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张爱玲小说(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免费阅读)干货满满

这场“恋”倾倒了谁的“城”?——《倾城之恋》导读与赏析

张爱玲小说(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免费阅读)干货满满

 

— 论文导读专栏 —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前言大家好,我是小嘉最近,有不少朋友与我交流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都发觉论文是“读不完”的,不知道该如何去筛选和阅读,也不知道看完了论文该怎么将里面的观点运用到答题中。

所以,往往会陷入只有大量无目的地“输入”,而难以做到有效“输出”的困境中鉴于此,我决定开设一个新专栏我在阅读完文本和大量论文之后,帮大家整理出来论文中可以运用到简答、论述等题目中的一些新观点或逻辑性强的段落、章节,并将这些内容以“答题模板”的形式汇总成文,以求能够给大家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和参考。

这样一来,这个专栏一方面既可以作为“阅读小记”,帮助大家梳理文学作品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论文导读”,帮大家建立起论文阅读的基础,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首先以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为例,进行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提炼和汇总,有关参考文献我会进行注明,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阅读。

”#01—赵丽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人生解读 —

众所周知,张爱玲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经典且荡气回肠的故事,《倾城之恋》的出版不仅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还吸引了当代许多人阅读并探讨故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人生(一)人物形象分析:1. 传统女性形象的缩影。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传统女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思想的传统以及行为的传统上由于她这一形象是当时上海社会众多女子形象的缩影,因此这部小说发表后受到了许多女性的追捧白流苏人物形象的传统主要体现在具有妥协性与软弱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两方面。

2. 新旧时代相交背景下敢于斗争的女性虽然白流苏前半生展现着传统女性的一面,但在长期的压迫下,她选择了用“赌”的形式来反抗旧式家庭在西式思想的影响下,白流苏冲破传统的教条,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自由,她选择与包办婚姻抗争。

在与范柳原的爱情故事中,白流苏努力将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她不再任由家人摆弄,决定突破家庭的囚笼寻求自救,而与范柳原结婚便是她自救的方式白流苏的身上表现出许多传统女性所没有的勇气最终,她的这场“赌博”并没有输,她用坚持和不妥协与命运作斗争,收获了爱情。

3. 思想上成长与守旧相冲突的矛盾形象白流苏的人物形象是矛盾的,她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自由之间抉择白流苏在前半生是传统、保守的形象占主导,导致其饱受家庭压迫;而她在与范柳原的交往中不断突破自我,努力从旧式公馆中脱离出来,这个过程中她在思想上、行为上都有明显的成长。

但是她的成长并不彻底,实际上她与范柳原的爱情使她失去了自我,她成功从原生家庭中逃了出来,但却使自己彻底沦为以婚姻形式维持生存来源的旧时代女性,得到了物质保障,却成了精神空虚者例如,在察觉到范柳原与交际小姐间的暧昧时,即使内心不舒服,她也不会直接与范柳原发生冲突,而是选择沉默。

相对于离开前压得她喘不过气的旧公馆生活来说,她确实得到了自由,但是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她成了“通过婚姻获得一张长期饭票”的女性,她依然是依附于他人的(二)造成白流苏悲惨人生的原因:1. 以夫为纲的社会造成女性的悲剧

《倾城之恋》的故事结局是圆满的,在与范柳原的博弈中,白流苏看似取得了胜利,但实质上她的悲惨命运还是延续着,从此落入了千年的封建传统的桎梏中2. 白公馆的昏暗腐朽白公馆的昏暗腐朽也是造成白流苏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从侧面反映出时代背景下封建家长造成的悲剧。

3. 白流苏自身性格是造成其人生悲剧的又一原因她自身性格里的妥协性与软弱性并未根除她陷于婚姻的围城之中,以失去精神世界为代价,继续咀嚼着人生的苍凉而在上海,在全国,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白流苏被困在楼阁之中,因此张爱玲借《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来表达自己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思考与哀叹。

结语《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是那一时代无数女性形象的缩影,这篇小说也是走向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曲悲怆挽歌在这篇小说出版的年代,战争与封建压迫使女性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而白流苏作为张爱玲笔下鲜有的结局圆满的角色正是悲剧的代表。

参考文献[1] 董汶倩. 布尔迪厄“实践总体理论”视域下的爱情解读——以《倾城之恋》为中心[J]. 名作欣赏,2021(21).[2] 张艺腾. 浅析《边城》和《倾城之恋》不同的悲剧之美[J].汉字文化,2021(8).

[3] 何舒晴.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J]. 现代交际,2020(6).[4] 翟敏伶.《倾城之恋》的人物情节剖析[J]. 汉字文化,2019(7).[5] 于果.《倾城之恋》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解读[J]. 北方文学,2019(9).

++++

#02—刘钰洁《圆满中的苍凉——论《倾城之恋》的苍凉意蕴》—

苍凉感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倾城之恋》虽然拥有圆满的结局,但依旧渗透着苍凉和虚无无论是转瞬即逝的繁华安定,还是荒诞冷漠的人间情义,都蕴含着挥散不去的苍凉小说中如胡琴、镜子等意象的运用,是造就苍凉感的重要艺术手法。

如今,伴随着张氏小说的不断大众化和影视化,她精致华美的文字风格和冷寂淡漠的情感态度引起了很多都市男女的共鸣,而“张爱玲”也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取代的文化符号,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情感语录”或“恋爱金句”的代名词。

的确,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关男女恋情的叙写占据了很大篇幅,而这些恋情大多充满痴缠怨怼、苦涩辛酸,并以悲剧结尾这其中,《倾城之恋》作为一部“很普遍的被喜欢”的名作,似乎成了一个例外:两位主角在经历了如舞场共舞、月下抒情等“华美的罗曼斯”后,兜兜转转,于倾覆的香港终成眷属,可谓是传奇里少见的“圆满的收场”。

然而,这段倾国倾城的绝世恋歌依旧渗透着张爱玲式的苍凉,渗透着“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虚无和反浪漫,人物如是,情节如是,环境气氛亦如是一、张爱玲小说“苍凉感”概览张爱玲曾在《传奇》的再版自序中剖白道:“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的确,“荒凉”感,或者说苍凉感,始终贯穿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体现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环境刻画的方方面面,于最细微处给读者带来连绵不绝的震撼和深长悠远的回味这种苍凉感来源于张爱玲漠然的悲情主义和不极端的悲剧设计。

一切痴男怨女、爱恨情仇,一切虚伪、病态、孤寂和无助,在小说中都被传神地展现了出来,跃然纸上而成为一幅人间百态图;但作者也仅限于不动声色地、有距离地展现,始终是冷静的旁观者而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不彻底的”“软弱的凡人”,既不是英雄和圣人,也不是极端的疯狂者,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既不是“时代的纪念碑”式的壮烈史诗,也不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式的人生“鲜血淋漓的现实”的彻底批判。

这种作者态度的“留白”和悲观意识的不极端性使小说具有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苍凉,也留下了无数“启示”的空间,供读者回味和思考二、《倾城之恋》中的“苍凉感”简析《倾城之恋》远不只是旧式的“才子佳人”小说,故事圆满结局下隐藏着的苍凉意蕴使小说不再局限于描写男女情事,而上升到了观照人生中的虚无和怅惘的高度。

《倾城之恋》中的苍凉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繁华生活的幻灭和人间情义的虚无(一)繁华生活的幻灭繁盛的家族衰落凋敝,繁华的城市在一夕之间“甚么都完了”,这繁华生活的幻灭便是《倾城之恋》中苍凉感的第一个体现。

(二)人间情义的虚无1.  亲情:冷漠凉薄,唯利是图《倾城之恋》里的白家人是冷漠刻薄、不近人情的,只有自私薄情和唯利是图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流苏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个六亲无靠的人”,亲情没有了温暖,只剩下令人生畏的荒芜和寒凉。

2.  爱情:步步为营,不可捉摸《倾城之恋》中的爱情是似有若无、难以把握的范柳原的态度时冷时热,白流苏的设防与步步小心,两人看似亲密无间,却又好像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爱情和婚姻都是虚空,这段倾世绝恋终究还是落脚于隐隐的苍凉。

在《倾城之恋》中,繁华易逝,安定难存,亲情冷漠,爱情虚无,连如愿以偿的婚姻都渗透着惆怅;在如此荒诞的人间,人是极其渺小而无能为力的可以说,这部拥有圆满结局的小说的底色依旧是苍凉三、造就苍凉感的艺术手法《倾城之恋》能在圆满之中蕴含着苍凉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说中采用的丰富的艺术手法,而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同意象的巧妙运用。

首先,“胡琴”是《倾城之恋》中一个贯穿全文首尾的意象小说开头,白四爷坐在阳台上拉胡琴,咿咿呀呀的调子渲染出了凄凉的氛围,似乎千年传奇中的悲欢离合全蕴藏在了这琴声里小说结尾,依旧是胡琴悠悠的曲调,“在万盏灯的夜晚”,诉说着无数苍凉的故事。

其次,“镜子”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一意象在小说中有两处精妙的运用第一处是流苏尚在白公馆时,因家人的嘲讽而心灰意冷,扑到穿衣镜上打量自己在发现自己的青春容貌还能用来做赌注时,流苏阴阴地、不怀好意地笑了。

镜子中的流苏已经不再是仁懦的大家闺秀,她是一个在绝望中打起精神准备替自己挣一个未来的复仇者第二处是流苏第二次赴港,柳原在她的房间里吻她,把她推到镜子上:“这是他第一次吻她……从前他们有过许多机会……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细了,始终不肯冒失……流苏觉得她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镜子外的世界是清醒理智、精打细算的,而镜子里的世界则昏昏沉沉、恍恍惚惚他们从镜外跌进去,在冰凉和火热之间切换,也在算计和欲望之间来回,似幻似真,亦虚亦实镜子的冰冷似乎也暗示着感情的不单纯性,为这段罗曼蒂克的拥吻渲染上了一层苍凉的色调。

结语张爱玲小说中的苍凉感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特殊悲剧主义,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效果《倾城之恋》虽拥有张氏小说中少见的圆满结局,却因为其中描写的易逝繁华和虚无情感而依然渗透着苍凉,而这种悲凉之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张爱玲对胡琴、镜子等意象的精妙运用。

所谓倾城,不仅意指流苏绝美的容颜、范白二人绝世的恋情,战火中香港的沦落,也是文明、情义等人世间一切既定规则的倾覆和破坏《倾城之恋》中的苍凉,喻示着人生的怅惘和虚无参考文献[1]魏敏.《倾城之恋》:体悟苍凉的人生情义——从“倾城”的寓意说开来[J]. 安徽文学,2017(8):23-25.。

[2]卢长凤. 张爱玲小说的家庭叙写[D]. 延边大学,2012.[3]刘人锋.重读《倾城之恋》——论张爱玲对白流苏、范柳原爱情的建构与解构[J].名作欣赏,2014(23):14-19.[4]汪婷.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5]曾甘霖.说不尽的苍凉——从镜意象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J]. 名作欣赏,2009(10):53-55.[6]王利君. 张爱玲小说技巧分析[D]. 黑龙江大学,2008.[7]张爱玲. 张爱玲典藏·倾城之恋[M]. 香港:皇冠出版社,2010.

[8]张爱玲. 流言[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9]傅雷. 傅雷文集[M]. 沈阳:辽宁出版集团,2003.[10]孟悦,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小嘉的秘密小窝

文字| 小嘉排版| 小嘉论文内容| 知网封面| 网图 侵删持续更新,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