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败(牙败种)怎么可以错过
舌诊、脉诊的脏腑部位分属,早已为临床诊断广泛应用,牙齿同脏腑的联繫,《内经》上明确指出的有胃、大肠二经,如“大肠手阳明之脉…
舌诊、脉诊的脏腑部位分属,早已为临床诊断广泛应用,牙齿同脏腑的联繫,《内经》上明确指出的有胃、大肠二经,如“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上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根据张颖清的《生物全息律》:“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牙齿亦为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亦应是人体成比例的缩小,因此,它不仅同胃、大肠有密不可分的关係,亦同人体其他脏腑密切相关。
如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别络“遍齿”,手少阳之筋“支者上曲牙”,足阳明经“循牙车”,手阳明、足太阳有“入?遍齿者”又齿为骨之馀,而肾主骨,故《杂病源流犀烛》曰:“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
”说明肾与齿关係密切《内经》不仅肯定了齿与肾气、精髓、手足阳明经脉等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的联繫,而且观察到了胃火牙痛、肾虚齿松齿脱等齿与脏腑在病理上的联繫温病学家叶天士更丰富发展了这一诊断方法,其《外感温热篇》第31条章虚穀按曰:牙齿“上半截润,胃津养之,下半截燥,由肾水不能上滋其根,而心火燔灼……”。
可见一颗牙齿,亦能粗略地反映出人体各脏腑的资讯齿痛按脏腑部位分属进行论治当首推《奇方类编》中的牙痛方,煅石膏八钱,荆芥一钱,防风一钱,丹皮一钱,生地黄二钱,青皮六分,生地黄五分;如上正四门牙痛,加黄连(炒)八钱,麦冬二钱;如下正四门牙痛,加知母一钱,黄柏(炒)一钱; 如上两边牙痛,加白芷八分,川芎一钱二分;如下两边牙痛,加白朮八分,白芍一钱二分;上左边牙痛,加羌活一钱,龙胆草一钱二分;下左边牙痛,加柴胡一钱,黑山栀仁一钱;上右边牙痛,加熟大黄一钱,枳壳(炒)一钱;下右边牙痛,加黄芩(炒)一钱,桔梗一钱。
服3剂而愈本方虽未明确指出齿诊的脏腑部位分属,但从其区分牙齿部位用药看,当为齿诊脏腑部位分属的雏形,为了确定其脏腑部位分属, ,对其用药从其归经上剖析如下1.上正四门牙痛,黄连入心、肝、胃、大肠经,麦冬入肺、心、胃经。
2.下正四门牙痛,知母入肺、胃、肾经,黄柏入肾、膀胱、大肠经3.上两边牙痛,白芷入肺、胃经,川芎入肝、胆、心包经4.下两边牙痛,白朮入脾、胃经,白芍入肝、脾经5.上左边牙痛,羌活入膀胱、肾经,龙胆草入肝、胆、胃经。
6.下左边牙痛,柴胡入心包、肝、三焦、胆经,栀子入心、肺、胃、三焦经7.上右边牙痛,大黄入脾、胃、肝、大肠、心经,枳壳入脾、胃、大肠经8.下右边牙痛,黄芩入肺、胆、胃、大肠经,桔梗入肺经同其他诊法如舌诊、脉诊一样,中医的整体观念在齿诊中亦应能得到充分体现,考虑到其上、下牙齿的对应。
有一定的内在联繫,我们把全部牙齿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通过其相应的上、下牙齿的用药比较便不难确定其牙齿所属脏腑,其用药比较如下所述比较1、2条由于第二条黄柏、知母同入肾经,下正四门牙属肾无疑,虽然第一条黄连、麦冬同入心、胃经,但参照舌诊的脏腑部位分属及脉诊的“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便可排除胃经而确定上正四门牙属心。
比较3、4条由于第四条白朮、白芍同入脾经,下两边牙齿属脾无疑,虽然第三条白芷、川芎无共同归经,但考虑到上、下互为表裡的关係,我们确定其上两边牙齿属胃,证据:白芷有祛风止痛之功,用于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齿痛,白芷用于治疗足阳明胃经齿痛与推论吻合,而且与上面提及的“足阳明,入上齿中”亦不谋而合。
比较5、6条第5条羌活、龙胆草无共同归经,虽然第6条柴胡、栀子同入三焦经,若确定下左边牙齿属三焦,与第五条不符,因第五条羌活、龙胆草不入心包经,因此,第5、6两条用药必定以其中一味为主总的看来,柴胡、龙胆草皆入肝胆经,上左边牙齿、下左边牙齿当分属肝、胆,由于髒为阴、腑为阳;下为阴、上为阳,我们确定上左边牙齿属胆、下左边牙齿属肝。
这个推论可以通过排除其他部位牙齿所属的脏腑得到确定,而且同第八条结合看,下左边牙齿属肝,下右边牙齿属肺,与《内经》的“左肝右肺”说亦相吻合比较7、8条第八条黄芩、桔梗同入肺经,下右边牙齿属肺无疑,虽然第七条大黄、枳壳同入脾、胃、大肠经,但由于上下互为表裡,因此排除脾、胃而确定上右边牙齿属大肠。
以上分析的结论和舌诊的舌尖属心肺、舌中间属脾胃、舌根属肾的脏腑部位分属基本一致,但是分属这些脏腑的牙齿具体是哪几颗尚不确切,方中的左边、右边以门牙为参照确定无疑,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现代解剖学对齿诊的脏腑定位予以明确。
现代解剖学将牙齿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各部位牙齿所属脏腑不同,参照前方的部位区分,相应地确定齿诊的脏腑部位分属为:上切牙属心,下切牙属肾;上尖牙及前磨牙属胃,下尖牙及前磨牙属脾;上左磨牙属胆,下左磨牙属肝;上右磨牙属大肠,下右磨牙属肺。
明确了齿诊的脏腑部位分属,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齿诊丰富了中医的诊断方法,齿痛时不必从舌诊、脉诊间接确定从何脏腑论治,从牙齿本身就可直接确定是何脏腑的病变其次,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寸口、舌体、牙齿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正如《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因此,如果脏腑病变有齿诊之症状时,同舌诊、脉诊合参,则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更为明确地确定对何脏腑进行论治齿牙经义《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邪客篇》曰∶天有列星,人有牙齿《五味论》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
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经脉篇》曰∶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寒热病篇》曰∶臂阳明有入 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
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 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杂病篇》曰∶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
恶清饮,取手阳明论证(共四条)齿牙之病有三证∶一曰火,二曰虫,三曰肾虚凡此三者,病治各有不同,辩得其真,自无难治之齿病矣凡火病者,必病在牙床肌肉间,或为肿痛,或为糜烂,或为臭秽脱落,或牙缝出血不止,是皆病在经络。
而上牙所属,足阳明也,止而不动下牙所属,手阳明也,嚼物则动而不休此之为病,必美酒浓味,膏粱甘腻过多,以致湿热蓄于肠胃,而上壅于经,乃有此证治宜戒浓味,清火邪为主虫痛者,其病不在经而在牙,亦由肥甘湿热,化生牙虫以致蚀损蛀空,牙败而痛。
治宜杀虫为主湿热胜者,亦宜兼清胃火肾虚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经而在脏盖齿为骨之所终,而骨则主于肾也故曰∶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至其为病,则凡齿脆不坚,或易于摇动,或疏豁,或突而不实凡不由虫、不由火而齿为病者,必肾气之不足。
此则或由先天之禀亏,或由后天之斫丧,皆能致之,是当以专补肾气为主齿有伤于外因者,或以击损,或以跌扑,或勉强咬嚼坚硬等物,久之无不损齿,此岂药之可疗,知者自当慎也种齿法∶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尽善之道。
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一二次,或日行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于小解时,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则肾气亦赖以摄,非但固精,亦能坚齿故余年逾古稀,而齿无一损,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金丹全书》云∶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秽尽去,齿自不坏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矣论治(共六条)
一、阳明热壅牙痛,宜清胃散、清胃饮之类主之若火之甚者,宜抽薪饮、太清饮之类主之,皆所以清其源也若肾阴本虚,胃火复盛,上实下虚,而为热渴肿痛者,玉女煎为最妙牙痛外敷之药,惟辛温可以散热,宜细辛煎、丁香散、姜黄散、赴筵散之类主之,然惟二辛煎、三香散为尤妙。
虫牙蛀空疼痛,宜《瑞竹堂方》韭子汤、巴豆丸、藜芦散,皆可择而用之牙缝出血不止,无非胃火所致,宜以前清胃等药主之亦有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六脉微细,全非实热火证牙缝之血,大出不能止,而手足厥冷者,速宜以镇阴煎主之。
若误用寒凉,必致不救肾虚牙齿不固,或摇动,或脆弱浮突者,虽宜以补肾为主,然亦当辩其寒热凡左归丸、六味丸,可壮肾中之阴;右归丸、八味丸,可补肾中之阳,须通加骨碎补丸服尤妙若齿牙浮动脱落,或牙缝出血,而口不臭,亦无痛者。
总属阴中之阳虚,宜安肾丸之类主之走马牙疳,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者,言其急也此盖热毒蕴蓄而然凡病此者,大为凶候初见此证,速宜内泻阳明之火,兼以绿豆饮常服之;外用冰白散、三仙散、麝矾散、北枣丹之类敷之。
丹溪法曰∶用干北枣烧存性,同枯白矾为末敷之,神效述古(共二条)《圣惠方》云∶热者怕冷水,宜用牙硝、姜黄、雄黄、荆芥等治之冷者怕热汤,宜用干姜、荜茇等治之不怕冷热乃风牙,以猪牙皂角、僵蚕、蜂房、草乌治之有孔者为虫牙,宜雄黄、锻石、砂糖等治之。
用药了,皆以温水漱之薛立斋曰∶齿痛,若因手足阳明经湿热,用东垣清胃散若因风寒入脑,脑痛齿亦痛,用羌活附子汤若因思虑伤脾,用归脾汤若因郁火所致,用越鞠丸若因酒面炙爆而发,用清胃散若因饮食伤脾,用六君子汤若因劳伤元气,用补中益气汤。
若因脾胃素弱,用六君子、当归、升麻若因肾经阴虚,用六味丸若因肾经阳虚,用八味丸若阴阳俱虚,用十补丸若脾肾虚寒,用安肾丸徐用诚先生云∶凡齿痛恶寒热等证,属足、手阳明经齿摇断脱,属足少阴经齿蚀肿痛出血,皆胃火所致也,亦有诸经错杂之邪与外因为患者。
附按《医统》云∶宋·汪丞相之宠,好食浓味一日,热大作,齿间壅出有肉,渐大胀满,口不能闭,水浆不入一医用生地黄汁一碗,牙皂角数挺,火上炙热,蘸汁令尽,为末,敷壅肉上,随即消缩,不日而愈针灸法足内踝二尖(治上牙痛,灸之)、足三里(治上齿痛,灸四十九壮)、手三间(治下齿痛,灸七壮)、列缺(灸七壮,永不发)、合谷(齿龋灸之)、内庭(下牙痛,针灸皆可)、阳谷(治上牙痛,在手外踝骨尖,左灸右,右灸左,十一壮,屡验神效)、太渊(治风牙)、肩 (七壮,随左右灸之)、耳垂下尽骨上穴(灸三壮,痛即止,如神)。
一法治一切牙痛∶以草量手中指,至掌后横纹止,将草折作四分,去三留一,于横纹后量臂中,随痛左右灸三壮,即愈经验法∶于耳前鬓发尖内有动脉处,随痛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壮,神效亦不必贴膏药如再发,再灸,即可断根齿牙论列方
清胃饮(寒五六) 清胃散(寒五四)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抽薪饮(新寒三) 冰玉散(新因四六、四七) 羌活附子汤(散五九) 太清饮(新寒十三) 三仙散(因一五四) 六君子汤(补五)绿豆饮(新寒十四) 藜芦散(因一五一) 瑞竹堂方(因一四九) 归脾汤(补三二)三香散(新因四九) 韭子汤(因一四八)麝矾散(因一五五) 六味丸(补百二十) 玉女煎(新寒十二) 丁香散(因一四二) 八味丸(补一二一) 镇阴煎(新热十三)姜黄散(因一六四) 左归丸(新补四) 细辛煎(因百四十) 赴筵散(因一四五) 右归丸(新补五) 二辛煎(新因四五) 越鞠丸(和一五四)十补丸(热一七三) 北枣丹(因一五二) 巴豆丸(因百五十) 安肾丸(因一三八)
论外备用方《良方》芦荟丸(寒一六八 疳虫)齿牙诸方(详因阵,一三五至一七四止)本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虽有嘉肴是什么?虽有嘉肴是谁写的!
《虽有嘉肴》出处:礼记 诵读:康爸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
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是什么?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格式!
学史力行践初心,传承红色爱国情
- 屋面漏水维修方案是什么?钢构屋面漏水维修方案!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什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多少字!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公司简介模板是什么?建筑公司简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