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可兰经(可兰经是哪个教派的经典)硬核推荐

作者: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端鸿

可兰经(可兰经是哪个教派的经典)硬核推荐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经常会被学生问及怎么看待宗教信仰,怎么理解《古兰经》里面的极端性教义提法,如何跟身边的穆斯林相处等问题当我自己还是一名研究生兼任本科生辅导员的时候,自己对宗教问题也缺乏认知,却要因为职务关系面对学生各种相关的交流诉求。

学生处在培训我们的时候会提及一个原则:“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尊重信仰自由,但严格禁止传教活动进入校园”然而现实情况却复杂得多有一次学生A来找我,很诚恳地跟我交流了陪伴同年级的朋友去教堂,逐步喜欢上基督教教义的事儿。

我便询问:“是那位同学详细介绍这些教义的吗?”她回答:“不是,是自己看电视剧老看到故事发生在教堂,就恳请陪去一个真实的教堂看看,不曾想第一次就被现场的神圣感和友好的氛围所感染”随后,这些教会朋友给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给予了诸多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让她感觉到基督教教义的美好。

我一直对自己做思想工作的“特长”抱有信心,便从“无神论”开始谈起,谈到要警惕身边的各种传教行为,在谈到复旦大学给学生所提供的完备支持系统,完全没有必要向任何教会寻求心理上的支持,有困难找班委、找辅导员、找学院。

学生A听完之后问道:“张老师有深交的教会朋友吗?”我说认识几位,但深交的没有她又继续问:“张老师认真读过《圣经》吗?”我说,对圣经故事有一些了解,但是没有完整读过她起身很客气地跟我说:“那等老师认真读过后我再来请教,我也会再去多听一些其他老师的意见。

”学生离开办公室后,顿时感觉到学生处交代的那“三板斧”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得相信本科一年级时班导师徐以骅教授所说的:“如果一本书在历史上阅读者众,代代相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就值得我们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来跟作者对话。

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真正获得与人对话的权利”然而在当时,我对于自己是否应该阅读《圣经》还是心存疑惑,也对于自己会不会因为对经文的理性理解力不足而不慎成为教徒感到害怕复旦学工口的一位前辈跟我说:“宗教经典完全可以阅读,相信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对自己政治信仰的坚定性应该有信心。

毛泽东也说过,宗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么多人信,做群众工作的人却不懂宗教,属于只红不专”于是,我找来《圣经》阅读后,再跟她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尤其是借助于现代科学对其中违背常识的部分进行了一些反思她说“其实,我自己也通过阅读和思考想明白了。

不过,我更想感谢的是老师对待这件事情的诚意”基督教教义引导人向善,我熟悉的几位基督徒朋友都很无私,对身边的人充满大爱跟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的事情则要更为复杂在一些同学的眼中,穆斯林的生活习惯很难与非教徒融合,部分穆斯林对非教徒缺乏包容性,少数穆斯林视非非本教教徒为敌人,穆斯林中的极端主义者是不少恐怖主义活动的策动者。

所以,不少同学对穆斯林学生不够友好,而一些穆斯林学生也会感到身边的人缺乏包容前两年,由于ISIS(伊斯兰国)的恐怖主义活动,而且有中国公民被杀害,不少同学在日常交流中表现出对穆斯林的不满情绪在一次小范围的交流中,一名穆斯林同学B听着周围的人群情激昂的批评,脸胀得通红。

我便出言解围:“绝大多数的穆斯林也是追求善的,追求跟这个世界美好相处,不能因为极少数的极端主义者而把所有穆斯林一棍子打死”我当场看到他热泪盈眶,事后还专门送我一本《古兰经》,并嘱托我感兴趣的话看看其中的教义。

他说:“经文总体是引导穆斯林向善的当然,由于经文形成的历史背景,里面有一些战斗檄文和诅咒式的语言,现代的穆斯林在读经的时候也会批判吸收的就跟汉族人的大量古籍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道理”既然我没有因为阅读《圣经》而成为基督徒或产生思想混乱,而且因为对经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跟基督徒学生沟通,与基督徒朋友交流,我有什么理由不认真阅读这本影响了整个伊斯兰文明的典籍呢?只有走进别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充分和准确地理解别人。

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不懂基督教的文化,不懂得伊斯兰教的文化,是没有办法走遍世界的于是我花了十来天慢慢阅读这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推荐,由北京大学马坚教授翻译的《古兰经》在我粗浅的认识中,我认为《古兰经》对于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性应该不亚于中国的儒学经典。

“四书五经”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文,也是伊斯兰世界的“民法”、“道德经”、“礼记”、“论语”,还是伊斯兰世界的哲学源头、古典学源头,并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纯属阅读思考的个人体会,非专业性评价)马坚教授认为,《古兰经》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最高地位,是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典范。

不全面走进经文,只通过只言片语阅读《古兰经》中的诅咒和战斗檄文的人,是根本无法理解这个判断的很多人首先无法理解的是《古兰经》对信徒的苛刻要求有一位汉族同学跟穆斯林同学说:“你们穆斯林世界不够与时俱进,到当今为止还不允许喝酒吃肉。

不仅自己不吃,还不许别人吃”这位穆斯林同学回答说:“这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习俗,希望你能够理解你只要不在清真餐厅来挑战这个习俗,是不会有人管你的我也可以跟你一起到非清真的餐厅用餐,但我只吃带自己的清真食品。

”《古兰经》中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界定的:“严禁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正知名而宰的动物”(《古兰经》卷二)但其实也是给教徒留有余地的,“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古兰经》卷二)。

自从来到同济大学工作,我课题组就招收了一些本科生助研,其中就有一名穆斯林学生为了促进团队建设,我每学期都会请他们聚餐一次,全体学生就会自发地预订清真餐,每位同学都觉得这是一个大学课题组应当具有的包容性,就跟学术活动哪怕只有一名老外参加,也会尽量使用英语交流是一个道理。

很多喜欢妖魔化穆斯林的人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是“‘我要把恐怖投在不信道的人心中‘,故你们当斩他们的首级,断他们的指头”(《古兰经》卷九)人们往往将这句话作为恐怖主义的根源就在经文中的证据但我们不要忘记,《古兰经》更为核心的准则是。

“禁止自杀与枉杀他人”同时,我们也要深刻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古兰经》把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铸造成一个坚强的民族阿拉伯民族在百年之中解放了亚非欧三洲上被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所奴役的几百万人民”(马坚之《古兰经简介》)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中的檄文和诅咒性质的内容恰恰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兰经》中檄文式的表达也并不是倡导赶尽杀绝的“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古兰经》卷二),并且在同一段经文予以进一步的说明:“如果他们停战,那么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

你们当反抗他们,直到迫害消除,而宗教专为真主;如果他们停战,那么,除不义者外,你们不要侵犯任何人”(《古兰经》卷二)亨廷顿认为,历史上出现过诸多文明体系与源地,包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在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

“文明的冲突”而唯一能够突破这种“冲突悖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入理解和交流从道德原则的角度说,《古兰经》中有很多鼓励人向善的条款“信道者而且行善者,将受不断报酬”(《古兰经》卷三十)“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做一个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古兰经》卷三十)“至于善功的分量较重者,将在满意的生活中;至于善功的分量较轻者,他的归宿是深坑。

你怎能知道深坑里有什么?有烈火”(《古兰经》卷三十)经文提倡施舍财物,并且不要责备和损害受施的人,避免为沽名而施舍财物(《古兰经》卷二)经文提出,“准许买卖而禁止重利”(《古兰经》卷二)“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故当远离,以便你们能够成功。

”(《古兰经》卷七)“在受戒期间,或在禁地内,禁止宰杀猎物”(《古兰经》卷七)此类内容不一一列举从民法准则的角度说,《古兰经》存在很多跟财产权、社会关系调节的相关条款伊斯兰世界宗教即是社会,社会即是宗教,宗教条款实际上调节者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关于契约,经文提出“成立商业契约的时候,宜请证人,如在旅行中借贷,而没有代书的人,可交出抵押品;如有一人信托另一人,受信托的人当交出他所受的信托物”(《古兰经》卷三)关于夫妻关系,经文认为“可以择娶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么只可以各娶一妻。

”(《古兰经》卷四)“如果休一个妻室,而另娶一个妻室,及时已经给过前妻一千两黄金,也不要取回一丝毫”(《古兰经》卷四)关于子女财产的处置,经文提出“应当把孤儿的财产交还他们,不要以恶劣的换取佳美的,也不要把他们的财产并入你们的财产,而加以吞蚀。

”(《古兰经》卷四)此类内容不一一列举中国宪法赋予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但基于我们的整体世界观,国家只保障宗教组织在宗教场所的活动自由,同时严禁宗教组织在非宗教场所的传教,这是一种包容性、规范性和平衡性并存的宗教政策原生宗教家庭的人信仰宗教往往是出于一种宗教文化和共同精神的传承。

多数非宗教家庭出身的人最终选择信仰宗教本质上往往是由于面临心灵的困顿有些教徒认为,教会不仅给人精神的寄托,也给人世俗的关怀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相应的仪式和组织,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成为一部分人内在的精神需要。

但是,当我们的人生面临各种心灵的困顿,有人选择依靠宗教所赋予的心灵力量,实际上我们所唯一能够真正依赖的只能是我们不断修身所能形成的内在心灵力量马克思认为,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明白而合理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既然占世界人口34%左右的基督徒、23%左右的穆斯林,是不可能改变的,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必然带动大量的中国人更加深入、广泛地进入穆斯林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从了解经文,促进跨文化、跨文明的交流开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国重点大学的留学生人数规模和比例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规模已经比较可观,需要我们培养一批深入理解不同文明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所带的硕士研究生是高等教育学专业,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我为他们拟定的培养方向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学者,规划与院校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员,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员,鉴于他们未来的从业方向和工作属性,我在给他们的必读书单中列入了儒家五经、《圣经》、《古兰经》、《金刚经》、《道德经》等原典,鼓励他们通过研读原典来走进不同文明的内心世界。

有人对我的做法提出异议第一个异议是,《教育法》第8条规定,坚决禁止宗教活动进校园,此举违法学术导向的原典研读不是宗教活动,不必上纲上线第二个异议是,推荐书目的教师驾驭不了宗教经典这个书目只是我对我个人所带研究生推荐的,不是对这个专业所有研究生的要求。

在提出这个异议前,可先对我个人进行详细的考察,在没有考察前就直接以非宗教专业人士必然不具备专业能力来进行主观推断,是违背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的第三个异议是,阅读的学生独立判断能力不足,会不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如果千里挑一出来的同济大学学生,万里挑一出来的北清复交学生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还有谁能读?未来承担跨文化、跨文明交流活动的责任由谁来承担?而且,我每周跟三位研究生都会见面讨论,讨论相关读书情况时都会加以引导。

第四个异议是,执政党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工作者应当使用无神论的武器,“哪里有神戳哪里”,何需费劲地低效读原典中国大学培养的不是“斗士”,而是具有无神论思想的文明传承人认为读原典低效,老是查看各种论文和论坛的二手信息,恰恰是中国学生思维水平和审辩能力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

阅读学术原典,研讨学术原典应当成为师生治学的“硬功夫”第五个异议是,将书目列为“必读”有强制学生接触宗教题材资料的嫌疑所谓的“必读”只是推荐程度的一个表达,每年学生进行导师选择前,我会把这个书目给到学生,是一个前置性的选择,不同意自然有自由不选我担任导师。

马云认为,“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你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一个实体的或虚体的团体中,哪怕存在一名穆斯林,也不应该随便讨论猪肉烹调和分享猪肉图片;对于一个文明长久传承的习俗,不应该轻易将其归为陋习;对一本跨文化的典籍中所包含的的“戾气”过重的表达,一要对照历史进行理解,二要详细查阅原典的本意究竟是什么。

这正是我们平时一直挂在嘴边的,对多样性(Diversity)的基本尊重美国大学普遍反对川普的“禁穆令”,最核心的正是对自由与包容的坚守唯有培养的人不断提高理性,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识别度,扩大跨文化和跨文明的开放性,提高面向不同文明成员的包容度,才能承担起面向2050年“地球村”的治理责任。

(作者: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端鸿)编辑:宋博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