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阳光路上(阳光路上歌曲原唱)万万没想到

同阳光一起上路的人 ——序吕斌《阳光路上》 史征波1所相同的是,每个人来在这个世界,都奔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所不相同的是,有人同风一起上路,有

阳光路上(阳光路上歌曲原唱)万万没想到

 

同阳光一起上路的人 ——序吕斌《阳光路上》 史征波1所相同的是,每个人来在这个世界,都奔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所不相同的是,有人同风一起上路,有人同雨一起上路,有人同雪一起上路,有人同月色一起上路,有人同沙尘一起上路。

问题的关键是,你的步伐快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了同谁一起上路因为同谁一起上路,决定了你在路的终点所要得到的人生答案《阳光路上》的作者吕斌,死心塌地地选择了同阳光一起上路,成为阳光路上一名执着而匆忙的行者。

他的《阳光路上》这本沉甸甸的作品足以说明,吕斌选择了同阳光一起上路,无疑是非常正确的2同阳光一起上路的吕斌,有着阳光一样的理想和信念,有着阳光一样的奋斗和追求,有着阳光一样的思想和感情,有着阳光一样的心态和胸怀,这位年已花甲的煤矿退休人员,身上充满了无限的熊熊燃烧的正能量。

无疑,这种正能量来自同吕斌一起上路的“阳光”的无限热能通读《阳光路上》,就会感到这种正能量会化作一股强劲的热流涌进读者的血管,同读者的脉搏节奏一起跳动,有一种汹涌澎湃的感觉组成吕斌“正能量”的元素极为丰富,而这些元素以各种 “情结”的浓烈和完美展现在读者面前,像一颗颗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一是“党恩情结”小时候就吃尽苦头的吕斌,目睹了六十年时代的发展变化,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福祉,他把所有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归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而对党是感恩戴德,忠诚不二“我终于分到一套宽敞明亮、框架结构经济适用房,是党的好政策和企业给我送来了一缕和煦的春风和阳光,照耀我继续前进,真正站起来,扬眉吐气过上了好日子。

”(吕斌《房子的变迁》)“点点滴滴的感动,使我感受到党的阳光和温暖不同时期所有关心、支持和鼎力相助过我的人,都是共产党员”(吕斌《风雨人生阳光路》)朴实、朴素、朴拙的吕斌成长于煤矿底层,他不是“吃奶骂娘”的忘恩负义之人,他不会说假话,他的话可谓肺腑之言,而且代表了广大底层矿工的共同心声,具有极为广泛的普遍意义。

吕斌还在《风雨人生阳光路》中作了铿锵有力的表态:“继续拿起笔,当党的喉舌和耳目,做企业和职工群众忠实的代言人”作为一个煤矿业余新闻工作者和业余文学作者,吕斌并没有口是心非地哗众取宠,他所发表的500余篇新闻、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和150万字的日记几乎都为“主旋律”作品,充分表明了坚定、坚韧、坚强的吕斌用他的思想、情感、心血和汗水始终不渝地践行了他的誓言。

已经退休了的吕斌,“去年,他省下自己家里买菜的钱,连同攒下的一点退休工资,带头提前交了一年的党费面对大家,他只硬气地说了句:‘发挥余热,回馈党恩’”(吕斌《半个文人》)这不是影视剧中伟岸的共产党员的台词,这是一个憨厚老实的“煤黑子”党员对崇高信仰的忠诚坚守。

仅凭这一点,我相信读者都会为吕斌点赞二是“矿山情结”吕斌的故乡给了吕斌的生命,而华亭的煤矿却给了吕斌的生存和生活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生存保证了生命,生活提升了生命,因而,在华亭矿山工作、生活了36年的吕斌对华亭矿山的热爱显得非常地深厚、丰富和永恒。

对于矿山,吕斌就像一位忠诚的“痴情汉”,虽然“小伙子变成了老少年”,但“真真切切地爱着‘她’”(吕斌《情系矿山》)伟大诗人艾青有过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换一个角度,这两句名诗可以告诉我们吕斌“矿山情结”的真谛。

当然,对于吕斌来说,这“土地”就是他魂牵梦绕、流连忘返、终生厮守的华亭矿山,但“泪水”并不是艾青的悲怆的泪水,而是吕斌感激的泪水、感恩的泪水,因为华亭的矿山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对于“矿山情结”的丰富内涵,吕斌在他的《情系矿山》中作了情深意切的诠释:“在我生命拔节的时候,矿山给我力量;在我认识自己、寻找自己位置的时候,矿山是我增添知识的土壤;在我苦闷、徘徊、迷茫、绝望的时候,矿山给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在我探讨人生真谛的时候,矿山是我生活的海洋。

”在吕斌“拔节→寻觅→徘徊→探讨”的人生四部曲中,博大的矿山一如博大的父母无不哺育着他、教导着他、指点着他和丰富着他,是矿山给了吕斌的“阳光”,是矿山孕育了吕斌19岁以后的生活命运,难怪吕斌对矿山的挚爱达到了高薄云天、深沉大海、入骨十分的境界。

本书中《我的矿山情结》《老矿》《矿山美》《美丽的矿山我的家》《煤海放歌》等篇章,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倾吐了作者的“矿山情结”,设身处地地去读,总会听到作者毫无修饰的肺腑之言三是“文字情结”通过自学取得大专学历的个人奋斗主义者————吕斌,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因而他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文字爱得发疯,爱得发狂,爱得发痴。

因为喜爱文字,他勒紧裤带甚至给妻子不买药也要买书读;因为喜爱文字,他“平时有个业余爱好,总喜欢爬格子,写点新闻通讯和散文之类”(吕斌《我教儿子写作文》)作者同文字的“恋情”,在本书中好多篇章里都有淋漓尽致的流露。

文字就像忠诚的家犬,即使你再贫穷,它也不会改门易主,只要你爱它,它就永远不会背叛,而是时时刻刻在等着回报于你文字,成就了吕斌的人生价值,成就了吕斌的家庭幸福,成就了吕斌的孩子前途文字,给吕斌的人生插上了五彩斑斓的翅膀,让他的生命价值在此起彼伏的矿山上飞翔:“一直在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还多次登过领奖台。

”(吕斌《半个文人》)当矿山的资源越来越空的时候,吕斌的著述却越来越多文字无法填补矿山采空区,却一台又一台地铺垫了吕斌人生价值的高度无疑,吕斌的“文字情结”又是正确无比的值得一提的是,深爱文字的吕斌,能坚持写150万字的日记,有时对一篇作品改上10遍,这种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是非常值得发扬光大的。

3同阳光一起上路的吕斌,心底就像河床上的板石一样坦诚,心胸犹如东北平原一样广阔,心境恰似青藏高原一样高清,而心意一如玉米的单纯和率真他一路走来,心明眼亮,阳光一样的目光总是凝视于真,注目于善,聚焦于美于是,在本书中就有了不少的“阳光”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同样充满了正能量,闪烁着真善美的精神风采和人性光芒。

在吕斌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如此地让人铭心刻骨:“目不识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已古稀满头白发,宛如白雪骨瘦如柴的母亲,体重只有四十四公斤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人生无数艰难的岁月,手像核桃皮一样”(吕斌《母亲的微笑》)显然,这位饱经沧桑的母亲,已经不仅仅属于吕斌自己,而属于普天之下所有的农民子女,因为这位母亲成为广大农民母亲的缩影,是无数农民母亲的“代言人”。

是什么让母亲如此沧桑呢?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母亲剥树皮,挖菜根,喝糠糊糊,没有奶水”“母亲喂鸡喂猪,纺线织布,推着独轮车给生产队里送粪,和男人一样挣工分养家糊口,干重体力劳动收工回来,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还要做饭。

没有风箱,用笤帚扇,用嘴吹”(吕斌《母亲的微笑》)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最真、最善、最美的心以及最坚韧不拔的毅力撑起一个家庭,撑起她的孩子们的命运和前途我相信有类似经历的读者,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会同作者发生强烈的共鸣,会禁不住潸然泪下,而且会从内心深处对这位母亲肃然起敬。

在《父亲的果园》里,吕斌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位依靠精明能干、凭借勤劳吃苦而致富的“爱树如命”的“父亲”的形象有这样的父亲,还怕天塌下来吗?父亲爱栽树,“庭院有枣、柿子、梨麦子黄了,杏子熟房前屋后,核桃、苹果树、松树、柏树;山上自留地里,刺槐、椿树;地头路边,桐树、白杨树……”“后来随着政策稳定,父亲吃了‘定心丸’,把重大战役从山上转到川里,不但种地,而且还腾出一部分地专门栽树种果园,先后到陕西乾县、礼泉取经归来,把梨树和苹果树换掉,嫁接成砀山酥梨和红富士苹果。

”(吕斌《父亲的果园》)真是一个树的王国!父亲为建造这个王国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而这其中,又饱含着父亲多少胆识和智慧!父亲所营造的长满希望、充满绿色、挂满果实的田园生活,读者又何尝不是梦寐以求呢?父亲善育树,“总是根据不同的季节施肥、浇水、剪枝、疏花、疏果、喷洒农药、套袋、刷石灰、防治病虫害。

”“父亲爱树如同爱护自己的生命,就像经管娃娃一样精心,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吕斌《父亲的果园》)读这些文字,我们不禁会为这样伟岸的父亲啧啧称赞父亲爱树之情,可谓真矣;父亲育树之举,可谓善矣;父亲种树之梦,可谓美矣!在吕斌的笔下,不仅有一字不识、但对孙子疼爱有加的“奶奶”的形象,而且还有“一生俭朴成典范、半生勤劳传佳话”(吕斌《望云思亲》)的“丈母娘”的形象;不仅有宁可自己过苦日子,也要支持丈夫买书写文章的“妻子”的形象,而且还有在作者患病期间“洗衣、打饭、喂药、关心、体贴、精心呵护”的“初恋情人”的形象;不仅有进过中南海、坐在人民大会堂的“矿山女人”的形象,而且还有忠于职守、善于管理、敢于毛遂自荐的“三班长”的形象;不仅有瓦斯检查员的形象,而且还有“三铁”安检员的形象……尽管形象不同,但有一点是极其相同的,那就是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都放射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芒。

同阳光一起上路的吕斌,并非视觉上的色盲,不是他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阴暗角落”,而是他认为那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他把思想的目光、写作的笔尖更多地伸向“主流人物”的内心,发掘真善美的价值,表达真善美的意义,让读者从中获得更多的真善美的正能量。

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来说,《阳光路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吕斌可谓一个高手,他会调用多种手法,寥寥数语,就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他在《一家人》里刻画了一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银行里就存着一万元的“吝啬鬼”“麻迷”的女人,入木七分的几处细节描写,让这位“吝啬鬼”女“麻迷”的形象就如同石雕一般呈现在读者面前。

尤其是“她利用刮前额故意伸了两个指头,暗示叫丈夫只借200元”(吕斌《一家人》)的细节描写,几乎到了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步这种极度深刻的观察、极端到位的表现力,正是我们所要借鉴学习的4话说到此,我想对亲爱的读者真诚地说明一下,同阳光一起上路的吕斌并非中文科班出身,也并非文学专业作家,他仅仅是一名“矿工”,一名业余文学作者,因而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苛求吕斌在文辞、章法上的尽善尽美。

只要我们从“文以载道”的方向上来读《阳光路上》,我们定会受益匪浅,因为我们不仅会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更会从本书的作者吕斌身上看到阳光,拥有阳光正如吕斌自己所说:“人只有走正道才能走得最远”(吕斌《家长学校要靠自己学》)我热切期盼走在“正道”且同阳光一起上路的吕斌能够在文学创作上不但走得更远,而且走得更高。

花甲之后,若能宝刀不老,再创佳作,当不负众望我和大家一样期盼着吕斌能够进入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是为序 2018年8月15日 于华亭县教育局南楼三楼半间屋 (初载《阳光路上》,团结出版社,2018年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