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鹿野苑石窟)奔走相告
**石窟艺术与佛教关系十分密切,每一座石窟,都是一幅历史画卷,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宗教感情。山西的大同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
石窟艺术与佛教关系十分密切,每一座石窟,都是一幅历史画卷,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宗教感情山西的大同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四大石窟,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不过,在山西的土地上,从北到南还有许多石窟坐落在深山老林,只是由于规模较小或破坏严重而鲜为人知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各有特色,同样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一、大同鹿野苑石窟在离云冈石窟不远的地方,大同城北5公里处小石子村大沙河北的崖面上,有一座鹿野苑石窟。
这座石窟始建于北魏献文帝皇兴年间。献文帝笃信佛教,曾经在这里“黄冠素服,持戒诵经”。
鹿野苑石窟现存洞窟8座,东西长30米,中间洞窟平面呈椭圆形,佛像占据大部空间,佛结跏而坐,造像面相方圆,两肩齐平,右肩半露,阳刻衣褶,菩萨头戴宝冠,长发垂肩,胸佩项圈,手提净瓶,质朴生动,造像风格与云冈“昙曜五窟”如出一辙。
二、太原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是山西云冈石窟之外的第二大石窟。洞窟分布于天龙山东西两峰,始建于东魏,经历了北齐、隋、唐、五代,共有25个洞窟,其中东峰有12窟、西峰有13窟。
东魏、北齐年间,天龙山开始了大规模的石窟寺营造工程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东魏佛像组合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西魏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打坐的弥勒菩萨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仍是“秀骨清像”的风格。
北齐像减少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凿,雕塑语言日渐成熟
隋代仅有的一窟,建于隋代开皇四年(584年)而唐代在天龙山开凿的石窟最多,达15座,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漫山阁”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大窟,上层有8米高的弥勒佛倚坐像,下层以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分別为乘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
造像丰腴、优雅,手法细腻天龙山石窟造像的艺术水平在同时代其他石窟之上,可惜的是,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了盗凿破坏,大批精品流失海外三、龙山道教石窟龙山道教石窟位于太原市西镇村西的龙山东峰顶,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道教石窟。
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至1239年),共有8个洞窟: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龙山石窟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云龙8条和双凤藻井、仙鹤等许多浮雕石雕风格朴实、凝练、庄重、衣饰简洁、褶皱分明,与佛教石窟的雕像风格迥异。
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东分为三组,虚皇龛位于龙山之顶,洞内刻有道教元始天尊及两壁20尊诸虚皇道君神像;三清龛位于虚皇龛之下,龛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石雕坐像,通高1.5米,两壁有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卧如龛位于三清龛东侧,洞中石台上刻有披云子宋德芳卧像,神态自然,后有2侍者作肃立状,龛顶雕有4龙盘旋,这是道教全真龙门派修道用气之法“玉龙盘体法”的写实性雕塑。
自西向东巨石之间三天大法师龛内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子张衡、其孙张鲁石雕塑像,各高1.35米,另有8侍者像作肃立状
龙山石窟中最有游览价值的是七真龛,也称玄门列祖龛其中有9尊雕像,门侧各雕青龙、白虎、仙鹤、云龙,既象征神山仙境,又真实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讲经论道的情景四、交口县千佛洞千佛洞位于交口县石口乡山神峪村内,石窟四壁雕有佛像1055尊,洞内佛像最高的1.5米,最小的仅14厘米,雕工精细,形象逼真,身体比例适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造像主佛居中,两侧有二侍者、二菩萨释迦佛结跏而坐,帛带斜绕至肩,右手两指竖起,极为罕见两侧侍者似为护法梵天菩萨皆结跏而坐,发髻高耸,头戴宝冠四壁龛内的雕像姿态各异,有的盘膝端坐,手结定印;有的双手合十,虔诚供养;有的足踏莲花,超凡脱俗。
这1055尊造像能够历经沧桑,完好保存至今,是历史馈赠于世人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以千佛洞为中心,元代初建了千佛寺寺内殿堂均为窑洞式建筑,共有千佛殿、娘娘殿、观音殿、罗祖殿、关公殿、念佛堂、大雄宝殿、地藏王殿等14个殿堂五、昔阳县石马寺石马寺在昔阳县城西南15公里的石马村,是一座石刻造像与庙堂建筑相结合的佛教庙宇。
寺院附近群山环抱石刻造像雕凿在一块高17米、东西长16米、南北宽15米的巨石四周以及附近30多米高的石崖上,属于摩崖石刻和石窟的结合体该石窟始创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隋唐时也有开凿,宋代在石崖四周建殿阁,形成寺院,佛殿、楼阁、禅堂齐备。
现存石刻造像有千尊左右,大者5米,小者5厘米其中魏、齐造像约占七成,其余为隋、唐作品窟前木构建筑有大佛殿、观音阁、子孙殿、钟鼓楼、山亭等,这些建筑或单檐歇山,或重檐歇山,或三面围廊,或六角攒顶,皆因其地形与造像需要而设置。
在小型摩崖造像中依崖建寺宇者,石马寺是稀有之例六、晋城碧落寺石窟碧落寺石窟位于晋城市北连氏村的碧落寺内石窟依山而建,分为3窟,共有造像91尊西窟门高1米,宽0.83米,呈长方形窟内佛、菩萨、供养人、力士等像共计65尊,坐佛着袈裟、头挽肉髻,结跏而坐。
窟内四壁佛像间刻有供养人像及题名,有北齐武平七年的题记
中窟平面呈长方形,雕1佛2弟子,佛有火焰形头光,窟内共雕像7尊,为唐代开凿,窟外壁上有唐、宋、金、元各代题记多处东窟呈拱门形,平面呈长方形窟内北壁雕佛,佛坐于莲花座上,着袈裟,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似为说法势,佛两侧有阿难、迦叶2弟子,还雕有菩萨、力士等像,共计7尊,为唐代开凿,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吉县挂甲山石窟挂甲山石窟在吉县的挂甲山上此地背依锦屏山,面临清水河,杨柳夹崖,拱桥如虹,景色优美据县志记载,唐尉迟敬德出征时,曾在锦屏山挂甲,后人遂把锦屏山改名挂甲山,也有传说唐太宗与秦琼奔赴长安,曾挂甲于此,故名挂甲山。
隋开皇三年(583年)在山脚石崖上雕凿佛像五区,每区2至3龛,龛内多为一佛二菩萨。其中有一尊卧佛,卧佛右手托腮,左膝稍曲,造型生动,神态自如。八、静乐县静居寺石窟
静居寺始建于唐代,现仅存8个石窟,窟内东、南、北三排各有石雕佛像5尊石窟坐东向西,洞口呈正方形,门楣上有石刻莲花浮雕,门两侧有垂花雕,三号窟门蹲两小僧,二号窟壁上有毛笔题字,六号窟门北侧刻有“南无救苦观音菩萨”等字样。
所刻碑文字迹模糊,落款处刻有“岁次丁丑七月辛酉朔十五日已亥建立”,上面几字已被砸掉,无法辨认其准确年代文/铁建晓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tobu(tobu3)这都可以
东武铁道是日本的著名铁道公司之一,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其运营路线横跨日本多个地区。夏季的东武铁道沿线,多个充满日式风情的庆典活…
-
加拉加斯(加拉加斯老城区广场)这都可以
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度假胜地,美国第二大赌城,今天我们把目光从北半球北美洲美国东海岸,向南横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
- 印尼雅加达(印尼雅加达恐怖事件)这都可以?
- 爱媛(爱媛果冻橙几月份成熟上市)满满干货
- 爱媛(爱媛果冻橙几月份成熟上市)难以置信
- hakka(hakka客家菜)原创
- 奥普拉(奥普拉唑肠溶片价格)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