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花盛衰记(巴尔扎克交际花盛衰记)干货满满
前天《复兴中路街区的故事》最后一篇,讲到在万宜坊住了80多年的徐锦海老先生的父亲,最初是住在94号,后来家道
前天《复兴中路街区的故事》讲到:在万宜坊住了80多年的徐锦海老先生的父亲,最初是住在94号,后来家道中落才从94号三层洋房搬到了96号车库居住没想到文章发布后,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给我发来了微信:不知道是谁在徐家之后顶下了。
94号的房子?据家母回忆,1951年我的外公外婆由泰昌路搬迁至万宜坊94号当时房子已被政府充公,几乎空置,有房管所的几个人住在里面外公外婆带着几个孩子分住一层和三层,后来二层和朝北亭子间也渐渐有人搬来至今我的一位表哥还住在里面。
小时候每到周末,我就会去94号外婆家。大学毕业后还在四层阁楼上暂住了一段时间。对楼里上上下下还是挺熟悉的。
照片摄于万宜坊94号门口骑自行车者为我同学母亲在我的请求下,我的这位同学还发来了小时候在万宜坊94号门口和阳台上的照片供我参考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我很感慨,仿佛照片里的孩子就是我自己,应该说我再一次被命运的奇妙所打动。
我同学摄于万宜坊94号三楼阳台。
我同学父亲当年亲手制作的相册,照片都是在94号阳台上拍摄的,很有纪念意义没有想到,我文章里无意中写到的一个老先生,居然跟我30多年前的同学,因为一幢房子,有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因为我写公众号文章而被挖掘出来。
你说这是巧合也好,是命运的安排也好,反正永恒不变的是房子,来来去去不断粉墨登场的是你我一样的凡人
1975年英国欧洲大陆影片公司拍摄的《孤星血泪》是我最喜欢的版本我读小学时很喜欢看中央电视台放映的一部英国电影《孤星血泪》(Great Expectations),每放一次我都会看一次这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名作,改编成电影后有很多版本,但我一直先入为主,最喜欢的是1975年英国欧洲大陆影片公司拍摄的那个版本,连同译名我也是喜欢“孤星血泪”甚于“远大前。
程”《孤星血泪》主要讲述孤儿匹普从小由姐姐抚养,受雇于贵族郝薇香小姐,并且爱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位,一心想成为“上等人”他小时候无意搭救的一名逃犯在澳洲发财致富,为报答救命之恩,送他去伦敦接受上等教育正当匹普满怀希望之际,艾丝黛拉另嫁他人,逃犯被擒,财产充公,匹普的“远大前程”转眼化为泡影。
后来匹普在印度做茶叶生意发了财,成为了“上等人”,在一次回去看望郝薇香小姐老宅的时候,她遇到了艾丝黛拉,两人尽述衷肠,终于牵手一起走出了老宅
由大卫里恩执导的1946年版《孤星血泪》,获得1947年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奖;获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被誉为最经典的版本1975年版的《孤星血泪》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开场篇、伦敦篇、归来篇。
当时我最喜欢看的是伦敦篇在伦敦篇里,随着华尔兹欢快的音乐节奏,不断切换的场景,艾丝黛拉出入醉生梦死的伦敦社交圈:射箭场、美术馆、舞会、赛马场……,她每到一处都会成为全场的焦点,被很多贵族青年团团围住当时艾丝黛拉气质高雅,衣着华丽,且在国外受过上等教育,成为伦敦社交界冉冉升起的一颗交际明星。
应该说这是我第一次对交际明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在我心目中那时认为一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才能成为社交明星,而且还要精通很多技能
《交际花盛衰记》再往后我读大学了,那时候我醉心于巴尔扎克的小说,特别是“巴黎生活场景”这个系列喜欢他小说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巴尔扎克出生贵族,所以很熟悉贵族的生活,因此你可以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看到非常多贵族沙龙、下午茶、宴会、舞会场景的细致描述,而我非常喜欢研究这些场景。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树棻老师文章的主要原因,我喜欢看作家写亲身经历的那些事情
1975年法国电视台把《交际花盛衰记》拍摄成6集连续剧,中央台曾经播放过,不过都是晚上11点以后播映。该剧制作精良,每集都超过2个半小时。
《交际花盛衰记》中男主人公吕西安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交际花盛衰记》我第一次认识了“交际花”这个词这部小说主要讲述外号“电鱼”的巴黎交际花埃丝黛简短、奇特,却注定悲剧的一生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男主角吕西安说的一句话:。
为什么我爱的女人和能给我地位财富的女人不能是一个?他这要求也太高了。
我喜欢看巴尔扎克的小说,是因为他的书很现实在巴尔扎克的书中只有邪恶和弱者,而没有所谓的公正、公平,我觉得实际上现实社会原本也是如此在《交际花盛衰记》这部小说里,我对“交际花”有了第一次定义,交际花就是风尘女子的代名词,一定是很漂亮,很妩媚,但出身寒门。
这个想当然的认识,倒是跟当下那些以老上海为题材的影视剧里的描述是吻合的问题是:我跟那些年轻的编剧一样,其实都没有经历过老上海,又怎么知道老上海对“交际花”到底是怎样定义的呢?有一位1949之后去了台湾的名叫陈定山的文史作家。
他是中国最早的化学工厂,家庭工业社的少东家,当过大学教授,因此也属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社会名流
上海曾是战国时代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所以旧时也用“春申”指上海他在1958年曾写过一本笔记集《春申旧闻》,其中讲到当年上海的“交际名媛”时这样写道:上海名媛以交际著称者,自陆小曼、唐瑛始继之者为周叔萍、陈皓明。
周为邮票大王周今觉的女公子陈则为驻德大使陈蔗靑之爱女其门阀高华,风度端凝,盖尤胜于唐、陆自是厥后,乃有殷明珠、傅文豪,而交际花身价渐与明星同流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等名家,晚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陆小曼还擅长戏剧创作。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陆小曼61岁时摄于上海静安公园陆小曼最后的遗愿是葬到硖石徐志摩墓旁去,据说因为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生的儿子不同意,而未能如愿陈定山在《春申旧闻》中记:小曼的病,终日缠身,她掉了一口牙齿,从没有镶过一个所以看上面照片陆小曼的脸因为没有牙齿而有些变形。
旧时上海有名的“交际明星”当然不止这几人,但无论是哪个,能有资格被称为“交际明星”的,首要条件是当时被公认的“名媛”,必须出身于名门,纵然不一定家境十分富有,但总是有相当社会声望的人家“南唐(唐瑛)北陆(陆小曼)”是民国公认的交际名媛。
因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映,陆小曼几乎成了民国名媛的代言人了。陆小曼的才艺确实是为人称道,她能诗善画,晚年尚能成为上海文史馆的馆员盖亦由此。上海文史馆至今还收藏着不少她的画作。
陆小曼画作欣赏。
陆小曼画作欣赏。
陆小曼画作欣赏而唐瑛生于1910年,其父唐乃安曾留学德国,是沪上名医其兄唐腴胪是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的机要秘书唐瑛多才多艺,嗓音甜美,身材苗条,衣着前卫她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中英文兼优,能唱昆曲,还会演戏,曾主演过《少奶奶的扇子》。
1935年秋,唐瑛在卡尔登大剧院用英语演出整部《王宝钏》,轰动上海滩。
唐瑛弹得一手好钢琴,英国王室来华访问,她演奏一曲全场为之倾倒唐瑛花样年华先是嫁给了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市政水道工程师李祖法李是上海滩上有名的宁波“小巷李家”的家族成员,父亲李云书是沪上巨商,李氏家族中“祖”字辈的成员在上海数以百计,大部分是社会名流或富商。
唐瑛下嫁李祖法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后改嫁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的侄子熊七公子
唐瑛年轻时注重着装,一日要换三次衣服,有文记载:其一衣一饰,胥足为上海闺秀之楷模后来陆小曼和唐瑛在上海合开了云裳服装公司,专门做女装,横扫民国女装业1927年8月10日《申报》上,著名作家周瘦鹃在《云想衣裳记》中明确写道:。
云裳公司者专制妇女新装事业之新式衣肆也创办者为名媛唐瑛、陆小曼二女士与徐志摩、宋春舫诸君子,任总招待者为唐瑛、陆小曼二女士,交际社会中之南斗星北斗星也周瘦鹃是云裳股东之一几天后,他在《上海画报》上,进一步写明徐志摩、唐瑛为云裳的常务董事,宋春舫是董事长,陆小曼、唐瑛任特别顾问。
云裳公司在《上海画报》上刊登的广告中国第一家女装公司成立之谜,张幼仪的说法不可信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口述史《小脚与西服》中提到的大名鼎鼎的云裳公司,其实就是由唐瑛和陆小曼创办的,而不是张幼仪创办的该公司开业于1927年8月7日,坐落在静安寺路上(南京西路)一栋三层小楼,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女子时装公司,。
由于张幼仪多次称云裳是她一手创办的,误导了很多人以致连梁实秋也有意“上当受骗”,他在《谈徐志摩》一文说:云裳公司根本与陆小曼无关,那是志摩的前夫人张幼仪创设主持的张幼仪故意“说错”在我看来并不奇怪,《小脚与西装》一文中凡涉及林徽因、陆小曼的内容,我认为均不可尽信。
晚年唐瑛。
据树棻老师回忆:我母亲和唐瑛确是相熟的朋友。上海沦陷时期,我父母离异后,母亲住进愚园路西端的西园公寓,几乎每天都有不少朋友来打牌、吃饭和聊天。我和姐姐们也是每天学校放学就往那里跑。
西园公寓1912年建成,由俄商协隆洋行设计的公寓及附属建筑占地3000平米,建筑面积达4800多平米红砖的外墙,白色的楼面,显得朴素干净楼里装饰极其西化,钢窗、钢门、柳安地板、壁炉、水汀、煤卫齐全
西园公寓二层至九层为套房居室,分东西两部分,各为一套独立住房。包括客厅,起居室和卧室2间,每套约118平米。
西园公寓是我最喜欢的老公寓之一。
西园公寓的阳台有15平米,非常宽敞。
西园公寓南有花园1000平米,曾经也是草地茵茵,花木扶疏母亲的那些朋友中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皮肤白皙,身材苗条,亭亭玉立,嗓音甜美,打扮清雅脱俗母亲唤她“陈瑛”,教我们唤她“阿瑛娘娘”以后才知道他便是上海有名的交际明星唐瑛。
有一回母亲带了我到霞飞路去买东西,回家时走过泰山公寓母亲说阿瑛就住在里面,便上楼到她家去阿瑛娘娘搬出许多糖果来叫我吃那时还是沦陷时期,巧克力是十分稀有的名贵食品,可惜我生性不喜甜食,因此只吃了一块
孙树棻先生母亲费宝树17岁时照片我母亲费宝树在她交往的那个圈子里是以美貌闻名的,她的美貌和身材都属于古典美女型而唐瑛则是另一种气质,她的漂亮中洋溢出西洋女性风味,谈吐举止也比母亲活泼得多如果两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社交场合,风头无疑是属于唐瑛的。
母亲在1948年去了香港,以后唐瑛也去了。当我到香港时,唐瑛已不在那里,母亲说她移民去了美国,并和她已多年未直接互通音信了,只是彼此通过朋友们知道都还活着并且安好而已。
晚年唐瑛依然风姿绰约晚年的唐瑛是个知足的老太太她像任何普通的老妇人一样,为儿子、儿媳和三个孙子骄傲她带孙子们看戏、看电影,回来吃她自己做的点心据说,她炒的芹菜牛肉片比饭馆里的还好吃,吃过她包的馄饨,饭馆的馄饨也不要吃了。
1986年,她在纽约的寓所里静静离世在她的手边,有一个直通儿子房间的电铃,但她从来没有碰过一下她也没有用保姆,自己把一切打理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走的时候一脸从容她一生爱自己,做足了一辈子的美人,平顺无波,甚至,从来没有打扰过别人。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ArtDeco上海公众微信号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交际花盛衰记(巴尔扎克交际花盛衰记)全程干货
第1页 作者介绍《交际花盛衰记》的作者是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
-
妙贼丁小勾(妙贼丁小勾原文)学到了吗
在我们物质匮乏、娱乐方式欠缺的童年时代,看各种不同的武侠小说就是消磨时间最好的方式了。随着时光的飞逝,除了金庸古龙的某些作品…
- 朱雀堂(朱雀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难以置信
- 理工大往事外传(理工大往事外传 百度网盘)学会了吗
- 地主之殇(地主之殇pdf)没想到
- 地主之殇(地主之殇pdf)没想到
- 大唐玉环记(大唐玉环记结局意思)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