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清道夫是什么意思(游戏清道夫是什么意思)万万没想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丑是生命的清道夫潘知常 | 文 阝 勹 廴 匚1丑是审美活动中的靡非斯特它来 去

清道夫是什么意思(游戏清道夫是什么意思)万万没想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丑是生命的清道夫潘知常 | 文  阝               勹                              廴              匚1丑是审美活动中的靡非斯特它来 去无踪、云遮雾锁又倒海翻江、到处发难。

或鬼哭狼嚎、凶神恶煞;或血雨腥风、秽臭 千里;或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或卑鄙无 耻,令人生厌……它是审美活动中最为活 跃、最不安分的因素,没有它与美(狭义的) 的冲突、纠葛以及由于这种冲突、纠葛所导 致的美丑之间量的变化,就不可能出现荒 诞、悲剧、崇高、喜剧等众多的审美类型, 没有它在审美活动所掀起的狂涛巨澜,也就 不可能清理岀一片壮阔的生命原野,孕育出 一个五光十色、骚动不居的大千世界。

然而,在美学领域中,对丑的研究却出 人意料的贫乏迄今为止,不但很少看到论 丑的美学专著,很少看到为丑开辟章节的美 学教科书,而且也很少在论美的论文中看到 对丑并不歧视且又阐释精到的篇什例如, 关于丑,大体有几种看法:有人认为丑是生 命的反常。

“例如达到结婚年龄的姑娘,她的 自然定性是孕育孩子和给孩子哺乳如果盆 骨不够宽大,胸脯不够丰满,她就不会显得 美,但是盆骨太宽天,胸脯太丰满,也还是 不美,因为超过了符合目的要求”(歌德) 有人认为丑在于形式的不和谐、不合比例、 呆板而又无变化。

“完善的外形——就是美, 相应不完善就是丑”(鲍姆嘉通)有人认为 丑在痛感“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 有的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本质”(休谟) 有人认为“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克罗 齐〉有人认为“丑所表现的不是理想的种类 典型,而是特征”。

(李斯托威尔〉等等这 些看法或深或浅、各具角度地触及到了对丑 的理解,但又远未把握丑的本质,而其共同 的缺憾,则是都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作为 美的反衬在这个意义上,当伏尔盖特宣 布:“丑是反审美的东西,是完全缺乏审美价 值的东西”之时,应该说,是道出了美学史 上的一种普遍的心声的。

还有一种看法在国 内较为流行,这就是:丑是生命的不自由这种看法把对丑的把握从客体或主体的层次 推进到生命活动的层次,因而深刻触及了丑 的本质但又仍有不足因为所谓“不自由” 是一个极为含糊的概念,科学意义上的假是 不自由,道德上的恶是不自由,历史意义上 的落后也是不自由,丑所表现的不自由显然 不应是假、恶和落后、否则就会与之重叠起 来、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存在的根据。

那 么,丑所体现的不自由是什么?这正是上述 看法所忽略了的问题,也正是在研究丑时所 应牢牢把握的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问题2在我看来,对丑的把握与对审美活 动的分类的把握关系密切根据向自由的生 命活动生成的特定途径的不同,可以把审美 活动划分为肯定性的审美活动和否定性的审 美活动。

肯定性的审美活动是指在审美活动 中通过对自由的生命活动的肯定而直接上升 到最高的生命存在;否定性的审美活动是指 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对不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否 定而间接地进入自由的生命活动,最终上升 到最高的生命存在。

所谓“丑”,正是指的否 定性的审美活动中的一个型这样,就严 格区别于那些认为“丑是反审美的东西,是 完全缺乏审美价值的东西”的种种看法在 那些看法看来,审美不就是审“美”的吗?怎 么可能去审“丑"呢?何况,美不正是对丑的 克服吗?因此,丑最多也只是有陪衬作用, 所谓“以丑衬美”、“化丑为美”,而绝不可能 成为审美活动的一个类型。

实际上,这是把 审美活动狭义化并人为地把审美活动局限在 肯定性审美活动之中的必然结果如上所述, 广义的审美活动无疑不但包括肯定性的审美 活动,而且应当包括否定性的审美活动进 而言之,真正意义的审美活动不是对“美”的 审视,而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或审美解读。

 可见,丑并不外在于审美活动,更不是审美 活动的对立面审美活动的对立面不是丑而 是对审美的冷漠,否定当我们把现实中的 假、恶、落后等解读为丑的时候,实际就已 经进入了审美活动同时,作为否定性的审美活动的一个类 型,审美活动对于不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否定 又是有其具体涵义的,亦即,不是对于生活 的有限的否定,而是对于生命的有限的否 定。

这就正象我已反复指出的:人无不禀赋 着悲剧的有限并且要超越这有限但这超越 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现实的超越它是对生活的有限的超越这里的生活的有 限是一种经验的、有具体对象的有限其二 是审美的超越它是对生命的有限的超越。

这里的生命的有限是一种超验的,无具体对 象的有限假如前者关涉的是认识论、价值 论的层次,后者关涉的则是本体论的层次它既涵养生活的有限同时又超出于生活的有 限,是关于“生命如何可能”这一根本问题 的回答的一种有限。

显而易见,审美活动要否 定的那种不自由的生命活动,正是这种使生 命僵滞于生命的有限状态的生命活动因此, 我们所谓的丑,也就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生 活中的假、恶和落后之类现实生活中的 假、恶和落后之类并不就是丑,只有它们背 后的那种对于生命的虚无主义的选择才是 丑。

例如,暴露了凶杀、乱伦、奸淫,人面 兽心、虚伪狡诈甚至大便、鼻涕、癞头疮、 是否就暴露了丑?当然不是但它的过错又 不在于该不该去写这些东西,而在于没能登 堂入室,进而写出这些东西背后的那颗丑恶 的灵魂——对生命的虚无主义的选择。

陀思 妥耶夫斯基写过一个杀人犯,就是那个著名 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他认为,可以为了历史 的目的而杀人,也可以作为人类的恩人去杀 人:“大家都杀人,在世界上,现在杀人,过 去也杀人,血象瀑布一样地流,象香槟酒一 样地流,为了这,有人在神殿里被带上桂 冠,以后又被称做人类的恩主”。

而且,正是 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一理论,他也去杀了人于是,理所当然地被现实法庭称之为“恶”然而,这“恶”却并不能真正使他口服心服请听听他的自白:“要是我成功了,人们会给 我戴上桂冠,现在却束手就擒”因此,真 正对他加以否定的不是现实法庭而是审美法 庭。

当作家从审美的角度去解读他的行为, 当否定的锋芒犀利地穿透他的“恶”这一生活 的有限,直指在“恶”背后的,对于生命虚无 的固执这一生命的有限时,他才最终被彻底 否定因此,真正的丑只能是指对于生命的有 限的固执,它是生命的意义的丧失、生命的可 能性的丧失,或者说,是美(狭义的〉的全 面消解。

而审美活动则是对这种对于生命的 有限的固执的否定并通过对这种对于生命 的有限的固执的否定而间接地进入自由的生 命活动,最终上升到最高的生命存在3弄清了上述问题,一个颇具情趣的 美学迷案——化丑为美便可以获得一个全新 的答案。

我们知道,对于化丑为美,虽然看 法各异,但认为丑只是美的陪衬,却是其共 同之处这显然仍旧出自我们前边已经批评 过的那种误解而按我的想法,化丑为美的 问题纯属子虚乌有,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化假 为丑、化恶为丑、化落后为丑。

而从审美实 践的角度看,之所以出现化丑为美的迷惑, 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真、善和进步而 被肯定下来的东西,与自由的生命活动并无 根本性的矛盾,因此不难直接进入审美活 动,但假、恶、落后却由于自身的种种直接 的功利性而无法与自由的生命活动并存当然 更不可能直接进入审美活动。

而审美实践一 旦把假、恶、落后作为解读的对象,某些并 不真正理解丑的内涵的人便只好谓之为美 对丑的战而胜之实际上,它们之所以进入 审美活动,并不是因为美对丑的战而胜之, 而是因为从否定对生活的有限的固执进入否 定对生命的有限的固执的结果,并且,在生 活中越是假、恶和落后的东西,反而因为尖 锐地逼近了生命的有限,因之越是容易转化 为审美活动中的丑。

人们或许都不会忘记席 勒在这方面的深刻发现“譬如偷窃就是绝 对低劣的,……是小偷身上永远洗不掉的污 点,从审美的角度说来,他将永远是一个低 劣的对象……但假设这人同时又是一个杀 人凶手,按道德的法则说来就应该受惩罚。

但在审美判断中,他反而升高了一级……卑鄙行动使自己变成低劣的人,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由罪恶提高自己的地位,从而在我们 的审美评价中恢复地位”(转引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97页)当然,“可怖的大罪 大恶”并不必然在“审美判断”中“升高了一 级”,要实现这一点,还必须赋予这“可怖的 大罪大恶”以审美的形式一一对于生命的有 限的固执的否定。

当这“可怖的大罪大恶”以 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成为丑波德莱尔在诗中吟咏道:“那时,哦,我的美 人!告诉那接吻似地吃你的蛆虫:对于我那 已经解体的爱情,我保留了它的形式和神圣 的本质!”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语。

你看,这位 审丑大师并没有把现实中的假、恶、落后原 封不动地移入审美活动,而是只“保留了它 的形式和神圣的本质”,这就是化假为丑,化 恶为丑、化落后为丑而丑因为已经脱离了 生活的有限、因此也就脱离了直接的功利 性。

正象波伏瓦指出的:“能用语言表达岀来 的不幸不是真正的不幸,它已经变得并非难 以忍受了它应该谈论失败、丑闻、死亡这不是为了使读者失望,相反是希望把人们 从失望中解救出来”4既然丑是指对于生命的有限的固 执,既然审丑是对这种对于生命的有限的固 执的否定,并且通过对这种对于生命的固执 的否定而间接地进入自由的生命活动,最终 上升到最高的生命存在,那么,丑在审美活 动中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

歌德在《浮士德》 中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他不是曾经这样诘 问:“尔本丑类蠢然,敢与美人比有?”在他的 心目中,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美与丑从来就 不肯协调,”但又“换着手儿在芳草地上消 遥"而在另外一个地方,他也曾间接地回 答了这一诘问:“我们称之为罪恶的东西,只 是善良的另一面,这一面对于后者的存在是 必要的,而且必然是整体的一部分,正如要 有一片温和的地带,就必须有炎热的赤道和 冰冻的拉普兰一样”(转引自《欧美古典作家 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第2辑第282页)不 言而喻,美与丑之所以能够“挽着手儿在芳 草地上消遥”,道理也是如此。

那么,丑,这 审美活动的“另一面”,这炎热的赤道和冰冻 的拉普兰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浑浑噩噩 的生命进程中的一次震憾,一声警钟、一场 山崩地裂,换句话说,假如说美是生命的造 物主,那么,丑则是生命的清道夫。

对此,我们不妨从人类的和个人的生命 进程来详细剖析从人类的生命进程的角度 来看,人类对于丑的发现、接受和认可有一 个漫长的过程在近代社会之前,人们只是 发现、接受和认可了美(狭义的)、喜剧、 崇高和悲剧,对丑却始终拒之门外,或者只允许其以陪衬的地位存在。

以最不美的美的 地位存在只是到了近代,伴随着上帝的死 去,伴随着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 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爱因斯坦的相对 论、尼采的酒神哲学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 说对于人类在地球、人种、历史、时空、生 命、自我等根本问题上的看法,入们逐渐从 对生活的有限的认识进入到了对生命的有限 的认识,丑才开始露出了自己的“庐山真面 目”,才不再是陪衬,不再是最不美的美,而 成为一种独立的,本体的存在,成为审美活 动的一种类型。

正象李斯托威尔指出的:“在 艺术和自然中感知到丑,……它主要是近代 精神的产物那就是说,在文艺复兴之后, 比在文艺复兴以前,我们更经常地发现丑而在浪漫的现实气氛中,比在和谐的古典的 古代气氛中,丑更得其所”。

(《近代美学史 评述》第23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对昔日生命世界的闭塞 和蒙昧的清理,也意味着对人类生命世界的 丰富和多样的承认,尽管这清理和承认是一种进十八层地狱般的殊死拼搏和艰难历程。

黑格尔指出:“通过精种本身的分裂,有限的、 自然的、直接的存在,自然的心,就被确定 为反面的、罪孽的、丑恶的一面”,于是,“灾 难、死亡和空气的痛感、精神和肉体的痛苦 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出现了”(《美学》第2卷 第280页)显然正是对这一情景的哲学描绘。

无论如何,不管人们愿意或者不愿意,都只 能承认:丑就是丑并且,恰恰因为丑的出 现,生命才得以拓展、弘大,也才更加真 实雨果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近代的诗艺……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 非都是合乎人性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 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 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它会要 探求艺术家狭隘而相对的理性是否应该胜过 造物主的无穷而绝对的灵智;是否要人来矫 正上帝;自然一经矫揉造作反而更美……它 将跨出决定性的一大步,这一步好象是地震 的震撼一样,将改变整个精神世界的面貌。

它将开始象自然一样行动,在它的创作中, 把阴影掺入光明,把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 它们相混,换句话说,就是把肉体赋予灵 魂,把兽性赋予灵智……”(转引自《西方文 论选》下卷第183页)罗丹则干脆号召人们:“人须有勇气,丑的也须创造。

因没有这一 勇气,人们仍然是停留在墙的这一边只少 数人越过墙到另一边去”(转引自《文艺论 丛》第10辑,第404页)而这“少数人”就成为人类生命进程的 推动者他们“毫无假借的直率,生活表现 得赤裸裸到令人害羞的程度,把全部可怕的 丑恶和全部庄严的美一起揭发出来,好象用 解剖刀切开一样。

”(别林斯基,《西方文论 选》下册第3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版)他们为人类自身“编织罪行和恶欲的清 单”(巴尔扎克语),让“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 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 残缺上……呈现出来”。

(罗丹语)以至 于连歌德也宣称“要有极大的耐心才忍受得 住我在阅读中所感到的恐怖”,而恩格斯则断言,他们“无疑地是时代的旗帜”,并且代表 着一次人类生命进程中的“彻底革命”至于 这“少数人”中的翘楚,无疑还属审丑大师 波德莱尔,这个为了解读人类的苦难而“独 自锻炼奇异的剑术"的奇才,这个为了唤醒人类的业已麻木不仁的良知而苦苦思考着 "诗人怎样斗争才会象太阳那样发亮”的歌 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何等令入颤栗的病态 的生命之花、丑恶的生命之花啊:阴森、畸 形、血腥、肮脏、苍白、变态、卑鄙、无耻、无聊、荒凉……。

我的灵魂象没有桅杆的破船,在丑恶无涯的海上颠簸飘荡!而这“颠簸流浪”的结晶,就是那册惊世骇俗的诗集——《恶之花》法国作家福歇曾经描述最初阅读这诗集的心情:“《惑之花》被我 的父母藏在柜顶……那口普通的柜子,在我 看来,就是一株分别善恶树。

四十年过去 了,我觉得还能感到当时的心跳,害怕楼梯 上的脚步声,因不能完全读懂而感到痛苦, 还有那看到愚蠢的图画时肚子里的骚乱…… 波德莱尔比其他人更使我体验到反抗和美妙 的苦恼他使多少人走出了童年时代啊”!显而易见,这里的“童年时代”不仅是生理 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个人的,更是人类的。

正是通过《恶之花》,人类才“走出了童 年时代”!就是这样,人类不再沉浸在审美的愉悦 之中,跟随在这“少数人”身后勇敢地“沉 入渊底,地狱天堂又有什么关系,到未知世 界里去发现新天地”!不过,这又并非在现实 的恶的泥淖中打滚、取乐、甚至以恶为荣, 而是去冷峻地审视、理解这现实的恶,并且 为它命名。

倘若生命果真并非充满了无限的 快乐,而是包孕着如此之多的大伤痛、大恐 惧、大悲戚,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休止那 梦幻般的生命欺骗,进入那生命中至深的战 栗、愁闷、绝望、凄惨、虚无之中去看个仔 细、想个透彻呢?这难道不比那种自我认同 于现实的恶的作法要强上百倍,千倍吗?一位学者曾经这样描述过波德莱尔的诗篇的意 义:“他写卖淫、腐尸、骷髅,这正是资本主 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可是资产阶级的 读者却虚伪地视而不见,他写凄凉的晚景,朦胧的醉意,迷茫的浓雾,这正是巴黎郊区 习见的场景,可是有人用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巴黎掩盖了它;他写自己的忧郁、孤独、 苦恼,这正是人们面对物质文明发达、精神 世界崩溃的社会现象所共同的感触,可是人们不自知、不想说或不敢说。

诗人描写了丑 恶,而虚伪的读者大惊小怪,要象雅弗一样 盖上领遮着的袍子;诗人打开了心扉,而虚 伪的读者幸灾乐祸,庆幸自己还没有如此卑 劣;诗人发出了警告,而虚伪的读者充耳不 闻,还以为自己走在光明的坦途上”。

(郭宏 安:《论<恶之花>》,《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 八辑,第68页)请问,在这里,谁的生命活 动是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审美活动吗?当然 是波德莱尔在波德莱尔的背后,你可以感 受到凛然不可犯的勇气:拒绝把现实的一切 理想化、拒绝昔日的自欺和欺人。

从个体的生命进程的角度来看,同样也 是如此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生命的最为核 心的特点,就在他的并非十全十美“沉舟侧 畔帀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在谈自 然,当然也是在谈人生,“门前有芳也有秽, 不容荆棘不成兰”,这又是在谈自然,当然也还是在谈人生;而菲尔丁更精辟地概括说:“不要因为某某人物并非十全十美,便骂他 是坏入。

例如你喜欢十全十美的标准人物, 有的是能够满足你这种嗜好的书,但是在我 们一生交际之中从未遇到这样的人,因此我 们就没有决定要在本书里写这种人说实话, 我有点怀疑,人不过是个人,怎能达到那样 完美的地步呢?”不过,问题的焦点似乎还并 不在于承认生命的并非十全十美,而在于怎 样看待生命中的不“全”不“美”。

生命中的假、 恶和落后,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则是怎样看 待生命中的丑在相当一部分人,往往把它 们简单地看成生命中的消极因素,破坏性因 素,不得不承受的因素,这无疑是十分良好 的愿望,但更是十分愚蠢的天真相比之下, 倒是恩格斯在比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善恶 观时的看法要远为深刻和令人信服:“黑格尔 指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 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 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 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 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 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 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 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 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 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 明。

但是,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 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历史对他来说是一 个令人感到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马恩 全集》第4卷第233页)在这个意义上,应该 说,生命中的假、恶、落后乃至生命中的 丑决不仅仅是生命中的消极因素、破坏性 因素,不得不承受的因素,更是生命中的积 极因素、建设性因素,不可或缺的因素。

厨 川白村讲得十分清楚:“善和恶是相对的话, 因为有恶,所以有善的因为有缺陷,所以 有发达;唯其有恶,而善这才可贵倘没有善 和恶的冲突,又怎么会有进化,怎么会有向 上呢?因为有黑暗,故有光明,有夜,故有 昼,惟其有恶,这才有善,没有破坏,也就 没有建设的。

现在的缺陷和不完全,在这样 的意义上,确是人生的光荣”(见《鲁迅全 集》二十卷本第十三卷第173页)进而言之,生命不“全”、不“美”,这是 生命的不幸,但也正因为生命的不“全”不 “美”,才有人类的不断的超越,这又是生命 的大幸。

(参看我的论文《审美活动三题》)可 是,假如失去了这不“全”不“美”,生命岂 不同时也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基?于是,生 命日益鄙琐、日益贬值、日益枯燥无味,转 而成为华丽的桎梏,成为苍白的装饰和贋 品,成为呆板僵滞的人造花瓣。

在这方面, 泰戈尔的诗句何其动人:“那穿起王子的衣袍 和挂起珠宝项链的孩子,在游戏中他失去了 一切的快乐,他的衣服绊着他的步履,为了 怕衣饰的破裂和污损,他不敢走进世界,甚 至于不敢挪动母亲,这是毫无好处的,假 如你的华美的约束,使人和大地健康的尘土 隔断,把人进入日常生活的盛大集会的权力 剥夺去了。

”(《吉檀迦利》)而作为对生命的 不“全”不“美”的发现,丑所起到的正是 为生命寻找赖以存在的根基这一神圣作用因此,丑是生命的不完满,不和谐它粗 拙、壮阔、质朴,坦荡、博大,它使人触目 惊心地洞见人生的一切愁苦、洞见对于生命 的有限的固执。

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只是清 理出了生命的地基,或者说,只是暴露了生 命的根本缺撼,与生命的艰难再造无甚关 系实际根本不是如此歌德讲得好:“如果 上帝活着,他一定是多种多样的,一定不仅 创造他的神子和圣灵,还得创造魔鬼,并赋 予他创造力”。

丑正是这富于“创造力”的 “魔鬼”,它是一种在黑暗中对光明的渴慕, 是一种在恶中对生命的挖掘试想,当一个 人曾毅然否定了罪恶、卑劣、贫困、病态的 生命午夜,不就已经趋近了幸福、理想、快 乐、健康的自由之旅了吗?当一个人毅然告 别了一个冰冷、污秽、黑暗、浅薄的世界, 不就已经企达了一个温暖、干净、光明、深 邃的世界了吗?当一个人毅然开始了他的呼 救,他的诅咒,他的叛逆,他的不安,不就 也同时开始他的追求,他的挚爱、他的建 构,他的升华了吗?生活在恶之中,却渴 慕有美;植根泥淖之中,却眷恋着绿洲;涉 难十八层地狱,却向往着遥远的天堂,这难 道不正是在审丑的直接否定中被间接青定着 的东西吗?在被间接肯定着的东西不就是人 的最高的生命存在吗?就是这样,丑一次次 地把生命逼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 但也因此激起了更为广阔、更为深邃、更为 震撼人心的生命波澜,使生命越发瑰丽、越 发丰富、越发壮观、越发恢宏,一次次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更为广袤的天地。

同 时,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作为生命的清道 夫,丑的作用并不是一时一处,而是贯穿生 命的全部过程的始终恩格斯早已预言:“人 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永远不能 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摆脱得 多些或早些,在于兽性或人性上的差异”。

(«马恩选集》第三卷第140页)这种情况决定了丑的永恒而且,正是因为丑永恒生命才 永恒丑永远孕育着生命人类不断地披荆 斩棘,向无边无际的丑的荒原进军,而生命也就永远源源不断地从丑的母体中孵化而 出在我看来,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命的 令人眼花瞭乱的五彩纷缤的永恒图景!。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8期)

本公众号主推东西方审美智慧的研究与教学成果,旨在为中国比较美学的发展提供足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同时为大学本科美育积累有益的教学经验图片有一部分来自于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不适合推送者,望及时告知,我们会积极配合,妥善处理。

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