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私奔(私奔犯法吗)越早知道越好

失去婚姻自主权后,大部分受害者依然在选择沉默。

私奔(私奔犯法吗)越早知道越好

 

因版权原因无法进行全文翻译,只截取文章中间一部分内容进行翻译,仅供学习交流因为是截取一部分进行翻译,文章部分表述可能因为缺乏前后文内容引起争议原文标题:《婚姻交涉:中亚草原哈萨克社会的变迁》 藤本透子 著出自《中亚的女性·结婚·家庭》 矶贝真澄 编。

作者:藤本透子,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人类文明志研究部准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译者:宇宙恐龙杰顿苏联政府在1920年代出于结婚需要获得当事人同意的立场,从法律层面将彩礼、一夫多妻、未成年婚姻、强制婚姻、抢亲婚、收继婚(妻子在丈夫死亡后转嫁给夫家其他男性成员)等旧习认定为。

犯罪行为。(Massel 1974:203-207)

这些禁止事项的一部分虽然与近代哈萨克知识分子的意见相同,并在苏联时代逐渐加深对哈萨克社会的影响,但也没能完全实现苏联政府意图推动的社会变化若先言结论,这使哈萨克社会中产生“普通婚姻”(Qolinan alu)。

愈发形式化与“抢亲/私奔”(Alip qashu)的一般化等预期之外的变化。为方便读者理解和对比将本文中的qolinan alu翻译为“普通婚姻”。

虽未明确展示“普通婚姻”和“抢亲/私奔”的比例统计,但将采访事例的年代数据列于表1苏联时期的1940~80年代有9例,其中“普通婚姻”有3例,“抢亲/私奔”有6例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1990~2000年代有21例,其中“普通婚姻”有6例,“抢亲/私奔”有15例。

2010年代的4例则全是“普通婚姻”。在本节中,主要通过记录下的采访和观察的案例来探讨哈萨克“普通婚姻”与“抢亲/私奔”的实质。

出处:原文作者基于自己在哈萨克斯坦巴甫洛达尔州Bayanaul地区Sarsenbaev村辖区Untumak村的调查作成注:1990年代的3个案例全属于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数据首先,研究“普通婚姻”中逐渐形成的由本人决定结婚对象并获得父母许可的婚姻模式。

笔者采访到的最年长的当事人是1931年出生,1949年结婚的哈萨克女性这位受访者出生在因苏联农业集体化引发哈萨克大饥荒的1930年代初期,为了保障食物来源,受访者幼时过着“父亲在山上捕猎野兔,母亲背着孩子在山上采摘野菜”和主要“受到祖父祖母关照”的生活。

她曾在集体农庄的学校中接受教育,随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父亲被动员去前线,母亲被动员去做耕地、挤奶和打草等农活,她不得不在2年级的时候放弃学业回家照顾年幼的弟弟们战后,全家人搬去地区中心的Bayanaul市,她得以越级进入6年级进行学习。

然而因为学业中途有大量的空白期,她完全无法跟进学业,于是她在义务教育结束的7年级结束后没有选择继续升学之后,她进入Bayanaul市年轻女性聚集的小麦筛选所工作她与丈夫的相遇是在母亲的姊妹家中,丈夫是同她年龄相近的表哥。

“他向人打听在农舍里称呼他为表哥的姑娘是谁,并表示‘我想要追求那个姑娘’,我听到这些话后开始和他见面他是一位汽车驾驶员,会把小麦运送至我所工作的小麦筛选所那以后的4到5个月,我们时不时会在那里见面”受访者如此自述。

这位男性比她年长2岁,当这位男性向她求婚时,她回复说“我的兄长尚未成婚,我们的婚姻对我父母来说将是第一次看到子女成家,我不想草率的结婚,想要先获得父母的认可”虽然她的母亲以“现在的时代没到20岁便结婚还是太早了”为由表示拒绝,但在她的父亲以“男方看起来是很不错的年轻人”为由同意后二人成婚。

总而言之,与苏联成立之前的“普通婚姻”有所不同,可以看出之后的“普通婚姻”中包含结婚双方本人的意志双方相遇的场所为亲戚家中,之后的会面场所则是工作地点苏联政府将女性作为劳动力引入职场,职场既为双方提供恋爱地点,也为双方增加本人决定结婚对象的机会。

关于结婚时的具体情况,她说“那时候不会举行现在这样大张旗鼓的婚礼(Toy),未婚夫那边会派3名男性来我父亲这边说媒(qudaliq),大家饮茶吃饭来庆祝这桩喜事......而后,我被带去夫家所在的Untumak,那是1949年的冬天,早晨坐着马拉雪橇从Bayanaul出发,中途在亲戚家中借宿一夜,第三天早晨才到夫家。

大概有10到20人聚在夫家庆祝......作为嫁妆(Jasau)带去的有帷帐、餐具和寝具(三床被子和三只枕头),床上铺的毡毯是母亲给我置办的娘家没有收到作为彩礼的牲畜(kaling mal)当时,Bayanaul地区没有送彩礼的习惯。

”伴随苏联政府禁止结婚送彩礼的规定,产生了结婚不可以送彩礼,却可以送嫁妆的现象为构筑姻亲关系,会先从男方家到女方家,再从女方家到男方家,互赠布料和食品(奶疙瘩和糖果等)像这样获得恋爱双方同意并且获得家长认可的“普通婚姻”贯穿苏联时代。

但是,这样的婚姻似乎也越来越少见了那么在大多数的场合下,哈萨克婚姻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呢

哈萨克社会面对苏联政策产生的第二个变化,是“抢亲/私奔”的一般化,也就是被称为“Alip qashu”的原本并不寻常的结婚方法,固定成为简略的结婚形式这便是前文(没翻译的章节)所提到的事先没有经过女方家长同意的婚姻模式。

考虑到这个地区完全不需要支付彩礼,苏联成立之前那样无法承担彩礼的情况不能成为当前选择“抢亲/私奔”的理由在父母辈的权威与苏联成立前相比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想要结婚的男性不需要家长同意、可以直接自己做主的时候选择了以前的婚姻模式“抢亲/私奔”可以视为这种案例增加的原因。

在Untumak村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在1956年私奔事件引发的骚乱根据某个男性村民(1940年生人)回忆“这个村里有个年轻人在获得喜欢的姑娘的同意后,带着她跑了在没有女方父母认可的前提下将女方带回了自己家,女方家长质问为何带走自己的女儿,最后甚至演变为争吵。

除了没有用到枪以外,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争端在那以后,大家都流行去Alip qashu(抢亲/私奔)了在那之前大家都是正常结婚的”去拜访这位男性村民附近的人们确认此事真伪的时候,有对夫妻说这件事其实“有人用枪打碎了玻璃而引起混乱”。

得知女儿被无故带走的女方家长愤怒的带着猎枪去男方家争论,最终的结果却是承认了儿女的婚事1950年代后半开始,男方根据自己的意志在没有获得女方家长认可的情况下进行婚姻的影响持续扩大在这里想要再次强调的是,Alip qashu和Qolinan alu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获得女方家长的认可,而不是是否获得女方的同意。

这种区别强烈反映于当时哈萨克婚姻不只是当事双方的问题,也是与双方家长与亲族息息相关的认知之中男方在选择Alip Qashu这个手段时,分为获得女方同意的“私奔”和未获同意的“抢亲”两种情况例如1940年出生的某位女性,与丈夫(1936年生)于1962年结婚,她说当时的自己“还未考虑过结婚”。

后来成为她丈夫的男性因为为期四月的公事来到她所在的谷物站,并每日来往于她工作的事务所。她拒绝了他的约会邀请,说“我母亲和你母亲都是刚强的女人,所以一辈子都不想和你结婚”。

在男方工作的最后一日,男方以“开车送你回家”为由将女方带上自己的汽车,目的地却是男方的住所女方不愿下车并说“我要先回自己家,过两天我再来”,男方正回答“我知道了”的时候,男方的母亲来到女方面前劝说女方嫁给自己的儿子“一直以来我都不准儿子结婚,这次我认可了,希望你能嫁过来”。

女方考虑了一会后认为“和他结婚是写在我额头上的事(mangdayga jazgani)”,也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男方家庭随即宰马以备婚宴她笑着告诉我“我舅妈在知道他一直以来都在请求我的同意后评价他是个单纯的男人,希望我们可以一直在一起”。

在这个事例中,女方认为结婚为时尚早,男方的想法是尽早结婚男方事先得到了家长对女方的认可后在没有获得女方同意前就将女方带回自己家中,而男方的双亲没能去女方家中说媒也许是因为女方的生父已经去世对女方来说家中最年长的男性是离自己血缘最近的舅舅,因此可以推论舅母的评价对其最终接受结婚要求有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也会有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乐观而选择“抢亲/私奔”的案例某个家族中,长女在1977年进行了“普通婚姻”形式上的流程后结婚但是,次女的结婚时间在其父亲去世之后女方母亲说“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就当做是男方将你抢走逃跑了吧”,即女方家长在家庭内部表示允许结婚,但在明面上要装作对女儿结婚的事情一无所知。

苏联时代禁止彩礼不禁嫁妆的规定,使嫁妆成为困扰女方结婚的问题。从“普通婚姻”的形式上来说,常会有嫁妆成为女方的家庭负担,从而发生“抢亲/私奔”的事件。

苏联解体与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经济混乱的持续影响下,可以确定1990年代至2000年代也有因经济原因事先同意女儿结婚后默许女儿被男方带走的案例例如Untumak村出身的女性阿依古丽,在卡拉干达市与男方交往,2003年被男方带去位于卡拉干达州的家中结婚。

阿依古丽事前明确对男方的行动表示同意,考虑到自己家中并不富裕想要“一走了之”,后来又说“担心父母会怎么想,让父母担心自己被带走的事可不好呀”嫁过去的阿依古丽很快就开始了她的婚后生活阿依古丽依据自己的意志结婚,后续父母也对女儿的婚姻表示了肯定,但阿依古丽的母亲说:。

“娶儿媳是快乐的,嫁女儿是痛苦的”(Alu jaksi,beru jaman)阿依古丽的母亲为了参加婚礼而拜访女婿住处的时候是带着嫁妆去的2000年代前半期的嫁妆一般是床单、寝具、床、衣柜、镜台等与阿依古丽同辈的从卡拉干达州嫁到Untumak村的哈萨克女性(1978年生)说

“当父母经济不宽裕的时候,姑娘们会表达自己干脆一走了之的想法,同意被男方带走......我是在表示同意后被带走的。丈夫的父母提前知道这事,但我的父母不知道”。

这位女性的丈夫的父亲(1936年生)在谈话现场向笔者解释说“Qolinan alu适用于富裕家庭的女孩,她们的家庭会在订婚后备好出嫁时要给出的嫁妆如果是Alip qashu的情况,女方家庭可以在婚后带来嫁妆,也可以在婚后招待亲家的人们”。

她们的说法印证了“抢亲/私奔”作为一种经济负担较少且简便的结婚方法普及开来苏联时代废止彩礼,而支出嫁妆的一侧则负担加重的状态成为“抢亲/私奔”的重要原因,之后的苏联解体引发的经济混乱进一步加重了这一结婚倾向。

为对比“普通婚姻”和“抢亲/私奔”,将“抢亲/私奔”的流程列于表2“普通婚姻”需要男方家长去女方家中说媒获得女方家长同意后成立婚约,而后一段时间为婚礼做准备,庆祝新娘的出嫁,待到新娘到新郎家中后进行嫁入后的仪式。

与此相对,“抢亲/私奔”需要先在新郎家中进行新娘嫁入的仪式,而后向新娘家长告知此事并表达歉意这在哈萨克语中被称为“赶到(女方家长)身边(Ayaqqa jugiru)”其次,女方家长会派出被称为“追赶者(quginshi)”的使者确认女儿的意愿。

当女方家长最终表达认同后视作婚姻成立“普通婚姻”必须在新娘出嫁前将嫁妆准备完毕,而“抢亲/私奔”是男女双方实际上先行同居,嫁妆既可以在婚礼时送出,也可以在之后个某个时间送出“普通婚姻”作为向女方父母献上敬意的正式结婚途径,当出嫁的是长女或者年龄最小的女儿时,通常会对女方家长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前文表1中的1940年代至1980年代的3组“普通婚姻”皆为长女出嫁1990年代至2000年代的6组“普通婚姻”中有2组为长女出嫁,2组为年龄最小的女儿出嫁可以看出除去这些婚姻事例,大多数婚姻事例表现为“抢亲/私奔”这样简略的形式。

出处:原文作者基于2003~05年自己在哈萨克斯坦巴甫洛达尔州Bayanaul地区Sarsenbaev村辖区Untumak村的调查作成注1:此注解为译者添加正文和表格中提到的“嫁入男方家庭的仪式”在文章未被翻译的部分有所提及,即“新娘到达新郎家中后,向新郎家里的火炉中倒入油脂(Otka may salar)”等等。

注2:有时会有在男方婚礼后举办女方婚礼- THE END -听她们的播客│会上瘾主 持 人:绿子、KK编    辑:KK排    版:Nadya插    画:  网络微    博:绿子:新浪微博@克莱儿wang。

             KK: 新浪微博@Aygeremm投稿邮箱:aygeremmkk@gmail.com                  dinahaha@163.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