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篇)难以置信
范进中举这一章,是《儒林外史》中的名篇。没办法,谁让作者吴敬梓用如此夸张的手法,来栩栩如生刻画了一个在科举考试规则折磨下,一朝中举立马喜极而疯的
范进中举这一章,是《儒林外史》中的名篇没办法,谁让作者吴敬梓用如此夸张的手法,来栩栩如生刻画了一个在科举考试规则折磨下,一朝中举立马喜极而疯的范进,以及他老丈人胡屠夫前倨后恭的种种好笑确实想来也挺有趣按理说,《儒林外史》出场人物如此之多,作者在第二章讲完半生落魄的周进受人帮助得到考试机会,最终当上广东学道的故事后,紧跟着出场的人物,不应该取了同名才对。
可偏偏就安排了“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广东虽是地气温暖,但在十二月里,只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的范进出现在了新任广东学道周进的面前想来不是作者词穷,应该是,有意在全书中,安排两个看似前半生差不多同样落魄的老书生来做对比,所以取了同名。
可不是范进,虽然比周进年轻十来岁,好歹还娶了一房媳妇,可这日子过得显然连带着把气质都低矮到尘土里去了周进落魄时,是“黑瘦面皮,花白胡子,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被薛家集众人请来教书前,也是在衙门小官吏顾老相公家当过几年私塾先生的人。
故此,见过的世面不一样,气度也就多少有些不一样所以他担得起酒席上梅秀才的讽刺,只表现出了“不好意思”,后来被薛家集的人听信流言失去了工作,也只一句“在家日食艰难”带过,没有太多怨天尤人及至放榜高中,“众人各个喜欢”——也就是说,周进是和帮助了自己的人们在一起庆祝,没有特别说明他个人如何欣喜若狂,所以总的来说,周进的中举,是相对平和正常的状态。
而范进就不一样了,身上麻布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这模样,不仅是窘迫了,完全就是生活都快无以为继了再联系着范进等待放榜那天,家中已经断炊,不得不去集市上想卖掉下蛋的母鸡来换米这件事,就知道这个家庭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猛然得知命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你让他如何矜持,如何稳重?。
所以,换位思考下,理解了当时社会环境下读书人唯有科举考试一条路的苦,了解了范进母亲在他放榜那天早晨“我已经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仿佛最后的呐喊,就能理解范进中举后为何如此癫狂和失态,就能理解好容易等范进回过神来不疯癫了,刚过两天好日子的范母为何又重蹈覆辙地欢喜过头不省人事了。
这场景,也许真不是作者的臆想和夸大其词,而是看见过现实生活中穷困潦倒之人在经历无数苦日子的叠加煎熬后,心态的崩盘自然,此种心态下的人,仪态肯定不会端庄平和,只能是让旁观者生出更多怜悯的模样由此也可见作者笔端的功力——周进、范进,两个看似都是高龄中举才改变自己后半生命运的人,因为各自所处的环境和前半生的遭遇不同,中举后的表现也就完全不同。
没有一定生活阅历沉淀的人,是写不出来两者区别的
至于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在女婿中秀才时只拎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在中了举人后马上提高贺礼档次“后面跟着一个提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称呼也从之前“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变为“贤婿老爷”——胡屠夫的这些种种表现历来为读者所批评,但平心而论,《增广贤文》中说过的“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本就是世间的常态。
站在胡屠夫角度,嫁个女儿给你,“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几十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倒真是一个做父亲的看见窝囊女婿的正常反应虽然胡屠夫肯定是势利的,也是缺乏眼光和爱心的,比如不肯借盘缠给范进去考举人,怕沉没成本太高,但范进一个五十岁的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没有一个固定正常的工资收入可以养家糊口,被老丈人看不上和担心还不上盘缠钱,那也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范进中举后立马得到同乡张乡绅的上门拜访,还得到房屋和五十两银子的馈赠,这和胡屠夫的势利表现其实是一样的——换个角度看问题,被别人势利地对待也并不是坏事因为一个人始终要靠自己努力奋斗,要靠自己创造的成绩来说话,才能最终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我们不要只看到和取笑范进中举后欣喜若狂的疯癫,而更要看到范进能中举,和他自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判断标准下,有知识有水平还是分不开的毕竟要是珍珠,才能有苦尽甘来,“黄沙掩埋不了珍珠的光彩”这一说也许,这才是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带给现在的我们的一点启迪吧。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