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心(费心的拼音)深度揭秘
Luòxyǎn de fāŋàn bù çéŋgūŋ dàn jǔqỳ.
上周,和宣统皇帝同年的周有光先生去世了,生在大清朝的人瑞又少了一个知道先生这个人,是因为某年在书市上发现一本名叫《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的书,当时就有一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的感觉。
后来对字母以及拼音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这本书带来的启蒙
先生出过不少书,百岁之后,书更是越出越多,就像梁左说的:「假如一百岁的老头儿还能写文章,大约不管写什么,也不管怎么写都会有人看的」(《春晚十年》)不过我手头只有四本,除了前面说的《比较文字学初探》,还有《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出版)、《汉语拼音·文化津梁》(三联书店,2007年9月出版)和《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2011年7月),倒都是和语言文字的相关。
今天要聊的,就是《汉语拼音·文化津梁》这本书中提到的一段小插曲,本来上周日就开始动笔,结果拖拖拉拉写了大半周,直到今天才算成型,回头一看,热点早已飞到爪哇国去了闲话不表,进入正题每一个方案出台之前,都会经过若干的草案阶段,《汉语拼音方案》也是如此。
有资料称,「1950年到1955年,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共633人寄来了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而这些方案经过挑选之后,被编成了两册《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这两册书貌似存世不多,只看过第二编的部分内容,也是脑洞大开。
《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 第2册》P18比如上面的这个方案就集合了汉字笔画和西里尔字母,书里好玩的方案还有很多,但可惜没法看全当然最终还是决定使用拉丁字母,并在历史方案(比如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等)。
的基础上,形成了《汉语拼音方案》的雏形根据《汉语拼音·文化津梁》一书中《拼音字母的产生经过》一文的介绍,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之前,曾经有过四个版本的草案,分别是1955年的「初稿」、1956年的「草案」及「修正式」、1957年的「修正草案」。
有意思的是,1955年的「初稿」和1958年公布的《方案》大体上是相近的,而1956年的「草案」却又作了大改,基本上是走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稿→大改→第二稿→小改→第三稿→不行→还是第一稿好→改改→就是它了。
先说说1955年的「初稿」。声母表如下:
和我们熟悉的《汉语拼音方案》相比,1955年版的声母表只有四处不同,可以归纳为两点:(1)g/k/h在a/e/o/u前面读「哥科喝」,在i/y(衣/迂)前面读「基欺希」的音;(2)半元音的i用j而不是y表示(y发ü的音)
这两处设计明显带有「北拉」(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的特点。除了以上两点,1955年方案还规定了代替写法:
z/c/s中间加横线的字母不知怎么才能打出来看完声母我们再来看韵母:
和现在的汉语拼音相比,1955年方案有这样几处不同:(1)ao(熬)写作au,iao(腰)写作iau(和国语罗马字一样)(2)有io(ㄧㄛ)这个音(3)you(优)这个音全部简写做-iu,而在现行方案中起码you是不简写的;
(5)因为半元音/j/用j而不是y表示,所以齐齿呼的ya/ye/yao/you/yan/yin/yang/ying写作ja/je/jau/ju/jan/jin/jang/jing,(4)现行方案中的ㄨㄥ分为ueng(翁)和ong(轰的韵母)两种,1955年方案中何为ung
(5)ü用y表示,所以撮口呼的üe/üan/ün/iong在1955年方案中是ye/yan/yn/yng韵母-i也有代替方案ï。
和现行方案相比,1955年方案更接近于国际音标的标音方式。其他像标调、隔音符号之类的使用,和现行的方案都没有太大差别。1955年方案还有几个有意思的点,一个是「超级简写法」:
通过这套简写法,需要6个字母的zhuang只要三个字母ƶąŋ三个字母就够了,也是脑洞颇开;一个是需要表明「尖音」的时候专门有一套写法,难道是为了区分同音词?不是很懂。
一个是重复音节的简写法,似乎是从国语罗马字中获得的灵感国语罗马字有规定:罗马字母之v、x二母,不作拼国音用,惟重字可用x代之,如pianpian(偏偏)可作pianx;隔一字重者可用v代,如 kann i kann(看一看)可写作kann iv;重二字者可作vx,例如feyshin feyshin(费心费心)可作feyshin vx。
一个是字母标调,去声用h沿袭自国语罗马字,记得之前林语堂的罗马字方案中,也提过类似的字母标调法(以r/l/h表阳平、上、去)。
感受一下:dianhbauh shangh kevjiv zaih jingiex mohweiv giashangh zihmuv daihtih shengdiauh fuxhauh.到了1956年的「草案」,整个方案画风突变。
先看字母表。首先要说的是,1955年的字母表的字母读音采用的是a/beh/ceh/deh/e/ehf/geh这样的欧式念法,到了草案版里则恢复到了注音字母「玻坡摸佛」的传统念法。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变化。为了遵循「一字一音」的原则,「草案」增加了几个新字母:
(1)ŋ = ㄫ(ŋ)国际音标ŋ从之前「初稿」里的简写取代ng变成了正式的字母;(2)ч = ㄐ(基)q = ㄑ(欺)x = ㄒ(希)「基欺希」不再用g/k/h的变音表示,而是采用了专门的字母其中ч是取自俄文字母,q/x也是第一次被采用表示「欺/希」的音,这一设计也延续到了现在。
(3)ʐ = ㄓ(知)ç = ㄔ(蚩) ʂ = ㄕ(诗)上一版中用字母组合zh/ch/sh表示的「 知/蚩/诗」三个音,因为一字一音的限制,被改成了加符字母——即在z/c/s三个字母的右下角添加下弯勾
(retroflex hook)「 ̢」其中ʐ这个字母出自国际音标,不过在国际音标中表的却是「ㄖ/日」的音;ʂ也源自国际音标,到正好是「ㄕ/诗」这个音,而ç(c ̢打不出来,只能用ç代替)则是一个新造的字母。
韵母部分和1955年方案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比如半元音的/j/都是用j表示等等唯一不同的是,「草案」里设置了被称为「小型的大写i」的字母ı 来表示闭央不圆唇元音/ɨ/,即知(ʐı)、痴(çı)、诗(ʂı)、日(rı)、资(zı)、雌(cı)、思(sı)中的元音。
(土耳其语中也有这个字母,表示闭后不圆唇元音/ɯ/)。
所以「知识」就从1955年初稿中的zhishi变成了ʐıʂı;「自私」从zisi变成了zısı而且根据「草案」的规定,ʐ/ç/ʂ/ŋ/ı在印刷、打字、打电报的时候可以用g/zh/ch/sh/ng/i代替,正好和1955年的初稿是反过来的。
曾经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2月出版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小册子,其中有一节专门用来论述「关于拟定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比如「为什么要拟定」、「根据什么原则拟定」云云,其中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点:
(1) 依然认为这个《汉语拼音方案》「可以用来试验汉语拼音文字,使拼音字母拼写的普通话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拼音文字」(注意:1955年的初稿全名是《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拉丁字母式)草案初稿》);(2)拟定原则。
要求为「字母形式」,即「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加以必要的补充」——这又引出两个原则,一是要求「有系统」地「尽量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二是关于补充新字母的原则,即「遇到一个音素需要用两个拉丁字母来表示的地方,或者某音素不能十分适当地用现成的拉丁字母来表示的地方,就补充新字母」,这又导致了用于外国译写和机械设备应用的「代用式」的出现;。
(3)否定双字母的使用用zh、ch、sh、ng表示ㄓ、ㄔ、ㄕ、ㄫ被认为是「比较累赘」的,因此改为ʐ ç ʂ ŋ(「根据原来的拉丁字母加以适当改变,后两个还是国际音标里现成的符号」)(4)ㄐ(基)的问题既不用g(如北拉)也不用j(如国罗),因为来草案中g表示ㄍ,j表示ㄧ,而是引进了一个俄文字母ч,理由是「和注音字母ㄐ的字形也相像」,g作为ч的代用式。
(5)字母运用和安排的要求第一点是要「适应现代各国运用拉丁字母和我国过去运用拉丁字母的一般习惯」,「应该尽可能符合或者接近一般的国际习惯」,同时还要符合历史上「拉丁字母拼写汉语」(如国罗北拉)的传统;第二点是要求「一个音素只用一个字母」,目的是「使拼法简单、明确、便于教学」,新字母如果加符应该加载字母下边,目的是「便于书写」,且便于「在必要的时候在字母上加声调符号」;
第三点是要「节约字母总数」,特别规定「新字母不可随意增加」这一点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字母总数」这个概念,就是是字母表的字母数量,还是单词中用到的字母数量文中说「字母过多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至少要减低工作效率」,如果按照后者的说法,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成这一条的意思是gemiŋʐıʂı比gemingzhishi更节约,但后面又说「草案比通用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增加了五个新字母,减少了一个v,共为三十个,比注音字母总数少七个」,说的还是字母表字母数的问题;也是够矛盾的。
第四是要求「系统化」,目的是「为了表达汉语的语音特点」、「便利教学和一般应用」,举了z c s和ʐ ç ʂ作为对照组这个「草案」出来之后,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大讨论,讨论的结果还被编成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讨论集》,一共四册。
(这套书我买了一二四,唯独三市面上已经见不到了)最后在1956年8月形成了2个「修正式」:第一个「修正式」主要是这么三点:不要「ʐ/ç/ʂ/ŋ/ı」,改成「g/zh/ch/sh/ng/i」,相当于是把代用式再扶正;不要ч/q/x,依然用g/k/h变读「基欺希」;「ŋ/ı」还是「ng/i」的代用式。
第二个「修正式」主要是这么几点:不要「ʐ/ç/ʂ」也不要「ч/q/x」,用j/ch/sh来表示「知蚩诗」,在「衣迂」前面变读「基欺希」(走回国罗的老路);不要ŋ,改成ng;j因为被调去发「知/基」的音了,所以半元音/j/就改成y
(依然是国罗的路数),于是y就不再发「迂」的音,而用「ü」来表示,典型的连带反应「修正式」出来之后,文改委又开始收集群众意见,结果支持「第一修正式」的占62.5%,支持「第二修正式」的只有7.1%之后又给审订委员会审议,结果「第一式」的支持率依然达到58.1%。
但是最后出来的「修正草案」却是以「第二式」为基础的,改动仅仅是把变读「欺希」的ch/sh改为q/x,使得「基欺希」全部由单独的字母表示,所以j也不再发「知」的音,改为由zh表示,另外韵母的au/iau/ung/yng改为ao/iao/ong/iong,以免手写时出现混淆,也是参考了国罗的合理设计。
有趣的是,《方案》还留了一个几乎没有用的小尾巴,即「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式简短,zh、ch、sh可以省作ẑ、ĉ、ŝ,ng可以省作ŋ」,ĉ/ŝ都是世界语独有的字母,发的正好是/tʃ/和/ʃ/的音,文改会的成员中有不少世界语者,也许这样的设计并不是巧合
(至于为什么用ẑ而不用ĝ,当然是为了对位咯)。
到此,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型了,1958年2月11日正式公布,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被废弃的方案也从此成为了历史的边角料,逐渐被人遗忘了,而今天翻出这段历史,完全是出自一种趣味,原来我们今天熟悉的拼音,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
以上ps. Sueiran shieele jehme duo yeouguan Hannyeu Pin-in de waangshyh, dann woo hairsh shiihuan Gwoyeu Romatzyh, erl jeh joong shieehuan sh meeiyeou liiyou de. 。
ps. ʐege pinjin cauan yŋ qilai ʐenʂı gou mafan de, dazıчi je meiju ʐeme duo zımu a, xie qilai je feiчin.
пс. Ўоо ай Гўоюүү Ромазыь, данншыь ўоо гәңь ай Кирил зыьмуу шущиее дь пинйин.一个经常停更俩月的公众号
此处按一下占用你的内存空间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可能的修订版↓↓↓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费心(费心的拼音)奔走相告
【成语名字】苦心孤诣【成语拼音】 kǔ xīn gū yì【成语解释】苦心:用心良苦。孤诣:独到的成就或境地。用尽苦心;达到了别人达不…
-
男闺蜜(男闺蜜终成眷属短剧)满满干货
亲爱的,这是【贰瓶子】原创连载《我的海棠我的秋》的第20章,希望大家喜欢~方棠咽了咽口水,就这一瞬,柳植的男性魅力简直爆表,太MAN了。…
- 内讧(内讧不已怎么读)这样也行?
- 内讧(内讧不已怎么读)原创
- 北苑(北苑地铁站)太疯狂了
- 有效(有效数字)满满干货
- 有效(有效数字)一看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