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选自《栾城集》。《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
《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选自《栾城集》《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宋·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及翻译【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原文】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①范雎(jū):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
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出兵以攻齐之刚、寿:秦国的相国曾建议秦昭王越过韩、魏国境去攻齐国,被范雎劝止④折:屈服【译文】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原文】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注释】①埸(y):边境【译文】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
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文学常识【背景】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
,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
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
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
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
”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
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阅读训练【知识测试】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窃怪天下之诸侯(2)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3)则韩、魏之附秦故也(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2.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B.山峻高而蔽日C.以为神,蔽林间窥之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3.下列与“而齐、楚、燕、赵之围,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句中的“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B.发愤西向C.故夫天下所重者D.素善留侯张良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5.阅读全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本文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提出的主张是什么?【参考答案】1.(1)责备,责怪(按:这是《大赛》的答案。
而《古文观止》等均解释为“奇怪”)(2)笼络,拉拢(3)缘故,原因(4)摈弃,排斥2.A(题干和A:掩护;B.遮住;C.隐蔽,躲藏;D.受蒙蔽)3.CD(题干:保全,形作动;A.使完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方位名词作状语;C.看重,重视,形作动词;D.与??友善,形作动)4.(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5.(1)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2)齐、楚、燕、赵四国应全力支援韩、魏,共同对抗秦国。
(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欢迎关注@泽光书院 ,让思想充实生活。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我们注重于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必删并致歉。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虽有嘉肴是什么?虽有嘉肴是谁写的!
《虽有嘉肴》出处:礼记 诵读:康爸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
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是什么?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格式!
学史力行践初心,传承红色爱国情
- 屋面漏水维修方案是什么?钢构屋面漏水维修方案!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什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多少字!
- 六国论原文是什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音!
- 公司简介模板是什么?建筑公司简介模板!
- 公司简介模板是什么?建筑公司简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