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素书是什么?素书讲的是什么!

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家族五世相韩,到了他这一代韩国别秦始皇所灭。张良遍散家财,谋划刺秦,在山东寻得一力士,博浪沙一击,误中副车。

素书是什么?素书讲的是什么!

 

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家族五世相韩,到了他这一代韩国别秦始皇所灭张良遍散家财,谋划刺秦,在山东寻得一力士,博浪沙一击,误中副车刺秦失败后,张良逃亡下邳话说有一天张良在河边三步,桥上坐着一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

张良走过去的时候,故意把鞋掉在张良跟前,说:“小子,捡下鞋!”张良想要揍他,但看着他年迈,强忍着把鞋子捡起来老汉又说:“给我穿上”张良遇上跪着帮老汉穿鞋,老汉把脚伸过来,笑呵呵的穿鞋走了,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的早上,我们在此再会。

”五日到了,张良前往,老汉已经在等他了,说:“你年纪轻轻的,还让我老人家等你,太不像话了,再过五天,同一时间再会”又过五日,鸡鸣时张良就去,老汉还是比他早,很生气的说:“怎么又让我等你?再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半夜时张良前往,等了一会,老汉也来了,高兴的说:“这才像话嘛!我有一本书,你要是读了的话,可以成为帝王师,再过十年,将会与兵起事,过十三年之后,你与我在济北重遇,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

天亮后,张良翻开书卷一看,乃是《素书》认真研读此书,后来果真作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宋代张商英在《素书序》中说:张良并没有把这本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那么千古奇书《素书》到底讲了写什么?《素书》分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四曰本德宗道,五曰遵义,六曰安礼原始篇讲:为人处世有五件大事,缺一不可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这说的是“道”。

人有所得,万物各得其所,这说的是“德”人有帮助他人之心,辅万物生发之心,以助其生成,这说的是“仁”按照合理的道理,赏善罚恶,立功立事,说的是“义”人与人之间彼此遵循仪礼,朝晚履行,这说的是“礼”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正道篇讲:把贤人君子分成三等: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品德能让四方信服,诚信可靠能让不同意见统一,公正合宜能够得到大家拥戴,才学可以通鉴古今,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

这种人是人中之俊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决断嫌疑,诚信可以恪守约定,廉洁可以公正分财货这种人是人中之豪恪尽职守不荒废事务,恪守公正而不变通,受到嫌疑还能义无反顾,利益当前而不以不正当的手段而取得。

这种人是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篇:主要讲个人的修养,一共一十八条劝勉,在阐述道家思想的时候,也体现出儒家、法家、墨家的核心价值观,另篇详细拆解,现附原文如下: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本德宗道篇:还是在说个人的修养问题,在坚定志向之后,要笃实力行做事要深谋远虑,能安于忍辱,或许黄石公让张良给他穿鞋,考验的正是这一项,另篇详细拆解,现附原文如下:夫志心笃行之术。

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篇:是要遵从"人之所宜,赏善罚恶",实际上是御下之术不能被属下蒙蔽迷惑,不能随便发火而损失威严,不能当众侮辱人,不能因私废公,不能亲谗佞远忠贤在用人问题上,不能用而不任,也不能任而不信在功过问题上,不能吝啬奖赏,也不能过于计较,更不能赏罚不公。

在决策上,要仁字当先,计谋要严格保密安礼篇:是要”以成人伦之序“,实际上是安邦治国之术国家的祸福都在积累当中,饥饿是因为农民得不到尊重,寒冷是因为纺织工人消极怠工,问题都出现在政策上面如果作为君主没有不变的操守,那么下属都多疑心。

得人之时候,国家自然安稳,贤士归来,国家才能壮大国家的混乱是从贤人隐居开始的,所以要重视人才,厚待贤才在国民关系是要正确认识,国家和人民的依存关系,如果百姓的生活都和困难了,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不能导致民怨,亡国之君的事情不能做。

一切的道理并不是因为有神圣,而是自然所归,有道则吉,无道则凶修正自己才能教化他人,对自己宽松要求他人严格会导致叛逆理身、理家、理国都有其各自的道理,顺着道理去做就容易做到,逆着道理形式就难以做到,难以施行就会发生混乱。

数之所得,不能违背

​《素书》从道学角度探讨为人处世,建功立业需要遵从的道理,从个人功业到家国天下,无不遵循道之理,贤人君子要看清时事,明晰成败盛衰,通达取舍如果时机出现,可凭借此书所教,位极人臣成绝代之功如果生不逢时,也可凭此理身,修养道德。

从总的方面来说是“道、德、仁、义、礼”,从分的方面来讲是具体的事物,从正己修身,到接物待人,选贤任能治国理政无不涉及《素书》是道学思想下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涉及到了协调人事物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如何维持正常人事物关系促进发展等问题。

在充分肯定客观因素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人这种重要因素本篇仅作阅读引导,不做详细解读,容后更新关于秘戒:张商英在《素书》序中写道:“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盗发子房(张良字)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此秘戒多与“圯桥授书”典故相映衬,一般认为张良正式守此秘戒,才情愿埋于黄土不传世人。

但从原书内容来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作者并不相信谶纬之论,凡是皆从自然,哪里会有“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的谶语?由今看来,多为鄙诞此说当为宋人杜撰,且原本之中,皆从道理,讲原则,论定数,并无实际操作之法术,不贤之人得之也可用以治身,未有邪念可以用正理者,或许古人都喜欢给更古的书填一些神秘主义色彩罢了!今日读来,可做为人处世,职场关系之审视原则,书中多有格言警句,亦可为一言开悟修身正己。

劝善戒恶之书无人不可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