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唐朝李密(唐朝李密的简况)速看

《大唐帝国:中国的中世》([日]宫崎市定 著,廖明飞 胡珍子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1)关于本书

唐朝李密(唐朝李密的简况)速看

 

《大唐帝国:中国的中世》([日]宫崎市定 著,廖明飞 胡珍子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1)关于本书    宫崎市定用生动、通俗的笔法再现了中国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到隋唐帝国的历史进程,还原了残酷动荡、悲怆凄凉的中世。

但中世的混沌也孕育着新秩序的萌芽,尤其是逐渐培养出走向宋代繁荣的条件在本书中,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活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书是宫崎市定“景气变动史观”的代表之作,书中反复论述了景气史观的本质和世界史的体系。

关于作者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史学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曾荣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法兰西学院颁发的儒莲奖宫崎市定对中国史的很多领域,包括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权力关系、政府组织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

他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中国史》《科举》《九品官人法研究》《亚洲史概说》等他的生前著作全部结集为《宫崎市定全集》(共25 卷)目录第一章 低谷时代 中国的中世——东方与西方的立场——腐朽的古代帝国——不断瓦解的地方自治——善举得特权——家族式猎官运动——积极跻身官场——逸民——当权者富,为民者贫——通货紧缩——庄园的流行——卖身的自由民——家贫出孝子——为不幸而哭泣的女性——悲观论的谱系——浊流吞没清流——民变蜂起——混乱的揭幕

第二章 三分天下 乱世之枭雄——屯田政策——吴氏的霸业——桃园结义——诸葛亮——决断时刻——赤壁之战——刘备——曹操不望蜀——三国之攻防——美髯将军关羽——骑虎之势——无血革命——从一品到九品——不祥的前兆——刘备客死白帝城——《出师表》——秋风星落五丈原——至诚之人——贵族化的魏王朝——亲魏倭王卑弥呼——司马氏夺权——蜀先亡——正统论

第三章 西晋的统一 昙花一现的统一——歌舞升平——奢靡攀比成风——何不食肉糜——同族的自相残杀——八王之乱——蜂起的少数民族——匈奴之汉——都市与农村——承载文化的佛寺——洛阳沦陷——西晋灭亡——中世的世界

第四章 民族大迁徙 东晋中兴——浮萍本无根——雨后地固——天下大乱——刘曜与石勒——本性难移——惨烈的内乱——前燕的兴隆——敌国平,奇才出——由胜转败——不称职的天子——理想人物第五章 江南别天地淝水之战——扎堆成群的小国——信口开河的贵族们——第二代——刘裕崛起——恩威并施——民族兴亡战——南燕灭亡——船民的叛乱——肃清异己——果敢的内治——船马并用——百年梦圆

第六章 南风不竞 荣华之都是荒野——焦躁的刘裕——天子速裁的朝廷——毫无效率的空转——速裁型政治带来的危机——北方的形势——酒色和长生不老——北朝的确立——繁盛的西域贸易——西域与南海——太武帝灭佛——战机成熟——强大背后的脆弱——暴君的谱系——自取灭亡的刘宋宗室——残酷反复上演——军人与贵族——没落贵族的逞强——贵族制度的改革——教养发挥作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儒学的新发展——走向灭亡的征兆

第七章 胡马嘶鸣从对立到同化——冯太后时代——氏族制的破坏和均田法——转折点——汉化浪潮——进步的政策?下策?——孤立的皇室——《洛阳伽蓝记》——石佛上的民族气魄——羽林之变——六镇叛乱——少数民族的粗暴整治——高欢得势——野心家侯景——建康沦陷——梁的中兴——杀人天子——统一的曙光

第八章 新军阀的勃兴武川镇军阀——征兵制度的确立——装傻充愣的天子——北齐灭亡——科举的起源——南北统一——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隋的灭亡第九章 大唐帝国 唐王朝的性质——新的光明——太原起兵——唐帝国的诞生——天才将军李世民——天下一统——新旧势力的交替——天子和宰相——国威大振——对日本的影响——则天武后——权力的力学——府中派对宫中派——脱胎换骨的皇室——律令制度——吐鲁番文书之谜——中世最后的余辉——太平梦碎

第十章 唐王朝的蜕变走向财政国家——盐和人民——党争时代——傀儡天子——掌权者的弱点——无限大思维的世界——黑市商人的造反——流贼皇帝黄巢——众叛亲离的朝廷——帝国的终结第十一章 中国中世的落幕诸国林立——后梁灭亡——唐的继承者——北方的强国——最短命的王朝——新的气息——薄雾渐散——走向近世的基石——巨大的低谷时代

简略年表自跋解说译后记唐帝国的诞生    李渊在李世民的劝说下决心举兵,首先决定了占领长安的方略但是,中途必须经过李密的势力范围因此,李渊低声下气向李密提议结盟或许曾经尊李密为君主,行过臣子之礼就这样,没有受到李密的妨碍和干扰,当李渊从山西南下,进入陕西,出现在长安前方时,隋的百官劝炀帝嫡孙代王杨侑投降。

    李渊进入长安城后,拥立杨侑为帝,遥尊当时在扬州的炀帝为太上皇当然,朝廷的实权全然掌握在李渊一人之手    李渊和平占领长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西魏到北周、隋三代相继的首都长安,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珍贵财产。

在府库中储存着财货、粮食谷物和武器,在朝廷中配备有基本完整的官僚队伍和战斗部队,这些人员和物资都可以马上动员和利用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地方的户籍、地方志等可以一瞥全国的概况此外,因为官僚的家人都生活在这里,易于与各地取得联系,方便收集情报,甚至也有可能在敌对阵营中找到内应。

炀帝主动放弃这样有利的地点,可以说是巨大的失败,但其实也许有潜在的不得不放弃的现实因素    长期以来,长安就是武川镇军阀的大本营他们不满意隋的政治,也采取了反抗措施当以八柱国门第为荣的李渊率领强大的军事集团进入长安后,他们无不表示欢迎。

于是,长安再度成为天下中心的希望,就寄托于李氏的未来不久,炀帝在扬州遇弑,李渊看清隋已经完全失去长安的人心,两个月后,逼迫隋帝杨侑禅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唐(618 年)李渊即为唐王朝的第一代天子高祖,长子李建成被册立为皇太子。

隋的废帝后来被杀,谥恭帝天才将军李世民    当时对长安构成直接威胁的是西邻的秦国秦国是军人薛举以甘肃的军事要塞金城郡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金城是防御西方藏族入侵的前线基地,配备了众多精兵强将因为这些将士都归附到薛举麾下,所以薛氏的战斗力变得极为强悍。

薛举派遣其子薛仁杲进攻唐,曾一度攻打到长安附近,李世民奋勇迎击,大破薛军如果唐想要经略中原,首先就必须讨平秦国,以免后顾之忧    碰巧薛举去世,薛仁杲继位,因此唐派遣李世民攻略秦国新根据地泾州城李世民在逼近敌城之地构筑军事要塞,摆出一副要进行持久战的架势。

这时候唐在军需物资储备上占据绝对优势敌方新近转移到该根据地,物资储备不足,在六十天左右的对峙期间里,城中逐渐出现抱怨粮草匮乏的声音    在战争中大概没有比粮草不足更挫败士气的了恐怕经历过这次太平洋战争的日本人,马上就能够理解。

秦国方面人心出现动摇后,李世民一方就乘隙走门路开展瓦解秦国的工作随着形势的逐渐恶化,部分秦国的官僚和将军开始向唐投诚    对薛仁杲而言,战争拖延得越久,物资的短缺越严峻,形势愈加不利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与唐军决一死战,期待侥幸可以取胜。

其实将敌人逼入这种绝境,正中李世民下怀李世民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这种高超的手腕    李世民瞅准了时机,命令先锋将军梁实出征,结阵于浅水原的平地上秦国大将宗罗睺大喜过望,倾巢进攻数日之间,唐军守住阵地,坚壁不出,已经让敌军疲惫不堪。

随后,李世民指挥全军包围敌军李世民和他的近卫军突袭敌阵,大破秦军宗罗睺败走,逃回到薛仁杲处,李世民军穷追猛打,步步紧逼,包围了泾州城无计可施的薛仁杲及其部下精兵万余人出城投降薛仁杲被送至长安处死,唐军平定了从陕西至甘肃的秦国全境领土,消除了西顾之忧,自此可以专心向东经略中原。

    李世民在平定秦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政治策略和作战战术,出于他非凡的创造力,没有人可以效法他的战争如冠军级的将棋,最开始充分布置好阵形,先于不战之中压制敌人,将敌人逼入明知不利也不能逃避决战的绝境在此之前发动局部的小规模战争,避免消耗战力。

    接着,在占有充分优势的情况下开始决战,此时完全不在意棋子的得失,而是以风驰电掣之势颠覆敌人的大本营,一举进入收官的终盘战最后,再慢悠悠地捕获大子(飞车和角行),在下一次战争中加以利用李世民娴熟地运用孙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战术,已臻用兵之极致。

    李世民不只是在平定秦国的战争中使用该战术,此后也曾屡屡用完全相同的战术指挥作战不可思议的是,敌方总是不知不觉就战败不管怎么留心,无论是谁,都会被李世民的拿手好戏算计,也许这就是战术的最高境界,不存在有效的应对手段。

总之,像李世民这样总是用同样的战术以同样的方式克敌制胜的大将,千古之下,一人而已天下一统    炀帝在扬州被弑前,曾经调派一部分禁军,命令王世充指挥驰援洛阳王世充出身西域,风评他诡计多端,全靠贿赂和逢迎讨好炀帝才骤然出人头地。

    王世充赶到洛阳时,正当拥戴炀帝之孙杨侗的隋军和叛军的指挥官李密浴血奋战隋军得到生力军的支援,恢复了士气,与李密交战    不久,炀帝被弑的消息传来,洛阳的百官拥戴杨侗即天子之位随后,被窦建德打败的宇文化及部下的败兵逃入洛阳,王世充收容了他们,逐渐掌握实权,左右朝政。

王世充趁李密大意之际,率领精兵彻夜行军,于第二天早上讨伐李密军这一战术奏效,李密数年来苦心经营的势力,经历这一次的大败后便彻底崩溃李密无计可施,只好向西逃跑,归附于唐,率领部下进入长安,其中包括后来的名臣魏征,紧接着徐世勣(李勣)也随之降唐。

    李密在长安谒见唐高祖李渊,但并没有感到特别吃惊,一副“原来就只是这样的人吗?”的表情后来,李密从半道迎接平定秦国凯旋的李世民时,却像触电了一般大为震惊,不知不觉大声喊出“此非凡人!”    当时李密三十七岁,对普通人来说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

但他过早露出反骨,参与叛乱,失败后步履维艰,后来虽然一时成功缔造了大的王国,又马上傲慢自满,修饰宫室,蓄积姬妾,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符的苍老,已经不复往昔的容貌而李世民当时二十二岁,体力魄力都格外出色,威风凛凛,斗志昂扬,洋溢着接下来要崭露头角的气魄。

恐怕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能清楚显示新旧势力交替的日子终于到来的光景此后,由于李密不满自己在唐的待遇,谋求自立,叛唐逃亡,被唐捕杀    李世民接着要与刘武周开战刘武周本来是隋北方前线部队的将军,目睹隋的没落而独立,依附于北方草原的突厥,被封为定杨可汗,对汉人则称皇帝。

刘武周趁唐经略西方的间隙,开始从山西北部南侵,攻陷了并州、晋州,逼近山西南端、黄河岸边高祖的第四子李元吉不仅在防卫战中失利,还不顾一切抛弃部下,带着自己的家人抢先逃回来因此,此次任命李世民为大将,目标是收复山西的失地。

    李世民渡过黄河,与刘武周的先锋宋金刚对阵当地民众知道李世民来了,争先恐后要为李世民奔走效力李世民构筑军事要塞,命令士兵驻守,派出骑兵与当地民众一起搅乱敌人的后方,威胁他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当敌人发现乘势过深时,已经来不及了。

即使敌方挑起决战,李世民也坚守不出不久,宋金刚粮食供应不继,无可奈何,不得不开始撤退,陷入了战术上最为不利的地位    时机到了,李世民命令全军进攻敌方,攻破敌军的殿军后,一刻不停地急行军追击了一昼夜,在此之间,得胜数十次。

因为深知追的人辛苦,被追的人肯定更加辛苦次日,李世民成功追上了宋金刚,一天大战八次,悉数获胜,杀死、俘虏数万敌军宋金刚好不容易回到根据地附近,重整阵容,组织防卫战,但也只是徒劳李世民的先锋李世勣先向敌军挑衅,佯装失败后逃跑,敌方中计,队伍阵脚大乱,追赶而来。

李世民伺机亲率精锐骑兵加入战斗,出现在敌人背后,从后方开始击破一眨眼的工夫,敌人大败,骁将尉迟敬德等相率来降    只有宋金刚逃了出来,收拾残兵,准备再一次进行决战,但是部下吃了苦头,谁也不愿意随他再战。

宋金刚无奈,和刘武周一起亡命突厥不久,两人都因为企图谋反而被杀曾经失守的山西的领土就这样重新回归唐的版图    在对宋金刚的战役中充当先锋的李世勣,原本是李密部下的将领徐世勣因为受赐唐室之姓,所以叫李世勣。

但后来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故称李勣李勣是与李靖并称的唐初一流的名将自宋金刚处投诚的尉迟敬德,后来成为李世民的近卫队队长,骁勇善战,屡立奇功直至今日,在普通居民家的门上都能看到贴着画有尉迟敬德与秦叔宝肖像的门神。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新学史1902”公众号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编     辑 :吴晓琳 吴 鹏 贾淑凤编辑助理:曾小燕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Minzuology&Anthropology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