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朱熹的诗《春日》)学到了
这是唐诗宋词品鉴的第127篇诗词《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唐诗宋词品鉴的第127篇诗词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
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宋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卒谥“文”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注释解说:⑴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指晴日寻芳:游春,踏青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⑵光景:风光风景新:既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新,也是出郊游赏、耳目一新的新⑶等闲:轻易,寻常,随便东风面:借指春天。
东风,春风
全诗解释: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猜您喜欢=-=-=-=-《卜算子·咏梅》陆游《村居》高鼎《过故人庄》孟浩然《江雪》柳宗元
品鉴鉴赏: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
“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笔者小札:《春日》诗形象更加鲜明,情景更加生动,描写更加自然,读了但觉春光满眼,如身游其间,竟不知是在说理,则其构思运笔之妙,尤胜于《观书有感》。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虽有嘉肴是什么?虽有嘉肴是谁写的!
《虽有嘉肴》出处:礼记 诵读:康爸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
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是什么?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格式!
学史力行践初心,传承红色爱国情
- 屋面漏水维修方案是什么?钢构屋面漏水维修方案!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什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多少字!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公司简介模板是什么?建筑公司简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