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诈止诈(以诈止诈散打武)深度揭秘
“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这便是我的“太极之道”。
写作这篇手记时,恰好看到今年两会代表再度提出太极拳“申遗”提案,就把这篇小文当作一名太极拳爱好者,为中国太极拳申遗工程而尽的绵薄之力吧此前的多篇随笔都是记录自己练习太极拳过程中的学习心得与练拳体会,但实际上在近十年的太极拳练习中,还有许多跟拳法练习“无关”的心得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非关“拳理”的感悟,才是我在过去十年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一以名“业余爱好者”身份,能够坚持至今的最大心理支撑。
我曾跟朋友开玩笑说,我学太极拳不是为了“求武”,而是为了“证道”因为我早在初窥太极拳门径之际,便意识到这是一种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学习模式”“太极密码”与“复杂运动系统”在2011年写下的第一篇学拳手记里,我提到了太极拳练习中特有的“体悟”式学习模式:与现代学校中“按部就班”与“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不同,太极拳数百年教学与传承的奥妙,在于充分利用了人体结构的“同构性”,将练习过程中的种种运动规律与身体感受,以简明的口诀形式编写成一串串“太极密码”。
当习练者在师傅口传身教之下,体会到某种特定身心感受时,原本看似荒诞不经的某句“口诀”便会突然“解码”,变成一句逻辑井然的练功状态描述与控制要点归纳幸运的是,在短短数年的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我因种种机缘得以先后接触到朱天才和张志俊两位当代陈氏太极拳大师,并在他们的面传身授之下,领受到太极拳真正的魅力所在。
其间心得体会已在此前数篇手记里有所记录,以后还会再随着自己体会的深入继续写下去,此处不再赘述这里要回答的是,作为一名并非以武术为职业追求的“业余爱好者”,我在太极拳的数年习练之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换句话说,如果不“打人”,我学太极拳干什么?。
当然,首先得到了一个健康的体魄,其次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心态,这都是太极拳练习的自然结果,也是社会公认的太极拳练习功效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去跑步、游泳?为什么不去健身,乃至练习博击散打,不也有同样的功效吗?。
在这里我要说一句可能会得罪很多运动爱好者的话,那就是太极拳是我所了解的运动项目中,涉及身心控制方面最具深度的“复杂运动系统”,没有之一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是“身心控制”;二是“深度”;三是“复杂系统”简单的身体控制如跑步,复杂的身体控制如杂技与体操;心灵控制方面则有冥想、打坐等等。
而太极拳从“修心”的角度而言可以视为“动态冥想”,心灵控制技巧与难度不同于静坐;从“修身”的角度而言又可说是“筋骨体操”,其锻炼模式与肌肉训练截然不同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练习中“招熟”、“懂劲”和“阶及神明”三大阶段中,只有“招熟”阶段与常规运动相似,但本质依然迥异。
:即通过准确的运动控制,建立起未来“劲力转换”的运动框架在“招熟”(运动框架)初步完成后,即进入以“抻筋拔骨”为特征的“以(筋骨)劲换(肌肉)力”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练习者须通过“捏架子”把每一个局部运动细节做到位,最终以拉抻筋骨后所重塑的“胀缩劲”替换前期拳架中的“肌肉力”,形成以“筋骨劲”为动力基础的拳架体系,也就是常言所说的“换劲”。
只有在实现整体性的“换劲”之后,拳架中的许多细节要求才能真正做到,而这些在常规用力方式下“别扭古怪”的拳架招式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杀伤力而“懂劲”之后的“阶及神明”,我自己当然未曾体会过,但按这个进阶逻辑推理,应该涉及到永无止境的身心控制与融合过程——。
在“懂劲”之后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理解会发生巨大变化,而这全新的生命理解与心灵修炼相结合会走到哪一步,就非我等凡人所能臆测了第三个概念“复杂系统”,则是在现代知识体系下,我自己对太极拳修炼体会的某种“现代性转述”。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自己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体会到了远远超出“武学原理”范畴的知识与智慧“以武证道”,证什么“道”?包括孙䘵堂在内的诸多武学前辈们都曾向往和追求“以武入道”和“以武证道”这句看起来玄而又玄的话也曾多年令我“误入歧途”——他们想“证”的究竟是什么“道”?难道想做“武神仙”么?身为一名“不迷信”的现代人,思路往往便在这里嘎然而止。
然而随着太极拳练习的体悟日深,我意外地发现这种身心修炼中的感受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自己对生命,乃至对世界的理解随着这种理解的日益深刻,我越来越觉得孙䘵堂等武学前辈们所追寻的,并不是什么白日飞升的“仙道”,而是另外一种更加深刻的“道”,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源远流长的“道”——天道。
关于“天道”,海内外思想与学术界有无数鸿篇巨制,从各个角度来探讨中华文明系统中的所谓“天道”是什么我也看过一些文章著作,包括曾给我带来巨大震憾,并在博客里长篇摘抄的《论天人之际》(余英时)正是在摘抄此书过程中,。
我意外地发现余先生所引证中华文明“内向超越”特质的诸多前人语录,如“人心深处有一秘道可以上通于天”(刘殿爵)恰恰并非什么“形象化语言”,而是实打实的“修炼体悟”并惋惜余先生未曾经历了类似的“修炼”(打坐冥想练太极拳等),因此而误将“体察式结论”当成了“文学化描述”。
但余先生依然以历史学家的敏锐,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找到了对这个文明最具概括性的本质描述,那就是“内向超越”;同时也对这一文明理念核心的动力源头做出了准确的观察:那就是历代文明传承代表的“个体修炼”式体悟。
作为一名隔代异传的修炼者(在我看来太极拳毫无疑问是一门“修炼之学”),今天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眼中前辈们所毕生追求的“天道”:“天道”就是复杂系统的运动与演化规律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为什么被视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其道来自“观天则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什么儒家修养中讲究以“内圣”(修身)为“外王”(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甚至也不难理解余英时先生所归纳的中华文明核心理念:内向超越。
“内向超越”是什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系统升级”当然,在过去数百年中,中华文明在面临全球性的“系统升级”时,由于老旧的CPU(宗法体制)与动力系统(技术生产力)无力承载,最终导致了系统崩溃与重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正是在长达数千年一次又一次的“系统升级”过程中,达到了农业文明技术生产力所能承载的辉煌巅峰。
“个体修炼”之所以能在数千年文明传承中,成为一代代文化精英沟通“人道”与“天道”的人心秘道,正是因为人体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恰恰是最复杂、最精密,而且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有着诸多功能同构性质的“复杂系统”。
现代文明视野下的“天人之际”太极拳(及其他修炼)所特有的“体悟模式”,作为某种系统层面的“功能-反馈”式观察,当然不可能做到现代自然科学那样“推根究底”,把物质存在分析到分子、原子乃至“量子运动”层面但现代科学的发展恰恰证明了,复杂系统的运动与演化规律,是不可能靠“还原论”式的层层分解而得到解释的。
随着现代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以及“信息论”、“系统论”乃至“复杂性科学”等现当代自然科学研究中,对于复杂系统运作的“功能模块”、“输入-控制-反馈”等理论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站在现代科学研究基础上,重新回顾并反思前人千百年来通过个体修炼所感受和归纳的“复杂系统”运行与演化规律。
对于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统武术传承,前人曾做过一个“大文化”式的跨界归纳“(道)起于易,(理)成于医,(法)附于兵,(名)扬于艺”在我看来,这句简单的口诀,已把太极拳传承的“来龙去脉”梳理得明明白白:太极拳的原理来《易经》,
易经之“道”简而言之,即是阴阳流变,也就是能量(阳)与物质(阴)之间的运动转化规律(这当然是俺用现代人的眼光所做的“转译”);在“普适性原理”(道)之外,太极拳的“系统性原理”(理)来自那个时代的“人体科学”——医学。
传统中医体系正是借助了易学的阴阳概念,以“寒热”、“湿燥”、“表里”、“升降”等一系列概念系统,把人体内部的能量与实体运动变化归类,并不断寻找其间的变化规律与控制技巧——太极拳的“劲”本身正是人体“能(力)量”在技击层面的一种特殊体现,“理成于医”势属必然。
而在具体的技击技巧层面,两人博击恰如“两兵对垒”,其间种种指挥判断、力量运用乃至“虚笼诈诱”等技巧,亦不脱中国传统兵家谋略之方寸,此谓之“法附于兵”至于“名扬于艺”,则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各类武术流派,均是以其独到的修炼或博击技艺而得以“名扬天下”并形成流派传承,而各武学流派内的前辈大师们同样亦以“精于艺”而得传其名。
正因为太极之“道”来自中华文化源头的“阴阳流变”之理,其传承演化过程中又吸收了诸多领域的方法与技巧,在传统文化体系内“医武同修”、“文武双全”实为常态只是到了近现代工业革命之后,新的文明模式下传统文化中“同源异传”的基础文化理念(如阴阳),被现代思想体系中分类林立的学术知识概念所取代,才会出现日益“专于一隅”而无力“融通博览”的现代知识传承特征。
随着现代文明的认知模式从早期“还原论”、“机械论”渐渐步入以能量、信息和物质等“功能系统”共同组成“复杂系统演化”的“知识范式转型”过程中,曾经被视为粗陋荒诞的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却在“系统演化”的理解角度下,呈现出其精微奥妙的另一面:那就是中华文明千古以来所秉持的“易道”——一种动态系统演化式的宇宙与人生观,以及“人道”与“天道”相通的系统同构式“超越实践”(修炼)。
修炼之途:人生无处不太极在这方面有着太多可以探讨的话题与范畴,不是今天这篇短文所能承载这里我只能以一名财经记者的角度,对自己在工作和学习领域中所体会“太极之道”做一个简单的勾勒身为一名从业20年的记者,在今天的我看来记者这个职业同样是某种“修炼”:入行之初我们要学习掌握初步的采访写作技巧,此之谓“招熟”。
这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跟练拳一样——看起来像模像样,但其实并不理解背后的逻辑而在“招熟”之后的“懂劲”阶段,实际上是记者对自己所采访领域的“行业逻辑”进行深入理解的阶段,在不断的反复练习(采写)过程中,记者会在某一刻忽然“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行业是这样运作的——此后他写的还是一样的话(招式),但是对每句话的理解已经截然不同(换劲)。
在我来看,这意味着记者初步建立起了对自己所采写领域的“认知模式”(懂劲),但这还只是“粗通”,还需要在反复打磨与试错过程中,不断调整并精细化相关“系统性知识”这一阶段的成果,是记者对自己的报道不但能写“现场”,而且能写出“逻辑”:。
根据片断现象就能归纳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做出合理推断与预测但对于经济体系这个“大身体”来说,记者所掌握的“局部逻辑”正如太极拳练习中的“断劲”阶段,用起来“有时灵,有时不灵”其间关键在于这一“局部逻辑”(断劲)还不能够跟经济体系中其它“功能系统”的变化相适应,因此无法形成整体性理解(整劲)下的“局部趋势判断”。
只有在经历了从政经、产经到财经的不同报道领域转换,并形成对这些领域相应的“局部逻辑”理解后,一名资深财经记者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微观现象与宏观趋势之间灵活切换,并将它们在自己的脑海中搭建起一幅经济系统运行的“全景图”(整劲)。
这个时候记者的能力体现为选题判断与操作反应越来越快,报道操作中“误差”越来越小,同时可以在报道突破对象与领域之外“各方借力”(如以政经数据解读财经现象,以公开资料突破核心当事方的信息屏蔽等)其间的一个关键变化在于,。
在历经艰苦磨练后所形成的“局部控制系统”(在太极拳是“断劲”,在报道写作是不同领域的“认知模式”),一旦形成后即可成为支撑更高级运动或认知系统的“能力模块”,从而实现在更高层面(技击整劲或宏观观察)的“协同运作”与“资源调配”。
而这些被“内化”为“底层控制能力模块”的运动和认知系统,在一名资深拳家和记者的实际应用中,其调用速度可以“快如闪电”,在极短时间内便完成技击或采访要点的判断与操作这恰好印证了当代心理学研究中所谓“快思考”和“慢思考”的区分:模块化思维(运动)就是“快思考”,而不断调节梳理内部逻辑的过程就是“慢思考”(运动)。
直觉式的“快思考”之所以容易出错,恰恰是因为在建立相关“认知模块”时没有下功夫“打磨通透”,以至于“认知模块”内部存在诸多“短路”与“断点”,这也类似于在练拳时没有练好基本功便一味“求快”,反致错漏百出。
在近十年的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这种运动与认知系统的“功能升级”之间有着惊人的“同构性”,以至于我能用做记者的经历体验,推测自己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与此同时,我也越来越习惯于用人体运动这个“复杂系统”,来对照我所观察报道的经济体系,并从中获得许多灵感与线索。
在阅读某些同行报道过程中,我有时会感到某篇报道在某个角度“用力不足”(瘪了),或报道方向没有找准(丢了),或者某段文字写得“用力过猛”(顶了)——在我看来,一篇优秀的报道正如一段精妙的太极拳那样,能够恰到好处地引导“社会合力”改变报道所要影响的事件方向,又不因自身的“根基不稳”(采写不扎实)或“丢扁顶抗”(技术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自我伤害。
而在读到一篇精彩文章时,也会带给我某种“赏画观拳”般的愉悦感它们有的老辣圆熟、有的清新可喜,有的奇峰突起,有的荡气回肠……这时的我便如一名画匠或拳师般,在心情愉悦之余禁不住“偷师”从文章的立意结体,到数据材料的来源去处,乃至段落节奏与音韵色调,都在反复阅读之余细细揣摩。
是的,“观拳如赏画”,“炼字如炼招”去掉色声香味触“五觉”之分,这些思维艺术和身体运动在“理法”层面上,其实有着极为相通的“开合、升降、轻重、缓急”等“阴阳流变之道”“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这便是我的“太极之道”。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以诈止诈(以诈止诈散打武)不看后悔
1979年,为全面发展和继承国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原国家体委决定按照现代竞技体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
-
我们的钱瑗(我们的钱瑗在线阅读)干货分享
该书由杨绛以及钱瑗的继子、继女、师长学生、同事好友等合著。
- 我们的钱瑗(我们的钱瑗在线阅读)墙裂推荐
- 刘师培全集(刘师培全集PDF)学到了
- 刘师培全集(刘师培全集PDF)太疯狂了
- 领导力沉思录(领导力沉思录 刘澜)全程干货
- 领导力沉思录(领导力沉思录 刘澜)怎么可以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