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戏(出戏)新鲜出炉
跳戏又叫"跳调"、"调调戏"、"调戏"或"锣鼓杂戏",是独存于合
跳戏又叫"跳调"、"调调戏"、"调戏"或"锣鼓杂戏",是独存于合阳县的古老地方剧种,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跳戏"属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
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跳戏又名"跳调",习称"踏戏"或"杂戏"盛行于关中东府合阳、韩城、大荔等县,西府周至也有流行。
跳戏向无职业班社,一直以农村社戏形式组织演出跳戏盛行的地方,称为跳戏窝子,附近各村,社有戏箱,村有戏台,互相赛戏之风,十分盛行演员皆由本村村民充任跳戏草创于金、元时代,清代合阳翰林安锡侯诗云:"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
铙鼓传呵护,时和庆年丰"据合阳行家庄村跳戏的老艺人党正杰等口述,该村有跳戏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这时该村已有跳戏名家党桂一天启年间(1621-1627),该村又有以演跳戏出名的党一屏等人。
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合阳一带不仅涌现出了党九苞、党麟征等跳戏表演能手,还有莘里村许莲塘(又名秉简)兄弟二人,曾以翰林、贡生身份,跻身于戏场,装生扮旦,与村民同台踏跳,传为佳话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跳戏最为兴盛,仅合阳沿河(黄河)各村,戏社多达三十多处。
以行家庄、莘里村为中心,广泛流行于宋家庄、岳庄、南义庄、北吴仁、坊镇、百坂、东王、南顺村、北顺村、坤龙等村镇此外,还北至韩城的芝川镇,南到朝邑的礼庄,西达澄城的寺前、业善等地区行家庄跳戏共分东、西、南、北四社,西社以文戏见长,东社以武戏着称,且各社剧目不同,风格各异。
出众的艺人有:道光年间的李有才,咸丰年间的党作六,同治年间的党万寿,光绪年间的党铁狗等辛亥革命后,因军阀混战,跳戏社戏活动日渐减少,除合阳东乡莘里村、行家庄等少数几个村社,还有演出外,其它村社的跳戏活动则消声匿迹。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黄河沿岸,战事频繁,农村经济破坏严重,跳戏班社亦近绝迹,仅有行家庄尚可演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剧目亦先后辍演正如行家庄名"拨帅"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节自编的"春官词"中所说;"上年殁了锅儿旦,以后难跳《白水滩》,今岁润初把命断,有谁能跳《宁武关》,"此后跳戏艺术虽有所传,但剧少技差,难与昔比。
1949年春,合阳解放在军民联欢会上,行家庄跳戏社演出了神话武打戏《火焰山》1957年,该村又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演出了神话剧《收红孩》,获得了集体表演一等奖,两名个人表演二等奖,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先进奖。
1963年眷,南义庄恢复上演了传统节目,历时两天三夜,1979年,行家庄又恢复演出了《老将得胜》、《战马超》、《战盘河》等剧目1982年,又演出了《收渔税》与《燕青打擂》,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使这一古老剧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跳戏是群众性的演出活动,一年一度,春节例行演出大年初一下午,各社敲锣打鼓,名曰"打旦子",以制造气氛,鼓动村民,促使"祖家"(社戏负责人)出面组织演出,商议经费筹集等事宜正月初五日,不等黎明,"好家"(演出名角)抬上锣鼓,在本社各户院落内"打旦子",俗名"镇穷鬼"或"破除五邪"。
当天下午便进入了"牛锣队"阶段,各社把锣鼓集于村之中心,划定区域界线,各占一方,对赛敲打,互相激励次日开始广场跳,上、下午各出一次,每次按村庄大小,分社多少决定出跳场次,每社至少要落一个场子广场跳即哑跳,所跳剧目,只有人物、故事情节,而无台词,演员尽都化妆,带有音乐伴奏。
哑跳讲究人多,凡经过训练的青少年,几乎都能参加,有时竟出现一百多人的演跳场面,例如:节目中有八员大将,一员大将各带八个兵卒,共需六十四人,如系双方大战,加上元帅,就有一百多人他们上场是演员,下场是观众衣箱不够用,常以新郎新娘衣服代之,或着农民节日服装演出。
广场跳纯系武打剧目,均以舞蹈动作示意元宵节前,进入高潮,直至正月十三日结束哑跳正月十四日开始,举行登台跳演出开始,先打开场锣鼓,以招人聚众;然后由"拨师"或"老家"、"师谋"扮演"春官",身着绯红官衣,头戴圆翅纱帽,勾以豆腐块丑脚脸谱,手舞花扇上场,词无定例,即兴自编,或表本地风光名胜;或诉农民生计艰辛;或说官绅压迫,司指名叫骂,肆意嘲谑;或谈演员阵容,介绍各人特长与拿手好戏。
借机抒怀,以快心胸此种形式,类似元明杂剧中的"副末开场"、宋杂剧中的"引戏者"登台跳演出,不论是新建舞台,或是原有戏楼,凡春官登场之前,都得演迷信戏,如《咬鸡祭台》、《天官赐福》、《五鬼闹判》、《魁星点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不再演春官下场,便演武打节目,俗名"打台子",然后才演折子戏或本戏跳戏剧目比较丰富,建国后收藏者一百余本村与村不同,社与社有异据说广场跳剧目原先有五、六百本,上台跳约三百余本且多属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的大本戏。
故事内容大部分出自"列国"、"封神"、"三国"、"说唐"等说部这些剧本以武戏为主,如《出祁山》、《平魏图》、《七擒孟获》、《齐国乱》等其次是以反映爱情故事为主的文戏剧目,如《意中缘》、《十才子》、《浑哥闹房》、《升仙桥》等,人称"斯文戏"。
其中《游列国》、《乐毅伐齐》、《庆顶珠》诸剧,虽剧名同于其它剧种,内容结构迥然有别,是跳戏的特有剧目除此,便是开台演出的神、佛戏这类戏,有许多特殊表演动作,是其它剧目所未有跳戏剧目,各本唱(吟)词一段以四句为准,多则八句;上场"引子"两句;下场诗常为四句。
跳戏中的唱词不叫"唱",叫"说"或"吟"词句以七言为主,十言次之,四、六句式,仅作"引"、"诗";偶有骈体,或"夹竹桃"词格跳戏脚色行当生、旦、净、丑俱全,尤重生、净表演以舞蹈为主,一招一式,应节踏拍,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豪迈。
表演程式,主要有四种,即"上势"、"踩场"、"跑场"和"杀战"上势,是每个学跳戏的演员最基本的底功随着锣鼓击节,唢呐伴奏,一步一踏,按拍移行各种脚色,如出一辙上一个势要踏够十四个鼓点(小节),踩满四角,踏够五十六个鼓点(小节)。
由于上势所到位置不同,又有手势、凹势之称,台左、台中为平势,台右为凹势男角上势以上路架、立势、开弓、大展翅为其基本动作女角上势,步态轻盈,以类似古代柔功拳术的表演动作为基础孙悟空上势称猴势,以猴拳为主观众把上势视为"见面礼",势上不好,便会减弱艺术效果。
上势后才行升帐、落座、道白和吟诵,跑场,系武打表演程式,分跑半场、跑全场、跑花场三种有的地方还把跑场叫"跑轮子"武打叫"杀战",有"采杆子"、"盘刀"、"盘鞭"、"开四门"等形式艺人讲究功底扎实,拳不出格,真枪真刀,明打实杀。
不论对打、群打,必须严格循规守律,不许走乱阵角,不许任意乱舞,必须打准打响,不摆空架,以见真功,务求耐看若有失误,损伤对手,只许赔偿,不许诉官民国至今,逐渐更改,才使用了舞台道具踩场,纯系文角表演程式,包括闺门旦、青衣旦、小生、须生、帝王等表演使用,一步一拍,以锣击节,唢呐伴奏。
程式表演之后,才念对子道白,吟唱词,每句之间打击乐各敲两拍跳戏以吟代唱,不论男女脚色,唱腔皆如吟诗诵词,仅有几种简单腔调生、旦、净、丑,均用本嗓,借抑扬顿挫区别喜怒哀乐;唱段或长或短,皆无复杂旋律,主要靠鲜明的舞蹈动作刻画人物形象,对白、唱词很少。
跳戏没有弦乐伴奏,主要用打击乐,设农村社火大鼓一面,大经锣两面,大铙钹一对,小鼓两至三面。文场乐仅有大唢呐一对,专为上场、踩场、下场伴奏。来源:合阳县人民政府网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虽有嘉肴是什么?虽有嘉肴是谁写的!
《虽有嘉肴》出处:礼记 诵读:康爸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
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是什么?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格式!
学史力行践初心,传承红色爱国情
- 屋面漏水维修方案是什么?钢构屋面漏水维修方案!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什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多少字!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公司简介模板是什么?建筑公司简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