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一吻之间(一吻之间歌词含义)学到了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量战“疫”歌曲应运而生,其中董玉方作词、许飞作曲的《敬你》和段思思、谭旋作词、谭旋作曲的《武汉伢》更是让笔者身为感动。

一吻之间(一吻之间歌词含义)学到了吗

 

编者按《在“隐匿”中凸显与照亮》是我省青年词作者尉迟克冰创作的一篇关于战“疫”歌词的评论文章,发表于中国文联主管、中国音协主办的《词刊》(月刊)2020年第5期作者运用情理交融的山水画般的笔触,呈现出一篇歌词创作的实用贴。

该文以两首典型的战“疫”音乐作品为切入点,阐述了优秀“战疫”歌词在创作的选材、艺术表达和审美意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所带来的创作启示

    在“隐匿”中凸显与照亮——浅谈《敬你》《武汉伢》两首歌词的艺术特性及创作启示尉迟克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量战“疫”歌曲应运而生,在数以万计的此类歌曲中,独具特质且生动感人的作品受到人们的青睐,并为我们的全民抗疫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董玉方作词、许飞作曲的《敬你》和段思思、谭旋作词、谭旋作曲的《武汉伢》更是让笔者深为感动笔者试以这两首作品浅谈“战疫”歌词在创作的选材、艺术表达和审美意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所带来的创作启示这两首作品虽风格迥异,但有明显的共通之处,即:都没有正面描写疫情,没有把笔触对准灾难本身。

这种“隐匿”反而更切近本质,这种含蓄反而更彰显力量这两首歌词写寻常人的寻常生活细节,有着植根于泥土的烟火气和充满人性的温暖,字里行间以真情打动人心,以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和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唤起人们的共鸣。

一、介入生活的在场感与真实感余秋雨说:“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从自然、社会、人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艺术作品只有发出自己的真声音才能感人,艺术家不能做置身事外者《敬你》和《武汉伢》这两首歌词都介入到生活的本真中。

《敬你》这首词,其实创作于2018年4月,2019年2月成曲今年2月8日,这首歌发布出来,却成为了一首向李文亮医生致敬的佳作许飞在微博中这样写道:“这首歌本来不是写给李文亮的写这首歌的时候,李文亮还是个普通人。

这首歌原定的发行时间是2020年3月但我决定今天提前把它发出来,因为我无法抗拒内心的那种力量……”算是机缘巧合,我们在这场灾难中遇见这首歌歌里像是住了很多人人们听到后,大约都能从歌中找到自己,找到他人有位网友留言说:“无论这首歌是写给谁的,此时此景,竟然那么贴切!董玉方熟悉的诗一样的歌词,一贯的打动人心。

在暗夜将明之时,献上了最洞彻心扉的纪念!”还有一位网友说:“大半夜,眼泪噼里啪啦砸下来,之前还在微博里对他说‘来世我们不学医’,今天忽然就特别想去最前线了,我们都是普通人,谁不想平安健康的活着,然而我们更有责任让更多人好好活着。

”关于这首歌,许飞微博里有七千多条网友评论,后面这条评论应是一位医务工作者所写,这首歌激发出她内心深处潜藏着的那份崇高的责任感“差不多同一个年纪离开家,离开家几里就可以叫天涯……随时准备着各式各样的悲壮……我敬你满身伤痕还如此认真,山水迢迢还奋不顾身;我敬你万千心碎还深藏一吻,乌云滚滚还走马上任;我敬你泪流成河还如此诚恳,生死茫茫还心怀分寸;我敬你人去楼空还有刀有盾,落叶纷纷还独自上阵。

”从这段歌词,我们不难看出,词作者董玉方的高明之处古灵精怪、陌生化的词语组合拼接,彰显出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气场,字字句句击中人心柔软处让人惊叹的是,这首写于2018年的歌词里出现的人物和意象,无一不映照疫情当下,很容易让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李文亮医生的形象,浮现出钟南山院士的形象,浮现出从全国各地出发、千里迢迢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们的形象,还有解放军、警察、社区工作者、外卖小哥、志愿者们的形象……他们在病毒肆虐的“乌云滚滚”中“走马上任”,“满身伤痕”还认真工作的场景,早已定格在人们心中。

笔者以为这正是“异地共赏,异时共存”的真正内涵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能够从歌词中感受到作者的“在场”作者并非冷眼旁观者,在一定程度上,他是自己笔下生活的亲历者和经验者,他不仅在讲别人的故事,更像是通过歌手在叙说自己的故事,有真实感和代入感。

作者将自己的心完全交付进所写的题材,并注情其中文学写作如果缺少了心灵的注入,便很难有鲜活的艺术形象和感染力,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在场感”读这首歌词的副歌部分,尤其能体悟到,作者把自己经历过的酸甜苦辣,经过精心巧妙的提炼后诉诸笔端,通过刻画出的人物来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这故事、这经历又何尝不是众多寻常人的共同经历在平凡的烟火气息中生活着、相爱着,在各种艰难困苦与疼痛中,拼尽全力挣扎着、突围着,为的就是要不断找寻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不禁让我想起尼采的一句名言:“纵使人生是一场悲剧,我们也要快乐的将它演完。

”作者以自己独到深切的生命体验,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为众多平常人画像,呈现出百态世相中人性的温暖与高贵单看歌词,人生镜像与况味已跃然纸上,语词之间的强烈对比,让我们既触摸到百折不挠的铮铮铁骨,也感受到温情脉脉的百转柔肠,形成刚柔相济、冰火交融的艺术张力。

《武汉伢》是创作于疫情期间的作品,发行后,一度形成刷屏之势,并迅速成为新浪微博热搜关键词“街道口的风,撩醒了夏虫,竹床上的小孩儿做着梦热干面糊汤,一样的吃相,海角天涯流淌唇齿香……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它。

黄鹤楼的诗,烂熟在嘴巴如果有一天,它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这首歌的主创和演唱者都是真正的“武汉伢”,对于故乡,他们是“在场者”,歌词中的“我”,是他们中的每个人,他们投入了最真的情感本土作者对这方土地的熟知和刻进骨子里的爱,是武汉之外的作者无法替代的,他们的文字从心底里自然而然流淌出来,不矫情,不造作。

这首歌让我们看到武汉人寻常的市井生活,有颜色,有气味,有亲情,有疼痛,有力量,有温暖,有希望这里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有闻名遐迩的黄鹤楼,还有满载归程的大桥,更有童年的美好记忆,这些都是武汉人从小到大,无论走到哪里都连着的根。

武汉养育了他们,如今家乡有了困难,武汉伢们定冲在最前方,全力以赴助家乡渡过难关因为作者的情感“在场”,所以他们更笃定、更从容他们没有使用“英雄、勇敢、勇气、力量、希望、坚强、逆行”等看似强大的词语,而是用最柔和的语言表达了最有力的支持,用最轻缓的声音发出了最强音。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的道理,或许能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一定启发歌词里没有一句口号,没有一句宣言,可每个中国人都记住了武汉最美的样子,也看到了武汉伢内心的坚强。

他们唱出的不仅是每个武汉人的肺腑之言,更是全国人民对武汉的美好祝愿这种热爱家乡的感情,形成一股向上的凝聚力,让武汉人更加团结,更有信心共渡难关,“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质朴的语言往往发自心底,它让全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爱和凝聚力,从而油然产生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只有作者在场,听者才能在场,才能不由自主地把一首歌循环播放下去二、跨越时空的通用性与超越性真正的经典犹如飞驰于时间轨道的列车,它从记忆中的过往而来,碾压当下,奔向恒久的远方即使它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会具有超越某个时代的价值,成为人们精神家园里不熄的火焰,为一代又一代的人照亮前行之路。

这就是《诗经》和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化作品走过千百年,依然活在当下,甚至会永远活在未来的缘由《敬你》和《武汉伢》这两首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超越性,适用于疫情当下,又超越了灾难本身《敬你》这首并非专为疫情而创作的作品,反而成为这一时期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它其实是在向日常生活中所有善良而勇敢的普通人致敬是在敬“你”,也是在敬“我”疫情过后,这首歌依然适合传唱,依然会深深地打动我们因为苦难会一直伴随着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失意和诗意也会同时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有时可能会感到焦虑和困顿,但不会被打倒。

《武汉伢》是身在异乡的武汉人为家乡的疫情而创作的作品,整首歌词却没有提及一丝一毫的“病毒”和“疫情”,但更能引来大家对武汉的喜爱、理解和认同这便是含蓄之美,没有“疼”和“痛”的字眼,却让人心生出无限的疼爱之情,禁不住落泪。

那句“只准自己骂,只许别人夸”,流露着武汉人其实也是中华民族血脉共通的些许霸气是呀,哪一个人对自己故乡的情感不是如此铭心刻骨?这是最能让人产生共鸣共情的一句,也是最能戳中泪点的一句疫情迟早会过去,灾难迟早会过去,人们当前的生活状态和情绪也会随之改变,可人们对于“自我”的发现和认知不会改变,对于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与追问不会改变,对于亲情、爱情的渴求与依赖不会改变,对于家乡的热爱与依恋不会改变。

《敬你》和《武汉伢》这两首作品,充盈着爱与关怀,围绕着这些不变的精神内核,体现出作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之间的契合它们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内含着多方面的“生长点”,可以无限地生发与展开,实现了从个体到群体,从此时到彼时,从故乡到他乡的延展和超越,从而构成许多鲜活的生活景象与宽泛的精神场域。

它们超越了对疫情表层的记录与思考,呈现出对人类生活中永恒主题的较为深沉的思索,又容融着植根当下与现实的关键元素“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故乡的土,亲吻过脚丫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武汉伢》)通过这几句歌词,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既没有停留在单纯描写武汉的美好生活和武汉伢对故乡的深情这个层面上,又没有直说武汉遭遇了灾难,而是通过“守护、需要、搭把手”这样的词语,让人联想到当下武汉所面临的灾难。

没有提及疫情,就抛开了局限性,表达出武汉伢们共同的心声:只要家乡需要我,无论何时何处,我都会挺身而出有了这样的精神内涵和情感外延,自然适合长久地传唱由此,笔者想到日本歌手米希亚于今年2月21日在湖南卫视《歌手》节目演唱的一首歌《向着明天》,它是日本的一首老歌,是日本“3·11大地震”赈灾复兴应援作品,到今天已有10个年头了。

笔者如今听来仍感到深深的震撼,感动之余,真切地感受到艺术超越国界、冲破语言障碍的那种穿透力细观其歌词,同样没有提及“地震”本身,但是里面有“悲伤、惴惴不安、苦难”等字眼创作者在正视和面对灾难的同时,更多的是用真情和歌声传递一份向上的力量和美好的期许,“与你在一起,向着明天前行”“没有不会迎接黎明的黑夜”“向着明天歌唱,即使声音枯竭,还会继续歌唱。

直到这份心意让你知晓为止,我会一直歌唱”从演唱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和歌者的赤子之心,感受到那份真诚和善良所以,这首日本老歌,放在时下,放在任何一个正在遭受苦难的国度里,都是恰当的、妥帖的,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抚慰人心的作用。

类似的公益歌曲还有《We Are The World》《明天会更好》《为了谁》等,它们一直传唱到今天,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和文化象征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局限截断时间之流,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

这种内在超越,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要求艺术家以心灵穿透世界的表象,感受生命的海洋深层的脉动因为真正的艺术不是陈述这个世界出现了什么,而是超越世界之表象,揭示背后隐藏的生命真实最近,著名意大利歌手、作曲家罗比·法奇内蒂新创作的一首抗“疫”歌曲《我会重生,你也一样》感动了无数中外网友,歌曲为意大利北部新冠病毒肆虐的贝加莫城而作。

“我会重生,你也一样,当这一切结束之时,繁星将重现于眼前……风暴紧紧攥着我们,百般肆虐,却无法战胜我们我等生来即为挑战命运,且百战不殆近日风云变幻,亦可些许丰富我们的阅历我会重生,你也一样……”从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中,我们听出了向死而生的豪迈,听出了悲怆和无畏,听出了希望与不屈,看到了意大利乃至整个人类不可摧毁的意志和大爱。

歌词没有大而空的豪言壮语,而是关注了生命本身,这是发自心底的呼唤,是人类的呐喊,它跨越国境,传向世界三、虚实相生的意境与情境《敬你》和《武汉伢》这两首歌词在创作技巧上,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刻画了实像,又为听众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国传统绘画最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白纸上除了鱼、虾,似无别物,但欣赏者却能感受到碧波浩渺、鱼虾灵动的意趣如此绘象画境,画面既空灵,又别具韵味画家往往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激活欣赏者联想、想象的心理活动,从而显现艺术创造的审美境界。

清代画家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艺术相通,就意境创造与笔法结构而言,诗词与绘画同源无“实”难以入画,无“虚”难成妙趣一首诗词,如果不能做到虚实结合,就难成佳作太实,则显拙,读之乏味;太虚,又显空,流于浮华。

虚实相生之美是充实与空灵交合的艺术风格美在诗词创作中,“实”指客观存在的实物、实事、实景、实像、实境“虚”一般是指知觉不易被感知的,通过人的精神所领悟的虚幻的情境与梦境,回忆的情境和想象的情景等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关联、相互感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虚中现实,实中有虚的空灵美妙的境界,从而达到丰富意象、开拓意境、升华情感、深化意蕴,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具体来看一下“虚实相生”手法在这两首歌词创作中的妙用许飞说,《敬你》本来是一首爱情歌曲我们看前几句歌词,“差不多同一个年纪离开家,离开家几里就可以叫天涯……差不多同一个年纪遇见他,遇见他几天就以为要出嫁……”,“离开家”、“遇见他”都属于实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和故事,实写部分是故事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引导读者发生联想的基础。

“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黄宾虹语),虚写必须以实写为基础,这样后文的虚笔“离开家几里就可以叫天涯”才有指向和归宿“几里”和“天涯”之间对比悬殊,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却又画上了“等号”,让背井离乡、追寻梦想的孤独感顿时凸显。

需要注意的是,歌词并没有交代清楚故事里主人公的家是哪里的,这些空白处也属于虚写,可以任读者自己去补充和想象我们可以想象成自己的追梦经历,也可以想象成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们从全国各地来到武汉,等等空白处大大延伸和扩展了实写部分的情节容量,使得情节的单纯变得丰厚起来。

相反,如果这首歌里出现了具体地点和人物,就大大增加了内容和主题的局限性我们知道,作者的意图不在给某个人造像,他是在为庸常生活中有追求、有担当的众生画像,这个形象既具有个人化色彩,又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正因如此,才引起了广泛共鸣。

“在歌里找各种药方,深夜回忆着五颜六色的旧账”,这句则是虚中有实,从文字技巧和修辞的运用来看是虚写,而此中意味又是实写“五颜六色的旧账”,这种打破常规的用词方式,给人以陌生化的新鲜感,为语言注入了生命力,营造出的喻像,可任意想象,这些旧账究竟是什么?是别人欠自己的,还是自己欠别人的?是心灵债还是情感债?抑或是时间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恨,还是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一样的小事,不正是寻常人最寻常的生活点滴么。

在副歌部分,董玉方密集地使用了这些意蕴丰富的四字短语:满身伤痕、山水迢迢、万千心碎、乌云滚滚、泪流成河、生死茫茫、人去楼空、落叶纷纷,如此认真、奋不顾身、深藏一吻、走马上任、如此诚恳、心怀分寸、有刀有盾、独自上阵。

这些语汇前后对比强烈,色彩反差极大,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运用到极致,真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现、虚实难辨我们可以从有限的字数中体会到无限的人生况味,从嘈杂错乱的人生镜像中窥见始终有一缕光透射过来,照见卑微平凡中人性的坚强与崇高。

这首始于爱情的歌,却不止于爱情,完全荡开去,追寻人类精神里的那些不变的永恒,致敬每一位平凡的“英雄”,他们明知山高路险,却一心前行,他们明明被命运踩踏,却毫不屈从,他们背负责任,手持“刀盾”,在世事的沉浮中爱憎分明,不断奋争……他们值得尊敬。

值得尊敬的还有武汉伢们他们是这场灾难的真正亲历者,他们惊恐过,无助过,痛哭过同时,他们又热爱着,付出着,感动着……歌曲《武汉伢》直接把镜头对准了武汉,却没有直接对准灾难中的武汉,而是那个美好又充满活力的武汉。

词作者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意象来描写武汉,比如:街道口、风、夏虫、竹床、小孩、热干面、大桥、宵夜、司机、黄鹤楼、诗、江汉路、雨、母亲等等,这些意象和人物都是实像,都是客观中的真实存在,属于实写,这是作者描写场景、刻画细节的基础和要素,是情感生发的基础和着落点,也是引导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起点,这是散发着人情味和烟火气的武汉,是繁华喧闹的武汉,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武汉,是充满美好记忆的武汉。

 那么,作者是如何用虚写的手法把这些实像和场景勾连起来的?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刻画出许多生动的细节,而鲜明动人的形象往往是通过细节勾画出来的“街道口的风,撩醒了夏虫,竹床上的小孩儿做着梦热干面糊汤,一样的吃相,海角天涯流淌唇齿香。

”细细品味,歌词中都散发着香气风“撩”夏虫,孩子躺在竹床上,母亲手摇蒲扇,驱赶着炎夏,护着宝贝的美“梦”;美食诱惑,可以让平日里的淑女、绅士不顾吃相,唇齿间“流淌”的“香”味永远飘散不尽,哪怕走到“海角天涯”。

说到底,这飘散不尽的是游子的缕缕乡愁,是骨血相连、至爱的亲情,“这是我的家,在这里长大”“仆仆千里,有母劝儿归”“故乡的土亲吻过脚丫”,在这些真挚动情的表达里,融入了多少爱与被爱虚实结合的写法,往往表现为具体与抽象的结合,用字极省极简,却让每一幅画面都灵动、鲜活地呈现出来,走向人们的内心深处。

这首歌词回避了对“武汉生病了”的场景描写这留下的“空白”,也属虚写,体现了为文含蓄的妙处对部分具有表现价值的内容不做直接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它溶化在其他的描述中,听众和读者仍可从字里行间去理解这“空白”的含义。

就像糖或盐溶化在水里,看去是一杯水,不见糖或盐的痕迹,但可以品出甜或咸的味道来“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这句便是于婉曲中吐深旨,于无声处发妙音,把武汉遭遇的灾难,溶化进武汉伢随时随处甘愿为家乡奉献的精神中,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的虚写留白处,能给读者或听众提供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让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更丰富,更具超越性绝妙的艺术,常在含蓄不露苏东坡有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像“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样,好歌也不厌百回听。

创作时,只有真正地介入生活,才能有在场感和真实感,才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实写来实现;而跨越时空的超越性和通用性,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通过虚写来实现任何题材的精品佳作无一不是虚实结合的产物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新,才能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有见解的思想;只有常怀悲悯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才能写出真正有情怀、有温度、有辨识度的好作品。

无论特殊时期还是常态下的文艺创作,大抵皆应如此(来源:《词刊》(月刊)杂志2020年第5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