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赖声川的创意学(赖声川的创意学读书心得)新鲜出炉

稳定的世界观,开放的感受力————读《赖声川的创意学》所遇所感

赖声川的创意学(赖声川的创意学读书心得)新鲜出炉

 

稳定的世界观,开放的感受力————读《赖声川的创意学》所遇所感这周在读《赖声川的创意学》每每读到精彩之处,就忍不住拍张照分享到微博和朋友圈比较意外的是,一次被一个朋友提醒:“小心用不好变成传销”一次又被另一个朋友关心:“不要被畅销书影响。

”我比较害怕受评论,又敏感,赶紧自我检讨,又去跟朋友求教为什么这么说结果聊下来的结论是:两位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而且没有仔细读过这本书说传销的朋友,是因为看了几个传销的案例,大概是因为创业的人尤其得关注这些信息吧。

说畅销书的朋友,反对的是“去标签”,觉得标签可以带来安全感(后来我告诉她,赖声川在书里的原话和她一摸一样)又觉得“创意”一定是为了挣钱,没必要变成“创意型的人”而我为什么既感觉不到“传销”,也不觉得这是“畅销书”呢?是因为我在商业上完全是个小白,也完全没有往商业的路上发展的心思,看这本纯粹是为了因为有些生活上的困惑,而这本书正好可以解答。

而畅销书,因为我是从朋友那儿借来的书,之前从没见过什么宣传,所以完全不知道它还是本畅销书而介绍我这本的朋友,本人是设计师,又对禅宗有些了解,这本书曾经给了她一些启发,所以推荐遇到类似困惑的我也可以看看而我最大的兴趣就是读书,和作者通过文字聊天,窥见作者的思维。

同样一本书,在我们四人眼里完全是四个样子因为我们的经验、价值观、目的都不同我们带着自己的烙印去看书,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就像带着偏见去看人,看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言不虚。

另外想到的就是,我们时常对自己不完全了解的事情或人轻易地下论断,其实是挺不理性的这让我想起一件类似的事情,只是当时我站在相反的立场之前上课的时候,有个在理想国出版社做编辑的姑娘推荐了《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一书。

我没看过那本书,但是一听到题目,马上就武断地下了判断:“我对这种书一般会保持警惕诶”然后马上有几位同学表示赞同那位姑娘有些委屈,但还是很坚定地表达了意见:“虽然这本书的题目确实有些像那类不严谨的书,但是这样的评价,对这本书来说真的是有些冤了。

还是推荐大家先去读一下再判断”当然,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没去读那本书,就像今天那位劝我的姑娘说的一样,我心想:“生命有限,时间精力有限,哪能浪费在这种书上“直到半年后的一天,在让同学做课堂发表的时候,一位同学讲了”日本的审美意识“,引用了这本书中的一些看法和整个体系,并且再次推荐我们去读。

我才后悔莫及,又极其惭愧地发现,那真的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马上去买了书,又推荐其他班同学读,并赶紧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后怕因为我的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差点就错过了一本好书,而且误解了一位有品位有判断能力的读书人。

又觉得极其庆幸,让我有机会能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和僵化,有机会去弥补这个错误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轻易地下判断了因为精力和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势必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是专家,不可能对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了若指掌。

正因为如此,才应该时刻保持谦逊的心态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宽容,有时还可能带来狭隘和僵化所以有些成年人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对年轻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其实是很可笑的不要说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化,就说每个个体不可测量的差异性,都应该让我们心里保持警醒和谦卑。

所有的经验都可以成为“参考”,却不能强加于人,试图将其变成具有某种绝对性的真理赖声川在书中曾经多次提到“去标签”,不带偏见地去看到事物的原貌,去看见孕育在事物之中的可能性我理解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功利性的世俗成功,甚至不单单是艺术创造的可能性。

我认为他在探讨其实是更大的命题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问题,人如何自处的问题可能性,未必是自我之外的他人,也可以是自己未必是物质的可见的成果,也可以是纯精神层面的发现比如他在书中引用一行禅师的一段话:如果你是个诗人,你会清楚看到在这一张纸上飘着一朵云。

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树无法成长,没有树,我们无法造纸如果看得更深入,可以看到太阳、砍树的工人、他的爸爸、妈妈、面包的麦子没有这一切,这一张纸无法存在事实上,我们没办法指出任何一件不在这里的东西——时间、空间、地球、雨水、土中的矿物质、阳光、云、河、温度、人的心。

一切在这一张纸中同时并存所以可以说纸和云“互为彼此”我们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和万物“互为彼此”我从中看到了细腻入微的感受力,联想到了日本“万物有灵”的泛神论,也被唤醒了惜物之心还被启发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跟世俗的成功完全不在一个轨道的,另一个次元的,人的感受层面的可能性由此想到辩论赛中经常会用的一句话:“一把刀,既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切菜刀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是用它的人,让它有了好坏之分”读书、工作、看人,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佛教将人的意识分为八种除了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这五感外,第六感是觉察力,第七感则是纯净的觉察与心中其他概念思维联结后,造成的思想,由此外在事物对人产生意义,我的好恶也因此形成第八感叫作“阿赖耶”,类似于心理学上说的潜意识。

第七感,又可以称为我执,我们要将外物染上自己的色彩,打上自己的烙印,将其据为己有这样当然有好处,就是会让我们获得安全感,感觉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是也有坏处,就是无法看到事物本来的面貌,容易陷入自己的偏执之中,囿于我执的樊笼之中。

我们小时候讨厌的那一类的大人,大抵都是这个样子的活在自己的掌握感和权利感里,否定一切不熟悉的新事物,不断膨胀,甚至变成专制的怪物我最近特别关注如何不让自己变得狭隘和专制一是因为年龄在这儿,马上奔三了二是私塾中遇到了很多比我小很多的小朋友。

最小的97年我发现在沟通过程中,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和无所顾忌了以前一个班的同学基本都比我大,或和我同龄,我多少有点仗着大家的成熟宽容,也仗着大家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会自己过滤,甚至指出我的不足之处但是面对比自己小的同学就不能这样了。

他们原本心里就有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一些些畏惧,也很难有立场直接指出我的缺点我就得自己监督自己,时刻保持谦卑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面对大家我现在非常能理解为什么在日本遇到的老师们,在面对学生时会那样谦逊和包容了。

也能理解为什么像夏目漱石这样的文学家,到了中晚年反倒会越来越豁达了抛开我执,抛开先入为主的偏见,以海纳百川之势去接纳未知大概背后还是自信吧不再需要用强调自我的方式,让别人注意自己可能还因为学会了自处吧学会了和自己相处的方式,也不再过度在乎别人的眼光,反倒可以随心所欲无所拘束了。

当然豁达和宽容,不代表没有原则。自然是有坚实稳定的世界观作为基石的。否则只会被纷繁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迷失在茫茫世界之中。稳定的世界观,开放的感受力,这是我从《赖声川的创意学》里读到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