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畅谈的意思(促膝畅谈的意思)干货分享

2021年4月22日晚,日新国学社举办了新学期的首次夜谈。我们有幸邀请到邓新文老师出席活动,此外还有十数名同学参与。师友共同探讨生命真学问,诚为幸事。

畅谈的意思(促膝畅谈的意思)干货分享

 

night words

日新夜谈德有其基,咸能扩而充之心有所污,咸能涤而新之@杭州师范大学日新国学社前言2021年4月22日晚,日新国学社举办了新学期的首次夜谈我们有幸邀请到邓新文老师出席活动,此外还有十数名同学参与清风朗月之下,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就生活中遇到的切实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共同进步,何等幸事!本文则是对此次活动内容的详细记录,与同仁分享。

话题一: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改不掉产生自厌心里同学A:我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常被欲望习气牵着鼻子走我知道正确的方式方法,但是就是改不了,对自己没办法这个认知使我产生了心里落差,对自己很失望。

同学B:我不是很在意外界对我的评价,但是我不清楚人生是否有意义,每个人是否有自己的“天命”,如何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同学C:我觉得是因为自己感受到有一个“更好的我”,从“更好的我”状态下来看现在的“我”,就会看到各种毛病各种习气,由此产生自厌心理。

可能的办法同学D:我觉得不管自己是什么样的,都要大方地做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自己活得好就好同学E:我分享下自己的经历有段时间我沉迷游戏不能自拔,明明知道沉迷游戏不好,但是停止不了后来我通过听邓老师的课以及做瑜伽等方式,慢慢戒掉了游戏。

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人是不完美的其实,认识到这一点并觉得不安本身就是个好事然后要抓住这种不安,敦促自己向好的方向走我认为儒家学说就是在指导人感知良心上的不安,然后抓住这种不安,用不安来推动自己往好的方向走。

同学F:我也分享下我的经历在初中到高中这段时间,我因为种种原因,非常自卑多次复读考试失利,加上父母对我抱有较高期望,压力很大,精神状态很不好,一度精神崩溃,缓了半年才走出来我总结的经验就是不要想太多,一点一点去做,少想多做。

同学G:我觉得不要把一个事情看得太严重比如大家提到的打游戏打游戏也分情况,有的时候其实不涉及思想层面的东西,只是单纯想放松下,这个无伤大雅,劳逸结合有益于身心健康同学H:我提供一个另外的思路我之前看了一本基督教相关的书,书的主要观点是说:我们本身是完美无缺的,哪怕现在玩手机,哪怕现在的我是个罪行累累的混蛋,我的本心都是完美的,因此我们要无条件地爱自己。

比如,某天有个任务,晚上8点要完成,当时我就想,我就是拖延症了,就是很敷衍地做这个事情,那又怎么样呢我知道即使我内心充满愧疚,也会一直拖延愧疚也是一天,佛系也是一天,既然如此,不如随意一些,不要和自己过不去,要无条件地爱自己。

老师回答对于“无条件地爱自己”这一观点,这是一种理智上的自我暗示具体而言,其实你的良知知道沉迷游戏是不好的,拖延症是不好的,你有各种各样不好的缺点,但是你的理智强力说服你去忽略这些“不安”的感觉,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爱自己,这就会导致自己和自己打架,自己欺骗自己。

而且理智暗示的声音越大,良知的反抗力就越大这个观点有合理的地方,但是没有详细展开观点中提到,我们本身是完美的,所以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爱自己但是“本身”是谁,“本身”为什么是完美的,我们只有真正看到了“本身”,感知到了“本身”的完美,才会真正发自内心地相信,那么理智的强力说服就会变成良知的亲切体悟,如此才可避免自己和自己打架。

“本身”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在实证到“本身”之前,我们可以抱有一个“本身完美”的信念,当你非常讨厌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调节自己因为爱那个“完美的本身”和不安于缺点是一体两面,并不冲突具体来说,“完美”和“缺点”是相对出现的,当你认识到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必然也认识到完美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而那个认识到完美状态的主体,也是你自己。

然而,《论语》有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都是完美的,因此相近,但人的习性各有各的不同,因此相远我们要不断地加深对“本性完美”的体悟,从而增强自己祛除习性的力量,而不是虚构出一个“完美的本性”,以此来纵容习性,作为习性的遮羞布。

由此,我建议同学们多读圣贤经典,因为这些经典经过了几千年的反复锤炼,和快餐式的心灵鸡汤不可同日而语圣贤经典看的是人生的整个问题,语言平实,义理庄严而快餐式的心灵鸡汤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局部问题要解决人生问题,最好与圣贤同行,因为圣贤走过了人生的种种坎坷,真正发现了光明大道。

同学追问可不可以将“完美的本身”看做是一个“高我”,将目前的我看成是“本我”,以“高我”来指导、统摄,并包容有问题的“本我”?因为现在“本我”的能力还不够,所以在靠近“高我”的过程中需要包容学生认为包容和溺爱可能不是一回事。

老师回答同学提到的“高我”“本我”,和梁漱溟先生提到的“大我”“小我”概念相似梁先生指出:没有所谓的“大我”和“小我”之分,当下的情感意志就是“我”在我们谈话的这个语境中,那个构建并运用“大我”“小我”两个概念的主体才是“我”。

之前同学提到自我认知的落差,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人生目的、意义的思考等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是因为大家是以一种分别计较的,理智推理的方式去考虑人生问题比如人生意义,大家有此问,是因为心里有一套逻辑: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通过手段达到目标的过程。

这套逻辑本身的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未来的“目标”(如更完美的自己,人生的意义等),忽视的是当下的“手段”,即每分每秒的真实生活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不太纠结人生意义,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少有因为精神痛苦而自杀的人,但是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种情况反而更多,反而安排不好自己的生活。

其实当下的每分每秒就是完整的生活,没有目的手段之分;当下产生各种念头思虑的那个主体就是我再比如外界看法,心理落差等问题,是因为大家简单的认为人和人是绝对平等的,觉得如果别人可以,我也可以,容易理智抽象出一个“高我”,把所有优点都拼接上去,然后朝着这个想象出来的幻影走。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根基,成长过程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因缘大相径庭,因此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很不一样,可比性不高凡是理智考量,比较,综合出来的东西,都是从外加进来的,不是从内而外自然生发的,因此不真实,不亲切。

话题二:如何辨别真情实感和欲望习气同学发问如何判断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感情是出于真情实感,而非他人灌输,自我催眠,观点绑架和惯性认知老师回答首先,心即理也你的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在向外求,想在外面找一个客观的标准做判断,符合就是,不符合就不是。

理学家就是这样的考虑,想在心外找个理去依靠,再比如古希腊人,找数学,几何学,逻辑学等,总想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标准,依靠这个标准来应对外界但心学家认为,外面的道理靠不住,因为外来的和内心的达不成一致,只有从内心发出的理,才是内外一体的。

因此,我们学会看你自己的情感发动处,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是现在大家长期不相信,突然往回看,就会怀疑直觉,外部的声音已经淹没了良知的声音

我认为这个标准,还是要在内心找,看你的心安还是不安如果你做了一件事,觉得很愉快,很满意,这肯定是无私的良好状态,即使事情本身困难重重《六祖坛经》说:“邪来烦恼至”,烦恼了就肯定有问题同学追问我之前有个经历,我看到自行车倒下了,如果周围没人,我很愿意扶,但如果周围有人,我就不敢扶,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即使大家可能觉得我是个好人。

老师回答这个就是心向外跑的情况圣贤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求自己的心安,不会考虑外界如何如何比如扶自行车,你之所以去扶只是因为不扶你心里不安,那扶了就安了,就好了至于别人怎么看,其实是你的名利心在干扰,影响了内心的坦然。

孔子说三思太多,再思即可,就是这个道理,只要稍微斟酌下合不合乎道义即可,因为想法一多,私欲就进来干扰直觉了,然后做事就瞻前顾后,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价值判断是主观的,从我们内心好恶中来,如果只是听别人,不关心自己的真实情志,就很难发展出自己的生命力量,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比如梁漱溟先生的孙子,一天在听迪斯科,然后问爷爷觉得迪斯科怎么样梁先生的回答非常通情达理:“你觉得好就好”这就是在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觉,即使是像爷爷梁漱溟这样的权威人士,也不要轻易相信退一步讲,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人人都称赞的人,即使圣贤如佛陀、孔子都有人批评,所以求一个人人都满意的结果本身就不现实。

既然没有这个理,我们还要求,这就是贪心和虚荣心在作怪,你只是贪慕别人的赞美同学追问有段时间我尝试过随直觉走的生活,确实过得很舒服,但也出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课的作业,凭感觉上我是不想做的,如果要做,我也不想随便敷衍,但是不随便敷衍,这个就会占据我很多时间,反而没时间做我真正想做的事。

这个要怎么办?老师回答直觉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私人好恶,就是习气,还有一种直觉是伦理大义比如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一类学生就是随习气流转,排斥应付,想怎么样怎么样;还有一类学生,虽然不能理解老师,但是我要尊师重道,我要努力往好处去理解你,努力地达到要求,这也是一种直觉,逆着习气走,合乎师生道义,对人生命力的磨炼很有益,虽然你会难受,但是你会觉得越走越敞亮,越走对自己越满意。

在《大学要旨》的课上,我随意安排了一个小任务,请大家对自己名字的本意查考一番这不是很正经的任务,但有个同学认认真真做了,我给了满分,因为当他做这个作业的时候,心是活动起来的,生命是在场的,这份作业的文笔和透露的生命状态都让我很赞叹。

其他同学只是复制粘贴,应付任务,没有真生命投入进去所以我们要么不做,做了生命就要投入

话题三:心安与责己同学提问请问老师,我感觉闲下来的时候无所事事,但特别忙的时候会很焦虑,也不愿做事,感觉不到直觉的力量,迷迷糊糊,这种情况要怎么办呢?老师回答这是很普遍的病,我们长期以来是被外面摆布的,没有内在根本的生命力量。

大多数青年人精神上都有点问题,虽然外在很光鲜,但内心是错乱的,因为成长的过程中被各种外力影响了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一点一点踏实下来,把脑中很多想法都细细审查一番从自己的名字,到读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了解过。

比如梁漱溟先生的文章,字字有力量,因为他的话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所以读者会有共鸣其实根本问题还是没找到真正的心安处,真正安心处就是每时每刻只是发挥天赋予给我的能力,遇到了一个事,我尽心尽力地做了,就安了,后面的结果就交给天,即所谓修己以俟命。

发挥聪明才智本身就是快乐的,不是用能力换取到一些东西才开心而我们的问题就是该谋事的地方不认真谋,不该担心的地方瞎操心同学追问请问老师如果心安了是不是就稳定了,大家都说有痛苦磨炼才有成长老师回答痛苦确实是成长的磨炼,但是这里提到的成长要看是什么意义上的成长。

成功不等于成长,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产物,不能代表成长成长是生命力量的强大,道德层次的提高通常来说,做不好人,就不可能做好事,做得好事的,人也不会差所以大家要真切体会这个理,自己要有一番消化,到最后坚定认同,这样外在一个事情来了就不会糊涂。

比如马一浮先生、梁漱溟先生等大师,天下滔滔都不会动,因为他们认定的理是百死千难,千锤百炼中来的,不是别人那里听来的同学追问如果人人都安定于现状,社会是不是就没有发展动力了?因为没有矛盾了,虽然不会倒退,但也不会前进了。

老师回答不能这么说,如果人人都尽心于当下,已经是大同世界了那怎么不会发展呢?假如人人都是这样的话,那人人都要充分发展了,因为每个人都完全使出他的心力,他的内心就会安宁安定于现状和安心不是一回事,安心是全情投入于当下,不被私情杂念所缠傅,比如建筑师会一心一意造出最好的建筑,老师会一心一意带出最好的学生,医生会一心一意研究病理,每个人都会充分发展,社会应该会大踏步前进。

同学追问大同社会太理想了,感觉离我们很远老师回答我心即是宇宙,大同社会就在我们心中,否则你不会谈论大同社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你的心就是你的世界,心外无另一个客观的世界你是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真理的信心,做出了相应的反应,构筑了自己的天地。

比如同样是一个世界,有人心怀感激,觉得这个世界处处都是美好,有的人心怀怨恨,觉得这个世界糟糕透顶,这两类不同的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我心即是宇宙,你只是在改善和建设你的世界就是说你有多大的信心,然后你做出多大的努力,你的世界就什么样。

我的世界就是我的一部电影我这个电影的荧幕形象取决于我的拷贝胶片,如果我的胶片写得足够干净,那我的银幕上就是清晰,就是美好的画面不怨天不由人,道理在这同学追问老师,既然每个人都有希望生活在极乐之中,那如何才能达到那种境界呢?。

老师回答这涉及到“过两关”,“人己关”和“内外关”第一个是“人己关”:从此以后,只责己不责人,不怨天不由人,把这养成一个定式思维,就是什么问题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第二个是“内外关”:把一切“外”收敛回归到内心中来。

长期这样用功,你就建立了一个圣贤的生活哲学,那久久用功,将来就可以尽性至命,达到一个难得的人生境界除此别无他途同学追问刚刚老师提到,圣贤认为只有指归自己一路才是真血脉,要责己不责人,要养成这样的思维定式,这样自己是不是太憋屈?或者容易自厌?因为有时候确实有客观问题在,不全是自己的问题。

老师回答这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深度不够,只是在很浅的思想层面理解这个事感到憋屈是因为你其实没明白问题到底在哪里,但是出于种种念头,强力说服自己有问题我个人经常和朋友讨论问题,讨论到最后会发现,真的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以为是别人问题,那是自己水平不够。

当你真的认识到所有的问题都在自己的时候,你就真正看到修身学问的智慧了

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确实会有,但是这种张力是健康的,因为你心中真善美的信念随着不安也在显露出来但是凡事不能过分,我们不是圣贤,做不到完全不怨天不尤人,偶尔情绪发泄下也很正常我们要在自己的水平上尽力做到最好,情绪发泄了就发泄了,慢慢地拽回来,然后再修,再发泄,再拽回来,慢慢让它服帖,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同学追问老师,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不由自主地被卷进竞争,竞争是否违背仁义之道,人与人之间存在良性的竞争吗?老师回答其实今天这些所谓“内卷”的现象,包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所有都是小人之道中国传统文化讲的非常明确,君子不争。

“争”这个字什么意思?“争”这个字本身,就是认为人生是向外的,认为可以靠自己的理智来安排生活所有这些都是想当然的,没有了解人生的本质有“求而必得者”,有“求而未必得者”凡是向外求的,都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合成才能实现。

而大家求的往往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自己当下的事,这个是安顿人生的法宝我们不要去推崇厚黑学,不要认为“竞争没什么良心不良心,这是人的正道”,这就是狼性派我们要尽善尽美,把自己的本性尽到,我只做好我自己,没有与别人争的心。

同学追问老师刚刚说了,人生就是要一个求实、认真的态度我就想到这个学期我们医学生要去医院见习按照规定,我们得在病人身上做一些检查,但是像我同组的同学一般都是直接抄现成的病例我有时候也于心不安,觉得不该这样,想去真的检查。

但是检查需要同学配合,他们不太愿意,我自己一个人想做也做不了,又不愿接受现状,请问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面对呢?老师回答我觉得你这个想认真的心愿还是不够强要是够强的话,你甚至要自己创造条件来达成目标的其实,“德不孤,必有邻。

”你以为的人家不愿意,也可能是看错了,也许另外一个人可能跟你有一样的想法,如果你能带动一下他,可能两个人都开发出自己的良知无论做任何事情,如果你的生命没有投入进去,只是在敷衍,这样的人生在我看来就没意义。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如果你的整个人格已经在病态中,就算找到一个好工作,也不一定生活得幸福就像喝海水,喝得越多越渴

话题四:要发现真切的问题同学提问尧舜禹都是圣人,有很高的眼光,为何大禹没有选择到合适的继承者,后来夏朝慢慢衰落了老师回答诸法因缘生,在大禹和当时众生的福德因缘里就是只出现了这些人,在这个情况下,启就是最优秀的。

可能当时天下有比启更合适的人,藏在某个角落,但这个人和禹、和当时的子民没有缘分,他的聪明才智没有显露出来

同学追问大禹会不会觉得很遗憾,因为可能还有更好的人他没发现老师回答这个思路其实还是一个理智推想,在客观上思考问题在大禹的缘分里,他尽其所能做到了尽善尽美,那么他就不会有遗憾,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修己以俟命”。

他不会自己给自己找问题,去假设还有一个更好的人,当下没有,那就是没有同学追问请问老师,我们如何发现真问题,感觉发现问题要有一个很柔嫩的心老师回答首先大家要明白,真问题不是自己刻意找出来的真问题一定是生命当下发出来的冲突,如果不解决你就难受,就坐卧不安,就痛苦。

比如托尔斯泰觉得人生无意义,他就要去自杀他自杀不是作秀给你看的,而是他自己真的找不到答案,活不下去了但是我们看这句话,就是五个汉字,无意义就无意义嘛,你不会因为无意义而忧愁,也不会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这就说明这个问题不是你的真问题,你只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理智推导,游戏一番,解决不解决都无关痛痒。

比如我之前去北师大演讲,有位学生问儒家和佛家是什么关系他其实没有读过一本佛经,也没有读过一本儒家经典,我当时就指出,这是个伪问题,因为你是一张白纸,我这样一说,你无法判断我的话是对是错,你问了也没什么用。

这个问题纯粹是作出来的,不是从这位同学的生命里发出来的同学提问请问老师,如何区分固执和有主见老师回答固执和主见,两者在气质上是相近的,但实际还有不同:固执在乎的是自我,有主见在乎的是“真理”比如别人批评你,你良知上已经知道自己有问题了,但是为了维护自己,所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就是固执,是我执的表现,是胜心作乱。

同样是别人批评你,如果对方真的有道理,我就会听对方的,对方如果没能把我说服,我清清楚楚地明白我的东西是合乎大道的,对方只是还没看到,我就坚守自己的观点,这个就是有主见比如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发表后,有很多人批评,梁先生的态度就是我欢迎你批评我,但是接不接纳,要看到底是你有理还是我有理。

既不是一批评就接受,也不是一批评就维护自己,而是看道理在那边

 2021 · 夜谈过程中,老师提出了三点殷切希望:1. 推荐大家认真阅读梁漱溟先生的《朝话》(关注本公众号,点击“经典重温”即可阅读电子版——小编),《朝话》对大家的问题有诚恳而睿智的解答,语言平实,短小精悍,比较符合现在大家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2.推荐大家阅读马一浮先生的《论老子流失》,认真体会老庄思想中抓客观这一倾向的问题所在同时,建议大家少年时期少读老庄,因为容易被老庄的问题所影响,不容易吸收到老庄的精华3. 希望大家好好体会这句话:求己不求人,责己不责人。

个人修养只有往这个方向走,才是健康的文稿:蒋如斯、李骏凡编辑:卢志波检查:蒋如斯

扫码关注 日新国学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