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600字高中生)这都可以?
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是我始终坚持的课堂教学观。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快乐的、活泼的。我将其称
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是我始终坚持的课堂教学观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快乐的、活泼的我将其称为语文课的“乐”“活”境界这个“活”是活泼、活跃的意思,也就是语文课要在活泼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思维的活跃、思想的活跃,实现外在活泼与内在活跃的有机统一。
。
一、设问激趣,明确任务师:昨天大家对《装在套子里的人》做了初步阅读,梳理了基本内容,对别里科夫的形象进行了分析概括,对小说主题进行了初步归纳对这篇小说的解读是不是到此就可以结束了呢?生:(齐声)不是师:你们的回答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
谁能说说接下来还应该怎么读这篇小说?生1:做题,做质量检测,看我们学习是否有漏洞生2:写一篇读后感,把读写结合起来生3:我们提问题,您给我们解答(生笑)师:你倒很聪明提问题可以,但不是由我来回答,我又不全知全能,万一有同学故意刁难我,我答不上来怎么办?。
生4:您真谦虚师:大家共同解决吧其实有些同学昨天下课和我闲聊的时候已经提出了一些问题,有的还挺有水平我先展示给大家,如果哪个同学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我要给奖励的生4:什么奖励?还是一本书吗?师:暂且保密如果还有哪个同学突然发现了其他的问题,请提出来,或者写在纸条上,悄悄地塞给我。
二、问题探究,深入文本PPT出示问题1:小说开头写别里科夫的衣着、用具、生活习惯,有什么用?师:这个问题好像昨天课上涉及到了,谁能再具体解答一下?生5:主要是表现别里科夫想与世隔绝,逃避现实生6:他有怪癖。
我觉得他的生理或心理上都有问题师:能详细说说吗?生6:您想啊,身体正常的人,谁会“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谁会每天都“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如果心理正常的人,谁会把小刀、雨伞、表、笔都装进套子里?
师:你说得有道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真有这么一个如此衣着、如此习惯的人,应该像你分析的那样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极少极少的,而且这些特点不可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契诃夫为什么要这样写?生6:明白了,集中笔墨,用夸张的手法,用漫画式的手法,有很强烈的戏剧效果。
师:准确地说,是幽默与讽刺的效果生6:这样,这个人从外形,到心理,到思想,就完全统一起来了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师:对夸张、漫画手法是契诃夫小说塑造人物常用的技法《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言行就很漫画化。
大家找一找,文中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用这种技法的?生7:说他的卧室小,像一只箱子师8: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怕小偷溜进来生1:“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生笑)师:你刚才的表演有些夸张了别里科夫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表情和语气?生9:一本正经,义正词严,痛心疾首师:连用了三个成语别里科夫的论调在别人眼中可能是荒谬的,是可笑的,但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是正人君子,他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着很严肃很神圣的事业。
你能再表演一次吗?生1:“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师:有点意思了演员演坏人的时候,不能真的当成坏人演。
生10:老师,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怎么就不成体统了?生1:别里科夫保守、落后,不接受新生事物生10:谁是新生事物?生1:自行车师:当时的自行车可是时髦的东西,不像今天,满大街都是别里科夫的言行很夸张,很漫画,但在他自己看来,自己很正人君子。
荒诞的言行,与人物的郑重其事,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其实,撇开其他不谈,只看别里科夫的衣着与某些习惯,类似的描写如果放在别的作品里,放在其他人物身上,其所起到的作用可能会大异其趣生11:不明白师:举个例子。
比如写一位带病坚持工作、认真工作的教师夏天要穿着长袖衣服,把扣子系得严严的,眼睛怕光只好带着墨镜,但是到了讲台上就精神焕发那么,这样的细节描写会有怎样的效果呢?生11:更能衬托这位老师的可敬师:对喽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看第二个问题——PPT出示问题2:全城的人都“怕”别里科夫,这可能吗?既然这样,他怎么还那么“怕”别人的议论?师: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也涉及到了一点谁能具体说说?生12:全城的人不是怕他,而是怕他告密他们怕的是官府。
生13:别里科夫这个人很可憎,他动不动就说“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这是对学校的教师;对其他人呢?可以推想,只要谁有别里科夫所认为的不符合政府法令的行为了,只要被别里科夫发现了,他是一定要举报的。
师:有什么根据吗?生13:“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
师:他是在思想上自觉向反动政府看齐但有一点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天生就是个有“告密癖”的人吗?生10:他怕出什么乱子,他的口头禅就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师:出乱子与他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吗?生14:他安于表面上平静的生活,宁可生活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过着死气沉沉的日子也不想出点乱子。
出了乱子,会干扰他平静的生活(生鼓掌)师:你的支持者好像还不少这些“乱子”包括哪些事?生14:开餐馆,有人办报纸、聚会,年青人穿衬衫,骑自行车等等生15:还有中学生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师: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事,别里科夫好像有幻想症。
他告密的目的是什么?请大家从他的表白中去找生16:“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可能是怕别人误解他自己师:误解他什么?生16:怕别人以为他也和柯瓦连科是一类人,是不安分分子师:这样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生16:被校长、被官府列入黑名单,危及到他个人的名誉、安危师:小说中有一处心理描写对他的这种心理揭示得很直接生17:“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
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师:他是出于自保的目的告密的自保本无错,但以检举他人、损害他人为代价,这就是人性有问题了刚才有同学说别里可夫可憎,我想主要应该指这方面生18:那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是应该加上批判人性的卑劣呢?。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好别里科夫一类人的出现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现实环境的恶劣,反动政府实行高压统治,这是外因;二是这种环境让有些人身上人性卑劣的一面无限膨胀与放大,从而成为可憎可恶的败类面对邪恶与黑暗,敢于抗争,彰显着人性的伟大;面对邪恶与黑暗,保持沉默,屈从顺服,表现了人性的软弱;面对邪恶与黑暗,先是屈从,继而成为协从者,这是人性的扭曲与堕落。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说的就是后一种情况生:什么征?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板书),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查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生19: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就是,华连卡那么活泼漂亮的女孩儿,又是五等文官的女儿,还有田产,她怎么会对别里科夫这个怪物产生好感,而且“待他诚恳而亲热”。
是不是吃错药了?还是像某个小品中演的:“小妹呀,你缺少父爱吗”?(生笑)师:这个问题有点儿意思哪个同学能说说看法?生20: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尤其校长太太尽力撮合师:也就是说,要给校长太太的面子。
(生笑)生20:不是关键是她心理上要对别里科夫有好感师:应该是双方互有好感,最起码一方有好感,另一方没有恶感,这时的怂恿才可能起作用生20:不应该,没理由啊(生笑)师:大家看第9页的课下注释2小说原文有9000多字,课文只有4000多字,删掉了多一半的文字。
生20:您的意思是说,华连卡对别里科夫有好感的理由被删掉了师:大家课下可以看看全文华连卡刚到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在校长举行的宴会上,她连唱了几首歌,别里科夫称赞她语言动听,就像古希腊语言有了这样的初次接触,加上她对别里科夫了解得还不多,这时别人的怂恿也就产生了作用。
找一个成熟的男人做依靠,也不错嘛(生笑)生21:别里科夫喜欢华连卡吗?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依据?生21:有文章最后写别里科夫从桌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也就是别里科夫曾经把华连卡的照片摆在桌子上,为的是天天能看到。
这说明他还是喜欢华连卡的师:你怎么看别里科夫的喜欢?生2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个男人,心里有对家庭与婚姻的渴望,这是正常的要求(生鼓掌)师:我也要给你鼓掌大师就是大师,契诃夫没有把别里科夫符号化实际上,小说原文还有很多地方写到别里科夫对华连卡的“情意”,比如他与故事的讲述者布尔金甚至谈到了对婚姻的憧憬。
生21:他好像对此事也有些担心师:对担心什么呢?生21:应该是这事会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影响师:他把“利”与“不利”看得太重了,这是他人生的第一要著结婚,我所欲也;但是,若因此对自己有不利影响,那么,我就一辈子单身吧。
(生笑)生22:别里科夫也有些可怜啊师:本来应该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康的精神世界,有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些好像都与他没关系了有人用可笑、可憎、可怜形容别里科夫,我认为还是抓住了要害的另外,需要补充一点,就是校长太太和其他同事,怂恿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其动机是什么呢?。
生10:不知道,书上没有说师:能推测一下吗?生23:我想实在是太无聊了,找找乐子你想啊,把这两个人撮合到一起,这反差,这混搭,那该多有趣(生笑)师:恭喜你,答对了有同学问我,装在套子里的人只有别里科夫一个人吗?刚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小儿科的,听了你刚才的话,我忽然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些水平的。
前后左右交流一下:套中人都有谁?生24:您刚才说,面对邪恶有三种情况,保持沉默,苟且偷生,这样的生活其实也是套子式生活那些太太们,还有布尔金等教师,其实是安于现状的,就像鲁迅所说暂时做稳了奴隶,而且乐在其中。
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无聊之极,所以一旦发现能够填充他们空虚心灵的活动,就会开足马力投身其中,尽力撮合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就是具体表现(生鼓掌)师:结婚事件是这篇小说的核心事件,在这个事件中,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除了柯瓦连科姐弟,其他人好像都没能挣脱套子的束缚作者借伊凡之口说:“我们住在城里缺乏空气、十分拥挤的地方,我们写些无聊的文章,我们玩纸牌……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至于在搬弄是非的人、懒汉、没事可做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生涯,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就是套子?”
生10:画漫画的人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吗?师:你说呢?生10: 应该是吧别里科夫的确令人讨厌,但以这种方式来捉弄他讽刺他,似乎有些过分了师:别里科夫有恋爱、结婚的权利,不能因为他的可憎就连他的基本权利也给剥夺了。
可以想象画漫画的人画画时的兴奋与满足生25:小说最后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说得很清楚,装在套子里的人很多,别里科夫可以说后继有人三、总结归纳,点睛升华。
师:别里科夫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个极端个例只要产生套子性格的土壤存在,这种人就永远不会绝种所以,只有变革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谁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契诃夫也让读者看到了希望,就是柯瓦连科姐弟,尽管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扭转整个学校与城市的局面。
刚才说过,大家在初中学过《变色龙》,里面也有很多人性扭曲及畸形的形象批判人性的丑陋,呼唤美好的人性是契诃夫小说的共性主题他认为“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人身上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面孔、衣服、心灵和思想都应该是美好的”。
有时间的话,大家读一读契诃夫的其他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恐惧》《第六病室》等,我想会对这一共性的主题有深入的体会的这样,我们就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让美好的人性成为我们言行永恒的底色与符号
研 讨几个年轻教师听课后,和我交流了他们的看法没有其他人,对话(准确地说是“问答”)是在完全自然、放松的气氛中进行的,没有客套,有的只是真诚,实话实说问:听您的课,我最大的感受是,您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有些解读,好像跟教师用书上的说法不完全一样。
比如,您对别里科夫的“怕”,您对别里科夫结婚事件的分析,没有简单化地照搬教师用书上的观点您在备课的时候,看教师用书吗?答:当然得看教师备课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参考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除了教师用书,我还要看其他的一些材料,我手头有一本契诃夫传,一本契诃夫研究,另外,我还从网上检索出多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关的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资料,看得挺杂的。
当然,不是现在看的,从十几年前我就这样做了,积累需要时间,是个慢功夫,不能搞突击问:您对这些材料怎么处理?答:多读,多参考是必须的,但不是机械照搬,更不能生吞活剥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放开眼光,自己来拿”,要学会辨别、筛选,尤其要学会整合,最终是要形成自己的看法。
现在说起来比较容易,最初我就是照搬照抄,我第一次教《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在背教参,比如别里科夫是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卫道者,就是把这些标签贴在别里科夫身上,至于他为什么会这样,也只是重复教参上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之类,很少从别里科夫自身去分析。
也就是很少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自己这样简单化处理,当然也就不可能引导学生作具体分析,学生的任务就是听,就是记问:那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醒”的呢?答:“觉醒”这个词用得好我很庆幸我能在我还算年轻的时候“觉醒”了。
“觉醒”是被动的,是被学生给“逼”的我到了一中后,学生课上课下经常会提一些很有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当时在我的眼里简直就是刁钻之极,很多我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比如今天课上提到的华连卡怎么会对别里科夫有好感这个问题,当时我的回答就是,校长太太的面子谁敢不给。
(笑)因为我当时就没有读过完整的、没有删节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来读了全文,通过追问与思考,通过读其他关于契诃夫的研究文章,我才对这个问题有了较为深刻,也较为独到的见解这个初看有些无理取闹的问题,其实是解读小说主题的另一窗口。
也可以这样说,我的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是在学生的推动下获得的这也可以叫做“教学相长”吧问:您课上的那些问题真的都是学生提出来的吗?还是您有意假托学生的口气,“忽悠”学生呢?答:绝对是学生提出来的要了解学生,尤其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质疑的时间,“解惑”毕竟是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上课时还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吗?那样的课堂就成了做游戏,是走过场,当然也就是无效的学生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教师怎么获得?一般我有这么几个途径:一是自己读,尤其是一篇自己以前没怎么读过的课文,一定要自己先读,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先行进入文本,看看自己能读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疑惑,然后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较经典的课文,我常常想,自己上学时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再有就是和学生闲聊,看他们有什么问题最主要的途径,是课上给学生研读的时间,让他们把问题以纸条形式上交我从中提取我认为很重要的几个问题,其中有的问题可以合并,对这些问题加以编排,这样教学设计的框架也就出来了。
我每次都跟学生强调,一定要经过思考后才提出问题,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一般我会予以表扬和鼓励问:是奖励一本书吗?答:对我对学生说,谁能够把老师问倒,让老师答不上来,就予以奖励;谁能够对这些问题作出较好的回答,即便是通过讨论,合作解决的,也予以奖励。
问:您这些年得发出多少本书!把学生调动起来了,课上才会高潮迭起,而不是死气沉沉您被学生问倒过吗?答:当然问倒过几年前教《逍遥游》的时候,有个学生问:宋荣子那么高的境界,庄子仍然认为他“犹有未树”,他在哪些方面的表现还达不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一下子把我问住了。
问:您怎么处理呢?老师被学生问住可不太光彩啊?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如果总被学生问住,学生就不信服我们了答:老师也不是神仙,不可能全知全能坦然承认,总比瞎说、胡说、说错了要好得多不过要讲究点儿策略我一般这样处理:。
表扬这个同学善于思考,能提出这么有质量的问题,把老师都难住了;然后说,课下咱们大家查资料,认真思考,看谁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这样一来,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实际上,你承认答不上来,学生倒不一定认为你真答不上来,可能会认为这是你的一种策略。
问:真是太狡猾了!《逍遥游》的那个问题您给解决了吗?这个问题我也没想过答: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查了很多资料,买了五本有关庄子研究的书,像陈引驰的《庄子精读》、张松辉的《庄子疑义考辨》,加上我的思考梳理,最后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
不要怕学生提问题,这是对教师最大的推动和促进,我的很多文章都是被学生“问”出来的问:您今天这几个问题是预先设计好的吗?您课上说有学生问装在套子里的人只有别里科夫,是临时想出来的吗?答:你这个问题也很刁钻。
教师备课要做好充分准备,对文本的处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估计,以及教学程序的设计,包括课上学生回答、发言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有充分的预设,尤其要想出应对的策略,有时可能还不止一种策略你们年轻教师在这方面的功课更要做足,积累得多了,课才能上得越来越自如。
问:有点答非所问我发现上课时,很多问题您开始并不给解答,而是踢回给学生,比如学生问别里科夫喜欢华连卡吗,您却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您为什么不直接回答?答:你怎么看?(笑)教学,就是教学生学;阅读课,就是教师教学生阅读的过程。
让学生提问,其实不是让他们泛泛地问,要告诉学生怎样提问;同样,解决问题,不是把答案一股脑地给学生,而是教学生怎样去找答案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能越俎代庖其实,立足文本,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依据,进行整合、归纳、分析,很多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是我始终坚持的课堂教学观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快乐的、活泼的我将其称为语文课的“乐”“活”境界强调一下,这个“活”是活泼、活跃的意思,也就是语文课要在活泼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思维的活跃、思想的活跃,实现外在活泼与内在活跃的有机统一。
问:所以您总是让学生读书,从书中找相关的证据可是,教师不能只是穿针引线啊,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的什么时候讲?答:这节课上我讲了几次教师讲什么,什么时候讲,我觉得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学生们争执不下,而又有是非对错之分的,需要教师裁度,这时候教师必须明确意见;二是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教师要做补充,或是对某个问题允许见仁见智,教师要发表一家之言;第三就是有些问题学生暂时理解上有难度,或是学生囿于自己的视野认识不到,教师应该予以阐释或拓展,像这节课结束时关于契诃夫小说的共性主题的补充就属这种情况。
问:问您一个比较功利的问题,就是您怎么处理课堂教学的个性追求与考试分数的关系?答:不如这样问,我这样教学生考试怎么办?(笑)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考试命题有时比较机械,答案比较僵化,分数毕竟是个硬指标。
黄厚江老师说过,搞教学改革前提是分数不能低了所以,一般第一课时我会把教师用书上的一些标准答案给学生,并告诉他们,考试时就这样答刊发于2019年11期《语文教学通讯》“名师课堂” 李玉山,语文教师,曾获天津市第四届“双优课”一等奖。
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天津师大学报》《天津教育》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120多篇,另有学习指导文章200余篇、散文随笔近400篇发表,总计130余万字主编、参编学辅读物52
本,有语文教学手记《灵性的守望》、散文随笔集《静夜行吟》、高中写作训练专著《满分作文就要这样写》出版天津市中语会学术委员,天津市写作学会理事,天津市杂文学会会员 e-mail: liyushan473@sohu.com。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虽有嘉肴是什么?虽有嘉肴是谁写的!
《虽有嘉肴》出处:礼记 诵读:康爸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
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是什么?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格式!
学史力行践初心,传承红色爱国情
- 屋面漏水维修方案是什么?钢构屋面漏水维修方案!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什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多少字!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公司简介模板是什么?建筑公司简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