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51作文(51作文600字初中)速看

三合一微刊 作文副刊051

51作文(51作文600字初中)速看

 

点击上方蓝字三合一小教室

关注我哟关注后可欣赏更多得奖作文、中高考作文分析点评

【说 明】真可谓心有灵犀不点也通,中考结束不久,我收到了张豪的文章,内容是关于2017中考作文题评析,正好与上期“王老师教作文”的内容《2017高考作文题解析》形成系列巧的是两期的作者都是对语文教育境界有较高追求并在中学语文界已小有名气的市语文名师基地的师兄弟。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名师所共同具有的专业自觉与学术素养名师,也应该是“鸣师”,该发声时则发声,且应发人之所未发,道师之所应道很欣慰,也很欣赏特此推荐(王伟娟)

作者张豪,高级教师,上海市江宁学校副校长上海市名师后备人选,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编订组成员上海市普陀区第一、二、三、四届语文学科带头人参编《语文教学境界的追求》、编著《语文太重要——初中现代文赏析》等,有专著《从遇见到发现》出版,多篇论文、课题研究获奖。

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普陀区首批“拔尖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真题回放】题目: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考题解析】“埋下”初中写作教学改革的“一颗种子”——上海市2017年中考作文试题解析张  豪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作文命题保持多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坚持“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也一如既往地关注学生成长,希望考生从生活体验与成长感悟角度。

题目设计了一定的限制条件,鼓励学生在思辨基础上记录心灵成长,抒发真情实感概言之,聚焦核心素养,关注成长过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稳定中保持变化上海中考要兼顾毕业考试与升学选拔,既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又要体现甄别选拔功能,所以命题一方面保持较为稳定的形态,以利于指导教学。

另一方面命题思路与设计须趋于灵活开放,以利于考生充分展示个性能力素养回顾近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基本保持了较为一致的命题方向,较为稳定的命题形式,较为统一的题目呈现方式,但年年都有变化,让人初见感觉意外,细思又在意料之中。

从2013年《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开始,上海中考作文题目中出现了“,”,标示着题目限定条件的增加,随后2015年《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今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题目带“,”,由两个部分组成,有限定(这样,且“就这样”),延续了近年来命题思路,题目样式基本一致。

题目中的“这样”还明显呼应了2014年《这里也有乐趣》中的“这里”,“就”的强调意味又呼应了“也有”,“不止一次”(2015年),“真”(2016年),体现了对审题能力的较高要求但是,与近几年明显不同的是,一改平实直白的风格,“埋下一颗种子”增添了文学意味,且“种子”不仅是比喻,还可视为双关:什么“种子”?实指还是虚写,怎么定位?如何“埋下”?这些都要经过认真思考。

二、限定中保留空间多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贯指导思想是:不设审题障碍,要让学生有话说、说真话但是,在命题过程中,人们发现“审题障碍”没有一定标准按照常理,难易程度是衡量测试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中考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命题时应有一定难度的把握,这对命题的适切有效性提出较高要求。

因此,题目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更易于引导学生审辨题目条件之间的关系,不同学生作文也易于呈现不同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近几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的限定条件有明显的增加,今年中考结束后,诸多评论评析都 发现“就这样”“埋”“一颗”“种子”

颇费思量,提出:“这样”是“什么样”?“埋”和“种”有无区别?“种子”是什么?尽管命题者并不一定有这么多思虑,但《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这样的题目显然与2015年《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有了明显变化。

好在,这样的限定其实并不阻碍考生的思考一般而言,初中作文可概之为以“我”为中心,以家庭、学校、社会为范围的“成长”记录学生面对这个题目,会从“种子”自然联想到社会实践、相关课程、旅游、劳动等学习生活活动,会联系到家庭、学校、社会各种经历中获得的体验,还有的学生也会将“种子”转化为成长、梦想、心愿等主题,表达自我对于善恶、美丑、爱恨、热忱与冷漠、顿挫与奋起的认识,应该有话好说,有内容可写。

三、方向上给予指引中考作为“高利害性”教育考试,涉及学校人才选拔、考生切身利益,命题的公平性首先体现在命题的科学性、有效性上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好的作文命题必然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维度,必然是注重能力和素养的考查,题目不仅仅是对学生一般写作能力的功能定位,更是对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指引。

按照上海目前采用的作文评价标准,通常三大块指标:中心与材料、语言、思路与结构,其中“中心与材料”的最高标准表述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选材恰当有新意,感情真挚、内容充实;“语言”方面:语言流畅、简洁、得体,有一定的表现力;“思路与结构”上:思路通畅、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详略得当。

姑且不论这个立足于文章学基础上的标准是否合理,只从评价效度看,还是有变革的空间近年中考作文强调“我”,有自我审视,对外交流的意味,似有淡化学生“虚假作文”“滥情作文”的用意而深究《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这个命题,会发现其中显现的深长意味。

强调“这样”,需要学生予以界定是“什么样”,对表达的情境设计有潜在的要求“埋下一颗种子”淡化人称要求,需要确立交流对象,设置相应场景“种子”的意蕴需要开掘,表与里、大与小、虚和实的处理使得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

细思量,这个题目对写作表现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是有指引作用的四、思维上体现思辨写作在于表达,是作者通过文字建立起自己与世界的关联,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情感与认识往往一名作者的笔端叙写事件、人物,但文字背后却隐藏着自己对世界的观感与认知,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识见。

从初中生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通过取材、构思、分析、综合和加工等写作活动反映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表现自己的的学习质量和生活境界高明的作文题一定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在审视、体察过程中进行思辨,进而促进学生精心组织材料,以书面的形式演绎对题目的理解、表达对生活的认识、表现语言的素养。

会思辨的学生写出的优秀作文必然是有思考层次、有认识转换、有感情表现的我认为《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给学生思辨提供可能:选择什么材料,怎样用书面语言表达审美信息,表现怎样的的价值取向如前所述,具有批判性思维、善于思辨、有语言敏感性的学生,必然会对“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有自己的思考,在作文中呈现出自己对生命、社会、环境的认识,表达出自我在认识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五、内容上鼓励创新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今年作文给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一定挑战,难度比往年有所加大不管是审题立意,还是思路结构、选材谋篇的设计,学生从判断题目开始,及至作文的整体结构与过程安排,需要表现出自己对于“这样”而非“那样”的认识,要呈现自己对于“种子”形象内涵的确立,的确需要花费心思。

题目的诗意(或曰文学性)表述的本身已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那就是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的成长,鼓励考生有情感地写作而要表达这种诗意,必须能够领会命题者用意,发现生活中平凡事件背后隐藏的意味,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展现自己对人与事物的真挚情感。

依照本人教学经验,估计有不少这样的作文:简单记叙种花养草、育苗种树,不对“种子”蕴含予以开掘的作文;一味叙写事件、描述人物,然后冠之以慈爱、善良、美丽、努力、奋斗、探索……“种子”的作文;简单交代事件、描写情景,然后空泛抒情、讴歌“种子”的作文。

这样的作文不受好评当然,我们应当正视现实我一直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几个显见的问题:宿构的问题——反复操练则成模式套路;套作的问题——学生集成自己的“材料”,考试时以为万能,直接套用在文中;语言的问题——教师为使学生作文文笔华美而一味引导语言夸饰,反使学生作文累赘浮夸而不自知;思维的问题——片面强调“文笔”和“材料”以求套用,学生面对文题,思维混乱,表达失当……。

而作文命题者的窘迫恰在需要规避学生宿构,规避曾经的命题,规避可能的风险,规避“好评”背后的腹诽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套作不止,常态下初三备考更有教师鼓励套作,这给命题增加开放性包容性提出考验那么,不妨对于今年中考作文命题给予好评:为考生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表现出优秀的审辩思维能力和语言素养;更突出考查思维水平与语言能力,引导学生作文呈现出语文核心素养;对作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给予了较为明确的指引。

希望“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初中写作评价改革的“种子”。

作者张豪请点击“写留言”留下您的感言或点评点击下方链接,看近期三合一微刊↓↓↓【教作文50】2017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教作文49】2017, 逸川的高考“一类卷”三合一摄影专刊《影像快递》32.回到人间

【摄影故事】非典时期的车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