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巴寡妇清(巴寡妇清其先得丹)墙裂推荐

巴寡妇的身世,《史记》没有记载。1942年,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高渐离》中,两次借剧中人之口,说巴寡妇是涪陵人。郭沫若还认为,“怀乃巴寡妇之姓”楚国的大姓中就有怀姓,她的丈夫是楚国人。

巴寡妇清(巴寡妇清其先得丹)墙裂推荐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巴寡妇清事迹考

巴寡妇清的丹穴在哪里

       在涪陵采丹而致富的巴寡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实业家       巴寡妇的身世,《史记》没有记载1942年,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高渐离》中,两次借剧中人之口,说巴寡妇是涪陵人郭沫若还认为,“怀乃巴寡妇之姓”﹝88)楚国的大姓中就有怀姓﹝89),她的丈夫是楚国人。

       《吕氏春秋•贵卒》载,楚悼王(前401~前381在位)听从吴起(前440~前381)的建议:“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楚人占领郁山后,就不断派其贵族来充实、管理这些地方清氏之夫是从楚国迁入的“贵人”的后代。

清氏,似为今彭水人在巴寡台南15公里的偏口檐,至今住着十余户青姓农民他们没有家谱,对自己家族的来源,茫然不知据当地人说,他们为当地的土著,疑为巴寡妇后亲的后代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的女怀清台在哪里?唐太宗的皇子李泰(619~653)等所著的《括地志•卷四•涪州》载:“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90)。

唐代诗人韦建在《黔州刺史薛舒神道碑》中说, “黔中……擅寡妇之丹穴”﹝91),认为巴寡妇的活动地区在黔州其实,唐代的涪州,也叫涪陵,但并非秦汉时在今郁山的涪陵;三国时,涪陵郡在今彭水县城;西晋时在汉复(今龚滩、洪渡一带),东晋末,因涪陵“地殁蛮佬”(被少数民族占领),又迁汉平县(今武隆白马一带),再迁到枳县(即今涪陵)。

李泰等编《括地志》时,只知道当时的涪州称涪陵,而不知秦、汉时涪陵在郁山所以,清代《四川通志》在引《括地志》所载后,说:“皆无所考”﹝92),留下历史的悬案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博物馆董其祥曾亲往长寿考察后说:“那是汉墓”,否定了《括地志》的说法﹝93)。

但彭水县境内乔梓乡与桑柘乡交界处有“巴巴台岩口”,当地人传说,巴巴台实为巴寡台之误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在山下有指路碑,上面刻有“上至巴寡台岩口”字样桑柘乡宿儒赵锦说,那上面有秦始皇为巴寡妇立的“怀清台”﹝94)。

今鹿箐乡盖阳坪曾有个叫“皇城”的、用石头砌成的石台(今毁),或为巴寡台遗址《史记》说巴寡妇,“用财自卫,不见侵犯”,无非是说她私人养有一支较为强大的军队,足以保护丹砂的开采和运输需要指出的是,在秦始皇搜尽天下的武器,铸金人十二(《史记•秦始皇本记》)的大环境下,巴寡妇却拥有军队,公开修筑库楼存放武器,她肯定是经过秦始皇特许的。

在巴寡台通往酉阳的古道旁,有库楼遗址,今存楼基﹝95)“库楼”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由传》,为存放武器之用此外,在其通往乌江的鹿箐、新田两乡古道边,各有一处叫库楼湾的地名在巴寡台通往郁江的古道上,有山名库楼山;在通往黔江(东汉时丹兴县)的古道边和今龙溪乡,也有库楼山。

黔江境内的武陵山,扼黔、彭交通咽喉,据《元一统志》载,“本名‘骷髅山’唐天宝元年改名” ﹝96),考其形与骷髅迥异,为库楼山之误,当为巴寡妇驻兵或存放武器之地除了库楼,还有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烽火台遗址在巴寡台东面通往郁江的另一条古道上,有用经过加工的石块合成的高约2米的方形“烟囱”(毁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东北部有“烟墩堡“,在其东南部有“烽火塘”(当为“烽火台”之讹)……此外,在巴寡台南边的鹿箐乡,北边的迁乔乡各有“花秋园”的地名两处,当为“怀清园”之音变。

今鹿箐乡的“大路青”、“小路青”等地名当因清姓所居而得名当时,人们在涪陵发现丹砂后,顺着武陵山脉向东寻找,就在黔江(因盛产丹砂,从涪陵划出去,另立丹兴县)、酉阳、直到辰州(今沅陵)及铜仁(今万山特区)等地发现矿藏;向南在沿河、务川等地,也发现矿藏,于是大量开采,均成为产业。

而辰州的丹砂,最有名,被称为“辰砂”涪陵所产的丹砂,是用船从郁江外运的,所以郁江古名“丹涪水”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开头说:“涪陵郡……从枳(今涪陵)南入,折丹涪水”,任乃强注:“丹涪水,今彭水县之郁江也”﹝97)。

杜甫在其叙事诗《覆舟二首》中,记述了他在三峡时所见的覆舟事,中有“丹砂同陨石”句﹝98)可见,直到唐代,仍有丹砂从此路外运任乃强在述及郁山盐泉后说:“此区不仅有此盐泉足以聚民生利,还是我国古代盛产水银和丹砂的的地区” 〈11〉,又说:“按擅其利数世句测算,涪陵的采丹,则应是战国初年便已兴盛起来的”。

〈12〉由此可见,涪陵采丹始于周初,兴盛于战国秦始皇时,达到高峰所以《后汉书•郡国志》载“涪陵出丹”丹砂的直接用途,是炼丹按葛洪《抱扑子•仙药》的说法,“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把丹妙看得比黄金还要贵重。

古人迷信服用丹药可以飞升成仙所以,被人视若珍宝从丹砂中提取的水银,是尸体防腐剂,在古代帝王墓中,大都用了水银《后汉书•张奂传》“奢非晋文”,李贤等注引陆刿《邺中记》云:“永嘉末,盗发齐桓公墓,得水银池”这说明,齐桓公墓是灌了水银的。

《南史》(卷四十三《始兴简王传》)载:“萧鑑为益州刺史时,于州园地得古冢……以朱砂为阜,水银为池”邓少琴认为,萧鑑所发的为“蚕丛氏之墓” ……是则开明九世,稍后于齐桓公之时代” 〈14〉 蚕从氏,即开明帝九世蚕丛。

而齐桓公死于公元前643年早在春秋时,丹砂便已大量开采而且用来提炼水银了而秦始皇陵竟“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5〉,对水银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已往历代帝王。

巴寡妇清是中国第一位女实业家《史记•货殖列传》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满天下,岂非以富耶”。

早在在民国31年(1942)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其所著的历史剧~《高渐离》中,两次借剧中人之口,说“怀清夫人(即巴寡妇)是涪陵人”(今彭水) 〈16〉《史记》说,巴寡妇清“用财自卫”,说明她很富有,养了一支军队来保护丹砂的开采。

因为产地较为固定,必须武装保卫本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止百姓造反,“收天下兵(铜作的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锺(盛水器)鐻(铜制的乐器)、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庭中”(唐人司马贞引:“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 〈17〉,把天下的兵器全部收起来。

十二年后,陈涉起兵反秦时,手中没有一件金属武器,而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8〉,这证明民间的武器都搜尽了但清寡妇,却得到秦始皇的特许,拥有一支军队巴寡妇还为她的军队在矿区或道路旁,建有存放武器的库楼。

库楼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由传》,为存放武器(也驻军)之用在巴寡台通往酉阳的古道旁,今新田乡干河村九组楠木湾有库楼遗址,今存用粗石加工的条石砌成的两级楼基第一级东西长9.40米,南北宽4.20米,高1.20米;二级东西长9米,南北宽3.80米,高2.60米。

西南角已垮塌 还有干河村四组干溪河畔的库楼湾遗址,1958年修养猪场是拆毁;新田村五组的库楼湾,新中国建立前,楼基尚存下半段,后被邵家修房屋是拆毁这样密集的库楼,或时有先后,有的或为驻军之所因为这里为平地,南边有古道直通乌江码头。

除了库楼,还有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烽火台遗址在巴寡台东面通往郁江的另一条古道,即长滩乡麻柳村郁江东岸原川湘公路转弯处,有俗名“烟囱”的烽火台1座在高约70厘米的石砌台基上,由四块上小下大高约1米的长形石块合成的尖方形烟囱,中空,四面各有1门,为古代烧狼粪报警之用。

笔者在县城读书时,多次经过其旁.1978年公路改道时,将其拆毁填充路基;在巴寡台东北部的走马乡西门村有“烟墩堡”,在其东南部的桑柘乡烽白村有“烽火塘”(当为“烽火台”之讹)……这些都是古代的用于驻军或战争的军事设施,但在先秦代到东汉,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当为巴寡妇或其祖先所建。

也有人认为,巴寡妇“用财自卫”,是用钱买通关节,收买拦路抢劫者笔者认为,她运输丹砂,是用木船沿今乌江顺流下枳县(今涪陵),沿长江运到江陵,再从陆路运到汉水,溯流运到陕西咸阳的(见《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六•黔州•八到》)在长达3325里的水陆路上,各种意外都会发生,不能排除她这种方法。

她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他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实业家,是得到秦始皇保护的女强人还要指出的是,笔者查过与彭水接壤的武隆、石柱、黔江、酉阳等县的地名录,全都没有叫库楼或烽火的地名也说明巴寡妇的采丹活动就在今彭水境内。

怀清台或在彭水唐太宗四子,封魏王,他承首编著《括地志》时,看到《后汉书•郡国志》说“涪陵出丹”,他们只知道乌江汇入长江的涪陵(即当时涪州的治所),不知道秦汉的涪陵在今彭水的郁山,就在“涪州”条下说:“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19〉”。

清代嘉庆十七年(1812)《四川通志》在引用《史记》、《括地志》等关于怀清台的记载后断定:“皆无所考”〈20〉,留下历史的悬案重庆博物馆的副教授董其祥,1980年亲往贞女山考察后,11月10日上午8~10时在涪陵县委招待所,对《涪陵县志》主编蒲国树说:“那里实际上是座宋墓”,否定了李泰的说法〈21〉。

十年之后的1990年10月下旬,蒲到成都开会,顺便到重庆市博物馆去拜访董其祥,向他请教有关考古方面的问题.谈到怀清台遗址时,董说:“现在很难确定.长寿境的怀清山,我们去看过,那是一个宋墓,传说成了约定俗成的看法,要驳倒,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是很难的”〈22〉。

秦始皇嬴政之母赵姬,原为巨商吕不韦之妾,有身孕后,吕才将其送给秦庄襄王,生了嬴政十三岁时继位,由吕不韦任相国他加冕为始皇帝亲政后,由于母亲赵姬的不贞,嫪毐秽乱后宫,还与赵姬生了两个儿子他知道此事后,不仅杀了嫪毐,还将生母赵姬流放到雍地(今陕西风翔县)。

这事给他带来了终生难忘的伤痕,形成了怨母仇女的性格〈23〉在秦始皇的眼中,清寡妇是一个“贞妇”,而非“贞女”,虽一字之差,但其义有别按秦始皇“会稽刻石”说法:“有子而嫁,背死不贞”〈24〉就是说,女人改嫁,就是不忠贞。

但他从未想到在边远的巴地,有个因开采丹砂而富可敌国的清寡妇,却守身不嫁,使他对之充满敬意,给她筑台褒扬而贞女,即贞洁的女性,既有出嫁的妇人,也有未嫁的姑娘这座怀清台,表彰的不是一般的贞女,而是杰出的贞妇!。

筑台时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1),即在会稽刻石的第二年〈25〉,可见,秦始皇不但刻石加以提倡,还以清寡妇为榜样,推广他的贞洁观       其实,彭水乔梓与鹿箐姓接壤处,有个岩口,百姓叫“巴巴台岩口”。

清代光绪《彭水县志》说,这里“壁立千仞,行人趦趄……扼酉阳来路”为彭水通往酉阳的古道       当地宿儒赵锦说,巴巴台实为巴寡台之误,有清代道光四年(1824)的“指路碑”为证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主编《彭水县志》时,聘请了在中共桑柘区委退休的宣传委员王国辅任编辑,王是新田乡头党坝人,熟悉地方掌故。

王向笔者提到此事时,赵锦已去世笔者请王寻访此碑,王说已毁于“农业学大寨”中王还听说,今鹿箐乡盖阳坪曾有个叫“皇城”的用石头砌成的石台,疑为巴寡台遗址笔者曾与几位同仁前往查找当地农民说,原有一段长约两丈,高约六、七尺的石墙,早在“农业学大寨”中拆毁了。

       笔者又与在食品公司退休后,受聘在县志办公室任编辑的桑柘坪人赵正明,从岩口沿山路而下,寻访地名来历岩下只有一户人家,询问地名来历,也茫然不知,四周丛莽荆棘,荒无人迹       几次寻访,虽终未查到巴寡台遗址,但却发现一处疑点:在从乔梓乡上巴巴台岩口那道梁子的右边,有一处略呈方形的矮山,因为植被茂密,无法辨别其是土是石或是台,是否就是怀清台遗址?须请人砍出一条路来,进去勘察才能断定。

巴寡妇清是彭水人中国古代妻从夫姓春秋时,晋惠公太子圉在秦国当人质,秦穆公以女“妻之”惠公死后,太子圉继位为晋怀公,因秦国君姓嬴,晋怀公夫人被称为“怀嬴” 〈26〉《中国姓氏大全》则说:“怀氏乃楚国姓氏之一” 〈27〉。

楚怀王的后代也有怀姓〈28〉,也是以国君之名为姓汉高祖刘邦即位后,就把包括怀姓在内的“大族”迁到关中〈29〉秦始皇给巴寡妇立碑时,知道她丈夫姓怀,所以称之为“怀清”;司马迁著《史记》时,称之为“巴寡妇清”。

公元前523年,楚平王“为舟师以伐濮”〈30〉,夺得了盐丹资源,占领了郁山〈31〉楚悼王(前401—前381)听从吴起(前440~前381)的建议:“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32〉”,就不断派其贵族来充实、管理这些地方。

清氏之夫是从楚国迁入的“贵人”的后代在巴寡台南边的鹿箐乡(今桑柘乡鹿箐村)和北边的迁乔乡各有“花秋园”地名一处,当为“怀清园”之音变今鹿箐村的“大掳青”、“小掳青”等地名,当因清姓的活动有关在巴寡台南约15公里的新田乡偏岩子,至今住着十余户青姓农民。

他们对自己家族的来源,茫然不知据当地人说,他们为当地的土著人,疑为巴寡妇清的后代注释〈1〉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12年版,191、276、291页〈2〉《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131页

〈3〉《康熙字典》(酉集•中)〈4〉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21页〈5〉百度网2007年7月3日,湖南电视台记者李晟报道〈6〉《逸周书彙校集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865页

〈7〉〈9〉、〈11〉、〈12〉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89、251、251、253~254页〈6〉〈14〉转引自邓少琴(1897~1990)《巴蜀史迹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92页、154页

〈10〉任乃强《校补注图》42页〈13〉张觉人著、张居能整理的《古代炼丹术与丹药》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1~288页〈15〉《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一册,265页

〈16〉《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7〉《史记•卷六•秦始皇本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一册,239、240页〈18〉贾谊《过秦论上》载《古文观止》岳麓书社1988年版,343页

〈19〉李泰等《括地志辑校》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231页〈20〉《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1926页〈21〉1980年11月,董其祥曾到涪陵与《涪陵县志》主编蒲国树谈过他的长寿之行见蒲国树1980年11月10日笔记。

〈22〉蒲国树《历史资料摘录》第26辑.〈23〉、〈24〉《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10~111页〈25〉张习孔、田珏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卷426页

〈26〉参见臧励龢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年版,1745页〈27〉陈明远、汪宗虎编《中国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137页〈28〉 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大丁村《怀氏家谱源流》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大丁村《怀氏家谱源流》             。

〈29〉《汉书•高帝本纪》第一•下:“徙齐、楚国大族昭、屈、景、怀、田五姓于关中”    〈30〉《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时为楚平王六年(前523)〈31〉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55~256页.。

〈32〉《吕氏春秋•卷21•贵卒》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版,216页黔中文化∣一个有文化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