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群先(易群先原型简介)这都可以
最近,电视剧《觉醒年代》揭开了尘封百年的一些往事剧中一些有名有姓、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这里选几位当今较为陌生的,做一些梳理资料来自网上搜索高
最近,电视剧《觉醒年代》揭开了尘封百年的一些往事剧中一些有名有姓、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这里选几位当今较为陌生的,做一些梳理资料来自网上搜索高君曼高君曼(1888~1931),本名小众,又名君梅,陈独秀第二任夫人,陈独秀原配夫人高晓岚(高大众)的同父异母妹妹,是高登科后妻亓氏的女儿。
1909年岁暮,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高君曼到安庆,住到了姐姐家此时,陈独秀与高晓岚感情已破裂,高君曼与姐夫陈独秀接触的过程中,感情由亲情向爱情不断升温高君曼与陈独秀于1910年公开同居,不久宣布要正式结婚。
双方父母及高晓岚反对武训陈独秀携高君曼私奔杭州与上海1916年12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担任该校文科学长,高君曼随陈独秀去北京陈独秀与高君曼,从1910年至1925年共同生活了15年这15年是陈独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他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从五四运动的指挥者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高君曼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支持者与助手她帮助编辑出版《新青年》杂志,接待联络革命同志,掩护陈独秀的革命活动,营救陈独秀出狱,甚至与他一起被捕坐牢。
她与陈独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艰苦紧张的生活损害了高君曼的健康,她身患肺结核却没能得到有效治疗高君曼于1925年带着她和陈独秀的儿子陈鹤年(陈哲民)、女儿陈子美移居南京,陈独秀每月给她寄30元生活费。
此后,高君曼和陈独秀再没见过面高君曼于1931年病逝于南京她与陈独秀共生育三个孩子:长子陈光美、女儿陈子美(1912~2004)、次子陈哲民(鹤年)高君曼所生子女中,还有一个陈光美,由陈独秀堂兄陈大成抚养长大。
陈子美“文革”时与两个儿子偷渡香港,后又转往加拿大,最终落脚美国,2004年在美国病故关于陈光美,有媒体做过一番探究文中说:网络资料介绍其为一代隐士,郭沫若赞其“文采古今罕见”,他从小生长在四川一个显赫的陈氏家族,系大清康熙帝师、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陈廷敬后人,南昌起义烈士、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二团教导队队长陈守礼之弟。
自幼饱读诗书,擅长诗词、书法,少年才学享誉民国,但因世事变迁,长期隐居蜀中,以耕田种地为生陈光美为陈独秀与高君曼所生,出生于1911年当时,陈独秀与高君曼的事还没有公开陈独秀带着高君曼和两个孩子去北京时,将陈光美托付给堂兄陈大成。
后来,鉴于陈独秀的命运沉浮,陈光美的养父母不敢公开他的身份,怕他像延年、乔年一样遭遇不测不过,陈独秀在江津时,养父母带着陈光美去见过陈独秀以后几十年,陈光美遵守陈独秀的嘱咐,绝口不提亲生父亲的事直到80年代,孙子陈恩田长大,才去祭拜了石墙院,陈恩田为此作文《鹤山坪祭》公开发表。
据称,《环球人物》2012年第14期发表文章《陈独秀之落寞后半生》简短地提到陈光美的身世;2019年是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也是“五四”100周年,陈光美发表回忆文章《陈独秀,原谅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儿子》。
陈鹤年陈鹤年(1913~2000),安徽怀宁人,是陈独秀最小的一个儿子陈鹤年与三个哥哥陈延年、陈乔年和陈松年是同父异母兄弟,与姐姐陈子美为一母所生,母亲高君曼,妻子许桂馨陈鹤年在北大读书期间是当时北平的“三大学生领袖”之一,中共预备党员。
大学二年级时,陈鹤年的大女儿陈祯祥出世陈鹤年夫妻二人投奔北京西山游击队,负责电报的收发工作和人员培养许桂馨则组织妇女为游击队做一些后勤服务受陈独秀政治命运沉浮影响,1938年底,陈鹤年携妻子和孩子去了香港,改名陈哲民,从事新闻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又回内地。
抗战胜利后,再度全家定居香港,在《星岛日报》工作1949年后,他送妻子和四个儿女回到内地大女儿陈祯祥后来就读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革”中,大女儿、二女儿陈祯荣、三女儿等都受了陈独秀的牵连,小儿子陈祯祺从下放插队内蒙古。
“文革”结束后,陈祯荣留居北京,其他姐弟去香港定居,陈祯祺还在父亲编辑的《科学模型》月刊上发表了不少计算机方面的科普文章2000年,陈鹤年在香港默默离开人世,享年87岁易群先《觉醒年代》中的易群先的原型是何孟雄的妻子,我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
缪伯英(1899~1929),乳名玉桃,湖南长沙县清泰乡人,家庭世代都是书香门第她和杨开慧是发小191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小,后升入校本部1919年,又以长沙地区考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夫何孟雄,原名定礼,字国正,号坦如、孟雄,1898年6月2日,生于湖南省酃县中村乡龙塘村(今炎陵县中村乡龙潭瑶族村),父母早亡,靠大哥抚养长大1914年,他从酃县梅岗高小毕业,到省城长沙读书,先后在岳云中学、商业专科学校、工业专科学校学习。
长沙求学期间,他和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等结为好友1918年,何孟雄得知北京正在组织勤工俭学的消息,他和毛泽东等人毅然离开家乡,奔赴北京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旁听,在此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6月3日在街头演讲时被反动军警逮捕,经各方营救得以出狱。
同年底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参加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发起的工读互助活动,组织北京工读互助团第一组12人开办“俭洁食堂”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教育指导下,开始逐步抛弃无政府主义思想,并于同年春与缪伯英、邓中夏
等一起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求根本改造社会的革命道路同年5月1日,因组织部分同学上街示威游行,再次被反动军警逮捕,直到5月17日才经李大钊等出面营救获释同年11月,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此后积极从事工人运动,曾赴南口、唐山、长辛店等处了解劳工情况,筹组工人组织,并于12月发表长篇论文《劳工运动究竟怎样下手》,对中国劳工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1921年3月,在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会议上当选为出席少共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4月,在赴俄途中于满洲里被捕,第三次入狱6月,经北京大学保释出狱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大钊决定从青年团员中吸收缪伯英、何孟雄、邓中夏等5人入党,他们三人成为全国最早中国共产党党员(共53人)。
1921年底起,先后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中共唐山市委书记、武汉市委组织部长等职大革命失败后,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淮安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书记、南京市委书记上海沪东、沪中、沪西区委书记等职。
就在这年的金桂飘香的季节,早已在共产主义小组结下深厚友谊的何孟雄、缪伯英,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婚后,他们住在北京景山西街中老胡同5号,他们的寓所是当时北京党组织的一个联络站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他们互敬互爱,努力从事党的工作和群众运动,同志们称他们为“英”“雄”夫妇何孟雄坚决抵制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小组会上谈到何孟雄两次挺身而出反对“左”倾路线时,称赞其勇气非常不容易1929年,缪伯英因积劳成疾不幸离世,年仅30岁缪伯英逝世一年后,为便于照顾孩子,何孟雄与上海三新纱厂女工孙哈芳结婚。
何孟雄1931年被捕,和他同时被捕的还有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欧阳立安、林育南、李求实、冯铿等36名同志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上海“东方旅社事件”2月,何孟雄和林育南、李求实等23位共产党员牺牲何孟雄牺牲后,他的儿子何重九、女儿何小英又被关押在龙华监狱一年多,获释后被上海孤儿院收养,在1932年的“一二八”战乱中走失。
辜鸿铭原名辜汤生(1857~1928),字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祖籍是福建泉州府惠安县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辜鸿铭后来留学英国,在义父布朗的指导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
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
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
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理雅各曾经翻译过多部儒家经典但是辜鸿铭认为理雅各的翻译并没有表达出儒学的精髓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172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
1909年,英文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出版。
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
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终于理解了这个老师,一直很清高的老师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邓中夏邓中夏(1894~1933),原名邓隆渤,字仲澥(澥,是东海的古称),又名邓康湖南宜章人,与女革命家曾志是同乡其父邓典谟,兄隆渭。
妻杨贤怀邓中夏,1914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哲学系学习,1923年毕业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曾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参与火烧赵家楼的行动。
1920年3月,在李大钊领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为骨干,发起组织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被选为书记,邓中夏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从1920年4月起,邓中夏长期在北京长辛店从事工人运动,主办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建立工会,为北方工人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1922年5月1日,被选为长辛店工人的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
同年7月,他出席党的二大,参与二大宣言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被选为中央委员不久,他又先后当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杂志1923年他受李大钊推荐参加创办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办的上海大学,任总务长。
在上海大学任职的二年中,他聘请了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任弼时、李达、肖楚女、李立三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校任教,利用上海大学为党培养人才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留在广州工作,不久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
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他坚决主张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受中央派遣于7月20日到九江,与李立三、谭平山、叶挺、聂荣臻等开会,分析形势,提出建议随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坚决拥护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随后,任江苏省书记并兼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委,并曾兼任中央军事部代部长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他受中央派遣来到上海,恢复党的组织,传达八七会议精神,领导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2月,他又任广东省委书记,赴香港、广州等地恢复和发展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到严重摧残和打击的党组织。
1928年3月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 1930年7月,邓中夏从莫斯科回到上海不久,中央任命他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二军团(后改为红三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与贺龙、周逸群一起领导湘鄂西的武装斗争。
1932年调回上海坚持秘密斗争,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邓中夏在上海工作时被捕,随即被叛徒出卖,身份暴露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邓中夏高呼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英勇就义,时年39岁。
赵世炎赵世炎(1901~1927),笔名施英四川酉阳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旅法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发起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改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同年任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负责人。
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委宣传部长等职,对北方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1926年后,任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主任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代理省委书记等职曾领导了上海工人持续三个多月的经济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7月,在上海被捕后就义1926年6月中旬,陈延年等省委领导被捕后,赵世炎代理江苏省委书记他积极营救被捕同志,紧急通知各区委和联络点做好应变准备由于叛徒出卖,1927年7月2日被捕,7月4日晚即被解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
他经受了严刑拷打、逼供审讯,未暴露身份直到敌人叫来两个叛徒当面指认,赵世炎大声承认自己就是“施英”,就是共产党员7月6日,敌人在报上公布了抓到施英的消息上海数十万工人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组织了数次营救活动,但都没有成功。
7月19日,赵世炎壮烈牺牲!汪大燮汪大燮(1859~1929),原名尧俞,字伯棠(伯唐),祖籍安徽黟县际联镇宏村,出生于杭州父汪清冕,字子周,广东候补盐经历汪大燮从小过继给汪清澜为嗣子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举人,援例为内阁中书,升侍读、户部郎中。
后经推荐,入幕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以明敏谨慎著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一面加入联军,入侵北京,另一方面出兵霸占东三省次年初,沙俄提出要求,妄图独霸东北,并以决裂相恫吓,迫使驻俄公使杨儒签约。
汪大燮洞察形势,上书陈述利害,提出不能于和约外别订专约的意见,为清廷所采纳,拒绝了沙俄帝国无理要求由是汪大燮以熟悉外情而知名1913 年汪大燮结束中华民国外交代表任回国,任熊希龄内阁的教育总长汪大燮明言废除“中医”之举:。
“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废中医之议在抗议人士不断的请愿下,当时的北洋政府回应:“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事情算是不了了之1914年2 月辞职后任平政院院长兼参政院副院长。
袁世凯称帝时,愤然退出参政院1916年6 月,任段祺瑞内阁交通总长次年,为遣日特派大使7 月,任外交总长,时欧美各国对德宣战,促我国参加,议会坚持不可,汪大燮力排众议决定加入,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1917年11月22日,汪大燮代理国务总理。
同孙宝琦、钱能训合称“三老”1918年,徐世昌任大总统,聘请汪大燮为外交委员会委员长1919 年1 月,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上无理拒绝中国政府要求,决定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北洋政府竟屈于帝国主义势力,密令中国代表在“和约”上签字。
汪大燮获悉后,立即告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并商讨对策蔡校长于5 月3 日晚上7 时召开学生代表会,揭露政府密令,于是群情愤激,决定于5 月4 日举行集会游行,爆发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1922 年11 月,黎元洪大总统特任汪大燮署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签署收回为德国强租和日本强占的胶州湾(包括青岛)。
任务完成后,汪大燮辞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任平政院院长兼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会长因派系纷争,通电辞职,经黎元洪竭力挽留,应允维持10日为限,期满辞职,史称“十日总理”1928 年,张作霖撤兵出关,汪大燮与王士珍组织北平临时治安维持会,维持北平秩序。
晚年热心教育,创办北京平民大学,任董事长兼校长,并致力于红十字会等慈善事业,任红十字会会长编有《英国宪政丛书》《分类编辑不平等条约》1929年1 月5 日逝世,终年71 岁为汪康年(《时务报》经理)、汪贻年的堂兄,研究其言行可参考《汪康年师友书札》《汪穰卿先生笔记》。
汪梦邹汪孟邹(1878~1953),安徽绩溪人,20岁中秀才23岁进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在维新思想影响下,25岁在芜湖创立科学图书社,任经理销售上海出版的新书新刊,兼营文具仪器翌年,支持陈独秀出版的《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出23期。
1913年到上海,独资创立亚东图书馆,任经理,十年后设立编辑所他和陈独秀、胡适、章士钊私交很深,在他们的帮助下,出版《尝试集》《三叶集》《孙文学说》《胡适文存》《独秀文存》《吴虞文录》《红楼梦辨》《少年漂泊者》,还出版由胡适、陈独秀作序,汪原放点校的新式标点和分段的《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十几种古典小说,风行一时。
先后出版《建设杂志》《少年中国》《少年世界》《甲寅》等10种期刊,重排北京大学出版的《新潮》第一卷,还代销《每周评论》《向导》、北京大学的出版物,成为“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很有影响的出版社且以出书严谨、版式美观闻名于世。
1934年国内外有180多处代售处亚东图书馆为“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很有影响的出版社1952年,亚东图书馆由于“出版托派书籍”而被上海市军管会勒令停业,所有陈独秀及托派书籍一律被没收销毁不久,汪孟邹也在上海寂寞谢世。
林纾林纾(1852~1924),中国近代文学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文言,发自北京大学林纾写信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动。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林纾的处女译作《茶花女遗事》便一炮而红,一时洛阳纸贵,可见翻译质量本来抱着试试看的林纾,却得到了国人相当的认可,这对于林纾无疑是一种鼓励。
之后林纾又与海外才子们合作了180余部西洋小说,这些小说丰富了当时中国民众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同时也确立了林纾“译界之王”的地位也因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对后辈苏曼殊,周作人等多有影响。
复肆力于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刘师培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别号左庵,生于江苏仪征刘家是经学世家,从刘师培的曾祖父刘文淇开始,皆以注疏《左传》在《清史稿·儒林传》里留名,是乾嘉以来扬州学派的集大成者。
刘文淇 | 取自《清代学者遗像》“刘氏一门,三世传经”刘师培8岁开始学《周易》辨卦,12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和试帖诗,之后又将视野扩展到诸子百家以及史书,并开始阅读和整理家藏祖、父辈秘而未宣的经史著述1901年,18岁的刘师培参加扬州府试,引起了考官冒鹤亭的重视,选为案首。
1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也是一举中第1903年,20岁的刘师培又奔赴河南开封,参加会试然而这次,却很不幸地落榜了回到扬州后,他并没有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样,积极准备下一次科考,而是在不久后偷偷离家在王无生、林白水的影响下,刘师培已经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科考失败之后,直接背着家人,和王、林一起跑到了上海,开始参加革命党人各种公开和秘密的集会,并很快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的干将。
他先后为章士钊、陈独秀的《国民日日报》、蔡元培的《警钟日报》、林獬的《中国白话报》等革命倾向十分强烈的报纸撰稿,宣传革命思想1904年,刘师培改名光汉,意为“以恢复汉族主权为己任”同年,在蔡元培的介绍下加入光复会。
被赞誉和推崇是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卢梭除了笔政,他还参与蔡元培的暗杀团,密谋杀死清朝大员一次子弹没射出膛,自己却吓得扔枪就跑,陈独秀还赠诗相勉:“男子立身唯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刘师培信奉无政府主义,他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还和何震一起创办了无政府主义刊物《天义报》与《衡报》。
虽然和同盟会分道扬镳,但毕竟还停留在反清、反封建的革命阵营中,刘师培在革命队伍中仍有很大影响当时也在日本的鲁迅,就曾嘱咐弟弟周作人撰文向刘的《天义报》投稿1907年底和1908年底,刘师培两次回到上海,都受到柳亚子、陈去病等革命党人的诗酒欢迎。
柳亚子即席赋诗称赞刘师培和他的妻子何震“慷慨苏菲亚,艰难布鲁东”,赞扬刘何是对难得的“革命夫妻”,却不知道,刘师培早已和清廷重臣端方秘密联系,并在不久后彻底投向清廷,成了革命的叛徒。
端方1907年底刘师培夫妇回上海期间,曾受章太炎之托,与端方磋商章的赴印度旅费事宜后来,章太炎及时抽身,刘师培却顺着这条错误的道路越滑越深刘师培之前因为参与倒孙活动,与同盟会其他骨干有矛盾,后来又和章太炎翻脸,年底,就应端方之召,回到上海充当内奸与密探。
刘师培投诚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诱捕浙江革命党领袖陶成章。他曾在上海码头查探陶成章的行踪,但未能得逞。
陶成章接着,他又向端方告密,破坏了浙江革命党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导致张恭被抓捕得知是刘师培告密之后,王金发挟枪来到刘师培寓所,准备毙了他据说,当时刘师培夫妇尚未起床,刘苦苦求饶,以自己的生命保证张恭的安全,王才放过他们,并警告他们赶快离开上海,以后不得再有不利于革命党的行为。
刘师培夫妇当即离开上海,张恭也由于刘的力保,没有被处死。对于刘师培的变节,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刘的妻子何震,以及何震的表弟汪公权。
何震一向温和厚道的蔡元培,也采用了类似说法解说刘师培“投诚”事件:“君(即刘师培)忽与炳麟(即章太炎)龃龉,有小人乘间运动何震,劫持君为端方用”这个小人,指的就是汪公权刘师培夫妇离开上海后,汪公权仍在上海继续破坏革命活动,终于在1909年夏,被王金发击毙。
刘师培的叛徒面目暴露后,于1909年初跑到南京,公开充当端方的幕僚,后随端方去天津、湖北、四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端方在资州被哗变的新军杀死,刘师培也被革命军拘捕刘文典得到消息,找章太炎和蔡元培等多方帮忙,说刘师培不过耳根子软,一介书生而已,后来才由孙中山保释出狱。
刘文典获释后,刘师培到了成都国学院任教职,一直到1913年夏离开成都国学院时,还写了一封感动人心的《与成都国学院同人书》,说本来想在这里兢兢业业重振国学,但他力不从心,加之沉绵疴疾,发白早凋,他十分企望回到家乡。
但刘师培却并没有回到家乡,而是来到了山西太原,任阎锡山的高级顾问,1914年初,又被拉拢到了袁世凯的幕府辛亥革命后那几年,政局不稳,鼓吹帝制的声音,使得袁大总统内心蠢蠢欲动8月23日,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杨度、严复、孙毓筠、胡瑛、李燮和、刘师培等人,发起所谓的“筹安会”,公开为袁氏称帝造舆论,造声势。
刘师培发表了《君政复古论》《联邦驳议》等文,以及《告同盟会诸同志书》,宣称“天生烝民,无主则乱”但袁氏的复辟,就像一场闹剧,在护国运动的声势下,呼啦啦落了幕,袁世凯也一命呜呼刘师培作为“筹安六君子”之一,成了臭名昭著的帝制祸首,被政府下令通缉。
最终,因李经羲(李鸿章的子侄)以“人才难得”担保,才免去牢狱之灾之后,刘师培寓居天津,生活十分困难,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人也变得十分孤傲整天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看上去活像一个疯子他重新将精力放到古文经学的研究之中,试图在学术研究中树立起他的尊严。
据说,有一天教育部旧同僚易某去看他,见他一边看书,一边咬馒头,面前摆着一碟酱油,却因专心看书,把馒头错蘸在墨盒里,送到嘴里去吃,把嘴和脸都涂得漆黑一片1917年,蔡元培念及故旧之情,特聘其为北京大学教授,教授中国文学。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正席卷全国,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加之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一时新旧文化激烈碰撞,成争鸣之势刘师培与黄侃、林纾站在一起,共同反对陈独秀、胡适所倡导的新文化,宣扬保存国粹,还召集部分守旧师生,创办《国故》月刊。
刘师培国学修养深厚,所编的讲义《中国中古文学史》很受学生欢迎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曾痛斥刘师培的守旧思想,但对他的讲义却很推崇,1928年时曾说:我看过的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史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错字太多。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鲁迅推荐说: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辑录这时代文学讲座有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声明:。
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详一点1919年11月,刘师培因病去世,年仅36岁刘的丧事由蔡元培经办,次年,他的学生将其灵柩护送归扬州,安葬于刘氏祖茔中(事见《觉醒年代》38集)。
在日本时,刚二十出头的刘师培,就与长自己十五岁的章太炎(字枚叔)齐名,并称“二叔”在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中,以36年的短暂一生,而被尊为大师者,仅有刘师培一人他在古今学术思想、小学、经学、校释群书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至今也少有人望其项背。
在文化界,还留下了“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慨叹刘师培临死前对友人黄侃所说:“我一生应当论学而不问政,只因早年一念之差,误了先人清德,而今悔之已晚”妻何震(1886年~?),原名何班,字志剑,江苏扬州人,辛亥革命时期才女。
出身书香世家,具姿色,擅诗画1907年在章太炎邀请下,随丈夫刘师培赴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迅速成为无政府主义信徒何震又在《天义报》上发表文章,鼓吹暗杀,声称“今日欲行无政府革命,必以暗杀为首务也”何震私生活也很前卫,竟和表弟汪公权私通。
章太炎发现后私下告诉了刘师培刘母得知后,非但不信,还大骂章太炎用心险恶,造谣中伤,离间人家骨肉在母亲和妻子的影响下,刘师培也误解了章太炎的用心,开始在报纸上攻击章太炎,说他和清廷暗通款曲1908年,刘师培、何震、汪公权被满清政府两江总督端方收买,充当端方暗探,沦为革命的叛徒,成为隐藏在革命党人中的内奸,在革命党人中挑拨离间,制造矛盾。
汪公权后被革命党人王金发刺杀为了邀功,刘师培与何震竟出卖了江浙革命党人起义计划辛亥革命时期,端方被革命党所杀,刘师培亦被捕,章太炎不计前嫌,以保留学术种子为名,呼吁刀下留人刘师培出狱后无处谋生,投到阎锡山门下做幕僚,何震也当了阎家的家庭教师。
经阎锡山推荐,刘师培、何震又在1915年加入筹安会,鼓吹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在背叛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袁世凯称帝失败暴死后,刘师培名声扫地,但蔡元培力排众议,请他到北大当教授,可惜刘师培此时肺病已重,1919年,35岁的刘师培撒手尘寰。
对于刘师培反复选错路,陶成章认为是“外恨党人,内惧艳妻”所致,连蔡元培都说“有小人乘间运动何震,劫持君为端方用”,刘成禺干脆称何震“通文翰而淫悍,能制其夫”刘师培病死,何震最终发疯,不知所终刘师培的堂姐刘师韫已嫁何震长兄。
所以,何震嫁给刘师培,属于换亲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易群先(易群先原型简介)奔走相告
《觉醒年代》第二十五集中,北大工读互助社被迫解散,蔡元培带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先生去看望大家。觉醒年代剧照教授们赶到…
-
cpu主频越高越好吗(cpu主频2.5和3.2性能差多少)学到了吗
cpu主频越高越好吗?如果商家只说cpu主频越高越好而对于其他参数遮遮掩掩,他一定是想坑你。你若是问良心小编,cpu主频越高越好吗?小编…
- cpu主频越高越好吗(cpu主频2.5和3.2性能差多少)深度揭秘
- 红海市场(鲅鱼圈红海市场)难以置信
- 红海市场(鲅鱼圈红海市场)奔走相告
- lightning接口(lightning接口和typec区别)这样也行?
- 冲天炮(冲天炮发型图片)真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