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国帑(帑怎么读)深度揭秘

诉说洛工往事,凝聚科大情缘

国帑(帑怎么读)深度揭秘

 

读史 | 最忆河科大削藩是个技术活作者:袁国辉

作者简介:袁国辉,湖北石首人,研究生(硕士)学历,高级会计师,创建的公众号“指尖上的会计”有近10万粉丝现定居北京,主要从事财税培训与财务咨询方面的工作平时爱好文学,闲暇偶有文学作品发表,为北京丰台区作家协会会员。

❀ ❀ ❀ ❀ ❀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值得大书特书如果下西洋的举措明朝能常态化,说不定大明就走在英国前面率先搞起资本主义了历史真让人扼腕叹息,郑和七下西洋后,下西洋被大明朝廷叫停了被叫停的原因是下西洋劳民伤财、靡费国帑。

这个原因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也完全不合常理明成祖朱棣坚持要下西洋,文官集团则普遍反对下西洋,文官集团反对的理由前面已经说了,明成祖坚持的理由是什么呢?有两个说法很有市场:一是说明成祖篡位后,心中不安,于是他让郑和率船队出海找建文帝;另一是说明成祖篡位后很自卑,想扬威海外宣示自己具有合法性。

这两个说法或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们不可能是明成祖执意支持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找建文帝也好,扬威海外也好,实在用不着连续出海六次,更何况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明成祖去世后进行的郑和的船队是一个武装集团,长期维持着近三万人的规模。

郑和每次出海,往返周期就得两三年,人又多,费时又长,开销自然不会少如果只算开销,郑和下西洋的确称得上是靡费国帑可事实并非如此,郑和下西洋,是政商合一的航海壮举郑和的船队,绝非只是一个“费用中心”,它也是大洋上的一个“利润中心”。

海洋贸易利润惊人,以明成祖的精明,以郑和的才干,七下西洋怎么可能不赚钱呢?就算第一次下西洋是试错、容错,后面几次出海总归要赚钱吧须知,下西洋一趟可做两次贸易甚至多次贸易,先把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卖给西洋人,然后再从西洋采购货品卖给别国的西洋人或中国人。

要是做这样的买卖都赔钱,哥伦布就没必要航海了除了直接的海洋贸易利润,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副成果在郑和擒杀臭名昭著的海盗头子陈祖义后,海疆一时宁静下来西洋各国到大明来做生意的船队络绎不绝,大明对此课税,收益不菲。

郑和下西洋,固然有政治目的,但也有利可图,一举两得,这才是明成祖坚持六次出海,明宣宗朱瞻基也搞了一次出海的主要原因有利可图的下西洋为什么还是被叫停了呢?这段历史需细细品读,真实的原因未必就浮在历史书的表面,未必就是文官集团们所说的劳民伤财、靡费国帑。

有个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郑和下西洋虽赚钱了,可赚钱的是皇帝,而不是大明朝廷明成祖让户部出钱承办郑和下西洋,下西洋的收益却不归户部所有,皇帝这是公器私用啊朝廷赚钱入户部的账,皇帝赚钱入了宫中的小金库,这样的赚钱模式皇帝自然喜欢,可文官集团没法喜欢。

这个说法如果成立,下西洋被叫停,原因似乎在于明成祖私心太盛,大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出了问题这就好比一个公司,董事长利用公司资源给自个赚钱,却又不愿给经理人分点红利,经理人自然不会支持董事长的创举,董事长这一设小金库、吃独食的行径也定然长久不了。

这样的说法逻辑上虽通透,却罔顾了许多实情,有点错怪明成祖了明太祖朱元璋眼界不够,立国之初,他确立了“片板不得下海”的国策明成祖得国不正,他虽有开海禁之心,却不愿背负公然违背祖训的恶名明成祖的心态是矛盾的。

为了做到名正言顺,下西洋没法公开打出做贸易的旗号皇帝都要遮遮掩掩,这让下西洋一开始就陷入了尴尬之中不赚钱吧,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赚钱吧,下西洋又与“片板不得下海”的国策相悖明成祖是雄才大略之君,他稳得住、把得牢,于是永乐朝有了郑和六下西洋。

明宣宗朱瞻基也可算守成令主,他也雄心勃勃地策划了一次下西洋怎奈明宣宗身体不好,在位十年就去世了此后大明的皇帝无论是胆略、才能,还是精气神,都萎靡困顿,大航海这事他们更是想都不敢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明叫停了下西洋,间接给了哥伦布机会,给了英国机会,在这一刻,东方与西方发展的态势发生了逆转。

大约又过了200年,英国人仗着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至此明清朝廷闭关锁国的路数走到了尽头2023年6月28日于北京丰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