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pdf)快来看
“现代语言文学”为语言文学类公众号,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作品”,有文学作品、文学考研、学术交流几大内容板块。◉欢迎关注“写作教程”公众号
小时候起,就
“现代语言文学”为语言文学类公众号,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作品”,有文学作品、文学考研、学术交流几大内容板块。◉欢迎关注“写作教程”公众号
小时候起,就不断听厦门人说,鼓浪屿的女人越老越美丽 盼来盼去,盼了半个多世纪,我都老成这个样子,却一点也没有要美丽起来的迹象这才明白,鼓浪屿的女前辈们都是些性情女子,经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打造,那样的美人真正已经绝代!看当下女硕士、博士们比比皆是,鼻梁挂的眼镜再厚,嘴里洋文再流利,身上香水再昂贵,举手投足,仍缺了一点点根基。
这一点点缺失,征往是终生无法企及的 渐行渐远隐入鼓浪屿岁月深处的窈窕背影中,黄萱的名字因了许多人自发的忆念和怀想,逐渐被关注尤其《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出版后,人们在大师背后,影绰看见了一位端庄雅致的知识女性。
从黑白老照片看,黄萱的容貌应当不算太沉鱼落雁吧?无论在她养尊处优的豆蔻年华抑或是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她都绽放着最纯朴最率真的笑容,一览无遗地袒露洁白无垢的心地,恬淡内敛的聪慧,以及荣辱不惊的阅世方寸 漳州路在天风海涛之畔。
沿着路边岔出去的是一条设计独特的护廊小斜坡坡上那一座古朴小别墅,是鼓浪屿首富黄奕住连亘的业产之一黄奕住先生在岛上最辉煌的房产是黄家花园漳州路上这座面海小楼,是同一张设计图纸中的五座小别墅之一据说是黄奕住用黄家花园的剩余材料所建造,女儿黄萱住在这里。
黄萱的母亲是黄奕住的原配王氏,比黄奕住小八岁,本来是送错门的童养媳,却将错就错留了下来王氏之孝顺贤惠,勤力好强,对黄萱影响至深她曾叮嘱女儿周菡:若写书,一定要写写祖母与太婆那相依为命的两代人 我经常在路上遇见周菡。
周菡总是两条辫子盘起,不染头发不施脂粉,素面朝天,清爽干净步子很欢,声音很亮,兴致勃勃,一门心思追随着家族里热衷教育的百年传统 从王氏到黄萱到周菡,三代女性一脉相承的是什么?我无力深入研究,所以不敢妄言。
鼓浪屿女儿,说好懂也不好懂 1919年,51岁的黄奕住不堪荷兰殖民政府的勒索苛剥,严拒改变国籍,携资2000多万银元,从印尼三宝垄归国当年便把在原籍南安的母亲,接到鼓浪屿颐养9岁的黄萱随母亲和祖母同来鼓浪屿,刚好进小学读书。
黄萱的童年是在闽南农村度过的她的不慕虚荣,平实低调的性格,与其自幼亲近土地有关暮年黄萱以照料小花园自娱,她手植的茶花、石蒜、非洲菊,把幼年的一角田野风光带到浪花眷恋的百叶木窗前 由于家境极为优越,黄奕住更注重文化修养的缘故,黄萱继续接受闺阁教育,鼎盛之时竟有四名家教分别设课国文、英文、音乐等。
很多人不明白,像黄奕住这样的开明士绅,屡投巨款于公众教育,却不让女儿上大学,有点奇怪吧?其实黄奕住虽然头脑敏锐、性格坚韧,能筹谋、善经营,毕竟出身乡间“剃头担”,文化程度不高,这使他决心要让女儿成为真正的名媛淑女。
为此,黄奕住特别为英文已经很不错的女儿,重金延请一批像鄢耀枢、贺仙舫这样的名儒硕彦,施教经书格律,一习就是整整5年,为黄萱的古典文学打下深厚基础 已出落成大家闺秀的黄萱,若是被父亲指定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嫁出,很难保证后半生会不会像岛上深宅大院里的那些孤独侨眷。
据说,黄奕住的择婿标准民主开明,完全尊重女儿的选择而黄萱自己也很坚定,必须是有学识有见地的正派青年,绝不考虑有钱人家的少爷公子经亲戚们推介,厦门周宝巷周殿薰的儿子周寿恺进入黄家视野黄萱几乎不加思索地芳心暗许,黄奕住推波助澜,两人见面后鱼雁往返,终于缔结婚约。
周殿薰1910年入京会考,中过殿试甲等,授吏部主事不久辞官回厦,是厦门第一任图书馆馆长,同文中学第一任华人校长,组织“鹭江诗社”,编选过几种书籍说周殿薰饱学诗书一点不为过儿子周寿恺,家族大排行十四,后辈称十四叔。
1925年考入福州协和大学,次年转进北京燕京大学;1928年医学预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3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很年轻就成了国内知名的内科专家夸他是出身名门,青年才俊也很贴切这样的乘龙快婿,黄奕住自然好生欢喜。
本来是美满姻缘不料婚礼上,新郎竟没有到位!黄氏家族一片哗然可以想像,愤慨、声讨、猜疑皆有之,教黄萱如何面对! 周家虽然世代书香门第,但比起黄家当时财势倾天,毕竟清贫些据周菡推测:也许父亲周寿恺觉得家境贫富太悬殊伤了自尊而临阵脱逃?也许在医学院那些才华出众的女生中,已有他心仪的倩影?假使两者都不是,我猜想,周寿恺在京城接受高等教育,现代文明的熏陶使他生出更浪漫更绮丽的爱情梦幻,是否其中一个未揭晓的原因呢?。
此时,表面随和的黄萱忽然显示出孤行决断的一面,给周寿恺发去一封短笺(教育的好处啊),言简意赅,表示从此不再谈婚论嫁即使谣传周寿恺已在上海娶妻生子,黄萱也一心认定伊人,毫不动摇 经过多次迟疑和动摇,周寿恺终于在1935年9月与黄萱结婚。
时年周寿恺29岁,黄萱25岁,在当年,可真是大男大女了 爱才如命的黄奕住喜出望外,前嫌尽去,亲自赶往上海主婚婚礼上黄奕住公开邀请爱婿到他创建的中南银行任副总经理,被周寿恺一口回绝次日,夫妻俩联袂北上,开始相濡以沫的共同人生。
多年后,当了中山医学院副院长的周寿恺,终于发自肺腑对贤妻说:“如果在众多的教授夫人中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你”夫妻间的悄悄话,自是不必顾及其他教授夫人会怎么想至少对于周寿恺本人,确实是一桩终生无悔的美满婚姻。
周寿恺的医学工作繁忙而且责任重大,根据他俩的家庭观念,黄萱的本分应是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当黄萱放下家事,每天出去工作,做丈夫的也决不抱怨傍晚,宽大的封闭式阳台上有一只秋千椅,两人并肩坐着,慢慢地荡轻轻地摇。
据侄女秀鸾回忆,像周寿恺这样端肃自律的医学家,高兴时,还会为太太哼着歌在黄萱早出晚归为陈寅恪工作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只要有时间,周寿恺就会到汽车站去接妻子,然后恩恩爱爱回家 1950年下半年,听说陈寅恪在家里给研究生上课,黄萱很想去旁听,邀了侄女秀鸾同去。
感谢这位侄女生动的描摹文字:“陈先生的课堂设在他家的阳台上,阳台一头支起一块小黑板先生坐在黑板前的藤椅上,穿一袭长袍,因少晒太阳,肤色很白,长脸、高额,可惜本应闪烁智慧之光的双目,没有表情,似乎是迷茫一片。
”黄萱静静坐在边上,没有引起注意 1951年11月间,身为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夫人的黄萱,经同院教授陈国桢夫人关颂珊的正式推荐,来到陈寅恪家里,试任助手 此时,陈寅恪已经失明好些年,因而感觉更加敏锐虽然他至死都没有见过黄萱的模样,仅凭短暂的接触,从自己丰富的阅历中,分厘不差捕捉到他一向心仪,竭力赞赏过的“门风家学之优美”,立刻请揖进门。
我想要说的是,他们互相吸引我还想说,一位女性的优雅内涵,比起如花似玉的容貌,更经岁月锤炼必须到40岁左右,才能成熟为雍容脱俗的,窖藏一般的特殊芳泽此时的黄萱,因婚姻美满、生活安定而气定神闲,而珠圆玉润,虽人到中年,却是知识女性生命中,最具魅力的黄金时段。
赫赫家门的翅翼下孵化出来的陈寅恪,天生具有名士气质,内心犹保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传统见解这样情操高度洁癖的人,怎可能长时间忍受身边的凡夫俗子!“故黄萱的出现,实在是历史对这位更感孤独的文化老人的顾怜。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1952年11月22日,因学校经费不够,中山大学聘任黄萱为陈寅恪的兼任助教,只付一部分工资 可以断定,黄萱全力投入工作,与付酬多少无关解放初,周寿恺的工资已经爬上“385高坡”,即月薪385元,以当时的生活水准,维持家庭开支绰绰有余,黄萱到此时才无须贴补。
这使得她特别轻松舒畅,不是因为金钱本身,而是她非常体谅丈夫自尊的心情 1953年夏天,陈寅恪一家搬到周家楼上,与周家一道楼梯相通“带着浓浓旧时王榭人家痕迹的两户人家,以礼相待,挚诚相见,人生品位俱同,更因黄萱已为寅恪先生工作这一层而有更多共同的语言。
芳邻的温馨,人情的暧意,给了陈寅恪先生有几许的欢乐”——《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想像黄萱轻步上楼去工作,顺便端着亲手焙制的美味西式糕点,送到陈家的餐桌上;想像那傍晚时分,黄萱在自己家中,手指灵巧地织着毛衣(这也是她最擅长的啊),耳闻楼上传来陈先生的吟哦之声,不觉露出会心的微笑;想像陈先生卧病在床,黄萱为他诵读《再生缘》,略带福建乡音,愈加悦耳(至少我听起来是这样啊);想像在东南区一号的草坪上,黄萱与陈先生的夫人唐晓莹一起,主持教授夫人们的义卖冷餐会。
唐晓莹是前清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能诗工画她俩挽臂相依亭亭并立,相映得彰,周围的粉黛是否都一齐无颜色了? 想像终归仅是想像,我等俗而又俗的后人,只能凭借想像去构筑数十年前不可重返的场景也许,周家与陈家均是谦谦君子相敬如宾,工作之余,互不相扰?。
1954年夏天,任职华南医学院副院长的周寿恺,必须把家迁至市区竹丝村的宿舍,距陈家10公里,来回得倒两路公交车,要耗去三四个小时这样一来,对彼此都是大难题也是担心影响工作,柔弱的黄萱只好向陈寅恪请辞。
直到今天,黄萱依然记得当时陈寅恪说的话:“你去了,我要再找一位合适的助教也不容易,你一走我就无法工作了”态度如此诚恳语气如此落寞,深受打动的黄萱遂又留了下来 于是,黄萱每天早上7时起,快步赶去车站,挤两个小时汽车,9时整坐在陈先生面前开始工作。
工作结束后已过中午1点钟,再挤两个小时的汽车回家早餐是来不及吃的,就在陈家订了一份牛奶午餐有时也会在陈家留用虽然黄萱比陈寅恪小20岁,陈寅恪还是要求家中的孩子们都称她伯母这样的礼仪周到与尊重体贴,也让黄萱铭记在心。
刚开始工作那一年,对两人都很不容易大师精通十几国文字,包括突厥文等艰深语种他治学严谨,涉猎渊博,其思路如瀑布如奔马如神龙入云如流星四泻,黄萱一时如何跟得上?黄萱好几次想打退堂鼓,话到嘴边又咽下因为本来脾气很大很怪的陈寅恪,却不厌其烦地放慢语速配合新助手,甚至一字一字写在黑板上,让黄萱一字一字地记录。
这以后漫长的13年,陈寅恪也从未对黄萱发过脾气 陈先生的记忆力惊人,能清楚地记得哪段史料出自哪本书哪一页偶尔记不太清楚了,就让黄萱帮忙查阅,可黄萱只要读上前后几句,陈老就能批出所需资料的具体出处 黄萱为陈寅恪工作13年。
在这13年间,陈先生完成了《论再生缘》、《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重要著作,累计近百万字 1955年9月15日,由陈寅恪提出,中山大学正式聘黄萱为专任助教一直到退休她真是永远的助教,工资只有74元。
关于金钱,有些可笑的传说我们曾经读到以谬传谬的一段资料:1969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清查小组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时,逼令黄萱交出“从剥削阶级家庭得来的不义之财”“第一次面对面交锋,黄萱就交出2万元存款”。
事后清查小组成员分析,第一次交锋远未触及核心第二次谈话,清查小组规定黄萱反复学习“《南京政府向何处去》、《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两篇光辉著作”,“黄萱流下了眼泪”结果,“第二次交锋黄萱交出9万元”,“第三次交锋黄萱交出20万元”,“第四次交锋黄萱再交出公债800元”。
在数天之间,“毛泽东思想显示了巨大的威力”,“黄萱被迫交出了32万元劳动人民的血汗钱” 很可能,这是所谓“清查小组”编造出来的赫赫战果之一黄萱临终前对前来探视的陆键东先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请他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再版时,务必更正修改这一段。
因为,周菡说:这段杜撰太没意思了,金钱对于黄萱,哪有催人落泪之功效? “文革”风暴初起,黄萱立即把存在自己名下一大笔存款,全数交到中大历史系,并在尚未大乱之时换得一纸收条,以至这些大部分为国外亲人寄存的金钱,最后得以完璧归赵。
至于大户人家女眷们视之如命的首饰珠宝,解放初,黄萱就主动将它们全部低价卖给国家支援建设去了,日后冲进门来抄家的野蛮家伙们一无所获 都以为金钱对于黄萱,从来不是问题,其实不然周寿恺受难之时,一位厦门老友在广州结婚,黄萱因囊中羞涩未能买个小礼物而怏怏不快,遂翻箱倒柜找出一条全新的桌布,居然喜形于色!周寿恺去世,老保姆不肯再留,为了补发欠她的工资,筹足她返乡的路费,黄萱忍痛卖掉名牌钢琴,仅得三两百元。
晚年她在鼓浪屿自娱的只是一台珠江牌的普通旧琴黄萱为人的慷慨善良,同情弱小,正是深记着老父黄奕住的教导:“信誉重于生命” 周寿恺曾经说过,陈寅恪能无保留地接受黄萱做助手,是看准了黄萱为人的笃诚与信义,决不会将陈寅恪的私事随便张扬的。
在众多身沐师恩的后学末进一起避嫌远离的时候,毫无机心的黄萱走进陈寅恪的荒凉困境,恪守职责尽心协助,使其在暮年获得情谊滋润,温馨的慰藉,激活起磅礴充沛的创造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正如陈寅恪在《关于黄萱先生工作鉴定意见》里所书:“总而言之,我之尚能补正旧稿,撰著新文,均由黄先生之助力。
若非她帮助我便为完全废人,一事无成矣” “文革”中,饱受惊吓与折磨的陈寅恪,自知来日无多对来探望他的黄萱说:“我治学之方法与经历,汝熟之最稔,我死之后,望能为文,以告世人”黄萱恳辞相对:“陈先生,真对不起,你的东西我实在没学到手。
”陈寅恪黯然:“没学到,那就好了,免得中我的毒”20年后,黄萱不无感伤地说:“我的回话陈先生自是感到失望但我做不到的东西又怎忍欺骗先生?先生的学识恐怕没有人能学,我更不敢说懂得其中的一成” 周菡曾经问过妈妈,那段与陈先生的对话,让她一生如此不安,说话时还有谁在场?黄萱的回答是:只有她和陈先生二人,陈夫人正出去拿什么东西了。
黄萱后来把这事告诉了上海复旦大学蒋天枢先生,此人是陈寅恪的学生,也是托命之人蒋先生将这段事公布于众,又引起了好多人的注意他生前与黄萱经常通信,鼓励她写回忆录,但终于未能成文 周菡认为母亲将此事说出来,可能是,想让蒋先生和其他人了解陈先生的遗愿,希望他们能替自己为陈先生实现这个嘱托?
正如陈寅恪对黄萱有过的定语:“拿得起,放得下”黄萱深谙孰可为是不可为的处世准则“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大美者无言,或者说,面对大美者无言?这也是一种境界,并非所有人都能坚持 但是,当上海古籍出版社要出版陈的遗著时,黄萱不辞劳疾,两次抱病赴沪,为遗文补充材料,并与其他校勘人员书信来往,达十几封。
这是她认为自己能为陈先生所做的,而且必须全力做到的 其实,论黄萱的文字造诣,不但能配合大师,擦出灵感的火花,她自身也有深厚的积累和相当的才气据说每天四五小时在公交车上,黄萱总是饶有兴致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回家后即时记下一些杂感随笔,却从未示以外人。
“文革”期间,这本子连她的多数藏书一起被毁,连女儿也
不知道黄萱有过怎样的思绪和文采在周菡收集的资料中,翻阅一部分黄萱写给亲朋好友的信,款款娓娓,又自然又亲切,文字功力略见一斑矣1969年10月7日天亮之前,历尽苦痛贫病交加的一代大儒陈寅恪,无声无息含冤逝世,享年79岁。
45天后,患难与共40载的爱妻唐晓莹,从容交代完后事,亦相随而去 1970年,医术精湛的内科专家周寿恺受尽毒打,竟以区区阑尾炎“不治身亡”,连黄萱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令人唏嘘! 1973年,63岁的黄萱在广州从中山大学退休。
1980年迁回故土鼓浪屿,落叶归根,悄然住进父亲留下的老房子里从此,以书为抱,与琴互诉,不事声张,淡泊自甘;2001年5月,91岁的黄萱在儿女的怀抱之中合眼睡去,再没有醒来 黄萱的最后20年比陈寅恪幸运多了。
晨昏起居有爱女陪伴,隔墙是老友旧亲常来常往;推窗目送云帆鸥鸟翻卷白浪,开门即是亲手照料的花木,不喧哗不耀眼,安安静静地依偎在她身边,铺展在她脚下原标题:舒婷:大美者无言 原载《上海文学》2007年03期
(摘自《真水无香》,作家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注:为了提高阅读体验,本号将尽可能选用时代感强、时间近的文章。
◉欢迎关注“写作教程”公众号【课堂】
青课(共青团中央):毛主席成功的秘诀
北大讲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全集(陆俭明)
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视频、文字)
北大课堂|中国当代文学史13 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白12 贺敬之11 超我的颂歌:时代的代言人10 情感的多样性:《洼地上的“战役”》《红豆》与《百合花》09 《青春之歌》08 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质:《红旗谱》 英雄化与革命传奇:《红岩》
07 重写革命历史的现实依据与现代性动机06 柳青《创业史》05 赵树理的创作:在观念与本真的生活之间04 关于对《我们夫妇之间》《武训传》和《研究》的批判03 第一次文代会及革命文学的历史确认
02 毛泽东讲话与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01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川大课堂| 中国现代文学 06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论争05 五四新文学运动04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03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历程02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历程01 中国历史的千年巨变◉连载《少年天子》少年天子:第一章
引子推荐阅读: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往期】史铁生:算命【名家】杨绛:人生有命美文欣赏 | 轰动全球的短文《年轻》特楼芳华贾平凹》废都 第4章第4章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2)诗人笔下的春天
莫言:我的老师《流浪地球》刘慈欣原著全文【揭秘】中纪委掀翻周永康的“五大外围战孤忠者的最后大地 文天祥和他的北上之路中国古代将帅悲歌文贾浅浅:我的父亲贾平凹(上)贾浅浅:我的父亲贾平凹(下)值吗?女生穷游西藏:一路用身体换旅行
中国首善曹德旺:心若菩提【热销小说连载】首席医官(4)【经典连载】京华烟云(5)国学经典|《笠翁对韵》(全文注释版)十期《经典咏流传》57首诗词歌曲全集世界上最短的妙文征稿启事(关于稿费的说明)
中国现代语言文学欢迎加入QQ群(现代语言文学): 483828024群内有100多部现代汉语、文学、语法等PDF高清正版书籍可免费下载。
现代语言文学QQ群二维码现代语言文学“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短文学”;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3.点击本公众号(“短文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 探索文学的奥妙。
中国现代语言文学研究。文学爱好者、语言文学考研者的家园。腹有诗书气自华。可在微信中搜索:wenxueC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现代语言文学公众号二维码(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墙裂推荐
我的图文
-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速看
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哥白尼在写《天体运行论》前,从古代典籍中摘录了这么一段话:“天空、太阳、月亮、星星以及天上所有的东…
- 史迪威日记(史迪威日记是原始资料吗)这都可以
- 史迪威日记(史迪威日记是原始资料吗)真没想到
- 气功功法(自发五禽戏气功功法)快来看
- 第九天堂(第九天堂歌曲)硬核推荐
- 第九天堂(第九天堂歌曲)一篇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