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是什么?记承天寺夜游翻译3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是什么?记承天寺夜游翻译3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7)者:……的人(8)遂:于是,就(9)至:到(10)寻:寻找(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12)寝:睡,卧(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创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鉴赏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

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第三层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语句赏析“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相关试题相关试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 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   欲界之仙都B.藻、荇交横 五色交辉C.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飞来山上千寻塔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答【1】B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欲:想要/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

B.交:交错,相交/交错,相交;C.与:和/欣赏,领悟;D.寻:寻找/古代的长度单位,一般八尺为一寻;故选B【2】(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水草交错其中(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解答本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 从“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知,表现了赏月的欣喜;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有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表现了漫步的悠闲;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可知,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据此概括作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