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大学之理念(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学到了

何为大学?大学何为?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说!

大学之理念(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学到了

 

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人们被允许单纯出于寻求真理的目的而群居于此。今天我们的大学和理想中还存在哪些差异?走进这本小书,勾勒当代大学在时代中的坐标位置。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邱立波 译定价:48.00元商务印书馆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际,当时的德国大学刚刚经历了最为深重的内外灾难的洗礼但在时代的危机前,雅斯贝尔斯坚持认为对高等教育的反思,要着眼于长远未来的需要。

他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对高等教育进行考察,勾勒大学之理念,分析大学的制度,提出大学是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是一个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探索真理、教授真理的地方在大学中,全面的精神生活无疑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此外,雅斯贝尔斯探讨了大学的制度与学科、师生关系以及大学所依赖的国家与社会的力量。他对高等教育的思考,给后代的学生与教师留下了诸多启示。作者介绍

卡尔·雅思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奠基人之一任教于海德堡大学,二战后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著有《时代的精神状况》《尼采》《大学之理念》《存在哲学》等著作。

译者介绍邱立波,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专业副教授。著有《礼法与国体》,译有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科耶夫《法权现象学纲要》、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等书。编辑推荐

 NO.1  何为大学?大学何为?让我们听听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见解,他所阐述的大学之理念必然发人深省无论对于大学新生还是教师,雅斯贝尔斯的理念都同样值得一听,他将引导读者思考大学为何物,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NO.2 大学是真理的守护者,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要包含三个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功能:研究、传播知识和文化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倘若将其中任何一种活动与另外两种割裂开来,那大学必然会凋零萎缩,为了圆满完成这些任务,。

他探讨了大学的制度框架,指明大学生活的活力源泉 NO.3  本书作者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命题本书是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危急关头号召重建大学教育体系的鼓舞人心之作,他所做出的一针见血的论断,对于其他许多时空状况下的人们同样适用。

本书被译为多种语言,影响了众多学生与当代学者。图书目录

滑动阅览绪论第一部分  精神生活第一章  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科学与学术的基本特点狭义的科学概念与广义的科学概念科学的局限为实用而科学与为科学而科学科学的基本假设科学需要引导科学作为真诚的前提科学与哲学第二章  精神、人的存在、理性

第三章  文化第二部分  大学的目标第四章  研究、教育与传授研究作为精神塑造的教育传授第五章  交流辩难与讨论作为精神合作之例证的“思想流派”的构成大学作为不同学科与世界观的交汇场所第六章  大学作为一种制度

制度在实践大学之理念上的不足制度的必要性正规大学体制内的个人角色第七章  知识的宇宙知识的分类学术的系科之别大学的膨胀第三部分  大学存在的必要条件第八章  人的因素天资的种类天资的分布与民众的特性选拔的程序

第九章  国家与社会作为国中之国的大学在变化世界中变化的大学政府监控的意义知识贵族制的原则对真理的探求以及它与政治的关系大学与民族精彩试读

从理念上来看,最好的科学研究人员同时也应该是首选的教师这个科研人员或许在教学方法上并不称职,也就是说,在教授纯粹的事实这方面他或许是不称职的但是他能够独立地引导学生接触真实的求知过程,从而也就能够引导学生接触科学的精神。

,而不只是接触仅凭借记忆就可以传授的僵死的结果他是活灵活现的科学探索过程的精神所在;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看到知识存在的朴素形态他也在学生之中唤起了类似的激情他指导学生直达知识的源头只有那些亲身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传授知识。

其他的人只不过是在传播整套按照教学法组织起来的事实而已大学不是一所高中,而是一个高等学府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因为大学以一身而兼备职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这三重身份。

人们曾经试图强迫大学在这三种可能性之中选择其一他们曾经问过,我们到底要让大学做些什么经过考虑他们就说,既然大学不能十全十美,那它不妨在这三种选择里面确定一个甚至有人建议,大学大可以解体,而代之以三种专门类型的学校:职业训练的机构、可以容纳一批专职人员的普通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话虽如此,但在大学的理念看来,这三个方面是却是三位一体的将一个方面从另外两个当中剥离出来,不可能不损害大学的精神实质,也不可能不同时殃及这个被剥离出来的方面本身所有这三个方面都是一个活生生整体的必备要素。

倘若将他们割裂开来,大学的精神就会枯萎凋敝

未来的大学生们应该具备如下的品质:对于客观性的渴望和对于学术成就不可遏止的献身热情这些品质不可能在事前被客观地觉察到只有少数的学生拥有这些品质,同时,这些品质又以一种完全无法预知的方式分散于人群之中它们只能被间接地培养,也只能间接地起作用。

然而,如果大学想达到自己理想标准的话,那它恰恰必须把精力倾注在这少数人身上在成堆的必修课业面前,在对于智力成长来说既不可避免又绝对必要的困难和错误之中,真正的大学生完全有能力披荆斩棘,镇定自若善于选择的资质和自我约束的精神会指导他的学习。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接受,甚至可能是欢迎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他大多数的学生,由于茫然不知所措,到头来很可能几乎一无所获像教学大纲、课业的其他技术性方案这类人工性的指导方法,只会把大学搞成高中,这是和大学的理念相互抵触的。

这类方法源自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想使大学迎合一般学生的需要,这种想法以为,绝大多数的学生应该被安排去学习至少可以保证考试过关所需的知识这套逻辑用于高中是绰绰有余的,但如果用于大学则是有害的;大学里面的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可是这套逻辑还在考虑着学生成年之前的东西。

关注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抖音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书友会扫码加入  了解图书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