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一看就会
1912年,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的新政权——中华民国虽然辛亥革命后的皇权不复存在,但传统君主和官僚专制制度培育的国民性历经千年强化,民众的“臣民、子民”而非
1912年,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的新政权——中华民国虽然辛亥革命后的皇权不复存在,但传统君主和官僚专制制度培育的国民性历经千年强化,民众的“臣民、子民”而非“公民”思维习惯依旧因此,民国政府成立初期,大力除旧立新,在教育上首先是废除旧式教科书,并立即着手编写新教科书。
1912年4月,商务印书馆在新形势下审时度势,出版了一套体现民主共和思想的《共和国教科书》,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在这套《共和国教科书》中,国文教科书备受推崇《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以下简称“《新国文》”)由著名教材编辑专家庄俞、沈颐主编,编辑者不仅着眼于政治的变更,而且坚持教科书合乎教育心理、儿童心理。
整套教科书含有公民教育思想的课文非常多,涵盖了公民知识、公民道德以及公民精神的多个方面内容,堪称培育公民精神的典范之作01公民知识
“公民”强调了个人的权力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参与《新国文》中多篇课文介绍了公民知识,如《共和国》一课写道:“共和国者,以人民为国家主体一切政务,人民自行处理之故亦谓之民国”国家权力来之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从封建的臣民到共和国的人民,这些通俗晓白的解释符合儿童的认知,也准确地诠释了民主共和的核心思想选举权是公民的重要权利,《选举权》一课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学生描述了民主社会的选举权,写道:“人贵自主,故财产我自理,职业我自择,选举权亦然。
欲举何人,惟意所欲,不受人干涉者也”
02公民道德
《新国文》中除了强调个体美德,看重诚实、勤奋、孝顺、恭敬、独立、节俭等私德的培育外,还同样重视公德的养成首先是公民的爱国精神,如《爱国》一课写道:“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无民则国何由成,无国则民何所庇故国民必爱国。
”《丛树》一课生动明晰地告知学生团结的重要,强调学生的“合群”观点,写道:“大树孤立,故易拔小树丛生,故难摧”《群蚁》一课同样是传达这样的公德观:“以千百蚁比螳螂,则螳螂小而蚁大故天下之最强者,莫如群力。
果能合群,孰能敌之”03公民精神
《新国文》中不断强调“自由、民主、平等”的公民精神,如《平等》一课,阐释“平等”就是取消阶级之间的差别,实现不同阶级之间的平等,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不论何人,权利义务,无不从同。
”《自由(一)》一课对自由进行论述,写道:“共和国之法律,凡属个人之自由,不特他人不得侵犯,即国家亦不得侵犯其尊重自由也如是”《自由(二)》一课,通过中西方哲学家言论的对比,指出东西方的自由共同之处,就是自由是有限度的、有规定的,从而是具体的,有条件性的,写道:“东哲之言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西哲之言曰:‘不侵人之自由,乃为自由,’吾少年真爱自由乎?其三复斯言”这套《新国文》风行海内外,是辛亥革命后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第一套使用年限最长、重印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这套教科书的文本内容渗透了公民教育的核心思想,对于当时公民人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天教科书编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片来自教科书博物馆)
参考文献:[1]吴小鸥,石鸥. 1912年"共和国教科书"新文化标准探析[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2)8.[2] 刘霞. 论教科书参与公民教育的历史先声——基于《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的文本分析[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 8(6):6.
[3]庄俞.沈颐.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2.
END
扫描二维码更精彩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蔡骏地狱变(蔡骏地狱变小说)一看就会
神秘的推理文学,等待你去解开的悬念。
-
湄公河水怪(湄公河水怪大蟒蛇)太疯狂了
我问她:那最后一张照片是什么?\x0a她犹豫了一下,才告诉我:那可能……是一条龙。
- 杂的文(杂的文言文意思)燃爆了
- aq聊(aq聊天意思)这都可以
- 天路历程(天路历程电子版读书)没想到
- 天路历程(天路历程电子版读书)这样也行?
- 张爱玲小说(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免费阅读)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