案[46],原告主张第三人承担补充偿还责任,依据是其曾询问第三人案涉投资是否稳健,且表示“有问题我拖家带口吃你哈

(偷笑的微信表情)”,随后第三人回复“好,马连洼房给你一套(笑哭的微信表情)”然而最终法院认定仅凭“好,马连洼房给你一套(笑哭的微信表情)”的聊天记录无法得出第三人自愿以其房屋承担补充偿还责任的结论,该表示不构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意思表示。

(2021)粤06民终3024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47],上诉人认为被上诉人在知晓货物将延期送达后3个工作日内未提出异议,直至第4天晚上才询问能否取消,系以其行为默认双方变更货物交付时间然而法院认为从聊天记录来看被上诉人回复“捂脸”表情并未作出承诺,双方未就更改交货时间事宜达成一致。

(2022)沪0117民初567号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纠纷一案[48],针对原告向被告发送的有关设计费的图片,被告回复了“抱拳”表情,法院认为该回复不能视为被告已经承诺同意原告提出的设计费计算标准此外,法院认可被告的回复是在短时间内做出,从生活常理角度考量,这仅是对原告发送材料的回应而非接受与认可。

(2022)鲁0202民初2966号服务合同纠纷一案[49],在被告表示游泳馆将变更经营负责人时,原告回复了一串表示惊讶的微信表情,法院认为不能将原告的回复认为是同意被告进行债务转让的行为,故认定被告未经原告同意的债务转让行为,对原告不发生法律效力。

(五)针对带有否定态度的表情符号1. 数据统计根据前文统计,与“哭”、“炸弹”、“吐”、“白眼”、“瘪嘴”、“no”、“晕”等带有否定含义的表情相关的案例共有12个,占170个民事案件的6.74%,通过汇总分析司法裁判中对此类表情符号的裁判观点,可以归纳得出如下裁判公式

(见表19)。

表19 带有否定态度表情符号的裁判公式由该统计可知,共有3个(占比25%)裁判案例认为该类表情符号可以直接表达“不同意”的意思;有4个(占比33.33%)裁判案例认为部分否定表情符号具有侮辱、威胁的意思;另外还有5个

(占比41.67%)表情符号认为,若一方当事人回复“哭”、“晕”的表情时未提出异议,则也可以表示“同意”的意思2. 具体裁判情况(1)认为该类表情符号表示不同意的案例(2019)粤0391民初4101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

[50],在原告向被告提出“你要打借条给我”、“注明你把人押给我了”时,被告回复“白眼”和“发呆”的微信表情符号及“好恐怖哦”的语句,法院认为该聊天记录并没有表明被告具有向原告借款的明确意思表示(2020)粤0106民初19284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

[51],面对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以押抵租方案,另一方当事人仅发送了三个瘪嘴头像的表情,后续双方就续租或以押抵租进行多次沟通法院认为从双方微信聊天及往来函件的沟通过程看来,双方对具体如何以押抵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2021)川07民终3941号中介合同纠纷一案[52],被告的法定代表人对原告在微信中发出的居间合同电子文档回复了一个表情包“No”,一审法院认为原告与被告并未签订居间合同且被告也一直拒绝签订,二审法院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被告的法定代表人对原告所发送的《居间合同》进行了确认,无法认定被告对与原告订立居间合同的相关事宜作出了确定的意思表示。

(2)认为需要进一步探究当事人是否有异议的案例(2019)粤06民终2658号民间借贷合同纠纷一案[53],法院认为债务人在面对债权人的债务主张时并未提异议,且回复了哭的微信表情,可视为债务人对案涉款项性质属于借款的认可。

(2021)闽06民终1610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54],面对债权人的催款信息,债务人仅回复了“晕”的微信表情,最终法院认定债务人未举证排除债权人催讨的款项与本案无关且未能提供反证证明在微信聊天后双方进行了尚欠本息的结算,因此对债权人主张的借款本息予以确认。

(3)认为该类表情符号表示侮辱、威胁的案例(2019)京0491民初3719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55],法院认为被告在含有原告肖像的快手视频下方发表“蛇鼠一窝”(其中“蛇鼠”均为表情符号)等评论,该评论内容系针对原告进行侮辱、贬损,并且该内容可被他人阅览,造成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名誉权受到损害。

(2020)沪02民终6112号名誉权纠纷一案[56],法院认为上诉人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大量使用了例如“看屎的眼神、信不信我捏得你奶子哇哇的、说好的只骗250,怎么他喵的还索命、虚标狗、死骗子、趁火打劫、无良商家、令人发指、欺瞒的嘴脸”等具有侮辱性的用词和表情,该行为侵犯了被上诉人公司的名誉权。

第三节 刑事案例统计与展示经过对32个刑事案件的汇总整理,发现刑事案件中使用表情符号的目的与民事案件中具有明显不同在民事案件中,表情符号更多代表其常见的含义,与官方解释大体一致,多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情绪、态度。

而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为了躲避刑事侦查,通常会利用表情符号代替敏感词,于是表情符号多以各类暗号的形式出现,犯罪嫌疑人通常会赋予某一表情符号特定的含义,并在犯罪组织内部推行一、按刑事案由划分在本次203个裁判案例中,共统计得到32个刑事案件,涉及近10个案由,其中以卖淫类、赌博类、毒品类犯罪居多。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共有12个,占比37.50%;开设赌场罪共有7个,占比21.88%;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共有5个,占比15.63%,三者合计占比75.01%,占到了全部刑事案由的三分之二以上。

(见表20)。

表20 按照刑事案由划分二、按表情符号的使用场景划分本文根据表情符号作为暗号使用的不同场景进行划分,共统计得到以下几类表情符号(见表21)其中最多的一类是结算暗号,包括“笑脸、玫瑰花、OK”等,在本次统计中,这类结算暗号共出现12次,占比37.50%;其次是作为赌博工具的表情符号,例如“骰子、猜拳、开始下注”等系统自带的表情符号,共出现6次,占比18.75%;随后是通风报信类暗号如“炸弹”,贩毒类暗号如“裙子、OK、手掌、钱”等,分别出现了4次,占比12.5%;最后是卖淫嫖娼类暗号如“害羞、勾引、有空待约”等,出现了2次,占比6.25%。

表21 按表情符号的使用场景划分三、刑事案件具体裁判情况(一)作为结算暗号的相关案例在组织卖淫类犯罪中,表情符号通常会作为嫖资结算的依据例如,(2019)浙0110刑初508号组织卖淫罪一案[57],嫌疑人要求卖淫女在每次卖淫之后都给他发一个笑脸的表情用于对账,发一个笑脸的表情就代表一位嫖客。

(2019)桂01刑终409号组织卖淫罪一案[58],嫌疑人通过卖淫女发送的特定微信表情统计卖淫次数,其中微笑表情代表“上钟”的意思(2019)琼0271刑初135号组织卖淫罪一案[59],嫌疑人供述微信表情里的一朵玫瑰花就是上钟的意思,玫瑰花凋谢就是下钟的意思。

(2019)桂0703刑初73号组织卖淫罪一案[60],嫌疑人供述称卖淫女每接一个客人就在微信上面发一个OK的表情给其,其就回复一个OK的表情,表示一个客人,然后这个微信聊天记录会在每天凌晨三点半清空一次。

(2020)浙0481刑初50号容留卖淫罪一案[61],嫌疑人要求卖淫女以微信发送“笑脸”表情的方式记账并据此每晚现金结算分成,一个“笑脸”表情代表一次“性交”项目,两个“笑脸”表情代表一次“口交加性交”项目。

经侦查统计,案涉7名卖淫女发送一个“笑脸”表情共计45次,发送两个“笑脸”表情共计35次,应得嫖资合计为9750元(2020)川0108刑初585号组织卖淫罪一案[62],卖淫女表示每次提供卖淫服务后就会在微信上给老板发送一个微信表情表示完成了一次性交易,这个表情没有固定的,都是随便发的,到了下班的时候卖淫女们就会通过当天接客的数量对账。

(2020)赣0722刑初75号组织卖淫罪一案[63],嫌疑人供述其会按照事先与卖淫女约定的微信表情暗号介绍卖淫活动(咖啡表示有嫖客过来准备接客;玫瑰花表示嫖客满意,已收取到嫖资准备提供色情服务项目;凋谢的玫瑰花表示嫖客已离开,单次服务结束)

在赌博类犯罪中,表情符号通常代表抽头渔利金额例如,(2019)苏0508刑初602号开设赌场罪一案[64],嫌疑人供述称2018年12月18日以及19日两天的笑脸每个代表收取庄风款人民币1000元,其他笑脸每个均代表收取庄风款人民币500元。

经侦查统计,法院认定2018年12月10日至同月17日期间华某发送的微信表情头像为242个,按每个代表人民币500元计,抽头渔利数额为121000元;2018年12月18日、19日华某发送的微信表情头像为32个,按每个代表人民币1000元计,抽头渔利数额为32000元。

(二)作为贩毒暗号的相关案例(2020)粤1323刑初497号贩卖毒品罪一案[65],嫌疑人一般会在购毒者向其转账毒资后回复一个“OK”手势的微信表情,之后将用透明密封袋装着的冰毒放进家门左边墙上的小香炉内。

(2021)京0108刑初186号贩卖毒品罪一案[66],微信表情“一个伸开五个手指头的手掌”代表五克毒品(2021)京04刑初17号走私毒品罪一案[67],嫌疑人供述为防止聊天记录被人监控,遂“裙子”的图标代表大麻,避免打“大麻”两个字。

(三)作为卖淫暗号的相关案例(2019)鲁0503刑初330号传播淫秽物品罪一案[68],嫌疑人供述为防止发布的招嫖信息被QQ系统检测到,卖淫的人只在群里发一些系统允许的表情作为暗示,尽量避免敏感字眼,有静态的“含羞笑脸”、“勾引”等表情符号,有配有女性头像的、配有文字“约吗”的动图。

(2020)闽0203刑初134号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一案[69],卖淫女会通过在微信群内发布含有“有空待约”、“我来了”等内容的表情包的招嫖信息(四)作为通风报信暗号的相关案例(2018)川01刑初122号运输毒品罪一案。

[70],运毒人员每过一个检查站都要给老大发表情报平安;(2020)桂0803刑初38号组织卖淫罪[71],被告人供述称工作群是用来管理和通风报信的,其在望风的时候,如果有警察或警车,其就在工作群发个炸弹的表情,卖淫女看到后就马上关门。

(2022)桂0924刑初29号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一案[72],嫌疑人通过发送微信表情的方式,多次提前将派出所巡逻的信息告知经营赌场的李某,帮助李某及其开设的赌场避开派出所的巡逻(五)作为赌博工具的相关案例。

(2018)苏1311刑初325号开设赌场罪一案[73],法院查明嫌疑人组织赌博方式为:每场赌局开始后,坐庄的人先在微信群里发两个微信表情:”开始下注”和”下注请加好友”,待参赌人员下注后,坐庄的人会在群里发微信表情”停!以下不认”,再发微信表情”开奖”。

(2019)浙0122刑初371号诈骗罪一案[74],嫌疑人通过冒充网红美女吸引男客户,谎称搞粉丝福利活动,以发布虚假粉丝中奖信息派送大奖的名义让被害人用微信表情符号玩猜拳,并通过作弊软件控制猜拳结果的方式实施诈骗。

(2018)晋0728刑初192号开设赌场罪一案[75],嫌疑人供述称庄家会在微信群里投一个微信表情骰子,机器人也发一个微信表情的骰子,两个骰子数字相加,确定庄家坐哪一门第四节 行政案例统计与展示一、案例的统计。

由于在行政诉讼中对抗的两造主体分别是行政机关与公民,俗称“民告官”,而在行政机关与公民的交流中,通常都是面对面的形式,一般不会通过即时通信方式往来,并且在行政行为中不太可能出现使用表情符号这样的非规范用语,因此本次统计中整理得到的行政诉讼只有一个。

二、具体裁判情况(2019)京01行初671号行政诉讼一案[76],被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认为圣莱达公司虚增收入和利润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所述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胡某和康某在具体操作涉案事项过程中向实际控制人覃某汇报,覃某对相关汇报内容点赞同意,知悉并授意涉案行为,构成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第三款所述情形虽然原告认为“大拇指”表情符号只是对康某与“明天系”谈判进展工作情况的鼓励。

但法院最终认定胡某明确财政补助事项向原告汇报过,原告予以点赞回复基于此,有理由相信原告与该项造假行为具有关联,而不是原告所主张的不知悉、未参与- 2 -表情符号司法裁判观点不一的原因分析第一节 表情符号的解释难度大

 一、表情符号的形式多样且发展迅猛前文中提到,表情符号涵盖了ASCII字符、颜文字、emoji、表情包等多种网络表情形式,形式之多样,来源于创作之自由网络环境是开放包容的,加之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多为年轻人,他们充满活力、向往随性,热衷于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使网络表情的发展充满了生机,蓬勃发展。

表情符号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语言,现今社交媒体和网站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经变成表情符号据芝加哥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在2017 年7月17日的“世界表情日”上,Facebook 宣布每天在其信使平台上发送大约 50 亿个表情符号。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车辆管理部门推出了一项新规:2019 年3月1日起,允许车主在车牌上增加一个emoji表情表情符号正在以爆棚的视觉冲击力席卷我们视觉生活的方方面面[77] 二、表情符号具有非严肃性(一)表情符号的使用是随意的

网络言语交际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各种言语交际中最自由的一种交际因而自由随意是网络语言最突出的风格特征,网民们在编码时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个体性,他们钟情于不拘一格、随心所欲的表达方式,而往往漠视传统语言结构方式和生成规则。

[78]表情符号的表达是随意的、无标准化的,现如今并没有任何针对表情符号表达方式的强制规范,因而人们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创造不同表情符号,甚至可以根据个人理解以及个人经历直接忽视官方含义,自行或互相对通常含义的表情符号赋予新的含义,这无疑增加了表情符号的解释难度。

(二)通常缺乏受法律约束的效果意思在最自由的网络语言空间,酣畅淋漓地推崇个性、表现创造力的最直接的结果便是造成了诙谐幽默的网语语体风格从语言表达效果和修辞角度看,诙谐幽默是网络语言吸引眼球的又一大特点[79]

然后往往这些略带戏谑性的表达,导致其表达者可能欠缺受法律约束的效果意思,即意思表示人欠缺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果(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80],这也是表情符号是否应当受到法律规制的一大争议来源。

三、表情符号的解释容易受各类因素的影响(一)表情符号的解释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表情符号可以跨越语言差异实现无障碍交流,但仍有部分情况下,表情符号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不了解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可能无法有效交流,甚至引发重大的误解。

例如在大多数国家,点头表示肯定、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不同意;但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则是摇头表示肯定、同意,点头表示否定、不同意。又比如表情符号“

”,美国人用这个手势表示“OK”,是“赞扬和允诺”之意,在印度表示“正确”,在泰国表示“没问题”,在日本、缅甸、韩国表示“金钱”,在法国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钱不值”。[81]再如竖起大拇指“

”在北美和亚洲传达了正向积极的含义,而在伊拉克或希腊却是一种侮辱[82]甚至连最常用的代表幸福快乐的笑脸表情符号,在沙特阿拉伯却是代表着“更肤浅的东西,甚至可能隐藏愤怒或讽刺”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性侵案件中,受害者因为第一语言不是英语,信息交流中发出了一个顽皮的表情符号,给当事人造成了同意性行为的错觉。

[83](二)表情符号的解释受年龄差异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对于新事物、新观点的接受速度和接受程度往往有所不同,通常年轻人会更加热衷于追赶潮流,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倾向于稳定现状,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逐渐降低。

此外,年轻人使用表情符号并不会拘泥于官方对表情符号的定义,而是会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延伸出很多新奇的含义,显然,这样的延伸是大部分年长者无法理解的以新兴表情符号“

”(旺柴)的使用情况为例,这一表情符号上线于2020年1月,自上线以来便深受年轻用户的喜爱,它可以出现在很多的场合,甚至在聊天陷入尴尬、不知到回复什么时,都可以用它来调节气氛由于它带有一种滑稽搞笑的色彩,所以在聊天时添加狗头表情,就表示该言论仅作为调侃,不要当真,另外这一表情往往还具有无所谓、得瑟、无语等衍生含义。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这一表情符号的使用者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鲜少有年长者使用这一表情,一方面可能年长者并不理解这一表情的各种含义,另一方面,可能是考虑到维护自身的长者形象,他们不太愿意使用这类略显滑稽、甚至直观上略带“鄙夷”色彩的表情。

此外,体现年龄差异最有的代表性的表情符号非“

”(微笑)莫属,据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00后与90后群体主要认为微笑表情是“负面消极”的,其含义类似于“呵呵”,表达的更多是“嘲讽、不满”;而80后与70后群体主要认为微笑表情是“中性”的,在他们眼中,微笑表情表达了“含蓄内敛、温和友好、庄重沉稳”。

[84]与微笑表情具有相同境遇的还有表情符号“

”(再见),在年长者看来,这就是正常地挥手打招呼,表达“你好”或者“再见”的意思,但是在年轻人眼里,这一表情却可以表达“无语”、“不想搭理”、“绝交”等意思(三)表情符号的解释受性别差异的影响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LaraJones的一项研究证实,女性对于表情符号的解读更加负面,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于表情符号“。

”(思考)的理解,男性多认为该表情具有积极含义,而女性则多认为具有消极含义。[85]此外,类似“

”(茄子)、“

”(香蕉)这样的表情符号,在女性看来就是正常的蔬菜、水果,但是在部分男性眼中,这两个表情代表着男性生殖器,若不当使用可能会被误解为性暗示最荒唐的一个案例是2011年得克萨斯州的一起因暴力性侵犯熟人的案件,在此案中,被告辩称受害者通过他们之前交换过的几条短信早就事先同意了性行为,至少有两处事前同意性行为的地方,如果加上一处带有“眨眼”表情符号的讯息就是三处,他想去看看眨眼睛是怎么回事。

当然法官没考虑这一“眨眼”表情,判处该男子强奸罪成立[86](四)表情符号的解释受平台差异的影响表情符号的平台差异主要指emoji表情的差异,在跨应用、跨系统的沟通中,一些原本是用来辅助传递信息的emoji,可能会变成不可识别的乱码,或显示□甚至不显示,导致交流双方无法有效沟通。

例如将苹果手机中的表情符号通过微信发送至电脑,可以看到Windows系统中呈现出来的部分表情符号会有所不同(见表22)。苹果系统

Windows系统

表22 同一表情符号在苹果系统手机端和Windows系统电脑端的呈现不同又比如在(2018)赣1127刑初13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案[87]中,法院根据手机截图和情况说明,查明因手机版本的不同,在彭某某手机上,微信名为AAA

(表情符号)+钱包(表情符号)钱某,但是在许某某手机上显示为四个方框+钱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统一码联盟将emoji编码,使得各种表情在不同的平台上能够兼容然而尽管统一码联盟为emoji设计设置了基本标准,但平台基于自身知识产权策略、品牌形象、平台界面分歧,仍会偏离统一码联盟的标准。

不同平台的emoji差异可能会改变发送者的意图例如,在IOS上,发送一个跳舞的人,三星设备接收可能会显示为一个跳舞的男人,谷歌设备则可能变成动物跳舞[88]第二节 我国在表情符号的司法审查方面暂无统一标准

一、表情符号是否能被认定为“意思表示”尚未明确基于前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电子数据这一证据种类已进一步细化至即时通信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然而,虽然表情符号也是在即时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但其是否能够作为有效传递信息的“通信信息”,是否能够直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仍存在很大争议。

从前述列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部分法院在面对聊天记录中的表情符号时,都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例如(2019)粤05民终706号仓储合同纠纷一案[89],法院认为承诺作为一种意思表示,应当以明示且明确的方式作出。

在手机短信、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中,表情符号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辅助方式,是辅助表达心情、情感和想法的一种可视化图像,故不能仅凭一个表情符号而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承诺,特别是在有争议的情况下[90]在(2020)川01民终4898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

[91]中,法院认为聊天记录中的OK表情符号属于意思表示不清晰明确的情形在(2022)浙0902民初834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92]中,法院认为OK表情包可能代表“好的”、“收到”等意思,并不一定代表原告对于被告所陈述的借款已全还事实的认可。

在(2021)粤06民终15666号股权转让合同纠纷一案[93]中,法院认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表情当事人协商一致时才可以变更合同,“高兴、兴奋”的表情包不足以证明双方对变更履行期限达成了合意。

可以看到,这里的几个案例基本都发生在2019年之后,也就是说,即便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经将“网上聊天记录”纳入电子数据的范围,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经将电子数据进一步细化至即时通信信息,实践中仍然有部分观点认为由于表情符号不能像文字一样清晰、明确地表达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因而单独的表情符号并不能够作为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二、裁判文书中表情符号的呈现形式尚未统一首先,由于裁判文书具有严肃性,裁判文书中通常不会直接呈现表情符号的具体形态,而是通过文字描述间接地将表情符号转述出来其次,在本次统计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裁判文书对于表情符号的接纳程度非常低,部分法院在呈现聊天记录时仅仅保留文字部分,并通过空格(如“ ”)、星号(如“***”)、简单描述。

(如“此处为表情符号”)、定性描述(如“此处为表示同意的表情符号”)这样的方式隐藏、忽略对表情符号的描述,能够像(2019)苏0602民初1971号加工合同纠纷一案[94]中,将表情包描述为“摸脑袋的卡通小人”这样相对具体形象的情况非常少见。

不直观地展示表情符号的具体形象,或者说呈现方式不统一,很容易让人们忽略不同场景下不同表情符号的特殊性,也阻碍了对司法裁判中表情符号适用情况的研究,不利于建立统一的表情符号司法审查体系三、表情符号的司法审查方法暂未统一。

通过对近年来表情符号相关案例的统计、梳理,发现目前法院在审理表情符号相关案件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都是根据聊天记录上下文以及其他的在案证据进行逻辑判断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没有统一的司法审查标准的情况下,这样的审查方式已经是相对合理的一种了,但正如前面的数据统计,不同法院在面对同一表情符号时,有时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2018)粤2071民初16152号定作合同纠纷一案[95],法院直接将魏某某在《订单表》扫描件下回复的“OK”表情包视为法律意义上的承诺;(2019)粤05民终706号仓储合同纠纷一案[96],法院认为表情符号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辅助方式,是辅助表达心情、情感和想法的一种可视化图像,不能仅凭一个表情符号而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承诺;

(2020)川01民终4898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97],法院认为杨某回复OK的微信表情属于意思表示不清晰明确的情形由此可见,若没有统一的释义标准进行解释说明,或者统一的司法审查标准进行规制,那么这样主观因素过强的结论是极容易出现矛盾的。

基于此,如何完善表情符号在司法裁判中的适用路径,尽可能避免司法裁判中出现矛盾冲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 -表情符号司法认定的完善路径第一节 引导表情符号的解释一致性从前述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截止2022年12月11日,在威科先行数据库中可检索到的三大诉讼案件共计131,848,607个,而经筛选纳入本次分析的案件仅有203个,占比0.0015‰。

当然,生活中大部分表情符号的使用并不会引发诉讼,或成为案件争议焦点,但这个数量仍然与即时通信软件及各类表情符号的巨大使用量不成正比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客观上,表情符号成为一个案件争议焦点的情形本身就比较少,而且表情符号自身存在模糊性,不易被解释;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由于缺乏解释依据和审判实例,审判者在面临涉表情符号的案件时,还是更倾向于对已有文字信息进行判断,只有在实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对表情符号的含义进行解读,而且也不太会作出偏离通常释义的解读;再者,为保障司法裁判文书的文本严肃性,法院基本是以文字的形式描述案件事实,连表情符号也是通过文字进行描述,甚至直接省略掉表情符号,这样的表达并不能直观的展现表情符号的形态。

因此对于法院而言,在审判涉表情符号案件时,是否解释表情符号、如何解释表情符号、能否突破通常释义来解释表情符号等都是新的挑战一、明确表情符号的通常释义表情符号的通常释义,是指一个表情诞生之初,设计者或相关平台赋予该表情符号的官方释义,其内涵尚未发生任何语义上的偏离或者过度解读。

例如表情符号“

”作为“OK”的象形符号,其官方含义仅仅表示“好的、赞成、理解”,在绝大多数的文化背景下都没有侮辱、贬损之意;又如表情符号“

”通常表示“认可、赞美、祝贺”而非“讽刺、落井下石”之意;表情符号“

”、“

”就只是单纯的“微笑”和“再见”含义,没有任何“负面消极”的情绪;表情符号“

”、“

”就是正常的茄子和香蕉,不存在任何的隐晦的性暗示……通常释义可以从表情符号所属的官方平台上查询获取,也可以通过建立类似于“常见表情符号释义”等解释性文件来进一步明确表情符号的通常释义,甚至可以对常见偏离语义进行举例,这将有效地辅助审判者在审理涉表情符号案件时,不至于发生遗漏处理,或者因为担心“过度解读”而不敢处理。

二、进一步完善平台差异如前所述,这里的平台差异主要是指emoji表情的差异,因为ASCII表情字符、颜文字主要是ASCII键盘字符为主,表情包主要是图片格式,一般平台差别不大为了解决emoji表情差异的问题,2010年统一码联盟将emoji编码,使得各种表情在不同的平台上能够兼容。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平台也标准化了,这就需要不同平台形成共识消解平台差异,尊重统一码联盟的标准,尽量在设计上保持相似性,鼓励标准化并减少差异[98]第二节 建立统一的表情符号司法审查标准一、明确表情符号可以作为“意思表示”

如今表情符号在聊天过程中不仅可以缓和严肃的气氛,还可以传递心情、态度,不能否认的是,只有将案涉聊天记录中出现的文字和表情符号全部纳入考量范围,才会得到一份完整无遗漏的证据材料,从这个角度看,案涉聊天记录中的表情符号也应当同文字一样,可以用于传递当事人的某种意思表示。

二、统一裁判文书中表情符号的呈现形式统一裁判文书中表情符号的呈现形式,不仅有利于保障聊天记录取证的完整性,还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表情符号司法审查体系,为法官裁判涉表情符号案件提供完善的思路,减少因审判人员的不同导致的裁判结果的不同。

统计表情符号的呈现形式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将每一个案涉表情符号的具体形象都呈现于裁判文书上,且不论技术上是否能够将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录入法院电子系统,以及动态表情、彩色表情转换成静态表情、黑白表情时是否也会引发语义上的偏差,单从保留裁判文书严肃性这一点来说,统一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更保守、更可行的做法,就是像(2019)苏0602民初1971号加工合同纠纷案[99]一样,将表情包进行具体、形象化的描述,尽量避免对表情符号采用隐藏的处理方式三、统一表情符号的司法审查方法(一)逻辑判断法。

1. 审查表情符号的通常释义虽然有时表情符号的释义会发生一定偏离,但语义偏离的情况总归是少数,在大部分情况下,交流双方一般都会选择用正向语义表达情感,即选择相对贴切的表情符号进行交流因此,本文认为在审理涉表情符号的案件时,应当首先隔绝上下文本,仅针对表情符号的通常释义进行分析判断,这一步可以结合前述提到的“常见表情符号释义”相关解释性文件,了解相应表情符号的通常释义以及常见的使用情形,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保留对该表情符号客观中立的第一印象,有效规避对表情符号进行过度解读。

例如在判断表情符号“

”、“

”表情符号的含义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抛开上下文径行判断这两个表情符号的通常含义,了解“

”表情通常是传达“微笑、温和、友好”的情感,“

”表情是传达“赞赏、满意、敬佩”的情感2. 审查表情符号是否发生语义偏离如前文所述,表情符号的含义会受到不同语境、不同地域、文化、年龄、性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发生语义分歧、无法用通常释义进行解读时,就需要结合表情符号的使用场景、地域、文化、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表情符号的语义偏离情况进行分析。

例如,在上下文语境和谐、或使用者年纪偏大的情况下,使用“

”表情符号通常就是表达“微笑、温和、友好”的情感,但如果在交流双方发生冲突、或使用者年纪较小的情况下,使用“

”表情符号则很可能代表“嘲讽、不满”;又如,在大多数文化背景下,使用“

”、“

”表情符号都表示积极、正向含义,但在阿拉伯文化背景下,这两个表情则更多表示消极含义;再如“

”表情符号,可能在女性看来传达了“喜欢、羡慕”的情绪,但在部分男性严重,这个表情可能会被误认为具有性暗示甚至性同意的含义例如在上文提到的(2019)粤20民终2755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100]中,从聊天记录上下文中可以看出交流双方已经处在一种冲突、对抗的语境当中,因而无论是吴某某回应的微信表情“强”,还是任某某回复的“看来您是同意了

(微信表情‘鼓掌’)”,亦或是吴某某回复的微信表情“再见”,都不再适合按照其通常释义进行解读,这里的“强”、“鼓掌”、“再见”都已经发生了语义上的偏离,蕴含了反讽的含义,当事人并非想表达厉害、真棒的意思,而是想通过“说反话”的方式表达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审查表情符号是否发生语义上的偏离,离不开对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更离不开对各方当事人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探究,这也对审判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3. 判断各方解释合理性如果审判者在进行语义判断时,发现某个表情符号的语义已经偏离了通常释义,或者在多个通常释义中需要进一步探究每个释义的区别,可能需要进行特殊解读时,为避免出现过度解读的情况,审判者应当再行询问各方当事人,听取各方对于该表情符号的解读,并判断不同解释的合理性。

例如,在(2019)闽02民终3778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101]中,被上诉人主张其与上诉人之间并非借贷关系,而是投资关系,结合其提供的聊天记录可知,在被上诉人发送“明明是我们一起投资山西煤矿的钱,你投了60万,我投了70万,为什么你会起诉说我向你借钱60万,你摸摸自己的良心你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的信息时,上诉人回复了两个“握手”的表情符号。

法院认为上诉人无法解释其在被上诉人发送微信说款项系投资款时,为何未作出反驳,甚至相反发送握手的表情,该做法与常理不符,最终法院不认可双方之间存在借贷关系在这个案件中,被上诉人的主张及相关证据更完整且符合常理,因此法院采纳了其观点。

在(2022)粤01民终12475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102]中,法院结合双方的交易过程及结算习惯,认定上诉人与恒通公司的每次结算均通过微信“丙哥对账群”进行,上诉人亦确认,如果恒通公司发在微信群的账单正确,其会按照恒通公司在微信发送的对账单予以付款。

具体到本案争议的货款,恒通公司在“丙哥对账群”上发送对账单,显示结余金额为624938.64元,上诉人回复“OK”的微信表情,并未对账单金额提出异议对于上诉人表示其以不予付款的形式表明恒通公司的账单金额有错误,法院认为该抗辩理由与常理不符,亦与双方的交易结算习惯不符。

在这一案件中,法院结合争议双方的交易习惯,认为上诉人的解释不符合常理,因此不予支持(二)情感倾向判断法1. 明确表示肯定/否定含义的表情符号对于上下文意思连贯、表达清晰,并且表情符号具有明确的肯定含义(如“好的”、“OK”、“没问题”等)

或否定含义(如“不”、“摇头”、“×”等)的情形,可以直接将表情符号按照其通常释义进行解释,此时一般不存在歧义例如在(2020)粤0306民初41224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103]中,法院认为根据原告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原告在收到口罩的当天即向被告提出质量异议,并要求被告退货退款,被告当天虽未明确表示同意,但在2020年6月2日的聊天记录中,原告要求被告发送地址并表示要将18000个口罩退回去,被告回复了“OK”的表情符号,据此可以认定,被告已经对于原告退货退款的请求明确表示同意。

在(2021)川07民终3941号中介合同纠纷一案[104]中,案外人何某通过微信向兴达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某发送了居间合同电子文档,王某某向其回复了一个表情包“no”,法院据此认定王某某拒绝了何某提出的居间合同要求。

这两个案件中,聊天记录上下文之间的意思连贯、表达清晰,不存在歧义,因此可以直接采用“OK”、“no”表情符号的通常释义2. 表示中立以上情感的表情符号通过现有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在上下文语义较模糊的情形下,即便是具有明确肯定含义的表情符号,也无法直接采用其通常释义,或是无法在其多个通常释义中确定具体适用哪一个。

因此,这里“中立以上情感”的表情符号包括中立的表情符号(如“抱拳”、“捂脸”、“笑哭”等)、相对肯定的表情符号(如“握手”、“笑脸”、“鼓掌”、“竖大拇指”等)以及明确肯定的表情符号(如“好的”、“OK”、“没问题”等)

对于该类表情符号,由于无法直接判断当事人的情感态度,因此可以给予该当事人一定的合理期限作为异议期,如果其在该段合理的期限内仍然既未予以回应,也未作否认,则应视为对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默认3. 明确合理的异议期限。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来不及仔细查看详细内容时,为了避免对话出现尴尬,经常会使用表情符号进行礼貌回复,但在本次统计中发现,部分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一个表意不够清晰的表情符号究竟表示“礼貌回复”,还是表达“收到”、甚至“认可”,都存在不小的争议。

例如在(2020)桂08民终2522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105]中,法院认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上诉人通过微信向被上诉人发送了反映燃料油的购买数量、价格以及应付货款的信息,请求被上诉人确认,但被上诉人对此未予回应,也未作否认,应视为对上诉人主张的默认。

因此法院将“含住,别说话”这一含义不清的表情包直接解释为“收到且认可计算标准或认可金额”,该做法实属不小的突破在(2020)粤0606民初9652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106]中,法院认定被告在收到原告通过微信发送的“货款合计22860元”的照片一张以及“对数”的微信文字信息后,发送意思为“好的”的微信表情信息,系确认了上述货款金额。

在(2022)沪0117民初567号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纠纷一案[107]中,在原告发送设计费图片后被告仅以微信表情“抱拳”予以回复,法院认为被告的回复时间系在短时间内做出的回答,更倾向于是一种礼貌回应,不代表认可设计费金额。

针对以上争议,本文更倾向于(2020)桂08民终2522号买卖合同纠纷中法院的观点,即在需要一方当事人确认的场合,如果其对于待确认事项仅发送了一个含义不清的表情符号,首先至少要明确其对本次聊天内容已经收到;其次,只要不是带有明显否定含义的表情符号,如“摇头”、“

”等,就可以给予该当事人一定的合理期限作为异议期,如果其在该段合理的期限内仍然既未予以回应,也未作否认,则应视为对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默认至于异议期的合理期限,可以结合案件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双方下一次沟通时,也可以是下一次结算时,或是提起诉讼时。

(三)法律行为属性判断法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一般而言,如果一方当事人是放弃自己的某项权利,则只需要其单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此时即便对方当事人发出具有否定含义的表情符号,也不会影响放弃权利的事实。

但如果是需要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仍然需要进行情感倾向的判断例如在(2018)闽0203民初12708号民间借贷纠纷一案[108]中,原告给被告发送信息“我的6万块,你明年再还我先把眼下撑过去”,被告回复三个“抱拳”表情符号,法院认为,原告系在微信聊天记录中自愿延长被告的还款期限。

该案中,原告自愿延长了还款期限,放弃了自己的部分权利,此时无需探究被告回复的三个“抱拳”表情符号究竟是何意,便可直接认定还款期限已发生变更(四)刑事案件需警惕异常表情符号基于前述统计,刑事案件中使用表情符号的目的与民事案件明显的不同,刑事案件中的表情符号多以各类暗号的形式出现。

因此,刑事案件除了要关注聊天记录中表情符号的通常含义外,还需特别关注表情符号出现的时机、频率、语境等是否异常,避免遗漏审查犯罪嫌疑人之间的“黑话”注释:[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年08月31日,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2]陈浩:《即时通信记录作为证据的司法认定研究》,载《证据科学》2017年第1期,第54页[3]靳宇倡、邓成龙、吴平、林茜、郑佩璇、安俊秀:《Emoji图像符号的社交功能及应用》,载《心理科学进展》2022年第5期,第1062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6条[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法释〔2015〕5号),第116条第2款[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19〕19号),第14条。

[7]陈浩:《即时通讯记录的司法认定》,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第144页[8]杨学科:《视觉之治: 表情符号的法律图景与法理检视》,载《新媒体与社会》2020年第1期,第289-292页。

[9]考虑到案件审理期限以及裁判文书上网期限的问题,暂不将2022年的文书数量纳入趋势分析[10]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2018)粤2071民初16152号民事判决书[11]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2020)京0102民初7219号民事判决书。

[12]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20)京0101民初19863号民事判决书[13]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浙06民终4809号民事判决书[14]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2021)粤0232民初197号民事判决书。

[15]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2020)粤0605民初16714号民事判决书[16]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人民法院(2021)桂0721民初3074号民事判决书[17]广东省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粤18民终128号民事判决书。

[18]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2021)粤0106民初10094号民事判决书[19]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闽02民终5424号民事判决书[20]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2022)浙0502民初20号民事判决书。

[21]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2016)沪0109民初24983号民事判决书[22]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2021)沪0113民初17760号民事判决书[23]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法院(2022)浙0902民初834号民事判决书。

[24]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川01民终4898号民事判决书[25]湖北省红安县人民法院(2020)鄂1122民初2195号民事判决书[26]广东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05民终706号民事判决书。

[27]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9)京02民终12021号民事判决书[28]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法院(2021)鲁1003民初3748号民事判决书[29]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0)京01民终1765号民事判决书。

[30]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粤01民终14386号民事判决书[31]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7)京01民终9592号民事判决书[32]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粤01民终8593号民事判决书。

[33]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鲁05民终294号民事判决书[34]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6民终15666号民事判决书[35]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03民终24500号民事判决书。

[3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2022)新0102民初2427号民事判决书[37]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3民终21709号民事判决书[38]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20民终2755号民事判决书。

[39]山东省汶上县人民法院(2020)鲁0830民初1231号民事判决书[40]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2020)粤1973民初17805号民事判决书[41]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浙09民终420号民事判决书。

[42]湖南省永兴县人民法院(2020)湘1023民初334号民事判决书[43]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2019)苏0602民初1971号民事判决书[44]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2019)粤2071民初5661号民事判决书。

[45]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03民终35541号民事判决书[46]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20)京0101民初7675号民事判决书[47]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6民终3024号民事判决书。

[48]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2022)沪0117民初567号民事判决书[49]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2022)鲁0202民初2966号民事判决书[50]广东省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2019)粤0391民初4101号民事判决书。

[51]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2020)粤0106民初19284号民事判决书[52]四川省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川07民终3941号民事判决书[53]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06民终2658号民事判决书。

[54]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闽06民终1610号民事判决书[55]北京互联网法院(2019)京0491民初3719号民事判决书[56]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20)沪02民终6112号民事判决书。

[57]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2019)浙0110刑初508号刑事判决书[58]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桂01刑终409号刑事裁定书[59]海南省三亚市城郊人民法院(2019)琼0271刑初135号刑事判决书。

[60]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人民法院(2019)桂0703刑初73号刑事判决书[61]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法院(2020)浙0481刑初50号刑事判决书[62]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 (2020)川0108刑初585号刑事判决书。

[63]江西省信丰县人民法院(2020)赣0722刑初75号民事判决书[64]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2019)苏0508刑初602号刑事判决书[65]广东省惠东县人民法院(2020)粤1323刑初497号刑事判决书。

[66]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21)京0108刑初186号刑事判决书[67]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2021)京04刑初17号刑事判决书[68]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法院(2019)鲁0503刑初330号刑事判决书。

[69]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70]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川01刑初122号刑事判决书[71]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人民法院(2020)桂0803刑初38号刑事判决书。

[72]广西壮族自治区兴业县人民法院(2022)桂0924刑初29号刑事判决书[73]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2018)苏1311刑初325号刑事判决书[74]浙江省桐庐县人民法院(2019)浙0122刑初371号刑事判决书。

[75]山西省平遥县人民法院(2018)晋0728刑初192号刑事判决书[76]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9)京01行初671号行政判决书[77]杨学科:《视觉之治: 表情符号的法律图景与法理检视》,载《新媒体与社会》2020年第1期,第272页。

[78]王洁:《“e”时代的时尚语言》,华侨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79]王洁:《“e”时代的时尚语言》,华侨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80]张翔:《论效果意思的辨别》,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81]谢慧娟、曹霞:《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浅析》,载《今古文创》2021年第36期,第114页[82]Danesi,M.(2016).Thesemioticsofemoji:Theriseofvisuallanguageintheageoftheinternet.London,UK:BloomsburyAcademic。

[83]Goldman,E.,Emoji sand the Law,93 Washington LawReview 1227(2018)[84]沈航、陆诗雨、孔迪迪:《社交表情包的内涵感知差异与设计趋势研究——以表情包“微笑”为例》,载《美与时代》2022年第7期,第28页。

[85]HEIDIM(Monday,November29,2021). AnotherGenderGap,NowWithEmojis.THEWALLSTREETJOURNAL , R5[86] JohnCalvinMarshallv.State,12-14-00368-CR(Tex.App.2015).

[87]江西省余干县人民法院(2018)赣1127刑初13号刑事判决书[88]杨学科:《视觉之治: 表情符号的法律图景与法理检视》,载《新媒体与社会》2020年第1期,第279页[89]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6民终15666号民事判决书。

[90]广东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05民终706号民事判决书[91]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川01民终4898号民事判决书[92]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法院(2022)浙0902民初834号民事判决书。

[93]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6民终15666号民事判决书[94]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2019)苏0602民初1971号民事判决书[95]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2018)粤2071民初16152号民事判决书。

[96]广东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05民终706号民事判决书[97]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川01民终4898号民事判决书[98]杨学科:《视觉之治: 表情符号的法律图景与法理检视》,载《新媒体与社会》2020年第1期,第292页。

[99]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2019)苏0602民初1971号民事判决书[100]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20民终2755号民事判决书[101]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闽02民终3778号民事判决书。

[102]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粤01民终12475号民事判决书[10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2020)粤0306民初41224号民事判决书[104]四川省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川07民终3941号民事判决书。

[105]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桂08民终2522号民事判决书[106]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2020)粤0606民初9652号民事判决书[107]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2022)沪0117民初567号民事判决书。

[108]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2018)闽0203民初12708号民事判决书。作者简介:

- End -

# 大鱼聊天室 #10月19日(周四)晚上8点,大鱼对谈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广鹏,一起聊聊「成立40年的老牌律所,将如何焕发新的活力?」。欢迎扫码预约

本月其他直播,欢迎预约。# 线上论坛 #10月25日(周三),新则线上论坛围绕「趋势与挑战,疑难复杂商事争议解决」主题,邀请多位资深律师进行分享。欢迎扫码报名

# 实务小会 #10月18日(周三),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万里将在直播间分享「金融债权在破产程序中的保护」。欢迎扫码报名

# 推荐阅读 #

时常错过新则的推送?设置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天的文章啦!按下图操作,与新则一起日拱一卒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