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游褒禅山记是什么?游褒禅山记的人生哲理!

1、学习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的写作手法。\x0a2、理解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的哲理之美。

游褒禅山记是什么?游褒禅山记的人生哲理!

 

《游褒禅山记——悟哲理之美》            教  学  设  计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2 SUMMER

安阳市新一中学          刘     丹

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的写作手法。2.理解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的哲理之美。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的写作手法。2.理解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的思想,体悟哲理之美。

教学过程01    导    语  无限风光请同学们欣赏这些美景(图片)祖国福地千里,有数不尽的大江大河,有看不完的美好风光!人们往往在醉心山水之时,还能体悟人生的哲理今天,我们就循着王安石的足迹,一起去游览“褒禅山”。

褒禅山

02      整体感知,赏结构之美      文章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所得       文章中哪些段落记所游?哪些部分写所得?。

 明确:        课文的1-2段写所游,3-4自然段记所得       “于是余有叹焉”,用一个过渡句,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感慨这一部分并且以古喻今,强调古人对生活的所得都源于深思和坚持不懈一篇文章,抓住过渡句,就把握了文章的结构。

03    合作探究,悟哲理之美

探究(一)请一位同学读第三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心得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明确:“志”“力”“物”追问1:这三者当中,“志”是最根本的,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为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原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以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追问2:文章中除了强调“志”的重要性外,也讲到“力”和“物”是辅助条件,作者是怎么来阐述的呢?请找出文中原句       明确:“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结01      这一部分即是文章的重点,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志”为中心,说明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最后又落脚“志”强调“志”这个主观主因素,要有矢志不渝的决心;又强调了“力”和“物”这两个客观条件。

作者意在说明:做任何事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对毅力的锻炼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且是人们很涉足的地方但是只在“夷以近”的地方徘徊、畏缩不前,是不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因此,在认识到客观条件许可情况下,首先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才能够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

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我们要发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收获和可喜的成就 游褒禅山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小组讨论并回答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二)第三自然段阐述的是“志”、“力”“物”三者是“可以无悔”的必要条件,那作者还有其他的什么心得呢?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知道?为什么?明确:(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重点字词:此所以:这(就是)……的缘故学者:治学之人 慎取:谨慎地采取译文: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2)由“仆碑”联想到“古书”重点字词: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悲:感叹。

谬:使动,弄错,使……错。名: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胜:尽。译文: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说明白的,哪能说的完呢?

小结02       作者从路旁倒着的“其文漫灭”的碑石而产生联想,感慨“古书之不存”,使后世以讹传讹,不明真相因此勉励读书人要“深思”、“慎取”从第二部分的说理中,使我们进一步领会到,要想做到“深思”,必须要“有志”,否则“深思”则不可能,更谈不到“慎取”,仍然会“谬其传”。

       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理解作者的哲思,体会哲理之美。

04    自主探究,领略自然之美       “实践出真知”。作者这样的心得体会,是亲身游历之后所得。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游览一番吧。游褒禅山

1. 作者游历了褒禅山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按照游览的顺序从以下图片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幻灯展示)

明确:答案是A游览顺序:慧空禅院——仆碑——华山洞——前洞——后洞

2. 请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依据所列感悟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语句明确:(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能至也。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小结03       这就是文章的“因事说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的写作手法       作者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对记游过程进行了描述。

对山中景物并不是平列记叙,而是重点写游华山洞的情景在游华山洞时,作者对洞内所见情景也只作了简略地记叙,而详写了自己游洞的感受正是由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就容易使读者把握中心,并受到一定的教益语言凝炼,语意深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同时为下文所发议论埋下伏笔      游山玩水有伴才不寂寞,有伴才能更好的分享。作者以补记的形式,在文章第五段交代了同游者。

05     拓展训练

      半途而返的游览却成就了流芳千古的美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和本文当中的议论的“志”“力”“物”三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       提示:这三种境界可以看做奋斗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要排除干扰,不受迷惑,看清奋斗的方向,立志下决心:第二阶段是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第三个阶段是指经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豁然开朗,领悟贯通,自然功到事成NEW///

06     总结全文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二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通过游山旨在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本文的结构谨严,过渡自然,叙述与议论紧密联系,行文前后呼应,详略得当,没有丝毫的旁逸斜出,思维清晰严密      课堂是有限的,而自然之美是无限的。希望大家能够走出课堂,拥抱自然,体悟生活之理。

07    作业布置            背诵文章的第3自然段

08    板书设计

撰稿:刘    丹审核:王玫玫编辑:刘艳艳总编:王    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