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贬义词是什么意思(老实的贬义词是什么意思)原创

摘 要:词语意义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有负面特征的义项驱逐原来义项的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新产生的负面意义、

贬义词是什么意思(老实的贬义词是什么意思)原创

 

董方峰,男,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语言学理论及中外语言思想史研究杨洋,女,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摘    要:词语意义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有负面特征的义项驱逐原来义项的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新产生的负面意义、委婉语和禁忌语、词语的过度使用、句法结构、外来语的译介等都会造成词义演变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隐喻、转喻、社会文化心理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主要机制关键词:词义演变;劣币驱逐良币;理据;隐喻;转喻;社会文化心理

1. 引言       经济学领域里的格雷欣定律(Gresham’s Law)是 400 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的一个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 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

在词语意义演变过程中,有些情况下意义原本积极或者中性的词语出现了新的消极意义, 当新的消极意义(特别是当其令人不快或者容易引起尴尬的误解时)出现后,人们趋向于更多使用该词的消极义,原有的积极或者中性意义则完全或者部分退出使用。

这种现象有时被叫做干涉(interference),但是有的语言学家称之为“语义演变的格雷欣定律”(Gresham’s law of semantic change)( 如Trask, 1996: 45; Burridge, 2002: 213)。

劣义驱逐良义现象与语义降格(semanticdegradation/pejoration)有一定联系,因为前者必然导致词语的意义降格,但一方面语义降格是劣义驱逐良义现象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语义降格又有多种形成原因,如经常和负面意义搭配使用、语义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等,劣义驱逐良义只是其中一种。

此外,在劣义驱逐良义现象中,新的意义经常取代原有意义,而语义降格并不以新旧语义的替换为必然条件,因此二者属于两种不同的语义演变现象,并不能画等号       对于广义的语义演变,语言学界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如 Stern (1931), Bloomfield (1933), Ullmann (1957; 1962), Blank(1999), Traugott & Dasher (2002)等。

这些研究对语义演变的类型、动因、机制等都作出了充分的分析,但是专门就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进行的研究则几乎没有, 目前我们掌握的英文文献中仅见 Trask(1996)和 Burridge(2002)只言片语的顺带提及;国内文献中,也只有刘宝俊(1993)从语音、文字等维度进行的研究,于全有(1995)、刘茁(2012) 等语义研究中附带性的讨论,以及近年来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同志、小姐等单个词汇的意义变迁的研究(如方传余,2007;Wong, 2008 等)偶有提及。

这些研究都未能就词语意义演变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类型、动因、机制等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系统探讨词语意义演变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类型、动因、机制等方面,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词语意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动因。

2. 词语意义演变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同类型       Ullmann(1962)根据演变形成的原因区分了语言搭配、历史、社会、心理、外语影响、新 名称需要等六种词语意义演变的类型具体到劣义驱逐良义现象,在参考 Ullmann 的分类和对大量例子的观察基础上,我们根据形成原因区分出新出现的负面意义驱逐原义、禁忌和委婉语造成的意义驱逐、过度使用造成的意义驱逐、句法结构造成的意义驱逐和外来语造成的意义驱逐等不同类型。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分类和 Ullmann 的分类一样有很多相互交叉重叠之处,因为每个类型都有其显著之处,虽然和其他类型有重叠或者包含关系,但是却不好完全按逻辑分开论述, 只能择其显著特征做大体的归类比如说新出现的负面意义驱逐原义与委婉语造成的意义驱逐现象多有重合,委婉语用法尽可包含于前面一种情况,但鉴于委婉语现象本身的显著性,我们将其单列讨论,而新出现的负面意义部分则不讨论委婉用法。

以下对这些类型逐一描述2.1 新出现的负面意义驱逐原义       很多时候,一个原本褒义或者中性义的词语被赋予了某种负面意义后,该词就会专用于该负面意义,原有的意义逐渐被人忽视或者遗忘,即被驱逐例如,汉语中的“青楼”一词,现多理解为“妓院、风月场所”,但其历史原义却是“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尤指帝王之居, 如《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云:“武帝兴光楼。

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并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 实是误矣”但唐代开始,该词可并指“帝王之家”和“烟花之地”两义,如韦庄《贵公子》“大道青楼御苑东,玉栏仙杏压枝红”,与大道、高门相关,而与艳游、酒色无涉;而《捣练篇》“月华吐艳明烛烛,青楼妇唱衣曲”,则指妓院。

此后帝王之家的意义遭到驱逐,到宋元以降,其原始意义退出使用,劣义实现了对良义的完全驱逐再如“衣冠禽兽”一词,本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所以,早期“衣冠禽兽”一词是赞语,令人羡慕。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 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完全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

此外,现代汉语中很多贬义词,如诽谤、风流、风骚、荒唐、流氓、狗腿子、小白脸、爪牙、贿赂、寻花问柳之类, 都经历了自褒义或中性义衍生出贬义,而后贬义驱逐原始义的过程       在英语当中,类似的现象也广泛存在。

如 noise 在 14 至 17 世纪意为“谐音”,该义现被后出现的“噪音”之义驱逐lust 在 17 世纪前泛指一般的欲望、快乐,这一良义现在也被“淫欲” 这一劣义所替代silly 最初指“快乐的”,而现在却指“糊涂的”这一劣义。

constable 曾经是仅次于法国国王的最高军衔,中世纪王室或者贵族家庭的总管,而现在却一落千丈成了一般的“警察”villain 最初指“在农庄劳动的人”,后变成“坏人、恶棍”,等等上述这些词语的意义演化过程,都是新出现的消极 / 中性意义驱逐了原有的积极意义。

此外,用作委婉表达的词语也经常发生同样的劣义驱逐良义过程,下节将对此详述2.2 委婉用法造成的意义驱逐       涉及禁忌的委婉表达也经常经历语义的劣币驱逐良币过程一般禁忌话题包括人体、性、生育、排泄、死亡等。

因为禁忌表达禁止使用平实语言(plain language),故说话者要不停地求助于委婉语,而委婉表达一旦沾染上禁忌意义后,也会被视作不雅的说话方式,非禁忌的原义则有可能 被驱逐,不久其本身还会被新的委婉表达所替代。

(Trask, 1996: 39)如 undertaker 一词早期表示“做零活儿的人”,后用作“殡仪员”的委婉表达,但和其他大多数用于禁忌的词语一样,该词的意 义很快就专指“殡仪员”了现在该词又被新的委婉表达 mortician 所替代,更近一些的表达则是funeral director。

再如,现代汉语近年来用“小姐”作为妓女或风月场所女性服务人员的委婉表达, 所以“小姐”作为对年轻女性尊称的原义在大多数场合下被驱逐无独有偶,法语中 fille 一词, 现在指“女儿”的时候仍无问题,但是其“女孩、年轻女性”的意义则因为该词常作为“妓女” 的委婉表达而被驱逐,现在该意义由jeune fille 来表达(见Ullmann, 1962: 199)。

此外,汉语中“同志” 一词近年来因为作为同性恋者的委婉表达,其“志同道合者”之原义在多数场合下被驱逐与此 对应的是,英语中的 gay 一词也因为用作同性恋者的委婉语而近乎失去其原有的“快乐的”意义       在委婉表达中,禁忌意义总能取得统治地位,驱逐其它意义。

如英语中表示性活动的copulation(交媾), seduction(勾引), orgasm(高潮), intercourse(性交), ejaculation(射精)和erection(勃起)等词开始都用途较宽泛,如 copulation 原义为“加入”,seduction 原义为“带领, 带走”,orgasm 原义为“兴奋,膨胀”,intercourse 原义为“交往,往来”,ejaculation 原义为“扔出”,erection 原义为“竖立,直立”,而一旦它们用于与性相关的活动的委婉用法,其语义就很快收窄为专指性相关的活动,其原始意义则逐渐退出使用,甚至被人遗忘。

再如,英语的hussy 现指“粗野、轻佻的女子”,但其最初的意义却是 housewife(家庭主妇)很多其他指女性的表达都有这种语义降格的情况据 Burridge(2002: 213)统计,英语当中有超过两千个表示女性淫荡的词汇,其中很多最初都是中性词汇,后用作淫荡女性的委婉语,而这些词汇几乎无例外地都经历了劣义驱 逐良义的过程。

委婉语的悦耳魔力只能持续一小段时间,最终会被其禁忌话题污染从而降格新 的委婉语不断替代旧的委婉语,于是表达相同意义的词汇链越来越长英语在过去的历史中积累 了超过 2,500 个表示男性和女性生殖器的表达,这足以显示禁忌和委婉对词语意义演变的巨大驱动力。

Trask(1996: 43)也注意到英语中女性表达词汇比男性表达词汇更容易遭遇语义降格的情况, 如分别和表达男性的master(男主人),  sir(先生),  governor(总督),  bachelor(单身汉),  courtier(大臣), working man(工人)对应的 mistress, madame, governess, spinster, courtesan, working girl 都出现了语义污染的情况:mistress 由女主人变为情人,madame 由夫人变为情妇或者老鸨,governess 由总督夫人变为女家庭教师或者保姆,spinster 由未婚女性变为老处女,courtesan 由女大臣变为娼妓, working girl 由上班女郎变为妓女,而男性表达词则没有经历这种语义污染情况。

虽然这些女性称谓词降格后的语义并未全部完全驱逐原始意义,但我们可以预期如果后出现的负面意义继续使用 的话,这些称谓词的原始意义无疑义地会遭到驱逐同时,我们也观察到,汉语中表达人体、生 理现象、性活动、女性等的词汇虽然也存在广泛的委婉语现象,但是却没有英语这样的大规模劣 义驱逐良义情况。

仅就语言而论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判断,在历史上,英国的女性歧视现象实际 上要远严重于中国呢?2.3过度使用造成的意义驱逐       词语意义演变的另一种情况是,人们对称谓词长期“升格”使用,使低位者和高位者共同享用高称谓,导致称谓词名实不一,这在一定程度内也会导致劣义驱逐良义。

例如,老板、老总(人们习惯以“姓氏 + 总”,如王总、李总等方式泛称男性)、先生等原本是对有一定资产或者地位的男性的尊称,但如今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习惯于扩大化地用这些词汇对男性进行称呼, 所以这些词实际上正在经历语义降格,遭遇所指泛化,即非原始所指(劣等所指)驱逐原始所指(优等所指)。

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汇称呼真正的高位者时,其中的敬称意味要打折扣与此类似的情况是对帅哥、美女 ( 靓女 ) 等赞称词的过度泛化使用,使得这些赞称词几乎演变为性别词Brown & Gilman(1960) 在论及语言称代系统语义变化规律时提出称代词汇呈现出“始于尊贵,终于轻贱”的语义降格趋势,上文提及的例子都属于这种情况。

Wong(1994)还认为称谓词承载社会态度、社会结构、群体意识形态等内容,称谓的变化反映意识形态焦点的变化,小姐、同志类词汇的语义变化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自 CCTV 新闻频道 2010 年 11 月 11 日的报道:“左威”(Zoe)是法国人特别喜欢的一个名字,全国有 3 万余人叫“左威”。

但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命名其(当年)新款车为“左威”,因为忌讳与一款大街上到处可见的汽车同名,因此在雷诺命名后,“左威”这一名字不再受人追捧这大概也可以算是因为过度使用而造成的语义驱逐现象了在谈到这一现象时,Ullmann(1957: 139)指出,语言的意义遵循一种“回报 / 回应递减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即一个有表现力的词语被重复得越多,其表现力就越弱,最终,词语会失去其感染力。

这种观点对我们此处提出的过度使用造成良义被驱逐现象是一种佐证2.4 句法结构造成的意义驱逐       有的时候,词语的意义受到相邻句法成分或者习惯搭配中负面词汇的影响,原有的正面意义变得中性或者负面Ullmann(1962: 198)把这种情况归于语言原因(linguistic causes)造成的语义演变。

Leech(1974)则把这种情况叫做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例如,handsome 和 pretty 都有“好看”的含义,但是只有在和一定的名词搭配的时候才具有此义,如在 pretty(girl, woman, flower, boy)和 handsome(boy, man, vessel, car)这类常规搭配中,pretty 和 handsome 的意义都是正面的,但是在像 pretty man/boy, handsome girl 这样的搭配中,因为搭配对象不合常规,pretty 和 handsome 的意义可能会朝负面转化,在一定的语境下会表达“娘娘气的男子”或“男性化的女子”这样的意义。

       汉语中还存在一类好坏义并置的反义并置词汇,如甘苦、好歹、是非、死活、炎凉等在这类搭配中,经常发生坏义驱逐好义的情况,即坏义语素的意义处于更显著位置,使得好义语素的意义被驱逐,整个词汇更多情况下用于坏义语素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顾炎武在其《日知 录》卷二十七“通鉴注”举了广为引用的“爱憎,憎也”、“得失,失也”、“利害,害也”、 “ 缓急,急也”、“成败,败也”、“同异,异也”、“赢缩,缩也”、“祸福,祸也”等八例汉语修辞界多将此类词称为“偏义复词”,但未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束定芳、黄洁(2008) 在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时援引了格雷欣定律,认为是坏义语素的意义驱逐了良义语素的意义,我 们认为这种解释符合人类认知规律,有较大的合理性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同等条件下,负面的事情(令人不愉快的感觉、情绪、想法、人际经验)的注意力价值和记忆影响更强,对人 的心理或思考的影响总要强过中性或正面的事物,这即是所谓“负面偏向”(negative bias), 或“负面效能”(negative effect)。

此外,根据标记性理论,负面意义标记性强过正面意义,因 而更容易驱逐标记性不强的正面积极意义,这也能部分解释劣义驱逐良义的现象2.5外来语译介造成的意义驱逐       有些情况下外语里的对应表达模式、外来词的译介也会对词语的意义造成影响。

Ullmann(1962:209)在讨论语义演变的原因时也提到了这一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玻璃”一词用作男同性恋者的委婉表达来自于英语的影响,因为英语表达 boy’s love 的首字母缩略形式为 BL, 通“玻璃”之首字母缩略,故人们以“玻璃”作为男同性恋的委婉语。

同样,“蕾丝边”用作女同性恋的委婉语 也是来自英语对应词(lesbian)的音译这些新增的意义都用于指人,而原义则指物,两种意义使用的语义场不一样,所以暂时尚未观察到新义对旧义的驱逐效应但如果假设“玻璃”和“蕾 丝边”等词汇长期或者频繁地用于同性恋的委婉义的话,它们必然会对各自原始意义产生消极的 心理影响,并产生驱逐效果,对这些词汇我们可以观察其变化。

另外,受英语中 X-gate 结构(如水门-watergate, 拉链门-zippergate 等政客或公众人物的丑闻)的影响,汉语也出现了大量以“门” 为后缀的“X 门”结构(如艳照门、日记门、学历门等)。

在这一结构中,“门”字原本的中性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英语 -gate 的“丑闻、绯闻”义       此外,译自英语 metaphysics 的“形而上学”、individualism 的“个人主义”等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涵义也有一定区别。

比如 metaphysics 在牛津词典、剑桥高级学习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等主要英语词典中都被解释为“关于存在、真理和认识等问题的哲学分支”,但其对应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后在中文辞书中却多数解释为“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词语individualism 在英语中本来包含“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和“推崇个体独立、思想和行动自由的观念”两种意义,且后一义项使用更多,但其汉语对应词“个人主义”则几乎只包含“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意思。

这些都是外来语的译介过程受本土意识形态或者文化影响而造成的外语词汇意义中原始良义被本土文化或意识形态赋予的劣义所驱逐的例子3. 词义演变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机制       关于词语意义演变的机制,Blank(1999)归纳了语言、心理、社会文化和文化/ 百科等四种力量, Traugott & Dasher(2002)则提出隐喻和转喻是词语意义演变的两种主要机制。

具体到劣义驱逐良义现象,本文认为其机制应主要归为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心理隐喻基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 而转喻则基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邻近性或者相关性,二者为词语意义的延伸,为新义的产生提供 了基本的理据,而趋吉避凶、趋良避劣的社会文化心理则为新义驱逐旧义提供动力。

3.1 隐喻       词语意义的形成和变化,反映的是人类的认知过程隐喻作为一种主要的认知机制,在词语意义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weetser 指出,隐喻是语义演变的一个主要构建力一个词一旦产生,语言使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隐喻使其基本意义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延伸(Sweetser, 1990: 19)。

当人们基于相似性,频繁使用 A 事物去指称B 事物时,B 的意义就很容易附着在A 上, 而当B 的意义为令人不快的“劣义”时,A 原有的“良义”就很可能遭到B 的完全或者部分驱逐比如英语中早期人们用 cock (公鸡)隐喻指称男性生殖器,渐渐地男性生殖器这一意义就驱逐了公鸡这一原始意义,人们开始寻求使用别的词语(如 rooster)来指称公鸡。

再比如在汉语中,因为人们长期把狡诈、诡计多端的人形容为“狐狸”,所以当听到“某某是一只老狐狸”之类的表 达时,人们自然联想起阴谋、狡诈之类劣义,而不是一种灵巧的小动物3.2转喻       Lakoff & Johnson(1980:  35-40)指出,转喻具有指代功能,让我们可以用一种实际存在物去指代另一种实际存在物,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

转喻以邻近性和突显性为主要特征,建立在邻近性(contiguity)原则基础上,体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张绍全,2010)前文所述的劣义驱逐良义类型,大部分可以看做是由转喻机制驱动的语义演变基于邻近性原则,词语的意义得到延伸,出现消极或者负面意义,后者转而驱逐原有意义。

如“衣冠禽兽” 由指服装到指人的转化,基于以特征代指人的相关性转喻“玻璃”从物质到男同性恋者的意义转化,则基于语音相谐的相关性特征在大部分委婉表达中,我们都能看到转喻机制的作用3.3 社会文化心理       任何语言的交流总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

语言结构或者意义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的驱动一方面,社会文化心理可以促使词语意义朝消极方向演化例如,2009 年 4 月 15 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老实’咋就成了贬义词”指出“老实”一词由本分、实在、讲诚信、守规矩、不惹是生非、不违法乱纪等褒义变成胆小谨慎、不知变通、不够聪明等贬义,是因为诚信本分的人在新的社会氛围中往往吃亏,受到嘲弄,因而其意义朝贬义发展, 这种语义的变迁是社会文化风气恶化的体现,是社会基本秩序失范的结果。

另一方面,人类语言的表达受到求好心理的制约在词语兼具劣义和良义的情况下,语言的选择机制以人的社会心理为契机,趋吉避凶,趋良避劣,因而会尽可能回避词语的不良含义(车淑娅,2005)当一个词语的不良含义具有显著性因而难以回避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回避使用该词语。

大部分劣义驱逐良义的情况都受此种心理的影响高一虹(1996)通过对“个人主义”、“同志”两个词语意义发展轨迹的观察提出,从跨文化角度看,语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从历史角度看,语义的演变与文化的沿革息息相关。

英语的 individualism 移译到汉语后发生的语义贬降,“同志”从表示“志同道合者”到“同性恋者”的意义变迁,这些都反映了社会文化心理对于词语意义演变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劣义驱逐良义现象的决定性影响。

近年来一些网络热词, 如山寨、套路、干爹等意义由原来的积极 / 中性变为负面的词汇,也多是由于在网络上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产生了语义的变迁4. 结语       在不断的社会文化思想变迁中,在语言使用者的创造性表达中,在频繁的使用和磨蚀中, 词语的意义总会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发生相应变化,新的意义出场,旧的意义或与之共存,或部分保留,或退出使用。

新旧意义之间的关联,有时候是通过隐喻或者转喻之类的认知机制, 有时候是通过社会文化心理的推动得以建构起来词语意义演变过程中的劣义驱逐良义是语言的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自然现象,也可以视作是一种主要的驱动机制。

当然这种演变的自然性并不意味着语言的使用者对此完全束手无策,因为语言的使用者同时也应该是语言的维护者如 Burridge(2002: 2)指出的那样,语言如同一个花园,如果不能时刻悉心照料, 很快就会变得肆意蔓生。

语言的结构、词汇、意义和发音都需要人们悉心保护语言意义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为建构的过程对语义演化过程中的一些消极现象,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使用者有意识的使用习惯,以及词典、手册等社会化规范形式施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从而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董方峰、杨洋,《词语意义演变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研究》,《外国语文研究》2017年第6期为适应微信风格,删除了注释本刊投稿系统:http://www.wgyj.cbpt.cnki.net(可点击下方原文链接直接进入)。

请点击上方蓝字“外国语文研究”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