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杂谈

冠冕堂皇的借口(所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学到了

一旦两个国家之间发动战争,那么这两个国家无论谁输谁赢都会发生很大的伤亡,士兵和将领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建功立业,但是很多人也清楚

冠冕堂皇的借口(所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学到了

 

引语: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各个国家之间时常会爆发不同规模的战争,不过每一个国家在发动战争的时候都会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虽然这个借口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就像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样,哪怕这个借口非常敷衍,甚至可以说这个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一个笑话,国家之间发动战争却要以这个借口作为战争的导火线。

为什么封建社会?每个国家发动战争的时候都要找这样的一个借口呢?如果发动战争的时候不找一个出兵的借口,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出兵打仗要师出有名虽然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家之间发动战争就是家常便饭,不过每个国家也是不喜欢打仗这件事,毕竟没有什么比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活着更有意思一旦两个国家之间发动战争,那么这两个国家无论谁输谁赢都会发生很大的伤亡,士兵和将领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建功立业,但是很多人也清楚,在战场上能够建功立业的人只有少数,而失败的人只能命丧黄泉。

古代两个国家发动战争之前肯定会有非常多的人在背后推动,这些人都喜欢战前起哄,其实这些人并不是真正想要为国家赴汤蹈火的人,其实这也是当今键盘侠的前身,他们只会在背后议论或者推动一些事情的发生真正的战争远比我们想象中残酷的多,在三国时期,蜀国要北伐魏国也出现了这种事情,诸葛亮在带兵出征之前就写下出师表,其实出师表就是带有鼓动人们参与战争的意向。

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大致意思就是说明己愧对刘备的托付,他首先说明自己很多年前躲在祖国的乡野里面,导致耽误了蜀国崛起的最好时机,为了表明自己追随先帝的遗旨,更是为蜀国的百姓谋得今后的幸福生活,他愿意带领着军队北伐魏国,和魏国死战到底。

诸葛亮真的会被刘备的一句话死拼到底?其实诸葛亮只是看到魏国刚好更换君主,他觉得魏国这时候会出现小幅度的动乱,这样子北方的根基就会在这一段时间内发生动摇如果这时候再给味国制造一些麻烦,说不定魏国内部的混乱会再次扩大,魏国的实力也会因为这些动乱而一落千丈,这时候蜀国就可以趁着魏国的内乱了一统天下。

说到底,两个国家之间发动战争都是为了利益,如果发动战争之后,胜利的一方没有获得相对的利益,那么还有谁愿意去做这些劳民伤财的事情不过作为一个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时候并不可以将这些利益说到明面上,如果这些更深一层的意思被老百姓知道了,这些老百姓还是否愿意为蜀国卖命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打仗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统治者直接说明单纯的想和敌国打仗,很显然这个理由并不足以说服老百姓,除非蜀国的老百姓的思想和统治者的思想一致,很显然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属国内的政策和秦国的政策一样那就另当别论,当时秦国实行的是军功制,国内的老百姓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都会非常踊跃的去参加战争可以说,秦国这个战争的借口非常高明,秦国的统治者轻而易举的就将战争的矛盾全部转移到了敌国身上。

如果秦二世效仿秦始皇一直对外发动战争,也许秦国灭亡的局面会发生改变秦国的根本就是军功制,只要秦国一直对外发动战争,国内的这个体制后续的矛盾就不会暴露出来当然谁也想不到秦国会这么快就将全国统一,秦始皇攻占六国之后,只是对他们进行收编而没有实施一开始的占领政策,其实收编六国的方法对秦国的统治阶级的好处非常多,但是这样子国内的百姓的利益就间接减少了。

这样子一来,国内的平民百姓想要升官发财又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久而久之,国内的矛盾就会积累起来,等到矛盾爆发的时候就是清朝走向衰弱的时候所以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之间发动战争之前,都必须要给百姓一个合适的借口,而这个借口就是平民百姓心甘情愿跟着统治者打仗的前提。

不然国内的军队就会出现抗拒战争的情绪,一旦军队的士气下降,那么战争也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我们就拿北方的游牧民族来作为例子,游牧民族想要对中原发起战争也需要一个借口,要不国内的人民战争的情绪不会高涨当时游牧民族的最高统治者就对他的子民说国内的食物已经不足以满足游牧民族生存的条件,只有南下入侵中原才可以让游牧民族过上更好的生活。

其实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就是以借口的方式将游牧民族的的矛盾指向了中原,这样子一来,游牧民族的子民就会在入侵中原的时候变得异常勇猛,毕竟在入侵中原之后,游牧民族的老百姓觉得自己可以获得相对的利益

所以千万不要说发动战争的借口对战争不重要,这些借口可以让平民百姓看到自己的利益,利益才是真正让人心服口服的东西,并不是说随便一个借口就可以发动战争在宋代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很少看到宋代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最主要的原因是宋代的统治阶级并不喜欢打仗,因为他们发动战争并不可以获取太多的利益,而且国内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过得相对富足,他们根本就没有发起战争的欲望,毕竟大家的生活都过得比较好。

虽然北方的辽国和金国一直都在骚扰宋朝的边境,但是宋朝的子民并没有想过与他们交战,因为就算他们打败了北方的国家,他们也不会获得比较明显的利益,获得的利益根本就不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但是选择与北方的国家开战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战争需要花费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如果战争出现了什么差错,那么宋朝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受损。

虽然宋朝北方边境的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这和宋朝的统治阶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宋朝北方边境的人民一直希望发动战争,而宋朝中央地区的人民却不想发动战争的理由说明白了,就是抗击北方国家不足以让宋朝的高层获得比较好的利益。

担心被敌国干涉其实师出有名还有另外一层比较隐晦的意思,就是国家的统治者想要借此借口告诉别人,在发动战争的时候自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受害者,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也只是希望能够争取一个公道,希望在观望中的国家不要插手这一场战争。

或者说是国家的统治者希望引起观望中的国家的共鸣,这样子一来就会吸引观望中的国家来帮助自己一起对抗敌国当时蜀国也希望东吴能够帮助自己一起来将为国这棵大树绊倒,毕竟以蜀国的力量想要吞掉魏国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东吴曾经也被后捅过蜀国的刀子,但是中国还是希望东湖能够再次插手蜀国的,毕竟魏国能算得上是蜀国和东吴的共同敌人,而且蜀国和东吴都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他们两家聚在一起相互取暖也说得过去。

虽然蜀国在夷陵之战已经把自己的家底输光了,但是诸葛亮依然可以把东吴绑在蜀国的战船上哪怕东吴没有明面上和蜀国合作的意思,但是东吴已经有意无意的和蜀国站在同一战线如果当时东吴出兵北伐魏国,那么蜀国一定会倾尽自己的家底来帮助东吴最后一次。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东吴和魏国的对抗中都有着蜀国的影子,而且每一次东吴选择退兵之后,蜀国也会第一时间撤退用现在的话来说,蜀国就是一个赖着东吴的混子

虽然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和东吴有过明面上的约定,但是诸葛亮一直都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东吴混在一起,魏国也就不得不面对这种二打一的尴尬局面,其实蜀国和东吴一直都没有在与魏国的战争中败下阵来也和二打一的局面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战争的借口真的是非常重要,这种借口也可以提醒自己的盟友自己要和共同的敌人干起来了,如果我失败了你也会遭受灭顶之灾,但是我们一起成功之后就可以分割战利品,有了这种利益关系,发动战争的统治者肯定就不用担心朋友不来帮助自己。

结语:不管怎么说,发动战争的时候还是要找一个借口比较划得来因为这样国家的平民百姓和军队又或者是国家的盟友都不会反对自己这个发动战争的借口就是为了让自己阵营的人都明白,发动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让他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要是不发动战争生活质量就不会得到改善,因此国家才会无奈地发动战争,不得不说战争的借口真是一个高招。

参考文献《史记》《三国志》《战国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