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李渊有几个儿子(杨贵妃为什么恨李白)深度揭秘


向左滑动阅读哦~
除了学习的课件还有“诗仙李白"专题衍说一起来阅读欣赏吧~
从江湖到丹墀
李白是不凡的这个不凡,当从他出生说起据说他的母亲生他的时候,

李渊有几个儿子(杨贵妃为什么恨李白)深度揭秘

 

向左滑动阅读哦~

除了学习的课件还有“诗仙李白"专题衍说一起来阅读欣赏吧~

从江湖到丹墀

李白是不凡的这个不凡,当从他出生说起据说他的母亲生他的时候,“长庚入梦”“长庚”是金星、启明星,也叫太白金星,所以李白名白、字太白,他是太白金星的化身李白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把自己写的《蜀道难》拿给他看,贺知章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直接将李白称为“谪仙”。

李白后来在《对酒忆贺监》的诗中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不单是旁人的夸赞,李白也觉得自己是太白金星下凡的他曾给岳阳楼写过一副对联,叫做“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署的即是“长庚李白”。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写了一首《胡无人》的诗,其中有“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这样的句子,认为自己也能够像太白星侵蚀月亮一样,在“安史之乱”中痛击乱军后来据说,安禄山死的时候,天上恰巧出现月蚀。

至于李白本人骑鲸仙去的传说,更是加重了这种不凡的仙气

李白的不凡,还在于他的扑朔迷离的身世李白说他自己是陇西成纪人,自称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世孙,而李暠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世孙也就是说,李白是李广的后代有意思的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的祖先也是李暠,唐高祖李渊是李暠的七世孙,唐玄宗李隆基是李暠的第十一世孙,如果这么算起来,李白的辈份很高,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族爷爷。

根据李白与许多李唐宗室贵族交往的诗文来看,他与他们的关系比较密切但是因为李白的家族经历过逃亡、迁徙、流落,族谱遗失,李白没有办法与唐王室之间建立合法的宗亲关系了解这些,人们大致能够理解为什么李白常与唐宗室的人称兄道弟,李白的两任妻子为什么都出于权贵之门。

他的第一任妻子许氏的祖父叫许圉师,是当年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曾与唐高祖李渊为少年同学,是高祖、太宗朝的重臣第二任妻子宗氏是宗楚客的孙女,宗楚客是武则天堂姐的儿子,在武后、中宗时代曾三次被拜为宰相。

虽然李白与她们结婚时,她们各自的家族已非从前那么显赫

当然,李白的不凡,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他的抱负和作为李白的诗文,在当时已纵横天下,享有很高声誉,但他并不满足于做一名诗人或文学家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一是要做宰相,二是要做帝王师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自抒胸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申张管仲、晏婴的王霸学说,谋划帝王的统治之术竭尽智能,愿为宰相,使天下安定,神州清平、统一等到君王的大业成功,光宗耀祖的事情完毕,然后与范蠡、张良一样,在五湖中划船,在沧洲中隐居,也不是难事。

)理想抱负如此之大,他当然无法接受像平常人一样,通过科举,谋个差使,一点点升迁,七老八十的时候做到三、四品的官;何况这还得是非常幸运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他不能忍受这一漫长的过程他需要的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所以他放弃了科举考试的途径,走上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也是一条辛苦的路啊,需要不断地干谒、自荐,以获得高官权贵们的赏识他漫游各地,拜访益州长史苏颋、安州郡督马正会、安州长史李京之等,给安州裴长史上书自荐,给荆州太守韩朝宗写信自荐,可以说是“遍干诸侯,历抵卿相”。

他的孤傲心性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磨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正是在这种遭遇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李白四十多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重要的推荐人这个人是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崇信道教,玄宗朝的时候出家为道士,法号无上真人,后来又赐法号为持盈法师。

向玉真公主推荐李白的,是他的朋友、道士元丹丘李白《将进酒》诗里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近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诗里的丹丘生就是元丹丘元丹丘将李白写的一首《玉真仙人词》呈给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

由此,这位气宇不凡的“谪仙人”从江湖来到了丹墀旁,来到了皇帝的身边。

唐玄宗下诏书将李白召入长安宫中唐玄宗下了步辇,走上前来迎接李白,这是很隆重的礼遇皇帝还设宴款待李白,让他坐在七宝床上,并亲自为他调制汤羹李白供奉翰林,主要的工作是为皇帝诗文助兴李白在皇帝身边待了不到三年,最有文学意义的事件大约就是沉香亭畔咏牡丹与杨贵妃吧。

传说那日,唐玄宗从酒楼里召来喝得醉醺醺的李白,高力士替他脱靴,杨贵妃替他捧砚,他一口气写下《清平调词》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不凡的李白并没有做成宰相,也没有当上帝王师虽然他跟皇帝的距离很近唐玄宗接受玉真公主的推荐,就是将他看做侍从文人的人选,而不是政治人物的人选。

这与李白的政治理想有很大的差距,他最终选择离开了长安

道士李白

说李白是道士,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那年他从长安“赐金放还”,离开皇帝身边供奉翰林的职位,在齐州的临淄郡(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南),请紫极宫的道士高如贵为他授道箓,又请安陵(今河北景县附近)的道士盖寰为他书写真箓。

所谓“道箓”就是道士的凭证,拥有道箓就意味着成为有“文凭”的正式道士了取得道士的资格,对李白而言,不是心血来潮,也不单是经历了从江湖到丹墀的失意之后在精神追求上的选择崇尚道家的自由风范,是李白一直以来的取向。

唐朝思想开放,儒、释、道三家流行于世,而道家尤盛,因为李唐王朝将自己视为老子的后代《唐会要》里有这样一则记载,说的是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的时候,有一个晋州人叫吉善行的,在羊角山见到一位白袍金冠的老者,骑着红鬃白马,相貌伟岸。

老者自称是老子李耳(李聃),道家的始祖,对吉善行说:“你去告诉唐天子,我是他的祖先,今年平定了逆贼之后,他的家族将享国千年”唐高祖李渊得知此事后非常惊异,便在当地建立了老子祠,将老子尊为祖先予以祭祀武德八年(。

625),李渊钦定了三教的排位次序,道教为首,佛教次之,儒教第三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更是给老子加封“大圣祖玄元皇帝”等一系列称号,大兴老子庙,广铸老子像,将《道德经》排在《论语》之前作为科举考试的正式科目。

李白自幼生活在巴蜀,这个地区是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五斗米道)的地方李白的家乡绵州昌明西南40里有一座紫云山,是著名的道教胜地李白从小接受道家的熏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六甲”为神仙方术之书,据说精通此术可役使鬼神;“轩辕”也是道家所托,所谓黄老大概在他15岁左右,他和一位叫东岩子的“逸人”隐居于岷山之阳好几年,养了成千的奇异禽鸟,训练得能够一呼即来,翱翔翻飞着从他们手掌里吃东西,与他们亲近竟无半点畏惧。

李白后来说,这件事情还惊动了广汉太守,太守来到山里观看,认为他们俩人非同一般,招呼他们出山,许以前程,可他们偏偏没有答应李白解释说这是他们“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上安州裴长史书》),于是他们的名声就更响亮了。

确实,道家人物常隐居于岩壑,与禽兽群,因为在他们的理念里人与禽兽类同,均为大自然中的成员;人与禽兽相亲,是合乎自然、顺乎天道的事他们隐居的岷山之阳,当指李白家乡青莲乡西北的匡山,又名戴天山这里山青水秀,林壑幽深,是学道的好去处,也是读书的优选之地。

当地的人们称它为“读书台”,说是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常居此处读书有十年之久此外,匡山之南的紫云山,昌隆境内的窦圌山,还有峨眉山,都是李白的学道求仙之地

李白25岁的时候,“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长江边的一处驿馆,与年近80的道士司马承祯相遇这是李白学道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司马承祯是道界的著名学者,道术精湛,常年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都曾将其迎入宫中,赞赏嘉美他的道德文章。

他还亲授唐玄宗法箓,度皇上为道士李白亲聆司马承祯讲《道德经》,并拜见了司马承祯二人相见恨晚,很快成为忘年之交鹤发童颜的司马大师极为欣赏眼前这位年轻的信徒,连连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承祯的道教理论核心是“守静”,以“藏晖”(“藏身”)而致“道”。

这对如饥似渴地学习道经以圆成仙之梦的李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后来的不少涉道诗便谈及对“藏晖”、“藏身”的体会,如《沐浴歌》:“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李白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饮酒,二是服丹而服丹就是道教徒修炼的内容道教养生修炼分外丹和内丹外丹为金石烹炼成丹,即长生不老药内丹则属司马承祯所主张的“守静”范畴,其原理完全仿照炼外丹而来,也就是“含精炼气,吐故纳新,上入泥丸,下注丹田,谓之内丹”(《谷神论》)。

李白相信服了仙药可以长生不老,继而进入仙界,成为神仙中的一员,所以到处求药寻仙他曾经寻访嵩山的女道士焦炼师,说她活了三百多岁,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游行若飞,倏忽万里”,靠的就是丹药的功效李白希望成为她的弟子,但是寻遍了三十六峰,终于未能谋面。

李白的诗里常常能见“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这样的描述他的神仙信仰是极虔诚的,费财耗力在所不惜,还将妻子女儿一同拉来“访神仙”、“炼金药”,甚至将家僮的名字都唤作“丹砂”。

然而,虽然李白的人生轨迹中,求道寻仙的分量很重,就像他诗里所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同时也受过传统儒学的熏陶,还受传统侠义的影响,因此他跟“仙”与“道”的关系,有时走得近,有时走得远。

他不是“蓬蒿人”,他要“上青天揽明月”,因此一路行来的那些道士朋友,间接或直接地成为他走向现实政治的引路人,如元丹丘,如吴筠,如玉真公主

名师简介西洲,本名王艳平,宁波开放大学教授,宁波开放大学“乐龄学研王艳平工作室”名师,从事古典文学、老年教育研究多年在宁波老年开放大学开设有文学经典欣赏、唐宋诗词专题等课程,深受学员好评,粉丝众多来源 | 文学经典赏读

编辑 | 朱诗容责编 | 孙雅芳终审 | 钱荷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