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东山东门屿(东山东门屿风景区图片)满满干货

我们抵达东山县铜陵镇,东侧风动石风景区入口广场时,已是午后十五时许。几年不见,整个景区入口广场及周边区域,已然打造升级,各种景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东山东门屿(东山东门屿风景区图片)满满干货

 

本文转自《好山好水》微信公众号銅山东门屿风景区我们抵达东山县铜陵镇(銅山),东侧风动石风景区入口广场时,已是午后十五时许几年不见,整个景区入口广场及周边区域,已然打造升级,各种景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只是时已初冬,阳光柔弱,又恰逢海水涨潮,疾风劲吹,碧波荡漾,明显的海边特征。

几队游客先后从景区返出,谈笑着走向广场另一端,不一会儿便为建筑物所遮挡我们购买到东门屿的船票,检票进入景区,沿海边木栈道往轮渡口走去几个小孩奔跑在前头,如同在海面上来回穿梭不停的海鸥,欢呼雀跃大人丝毫不敢不松,一直紧跟在小孩后面,拉拽着。

因建造木栈道而被圈围起来的海滩,海水漫上沙滩的场景也难得一见了,倒是适合小朋友在沙地里玩耍。

我们来到轮渡口码头,整个码头却空空如也,不见客轮的影子上前同入口处工作人员交谈,方知,现在已进入冬季,天晚得快,我们迟来了一点说着工作人员同另一端东门屿码头联系,约定20分钟后船只抵来她让我们在附近走走,不要走得太远,以免错过时间。

于是我们在码头上方的高台上走走,感觉风力更猛,陡然见斜坡林间,一只小鹊鸲在石头上忽上忽下跳动,甚是可爱鹊鸲浑身的羽毛黑白相见,外形酷似大嗓门的喜鹊,只是喜鹊个头要比鹊鸲大得多了不久,从东侧海域东门屿方向,一个小白点缓缓移动而来,船来啦!船来啦!大家纷纷望去,小白点越来越大,一条白色的客船。

大家纷纷进入码头,随后一对年轻的恋人也进来了客船在码头前方兜了一个大圈,便逐渐向码头靠拢过来只见船头甲板上一位上年纪的工作人员抓起船头上的缆绳,瞅了瞅码头边上的石墩柱,猛地抬手用力一抛,缆绳准确无误地套住了石墩柱。

真准啊!大家不由地称赞着

船停下之后,从船上下来的几位工作人员开启下船通道,引导船上的游客小心下船,然后再招呼我们上船不久,船缓缓驶离码头,向东门屿出发,我们倚靠在船窗上观景,因风浪大,不时有水花溅入船上的电视正在播放东门屿的风光介绍片,推介岛上的风光和安全提示,最后又播出演示如何穿救生衣的动作示范,当救生衣穿好了的时候,船也就靠岸了,东门屿到了。

东门屿与风动石景区所在山体隔海相对,距离不是很远据民国版诏安县志(上)卷之三名胜志记叙:東㠘古塔 在銅山城東海中,上多怪石、藥品有石室,深廣可坐二十餘人黃道周嘗讀書其中上有塔,臨海聳立嶼巅,朝夕有雲氣繞之。

民国五年(1916年),从诏安县析出五都置东山县。

我们走上码头时,船上的工作人员提醒,十七点的时候,必须回到码头我悄悄看一下时间,已经快十六点了,也就是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大队游客正从山上下来,三三俩俩步入码头来,一对老年夫妻正在以东门屿碑铭为背景拍照,女士优雅地摆出一个曼妙的姿势,男同志蹲在前面,有模有样地举起相机,一连拍下几个快门,“喀嚓"、“喀嚓”……声声响。

我们沿山脚堤岸来到登山口处望着有点高的山体,有几位不打算上去了,年轻人却跃跃欲试于是分成两拨:一部分就在山脚下沙滩玩耍走动,我们几位则上山了

上山路口“文峰塔”碑记,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五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背面是对文峰塔的简介,上前一看,塔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时任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倡建诏安县梅岭镇悬钟城东南门海边也留存蔡潮所题写的“望洋台”、“悬钟八景”等多处人文胜景。

该处山体为塔屿最高峰,状若龙头

我们拾级而上,该景区已开发多年了,石级、亭子已与山色融为一体,显得古朴典雅,甚为 清幽。

登高回望山下,这侧山体与北侧东明寺所在山体环拱成一个呈现不规则放倒的“U"形港湾,波平浪静,不失为一处天然浴场。

继续上行片刻,文峰塔的身影便在树丛中呈现。

塔址周边略为平坦开阔,正面门楣匾“东嶼文峰”清晰得很,文峰塔名由此而来塔是实心的,由条石彻成,坚固无比,由明嘉靖五年(1526年),时任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倡建,是这一带海域的航标文峰塔八角形,高七层,寓“七层宝塔”之意。

塔顶由两块圆形大石块堆叠而成石葫芦,通塔结构朴实,有四尊佛像,朝向不同方向经历了五百左右年,却仍旧安然无恙时至今日,航标功能已消退,美的一面却大大提升

我们绕塔身周边走动,视野开阔,甚为惬意。文峰塔前望风动石景区山体,绿树密密层层包裹遮掩。

那对年轻情侣也正以塔身为背景,拍靓照。

山崖边的巨石,朝东而望,临底下大小两块石头堆叠,状如一钓瓮正在垂钓,栩栩如生,不由让人脑海中浮现“孤舟蓑笠翁”的身影,感叹大自然的出神入化。

我们沿山脊步行小道往东而行,一路上怪石嶙峋,像这个又像那个,惹得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赞叹不已!

山鹰斗野猪景点,双方正相持对峙,龇牙咧齿,怒吼着,准备一搏,同样迫真。

光绪丙戌仲冬年间的“海滨鄒鲁”石刻,字体斗大。

鹰嘴岩,状如鹰形的巨石,底下堆叠山洞,为少年黄道周读书处之一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深井”)人,祖箝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改庶吉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年-1646年)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隆武帝赐谥“忠烈”,追赠文明伯。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端"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民族英雄与刘宗周并称“二周”石壁上有民国四年(1915年)巡按史许世英“石斋”题刻。

山洞里头供奉黄道周的神位,游客抵临访古凭悼。

这时右侧下方放倒的“U”形港湾又呈现在眼前,很入眼。

我们下了一段坡,又上了一段坡,来到了黄道周的另一处读书处“云山石室”,同样是巨石堆叠的山洞石室前侧一座简易的石牌坊,横匾为“黄石斋先生读书处”,背面为“高山仰止”两侧楹联为:仰止高山已表儒林首出,溯游学海羣推道岸先登。

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间福建巡抚潘思渠题写

石室内景一瞥。以天然石洞而为石室者,尚有九侯山五儒书室,结构大致相同。

据碑记叙,少年黄道周,时常驾着一叶扁舟,上岛屿攻读诗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进士……周道周的足迹,遍布漳州市区及辖下云浦诏东诸县份,留存大量人文历史故迹。

海滩上搁置一边的蘑菇伞,夏天必备遮阳之物。

整个东门屿上,除了我们几位访客,再无来者。看看时间差不多了,风又猛,我们进了船舱稍候。

近旁的水上人家养殖场,房子修葺一新。

客船来了,我们复又上船,返回风动石景区一侧码头。

作者简介

吴志煌,小学老师,爱好乡土文化,漳州市作协会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