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心(费心的拼音)学到了
《猜成语》是一套适合5至8岁孩子的成语桥梁书,本文主要介绍该书的几个特别之处,以及我家皮娃的阅读私体验。
最近,读库最闹心的事就是被几个最职业的碰瓷者根据最荒唐的广告法举报了一些最正常的文案用词照他们的理解,不管什么情况,只要带“最”字就不行此事已经引起公愤,这是和我们同病相怜的译林出版社的呐喊:请保护我吧,最新版《广告法》。
鉴于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决定在淘宝之外的场合尽量多用几次“最”字,请大家多多担待所以这本“有点不省心的成语故事书”,就变成了“最不省心的成语故事书”我们进行自我批评,用个”最“字总该允许吧不过,这的确是一套不省心的成语故事书。
首先是孩子不省心别人家的成语书拿过来可以先认封面上的几个大字——封面上可能就有拼音,念几遍就算认识了这个成语然后孩子可以自己根据拼音读一下故事——内文依然会有拼音,孩子读起来可能很容易但是,我们的书上并没有拼音。
其实这套书的台湾原版是有拼音的,当然海峡对岸的拼音符号不是我们所谓的“汉语拼音”,在被我们删掉之前,是长这样的:
说起来我还挺同情台湾的小朋友的,学拼音要用“注音字母”,认汉字要学繁体字,不过人家的小朋友可能并不需要我们的同情吧不标拼音,对我家皮娃来讲不是问题,因为平时他看的汉语书也全都没有拼音皮娃认字都是通过字形,这当然有我给他讲的“字的故事”的功劳,不过这不能细说,否则就是另一个广告了。
不仅没有拼音,需要小读者自己利用字形认字,这本书还需要他们依据故事情节和寓意费心去“猜成语”故事叫“森林之王”,但成语是“狐假虎威”;故事叫“国王的提琴手”,对应成语却是“滥竽充数”皮娃快七岁了,看这书时一般某个故事他翻开没几页就会说“这个故事我听过”,接着可能说“可是和之前的不一样”。
至于成语叫什么,确实得猜一会儿,而且大部分都猜不出来虽然这很不省心,但他好像反而乐此不疲,每次到了故事的最后都不让再往后翻,要继续猜——每个故事的最后一页是“猜成语”的谜底和成语出处看来对皮娃来说,“猜”这个动作还是有点魔力的。
其次是家长不省心别人家的成语书是“小学生必读”、“班主任推荐”——我们没有,这套书肯定不是“必读”,一共二十个成语故事,能“必”到哪里去?是不是要读也没有人推荐,需要家长自己做出判断,这当然不够省心如果真买了这套书,等到孩子猜出来“森林之王”就是“狐假虎威”,家长总得把成语对应的原始故事讲一遍吧。
虽然书中在每个故事后面都提供了原始的出处,但居然是文言的其实,没什么“居然”,《成语词典》里也这样,既然是“原始出处”,就不可能是白话文啊:《战国策》: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如此设置造就了该书的一个特色:既包含改头换面、漂洋过海甚至面目全非的新鲜故事,也附有原汁原味到孩子自己读不了的“原始故事”,恰恰没有不知什么人根据出处发挥出来的白话故事——而大部分成语书正是这样。
不过,有一点确实不省心,那就是要区分故事的名字和成语的标准说法全套二十个成语,我们家皮娃最先真正理解的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严格地讲,这是个俗语,还不是成语他平时喜欢藏我的眼镜,早前的时候,如果藏在脚凳里,他总是会不放心地挡在脚凳前面——我估计不少孩子会有这样的情况吧。
后来我把台版样书带回去给他看,他自己说:原来我那样做不就是“这里没有三百个金币”嘛——这是台版中的故事名字可喜的是,他理解了成语的寓意,并且还能恰当地运用可笑和可怕的是,他要是到学校语文课上用起了“这里没有三百个金币”可怎么办?看来我得给他们班赞助一套《猜成语》了。
好在我们对故事名称做了点处理,尽量弱化了故事名称和成语字词的直接联系,比如“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名称就被改为“金币不在这儿”,这既可以让孩子们区分二者的说法,也增加了“猜成语”的难度和趣味但即便如此,有的小读者有时候也可能会将二者混淆,如果出现,就需要家长引导了。
果然是不省心啊接下来不省心的,是客服《猜成语》的插图均系台湾格林文化约请的外国画家所作,场景、服装、人物造型多是异域风格,然后就有买家找客服询问:为什么古代的成语要用外国人的形象展现呢?面对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句歌词: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如果这套书会说话,我一定要教它唱这首歌无论画面是何风格,无论情节有何改动,这些故事中蕴藏的中国古代智慧并不会受其影响在我们探讨这个的项目的时候,甚至有评论认为,差异化的背景更容易让孩子关注故事本身的寓意,而不是仅限于记住成语字词和故事情节。
而且,毕竟每个故事后还都附有摘编自成语词典的出处信息。如果家长们仔细看看这些插图的水准和细节,也许就不会纠结于这个问题了:
最后,这套书做得连我们设计和印务也不省心倒不是因为工艺上有多么难做,而是在如何控制成本和价格上为难这套书的台版是二十本,每本一个故事,精装在多次的讨论和权衡后,最后被我们合成了五本,每本四个故事,从精装改成了平装,并且缩小了开本,最后定价148元——这好像也不低,不过这正可以说明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有多么困难。
如果你是印务方面的内行,可以自己上手看看;如果和我一样外行,那就信我,就像我信我们印务总管包老师一样
印出来真是赏心悦目,当然要比我手机拍的好看得多我特别喜欢书脊并排的样子,而另一侧也因为插图的缘故变成了彩色17厘米×17厘米,12开的平装小书也很方便携带额,抱歉,我本来是要做自我批评的,怎么又变成自我表扬了呢。
无论是自我批评还是自我表扬,无论是这套书的这些特点在你看来是优点还是缺点,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套小书是否适合你家孩子的情况在我看来,这是一套不错的成语桥梁书,可以让孩子经历从听故事到理解寓意,再到使用成语的过程,为大量学习其他成语打下基础。
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让孩子快速记住大量成语,甚至达到能玩成语接龙的程度,这套书绝不应该是你的首选后面这个目标其实不难达到,皮娃学前班毕业典礼上,有个班表演的节目就是全班集体背诵成语接龙,“表演”的成语数量应该超过了五十个。
到市面上随便买套书,带着孩子狂背几天,应该就可以实现但这不是这套书的目标这是一套连我这个编辑都要费心解释的最费心的成语书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就好对于这套书的评价,我自己家里就有分歧,我挺喜欢,我家的教学总监——皮娃的妈妈正好相反,至少在见到台版书的时候是这样。
在你见到的这个版本出来之后,我们就顾不上争论了,因为皮娃很喜欢,就连等车的几分钟也要掏出来翻看我觉得,一套书也不一定需要人人喜欢——每个三口之家里的两个大人,有一个喜欢就行这个目标不算过分吧?如果你喜欢,请点击“阅读原文”下单;如果你不喜欢,就转给家里那个经常和你唱反调的人吧。
嗯,想想就开心家长的分歧,我们的机遇如果皮娃在场,他也许会说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他刚刚从这套书里学会应用的另一个成语虽然偶尔用得还不是很贴切,但我已经很满意了,毕竟好多孩子还只是在“表演”成语接龙。
对了,如果你愿意费心的话,还有些藏着的成语可以送给孩子每个故事的起始页我们都加了一句引导语,如果你仔细点儿就会发现,每个引导语中都包含一个成语要让孩子掌握这些成语,完全要靠家长讲,好在故事还是能提供一个可以让孩子体会的参考。
一套成语书148元,买二十,还送二十,也算是良心产品了吧。
说明:本书属于读小库第五辑3-6岁套装,我个人认为更适合5到8岁的孩子,但确实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费心(费心的拼音)干货满满
教材分析:《宝葫芦的秘密》是一篇童话故事,选自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的其中一个小部分。本文讲述了宝葫芦的主人王葆在得到宝…
-
男闺蜜(男闺蜜终成眷属短剧)满满干货
豆子又来给大家安利下饭剧啦~吃饭不够饱,还有狗啊!讲大家通过一个叫“login”的软件找对象,喜欢哪个login哪个!…
- 内讧(内讧不已怎么读)墙裂推荐
- 内讧(内讧不已怎么读)深度揭秘
- 北苑(北苑地铁站)不要告诉别人
- 有效(有效数字)真没想到
- 归去来(归去来兮是什么意思)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