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荷马史诗读后感(荷马史诗读后感1000字大学)满满干货

仿佛“荷马史诗”——《巴霍巴利王》观后感 实不相瞒,我一直是一个印度电影的发烧友,一个最重要

荷马史诗读后感(荷马史诗读后感1000字大学)满满干货

 

仿佛“荷马史诗”——《巴霍巴利王》观后感

         实不相瞒,我一直是一个印度电影的发烧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对印度女郎的魅力无法抗拒,譬如我一直很喜欢印度女星卡琳娜卡普,这个并无恶意,只是“君子爱人以色”的直率表达,发乎情止乎礼是我一直坚持“爱美”的原则。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喜欢印度电音在叙事中的一段歌舞,这还有古典气韵,戏嘛,毕竟是戏,这样跳跳唱唱多欢喜呀!    

        《巴霍巴利王》是印度拍摄的一部史诗巨片,一五年播放的是上部,如今播放的是下部我是在优酷里面看的,电影院没时间去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在古印度有一个古老的王国叫做……,算了您可以去百度一下。

这部电影粗犷不失细腻,场景真幻难辨,故事情节简单,这简单是导演明智的抉择,因为史诗不以阴谋制胜,全凭直来直去快意恩仇,生死无惧一个有血性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否则只会枯萎英雄,骄傲,善良,爱,忠贞,等词语在我观看的时候不断在我脑中闪现。

        可是最近我却读到一条信息,说是这部电影在中国受冷落,说是这部电影不接地气,有些想象过于夸张,一人敌一国,纯属扯淡可是艺术不就是“扯淡”吗?你还能去较真?如果那样,这天下也没有可看的电影了。

中国哪一部神话不是空中乱飞?一人敌一国,其实这只是电影的一种技巧罢了,一种隐喻,我们有句古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吗?我们凭借的是地势,而孔武有力、冷静的头脑,就是英雄的地势何况他们的国只不过一个城邦而已,这点又算什么呢?。

       而且这部电影做的背景极其逼真,足以乱真第一步,巴霍巴利从瀑布底端向上攀登飞奔的时候,令我想起了《阿凡达》,比那个更逼真,这样一个世界你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说有,亦真亦幻,但是你看不出痕迹而我们在还原古代建筑和场景的时候,常有痕迹,这痕迹让我们常常出戏。

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印度阿三”的电影制作精神值得我们补课,精益求精,心细如发

      英雄史诗,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无法理解的,因为我们没有英雄史诗,我们的英雄都是为了帝王将相,于是英雄气短,唯一的一群梁山好汉,却是成了强盗的身份所以,对于为了妻子而与一个国家干的人,我们有时无法理解的。

我们习惯了忍,并且冠上一个冠冕的理由,以德报怨,还有一个更好的是“以大局为重”对于一个在战场上打死了那么多人,自己丝毫不受损伤的人,我们也是无法理解的,因为无法理解,所以我们说不欢迎我们对于《封神演义》可以接受,对于《西游记》中混乱的神仙谱系可以接受,对于金庸先生的武侠中离奇的武功可以接受,但是对于外来的东西却要保守起来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地域保护主义吗?自我封闭吗?  我们的艺术审美什么时候到了这一地步?难道我们进一步退三步吗?。

       看完电影,我又回顾了巴霍巴利的文学原型,我搜寻到这样一则材料:巴霍巴利王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巴霍巴利”一名原意为强壮的手臂,故此前也被译作“力臂”,其人是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初祖——胜者第阿底那它祖师之子。

巴霍巴利自恃勇力,和他的兄长婆罗多争夺王位,并在赢得三场比赛后得到了王位但是王位到手之后,他突然觉得内心难以平静,并放弃王权,进行苦修,最终成为耆那教的“成就者”传说中,巴霍巴利曾经站立不动,连续冥想了一年时间,直到获得明悟。

冥想期间,藤蔓沿着他的脚向上攀援生长    

        这段材料最让我触动的是“他突然觉得内心难以平静”,生活中当我内心难以平静的时候,我就会去散步或者爬山,在山林之中寻回自己内心的平静大学时,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团委书记,但是那段时间,心绪很是浮躁,外在也非常嘈杂,静不下来,于是我辞去了那一职务,为的就是内心的平静。

有人说我是逃离,我想人生有时候需要这样一份逃离的心境,否则,你将迷失自己其实我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想去争取一些东西,因为常常都是被决定,只有我内心失去平静的时候我才会说不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是常常退让,只有在文字的世界我才是我自己,但是我应该把自己写的不见了才是真正地把文学写到家。

       我的题目是仿佛荷马史诗,其实这是我喜欢的一种文学境界,有人说荷马史诗是荷马写的,也有人说荷马只是一个行吟诗人,边弹边唱,走街串户,他只是一个传唱着,并非创作者,其实文学如果好,就不用问作者是谁,钱钟书先生不是告诉那位美国读者,鸡蛋好吃,不要问母鸡是谁吗。

那么这部电影给人的英雄,骄傲,善良,爱,忠贞等词并不是它独有,只不过这部电影有一种火山爆发的感觉,喷涌而出,直接又震撼

       对了这部电影的导演说,战争方面的策略创作灵感来源于《孙子兵法》,看,他们都懂得借鉴,不避讳,我们却在吹毛求疵,不见自我之短处。算了,不说了,我再看一遍《巴霍巴利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