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姑获鸟之夏(姑获鸟之夏到底讲什么)怎么可以错过

作为少有的将妖怪纳入侦探小说之中的作家,京极夏彦的作品极具个人特色,但也因此收获了两极分化的读者群体,对于痴迷于解密传统的读者来讲,他的小说荒诞不经且毫无逻辑,而对于能够接受其世界观的人来讲,他的小说丰富多彩且令人深思。

姑获鸟之夏(姑获鸟之夏到底讲什么)怎么可以错过

 

侦探小说脱胎于早期的哥特式恐怖故事,在保留其神秘的氛围、惊悚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结局的同时,也摒弃了怪力乱神的介入和各类超自然现象的掺杂,成为以凶手设局、侦探解谜为核心的适合大众茶余饭后阅读的新类型通俗小说。

可以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八个字是侦探小说最为精要的概括与此同时,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十分清楚,一本侦探小说即便情节多么不可思议、惊世骇俗但最终都会有一个符合现实逻辑和自然规律的解释——这个共识几乎成为侦探小说两个多世纪发展变化中惟一不变的基石。

其中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一旦在小说中加入某种“神秘力量”或借助“超自然现象”,那么故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将由——且仅由——作者可以给出“恰当”的理由——即便这个理由多么违法人类常识;任何有悖常理的情节也都被“合理”的演绎——这种演绎具有垄断性和强权性,这种无赖似的偷懒手法直接影响了读者将自己带入侦探角色进行解谜的热情,更遑论彻底断送了奎因等天才侦探小说作家一直致力于“将线索与读者共享”的伟大理念。

说的更直白一些,侦探小说区别于其他类型小说的最鲜明特色在于其自身打破二维纸平面得以与读者互动的属性——读者会不自觉地主动参与到故事之中——这是一种凭借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求胜欲而综合产生的魔力从这个角度讲,作家加入了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元素或违背现有科学知识的内容后,读者无法根据正常逻辑和常识去分析故事发展,也就打破了读者与作者达成的共识,在二者之间隔阂成两个世界,侦探小说的魅力也将不复存在。

甚至可以进一步认为这样似是而非的侦探小说应该更妥帖地归为带有悬疑色彩的科幻或魔幻小说、灵异故事等,或者干脆将这种“侦探小说”打回到它的母体——哥特式恐怖故事总而言之,侦探小说是唯物论支持下的故事,故事情节是复合现实逻辑和自然规律的,是可以被科学所解释的。

日本作为较早引入侦探小说的亚洲国家,也同样经历了侦探小说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成型的整个过程——或者更像是这个过程的缩影(我在之前的一些作品中曾介绍过),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日本推理小说界第一座顶峰江户川乱

步创作的作品就是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处于摸索阶段的侦探小说——既有较纯粹的推理内容,也有带着悬疑色彩的猎奇故事再往后,日本成名的大作家——无论是坚守本格推理、新本格推理还是主张变格推理——则都已经能够始终秉持着侦探小说“能够用现有科学和逻辑解释”的基本准则,也表明了侦探小说。

(日本专有名词为“推理小说”)在日本的成型,尤其是其不断地融入日本特有的民族特质、乃至整个东方文化圈层的文化特质而成为与西方侦探小说分庭抗礼的独立个体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近乎打破了这个约束,将侦探小说的根基一举击碎——那便是。

京极夏彦从他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姑获鸟之夏》开始,他的小说中就充斥着日本民间盛行的妖怪文化、阴阳道等“非科学范畴”内容,诸如妖怪附身、诅咒、解除封印、驱魔等种种本不该出现的元素均出现在了侦探小说之中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读过他小说的人都毫无疑问地将京极夏彦“妖怪”小说——以《姑获鸟之夏》为例——划入侦探小说的属地。

《姑获鸟之夏》书末有评论家写的后序,其中曲晨的《人心,才是妖怪真正的名字》一文中曾指出“在我看来,《姑获鸟之夏》似乎是京极夏彦想要用来挑战西方推理小说价值观的一记重炮当推理小说的发展史不断跟我们强调理性、逻辑多么重要时,京极堂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脑是不可信的;当推理小说的规条中有着“不可出现超能力事物”时,这本小说从头到尾都由一个妖怪贯穿全场。

当记忆和目击者全都变得不可信时,推理小说所存在的根基究竟还存在吗?”他不仅直截了当地认可了这本小说是推理小说类型,还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称之为带有东方色彩的侦探小说,认为其打破了西方推理小说的束缚,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推理小说——

“他(注:这里指京极夏彦)并非扬弃“理性”与“科学”,只是当现代的西方思维连带影响全球思维,都将“科学”视为惟一信仰,不容许其他价值观的存在时(甚至还有学者提出“意识形态的终结”,断言科学与民主终将成为世界惟一的意识形态),东方推理小说再怎么发展都不可能达到世界推理小说的新高峰。

”他的这种观点倒是令我始料未及,我虽也赞成京极夏彦的小说极具东方特色——或者准确说是极具日本风格,但我认为侦探小说不会也不该具有两种定义,需要明确一点:侦探小说作为一种业已成熟的通俗小说类型一定是具有至少一个鲜明特征的定义,并且是具有明显边界的标签,否则不能称之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小说;

而对于侦探小说“符合现实世界的理性、强调逻辑、能够被科学解释”就是它的特征和边界,并不存在东西方价值观差异导致侦探小说也分为两种的可能换言之,仍以《姑获鸟之夏》为例,它仍是遵循“强调理性、逻辑多么重要”的“西方推理小说价值观”,而且,“强调理性与逻辑”既是侦探小说的基石。

(第一节中已作出申明)也是现代社会的意识基础——教育普及的现代,理性、逻辑、科学取代了鬼魅妖狐、咒语真言只不过京极夏彦笔下的小说世界虽然与我们生存的世界并无二致,但他却给出了另一种与普世价值观不同的独到世界观。

!恰是这种“新兴”世界观的存在,让京极夏彦的小说得以保持与众不同的风格,既可以用科学的逻辑(作者构筑世界观下的科学)解释故事中发生的种种异象,又可以同时存在令普通读者——包括书中除京极堂外大部分角色——在固有世界观中无法理解的异象。

归根到底,作者并未改变侦探小说领域早已达成的共识,只是改变了我们诠释世界的方式!他并没有真的引入“超自然元素”,只是将其当做某种可合理解释的现象!二者的区别,就像是魔法与魔术的关系——魔法是超越人类能力范围的未知神秘力量,而魔术纵然再出奇也可以被揭秘与解释。

京极夏彦的侦探小说仿佛就是一场场加入以“妖怪”为主题的魔术秀,而他给我们展示的世界既是现实世界又是被他加工过的魔术世界,但总归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真实世界!如此一来,我们似乎可以进一步明确侦探小说的边界,即符合“

在一个完备世界观下,可以用该世界观的自然规律、科学逻辑解释”的就可以称其为具备了侦探小说的条件对比之下,另一位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奥杜邦的祈祷》,同样有超越现实的情节,但《奥杜邦的祈祷》中的世界脱离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作者无法——或者干脆无意——用现有的世界观重铸一个书中的世界观,因此这本小说并不能算得上是侦探小说,而是带有悬疑色彩的魔幻或寓言故事。

小说的书名以“姑获鸟”与“夏”这两个词组成,其中“夏”指的是夏天,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既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季节又是主人公多次穿插回忆里的时间;姑获鸟,是一种记载于《本草纲目》的鸟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

云是产妇死后化作,故胸前有两乳,喜取人子养为己子”但因以讹传讹,后与一种叫做“产女”的妖怪相融合,成为日本妖怪文化中偷人婴儿的怪物故而,小说借此妖为意象,集爱子、偷子、杀子三重矛盾的心理彼此对抗与融合而成为一桩离奇案件的本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https://pic1.zhimg.com/50/v2-6fc432ba38c25c8ce16f2e6ce5e97ce5_hd.jpg?source=1940ef5c)故事以三流杂志作者关口拜访老同学京极堂开始,他一面“聆听”京极堂对于“心”“脑”等内容的长篇大论,一面打听一则“怀孕二十余月未能临盆女子”的八卦消息,最后又勾扯出一桩奇闻——该女子的丈夫在其怀孕前于一间密室凭空消失,不知生死。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丈夫竟是关口久未联系的学长!也恰是基于这层关系和关口自己好奇心驱使,他接受京极堂的建议去找另一位做私家侦探生意的同学榎木津在榎木津的事务所里,关口接着又巧遇了此事件当事人的姐姐前来委托榎木津帮其妹妹寻找失踪的妹夫,关口也因此正式地牵涉到事件之中,并神奇地竟唤起了被他自己封印的一段往事——关口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踏足到这个奇异家庭的诡谲事件之中!。

小说以寻找失踪的“丈夫”为明线,主角关口的记忆为暗线,均服务于描述一个怪诞家族命运的始末如果按照日本推理小说的广义分类,《姑获鸟之夏》应该属于变革推理小说,一方面小说对于推理的过程并不讲究,在设迷、解密上也相对着墨不多,更不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细节,而是将大段内容和故事主旨用于深挖凶手的动机、以及宣传京极堂如何借用科学的方法解答妖怪等民俗心理;另一方面,小说将“妖怪”与“推理”进行了结合,重要角色京极堂驱魔的过程就像是传统侦探揭秘过程的另一种表现。

小说除了案件当事人的家族外,主角团的组成也都个性鲜明,主人公关口生性敏感并曾患有抑郁症,“但是——负面妄想到头来只会令我钻进死胡同而已因为,如此妄想的我到头来反而不得不抱着不安——害怕自己是否真的有问题,害怕自己是否真的与他人有所不同。

因此,我的日常生活充满不安,我总是不断在意着他人的眼光,但同时却又无法迎合他人对我而言,所谓的正常只能在我心中获得实现,我不管走到哪儿都是异类所以我才会断绝自我与世界的联系,躲入忧郁症的壳子里(167)”。

他有些窝囊但生性善良,不够聪明却又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勇敢和机智,这样的设定似乎并不稀奇,甚至放在本小说的故事中并不讨喜,但作者偏偏选择他来作为主角且采用了第一视角的方式,其中一个功能性作用便是为了“叙述诡计”的化用以及人物性格对于整个事件的推进作用。

另一个主要角色京极堂则毫无疑问是作者的嘴替,同时也是书中智慧的化身如果将关口比作华生,京极堂是当之无愧的福尔摩斯,不过这个侦探却有着很多彼此无关甚至相互抵触的身份标签,比如他既是书店掌柜,张口闭口高深科学理论,又是神社的负责人,祭拜、驱魔也是他的另一份差事。

但恰是这种反常的身份引出了小说开篇的那场拜访和对话,也解释了为何京极堂可以有渊博的学识并善于将不合理的事物给出合理的解释有趣的是,在小说中,京极堂明着为神社的社主,但实际上干着侦探的活;榎木津则恰巧相反,他虽然身为侦探但起到的作用更像是个“装神弄鬼”的 神职人员。

榎木津有着一种特异功能——能够看到别人的记忆和他接触过的场地中过去发生的事情!从小说内容来看,他的存在仅仅为了引出“案件委托”的情节,进而保证关口介入其中,但也因为异能的设定又保证他不会过分介入案件让小说早早了结。

(小说看到一半你就明白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总的来讲榎木津更像是服务于内容的工具人当然了,这种特异功能的存在放在京极夏彦“妖怪横行”的小说中必然也会有个“合理合法”的解释其他两位主角则相对普通,以刑警为职业的木场具有老刑警特有的沉着稳重、经验丰富的特质,以记者为职业的京极堂妹妹中禅寺则表现的干练聪慧、正义机灵。

京极夏彦正是凭借这些与众不同的角色、情节设定而在日本推理小说领域中鹤立鸡群,自出道起就广受关注,并以多产和妖怪作家而闻名,出版了“百鬼夜行”和“巷说百语”两大系列共十数本小说,成为日本推理小说界乃至世界侦探小说领域里独树一帜的天才型作家。

当然,正如我反复强调的,《姑获鸟之夏》本身的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小说中的案件推理过程多么精巧,而是其背后的宏大世界观和独特见解令人大受裨益,我写这篇书评也着重于解析京极夏彦在本小说中提到的理论而非案件本身——当然也是为了避免太多情节的透露影响阅读。

但小说的风格过于鲜明也导致了读者对于本书(甚至对于作者本身)评论的两极分化,只冲着破案而来的朋友们和对书中理论毫无兴趣的朋友们不仅会大失所望,还将一头雾水,但对于能了解书中世界观的朋友们则势必会对京极夏彦独特的“

妖怪文化的心理学解构”而击节叫好。

世界观,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解释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万物由五行二气构成的看法就是一种世界观,后来出现的地心说、宇宙间用以太填充、万物由实心的粒子构成、万有引力等等学说也构成了相应世界观的基础理论尽管这些基础理论或过时的世界观在我们当今时代的人看来是错误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但在当时却是对世界“最合理”的解释。

换个角度,我们很难保证我们公认的现有世界观是绝对正确的——也许随着认知的提升我们将发现本就没有绝对正确的世界观,只有不断改进以符合当前时代下人们生产生活的“相对正确”的世界观现代教育的普及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全世界的人类达成了几乎统一的世界观——现代知识

(尤其是物理和数学)体系下的科学世界观然而实际上,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解释从来都不会仅有一种,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通过什么方式,总会有多样的世界观并存并且不乏追随者的信仰,甚至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或意识,因此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特有的世界观。

然而这些各色各样的世界观通常并非完全对立,导致了一个人可以同时在多个世界观的相互作用下看待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对于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人来讲,通常是以科学世界观为主要世界观和基础世界观,但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可能采取其他世界观的观点。

之所以会有拼贴多种世界观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即便是当代最先进、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无法保证其所有的知识完全自洽,更无法保证解释世间发生的所有现象,进而必然导致了科学世界观实际上还尚未完整——但这是实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个体所无法接受的,他必须对他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事物给予合理的。

(即便未必是正确的)解释换言之,从单独个体的角度来看,他认知里的世界观一定是完整的,因此势必在科学世界观欠缺的地方拿其他世界观的观点来缝合需要额外强调的是,即便是同一种世界观,不同的人因掌握理论的程度不同而获得世界观的完整度也不同,同一人因不断的学习、经历、思考、总结,他的个人世界观也会不断的完善。

以科学世界观为例,正常情况下,小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显然没有成人的科学世界观完整,所以他们会用更多的其他世界观来贴补,结果就是成人眼中孩子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和没有逻辑(比如他们会和玩具讲话,会和动物交朋友)

,本质上是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多元化(未必是正确的)——接受的世界观的种类更丰富宗教,可以说是十分特别的类型,但其本质仍是世界观每一种宗教都试图让它的追随者们相信它所宣扬的世界观,比如佛教中轮回因果,印度教中梵天一梦一世界,基督教中天堂与地狱,甚至是近几年活跃成梗的“飞天意大利面教”等等,都有着对世界的重新解释。

京极夏彦对于小说所做的事情无非也是重塑一个世界观——调和普世科学世界观和日本特有的妖怪世界观而形成的新的世界观,或者借用书中的说法,作者在书中天马行空的想法是当代知识体系内“心理学与民俗学的融合”“比较心理学与民俗学会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

心理学是从一个个的患者身上采取样本,试图导出普遍性的法则对吧?民俗学则是试图由村落等共同体采取样本探究其间的法则性但这两者最后都会还原到个人身上,所以才说它们是文学性的你看柳田翁的论文多么像文学啊,文笔过于优美,反而一点也不像论文了。

我看心理学干脆找文学家来翻译,当作小说来卖或许还好些……”(36)所以我们看到,书中有怀胎一年有余而未生产的诡异孕妇,有能够看透过去的神秘侦探,还有一边出口深奥科学一边画符驱魔的书店店主,但作者却都用长篇累牍的文字将这些看似不合理的现象用科学的方式加以合理化解释。

引用书中人物京极堂的话——“……这世上只会存在应该存在的事物,只发生应该发生的事情世人错以为仅凭着自己所知的一点点常识与经验的范畴就能了解宇宙的一切,所以才会一遇到稍微超乎常识与经验的事件时,就异口同声地喊着不可思议、千奇百怪,而骚动起来。

说实在的,这些连自己的本质与来源都没思考过的家伙,又能了解这世上的什么呢?”如果说作者调和过的新世界观是整本小说从侦探类型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光彩夺目的最主要原因,那么“脑”与“心”的理论则是这个新世界观得以矗立的基石——就像牛顿三大定律、欧式几何五大公理等构筑的科学世界观,量子理论等构筑普朗克尺度下的微观世界观,相对论等构筑宏观尺度的世界观一样,“脑与心”是京极夏彦“科学妖怪理论”的原理,是用于推导及衍生其他理论的起点。

正因如此,《姑获鸟之夏》中出现的离奇案件更像是为作者“脑与心”理论而量身定做的案例,也就进一步说明,侦探故事不过是外衣,阐述这种理论及构建这种世界观才是小说的内核与主旨——“心理学干脆找文学家来翻译,当作小说来卖或许还好些……”。

“心与脑之间相互扶持,要比喻的话,就像流氓与特种行业关系一样,任一方出了问题都会造成大麻烦,但只要彼此都获得满足便能相安无事脑与神经能接受物理的治疗,这也间接证明了心不等于这些器官因为纵使这些器官恢复正常,心仍可能会产生问题……”(35)。

“亦即分为人内在的与外在的两种世界外在的世界完全依照自然界的物理法则而行,内在的世界则完全忽视其法则人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巧妙地调和这两个世界才行只要活着,就会由眼耳、手足以及身体其他部位不断传入大量的讯息。

整理这些讯息的交通便是大脑的工作,脑负责把整理好的讯息简单易懂地上奏给心知道另一方面,内在世界也会发生种种事情,也必须一一处理……但由于这边并非道理通达的世界,要由心处理并不简单,所以这边也会委托脑来负责处理,脑虽不太情愿,但心是主子,它的命令不听也不成。

这个脑与心的交易场所便是意识内在世界的心与脑交易时才能形成意识这种外在世界也能理解的形式外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也必须透过脑形成意识后才能进入内在世界简言之,意识的功能与锁国时代的出岛很类似”(37)这两段晦涩

的论述大致可以视作是京极夏彦 “脑与心”理论的主要概念,因迥异于我们日常的认知而显得令人费解在我们多年学习到的知识体系中,脑负责协调身体各个器官的运作、记忆的存储并负责整理信息;脑是由脑细胞组成的,不同区域的脑细胞具备不同的功能;脑细胞之间和各器官之间通过神经相联系并共同组成身体的神经系统;各类细胞因不同的刺激和需求而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

(或微电流),这些化学物质(或微电流)源源不断地沿着神经系统传递不同的信息以达到脑对全身的控制心则只是一个如同水泵一样的器官负责全身血液的循环以提供给周身各个器官、组织生存活动需要的能量(氧气以及其他物质)。

京极夏彦的理论与我们的认知不尽相同脑还是那个负责接受、整理信息的生物器官,但它并不能对信息作决策——即无法指导身体的反应,决策者是心他所认为的心已经不单单是“心脏”这一普通意义上的生物器官,而更接近于“心灵”,或“灵魂”等文化概念。

在科学世界观里,无论是中医提到的经络、西方文化中的幽灵、仙侠世界中的“气”,还是灵魂与心灵,都因无法被直接观察、测量、实验而均不予采纳然而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会相信这些“不存在”事物的合理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科学理论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受到延续性文化和个人实际经历的影响,综合而成的结果就是在《世界观》一节中提到的人们对于世界观的缝合。

京极夏彦正是认识到(当然,未必与我的观点重合)这一点,将世界分为了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世界,同时让脑与心各司其职在他看来,脑与外界世界相对应,是客观存在的、符合科学世界观的、普通读者所能掌握和理解的;心则是灵魂一样的抽象概念,对应于内在世界,是真正主导个人思维和行动乃至对于外在世界认知的“君主”,对等于我之前论述的个人世界观。

外在与内在世界通过脑与心的沟通而连接,他们沟通的信息便是意识(书中用到“场所”一词,但太过模糊且抽象,结合全书来看并不准确,应该更像是“信息”)正常人在正常状况下,外界世界与内在世界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统一的,因此当脑从外部获得的信息递交给心作出反应后,人的行为举止也是正常的。

但当一些特殊刺激、异常情况发生时,脑获得的信息并非正确且准确的传达给心,而是造假欺骗了心,这种谬误会导致人实际的行动出现反常,在其他人看像是神经病,或是神鬼附身,以他自己的视角来看则产生了“假想现实”——

“当然不只如此,不过大体说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些事物,有人心的……或者说,由内在世界的观点看来,绝对无法与现实的事物区别,故称为假想现实亦可不,对个人而言,那毫无疑问地正是现实因为现实的一切都得经过脑的把关才能进入。

我们之中没有任何一人能直接看到、听到世界,只能靠经过脑挑选的少许讯息来认识世界而已”(43)“关口,单凭自己是绝对无法区分假想现实与现实的不,甚至无法保证你就是关口围绕在你身旁的一切世界,有如幽灵一般虚妄的可能性与非可能性的几率甚至完全相等的。

”(46)这两段同样出自角色京极堂口中的内容论述了什么叫假想现实,以及假想现实的真正恐怖之处——单凭自己是绝对无法区分假想现实与真正现实的!我将其转换成更通俗的语言就是个人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的彻底背离,即当某个人对于世界

(也可能只是具体到某一个事物上)的认识与客观现实完全不符的时候,这个人便颠倒了是非黑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洗脑”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被洗脑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刺激太大心理作出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失去了挚爱的人而整个人神志不清,也可能是由外界有意的持续刺激——比如邪教、传销等。

然而无论是自身原因导致的假想现实还是外界原因导致的,在小说中均被作者很好使用——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本小说更像是为了他独特理论而编纂的案例,前者(自我洗脑)造成了孕妇能够怀胎二十余月而不生产,后者(外界洗脑)

造成了口口相传的妖魔鬼怪和宗教法术这种假想现实不仅会发生在个体上,也可能产生在群体上,当群体产生了共同的假想现实,就会出现一些荒诞乃至恐怖的现象,甚至会被口口相传,比如妖怪、邪教等等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京极夏彦对脑的定位除了与我们认知相同的部分外,还加入了另一层“非科学”设定——他认为大脑是层层包裹如“酥皮豆沙饼”一样的器官。

这个“豆沙饼”并非一开始就是许多层的,而随着人类的进化脑的层数逐渐增多最后形成了现代人复杂的多层人脑,如同树木不断生长而出现的年轮一样因此,在作者看来,人类虽然进化到如今的高智慧生物阶段,但并未抛弃一路进化而来的每一阶段底层脑组织,并且每一层脑组织仍旧负责相应的作用。

越内层的脑越能代表早期人类的行为,最内层的最古老,是与其他动物并无二致的脑——负责生理层面的吃喝拉撒,具备简单的信息收集功能,但更多情况下只是为了保障本体的生存以此来看,动物也必然有心——对脑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人类不仅有意识,还有潜意识——与内层脑提供的信息进行交流。

“原来如此,这种古老脑子与心的交易便是潜意识对吧虽无法明了地认识事情,但至少知道事物存在”(39)多层脑的构造使得脑与心的交流更加复杂,正常情况下各层脑各司其职,个体能正常的生存与生活,但在某些情况下,部分脑罢工或越位,导致了个体举止异常,具体而言:。

当内层的脑夺权负责主体信息的传递时,人表现出古老的兽性,民俗中认为是妖魔附身;当超越现实的脑夺权负责主体信息的传递时,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神性,民俗中认为是神灵降临京极夏彦的这个“多层脑”观点,一方面进一步补充了心脑交流失常时产生的“假想现实”。

(可以发现,按照他的理论,正常层级脑产生的错误信息导致长期甚至彻底的陷入假想现实困境,即被洗脑;而非正常层级脑产生的信息错误导致的是临时的假想现实,会很快被脑自动校正),另一方面,也对小说高潮部分进行了理论知识储备。

更是引出了作者对于记忆可遗传、梦的产生原理、死与生等衍生内容的探讨,有趣的是,部分内容竟与“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一的《脑髓地狱》观点相近(比如婴儿的梦),不知道作者是否受到过此书的启发。

(原创插画,禁止商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刨析过《姑获鸟之夏》后,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能够提供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后,可以重构对世界的认知,并且随着不断的完善,以该理论为基础继续发展、扩延便可成为一个完备的世界观(当然只是相对完整)但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计划,需要漫长的时间——历代哲学、宗教、地区文化为了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体系而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故事、传说、论著,经历了数代乃至亿万斯年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京极夏彦的世界观也是借助于一本近乎三十二万字的书籍和一个足够吸引人的侦探故事才得以展开的,但这还仅仅是他“妖怪世界”的冰山一角。

科学世界观之所以作为主流世界观和我们应该首选的唯物世界观,是因为组成它的诸多理论都能够被“证实”或“证伪”,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正确的世界观,因此虽未完整但依然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而其他世界观,不管是历史久远已成熟的宗教,还是像京极夏彦小说中的新兴力量,无论听着多么合理甚至能够弥补科学世界观所的疏漏,但因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是模糊的,因此更像是一种需要人们接受而无需推敲的观点,一种对于可能性的猜想。

我们也不禁会问,不管是创造还是接纳一个有明显错误的世界观的意义何在?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无论是大到一个世界观、一个理论还是小到一个观念、一个观点,正确与否通常需要在特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下才能决断,比如心灵的存在与否,在现代的科学世界观中是绝对的否定答案,但在文学表达中,即便是现代人也依然和古人一样坚信不疑,不论是中国诗词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还是在英文歌曲中的“I believe that the heart does go on/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And youre here in my heart/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同时,正如我之前所说,任何主流世界观都不会是绝对完整和正确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认知的提升而逐步改变甚至被彻底颠覆,比如牛顿虽在十七世纪带来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世人提供了科学、准确、合理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世界观,但在相对论等理论出来后则处处体现该其短板,在量子领域中甚至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

而正是有了那些看似荒唐的猜想和不切实际的世界观才给了我们发展新的、完善旧的的世界观一种可能,而不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从个人角度出现,多样的世界观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快开阔,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带来更多的想象,整个人生不至于枯燥乏味如计算机运行规则一样死板;从群体角度出现,大胆的猜想是科学进步的前提,浪漫的想象是文明得以繁荣的根基。

其实,任何的影视、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各种艺术作品又何尝不是作者个人世界观的再现呢?而我们阅读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补充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呢?人与人的交流又何尝不是在双方共同认可的世界观下的相互交换信息并彼此填补空白呢?

因此,个人世界观越丰富的人,便越能与他人取得沟通;个人世界观越精彩的人,便越能影响到他人的世界!《姑获鸟之夏》便是如此,乍看晦涩难懂充斥狐鬼妖魅,但若是我们能仔细阅读与思考便发现:我们在接受一种新奇的世界观,我们在作者极富想象力和理性推理的世界中看着一幕幕匪夷所思的悬疑故事。

然后你会发现——“好一个姑获鸟的……夏天。(51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