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原文是什么?出师表原文注音版!
独乐园图局部丨寻觅千年经典,感受国学魅力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
独乐园图局部丨寻觅千年经典,感受国学魅力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军阀混战诸葛亮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人称之为“卧龙”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谋献策,光复汉室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跟孙权合谋击败曹操,奠定蜀国,与魏、吴形成三分鼎立的雏形。
蜀刘备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大小,均由他决定他当政期间,一方面,励精图治,改善了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巩固政权;一方面,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积极争取统一,复兴汉室。
蜀刘禅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出师临行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上表劝诫,这就是《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伐魏途中病卒于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县南)军中。
诸葛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文章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三条建议:一曰“开张圣听”,作者指出,蜀汉的形势虽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遗老臣中,“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只要能“开张圣听”,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蜀汉政权。
二曰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三曰“亲贤臣,远小人”,因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条建议,是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二部分(第6~8段),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表露出作者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振兴蜀汉天下。
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作者又讲到刘备对他的嘱托和他自己受托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师北伐的决心,最后再次嘱咐后主要“自谋”、要“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现了作者临出征时,对后主的无限忠诚和期望《出师表》全文以议论为主。
文中以恳切的言辞,精辟的分析,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为了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辛,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成之大业,诸葛亮在文中还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二十有一”以身许国的经过。
由于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无限忠诚,肝胆相待,后世有志之人也常用之自比全文前半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半部分重在动之以情但,刘禅是否会听进去呢?文章最后诸葛亮为何会“临表涕零”?请见文尾分解。
公元228年三国地图参考,孙权还未称帝出师表三国•诸葛亮
出师表原文,第一段① 先帝: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221~223年在位② 崩殂:指帝王之死③ 益州:蜀地,相当于今四川的大部分及云南、贵州的一部分地区④ 疲敝:困乏,指刘备在章武二年(222年)伐吴,被东吴陆逊击败之事。
⑤ 秋:时候先帝开基立国,还没到一半,中途就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而益州地区人力物力疲惫困乏,这实在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然而,侍奉护卫的官员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都是由于感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恩遇,想把这种恩情报答给陛下啊。
陛下应该广泛倾听群臣的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气势,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些不合理的话,以致堵塞忠臣进言劝谏的途径
出师表原文,第二段① 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② 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③ 刑:罚皇宫内廷和丞相外府,都是国家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违纪犯法或尽忠职守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部门的官吏,来评定应得的惩罚或奖励,借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国理念,不应有所偏袒,否则内廷和外府就有不同的法纪了。
出师表原文,第三段① 侍中:官名丞相属官,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策问② 侍郎:官名尚书属官,皇帝宫廷的近侍,初任称郎中,三年称侍郎,管理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③ 郭攸之:字演长时任侍中④ 费祎:字文伟。
时任侍中⑤ 董允:字休昭,时任黄门侍郎⑦ 遗:给予⑧ 阙:通“缺”,过失侍中郭攸之、费祎、黄门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出来留给陛下臣认为宫廷里的事,无论大小,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才能付诸实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欠缺遗漏的地方,得到补救和增益的效果。
出师表原文,第四段① 向宠:初任牙门将,后任典宿卫兵当初,刘备伐吴时遭到惨败,只有向宠的部队未受损失,诸葛亮认为向宠善于治军,故临行留他掌管军事② 行阵:这里指部队将军向宠,品格和行为都贤淑公正,完全了解军事布置,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朝臣公议举荐他任中部督。
臣认为军营里的事,都要征询他的意见,这样才能够使部队团结和谐,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出师表原文,第五段① 先汉:指西汉② 后汉:指东汉③ 桓、灵:指东汉的皇帝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他们宠用宦官、外戚,捕杀贤能,朝政腐败,皆昏荒无道之君④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侍中即郭攸之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吏,这里指陈震。
长史指张裔,诸葛亮出⑤ 驻汉中,领留府长史参军指蒋琬,统留府事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得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所以衰败覆亡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常常跟微臣谈论到这些历史问题,没有不对桓帝、灵帝两朝政治的败坏而感到叹息和遗憾的。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正直、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出师表原文,第六段① 躬耕:亲身耕种② 南阳:东汉郡名,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③ 闻达:闻名显达④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这里是谦词⑤ 猥自:使自己降低身份。
猥,卑下这里是谦词⑥ 枉屈:屈尊就卑⑦ 倾覆:指失败,即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在当阳长坂(湖北当阳巿)被曹操打败,仓惶逃走之事⑧ 尔来:自那时以来⑨ 二十有一年矣:刘备自建安十二年(207)三顾草庐起,至建兴五年(227),前后共21年。
臣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田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没有想过要闻名显达和得到权贵的赏识先帝不嫌弃微臣出身低贱,还亲身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臣,征询臣关于当代天下大事的意见,为此臣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在当阳长坂一役中遇到兵败,臣在战事失利的情况下接受委任,在危险艰难的时刻奉命出使,自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出师表原文,第七段① 寄:托付蜀汉刘备章武三年(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后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临终时将蜀汉军政大权② 托付给诸葛亮,要他辅佐刘禅③ 夙夜:早晚④ 五月渡泸:章武三年(223年),蜀汉南方四郡先后发生叛乱。
蜀汉刘禅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率师出征,同年五月冒着致病的瘴气强渡泸水(金沙江),平定南方诸郡的叛乱⑤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左、中、右三军这里指全军⑥ 中原:黄河流域这里指曹魏所占的地区⑦ 驽钝:驽,劣马。
钝,刀锋不利谓才能低劣平庸,乃自谦之辞⑧ 攘除:铲除⑨ 旧都:这里指两汉国都长安和洛阳曹操掌权后迁都许昌(东汉),曹丕称帝后定洛阳为国都(曹魏)先帝知道臣任事小心谨慎,所以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臣。
自从接受任命以来,臣早晚忧虑叹息,唯恐对所托付的事情做不出成效,以致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前年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的动乱已经平定,军队的装备也很充足,就应当激励和率领三军,出师北伐收复中原,臣希望能竭尽微薄的能力,铲除奸邪凶恶之人,复兴汉朝皇室正统,回到故都。
这就是臣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考虑政事的得失、兴废,尽量进献好的意见,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出师表原文,第八段①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话② 慢:怠慢,疏忽③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④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方法⑤ 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⑤ 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刘禅的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希望陛下任命臣负责讨伐逆贼复兴汉室的任务,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治臣之罪,借以禀明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言辞,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以揭示他们的失职。
陛下自己也应该考虑谋划,征询治理国家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群臣有益的言论,牢牢不忘先帝的遗训,臣就受恩感激不尽了而今快要去远征,面对表文不禁流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了
诸葛亮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益州开始疲敝了?说明之前的益州不是这样的!《隆中对》有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听取了诸葛亮之言,取代了刘璋,以益州为根据地开始施展宏图大业,最后天下三分,果然有他刘备的一份。
但是,随着刘备的时代结束,形势的变化,诸葛亮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话当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因为诸葛亮对蜀国的一切了如指掌,他的肺腑之言是对自己国家的绝对负责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话里有话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是因先帝而报之于“陛下”的,诸葛亮为何如此强调?难道还有谁(刘禅)“懈于内”,不“忘身于外”?诸葛亮如此精明之人,这话怎么能挑明了说呢?接着话题一转,便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由此看来,此时的刘禅已经露出“不开张圣听,不光先帝遗德,不恢宏志士之气”的苗头了,而且,刘禅极有可能说了一些不合理的话,以至于“引喻失义”,开始阻塞“忠谏”之路这可是一顶“大帽子”,这意味着影响和阻塞了国家的前途,这跟先帝的意愿是相违背的。
至于兴复汉室正统,成就霸业,就更不用说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对呀,本应该“俱为一体”为啥还这样说?当然,如果是在刘备时代,这些话就没有说的必要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说明现在的宫中和府中不为一体了,陟罚臧否,也不同了,刘禅再也不把那些作奸犯科和忠善者送有司来论其刑赏了,平明之理成了遗臣的一种需要和渴望。
表面上,诸葛亮似乎提出了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不然,这样的情况极有可能已经发生了,使得偏私出现,内外异法所以,诸葛亮在出征之前,满腹的不安,并向刘婵提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并予表明“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但是,俗话说的好:“一朝天子一朝臣”诸葛亮知道刘禅的小心思(不愿意听这些“长辈”的劝告),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为何要这么说?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实际上是很讨厌的,奈何人家是国家元老和上代的重臣,所以,就算有一百个不愿意,也得支起耳朵认真听着,内心实则早就盼着诸葛亮离开了,不要在耳边聒噪为好。
况且,刘禅还喜欢黄皓一类的小人,这跟先帝简直是反过来了,故有此一说两代人一个姓,差距如此之大,不能不令诸葛亮汗颜、痛心,但他还得硬着头皮这样坚持下去说自己将要去讨伐的魏主,北定中原,却是那么明朗、坚定、睿智……两厢之下一对比,诸葛亮可谓苦在心头,却无处去发泄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一面在规劝刘禅,一面在回顾过去的辉煌,或者是怀念过去的贤主与前半部分形成对比,想当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今南方已定”“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是这样想的,但刘禅又准备怎样做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面对如此器重自己的先帝的后代,诸葛亮别无他法,在他明知刘禅不可为之际,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么一个人身上,唉……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简直无话可说了,悲痛啊!遥想当年,刘备咨询天下大事,诸葛亮侃侃而谈,那是志趣相投,那是英雄相见恨晚,而今刘禅与先帝如此大相径庭,对于诸葛亮来说,那就是拳头打在棉花上,既无力又无奈啊!。
全篇言词之中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诚挚恳切,感人至深一篇《出师表》写出了诸葛亮的心酸与无奈蒸蒸日上蜀汉大业无人可继之,自己又孤掌难鸣,一统天下便在冥冥之中成为了黄粱一梦……诸葛亮会不会有“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后人不得而知。
但《出师表》里表现出的孤注一掷的无奈,令多少后辈为之而痛惜呢!收藏与点赞齐添,评论共转发一致。感谢「关注」,雅俗共赏。推荐阅读《滕王阁序》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虽有嘉肴是什么?虽有嘉肴是谁写的!
《虽有嘉肴》出处:礼记 诵读:康爸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
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是什么?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格式!
学史力行践初心,传承红色爱国情
- 屋面漏水维修方案是什么?钢构屋面漏水维修方案!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什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多少字!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公司简介模板是什么?建筑公司简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