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能近取譬是什么意思(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选择题)这都可以

【学生版】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明港高级中学肖杰老师编写五、仁者爱人 班级: 学

能近取譬是什么意思(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选择题)这都可以

 

【学生版】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明港高级中学肖杰老师编写五、仁者爱人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

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字词)1.出则弟,谨而信                       (                                          )

2.泛爱众而亲仁                        (                                          )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

4.吾道一以贯之                         (                                          )5.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

6.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7.尧舜其犹病诸                         (                                          )

8.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                                          )9.可谓仁之方也已                       (                                          )

10.何事于仁                            (                                          )11.盍各言尔志                          (                                          )

12.敝之而无憾                          (                                          )13.愿无伐善,无施劳                    (                                          )

1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15.固相师之道也                        (                                          )

16.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                                          )17.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                                          )

18.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19.不能死,又相之                     (                                           )

20.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                                           )21.微管仲,吾其……                   (                                          )

22.自经于沟渎                         (                                          )23.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                                          )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

3.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4.己欲立而立人                        (                                          )

5.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6.吾道一以贯之                        (                                          )

7.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8.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                                          )

9.敝之而无憾                          (                                          )10.愿闻子之志                         (                                          )

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12.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                                          )

13.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14、吾亦欲无加诸人                     (                                          )

15.尧舜其犹病诸                       (                                          )16.何谓也                             (                                          )

17.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                                          )18.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                                          )

19.盍各言尔志”                      (                                          )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1.吾道一以贯之                        (                                          )。

2.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                                          )

4.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管仲非仁者与                            B.吾其被发左衽矣C.今女安,则为之                          D.吾道一以贯之【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事:做事      B.尧舜其犹病诸             病:难,以为难C.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夸耀      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谅:信

【 】3.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尧舜其犹病诸”中的“其”相同的是:A.民到今受其赐                            B.如之何其废也C.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D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尧舜其犹病诸                            吾其被发左衽矣B.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尧舜其犹病诸!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D.己欲立而立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特点与“己欲达而达人”的“达”相同的是:

A.尧舜其犹病诸                            B.霸诸侯,一匡天下,C.愿无伐善,无施劳                        D.子钓而不纲【 】6.下列倒装句式的性质与例句“吾道一以贯之”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B.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孝弟,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B.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孔子“仁”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行为表现D.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是孔子做人做事的态度,说爱心的扩充,是仁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⑵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⑶丈人曰:“四体不勤,,孰为夫子?”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⑵愿无伐善,无施劳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4分)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11·2)【注释】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⑵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⑶事:从事,照着去做“忠”、“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四、阅读下列文段,然后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其为“仁者”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而不是。

五、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5·26)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只有孔子的“志”最接近“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⑴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桓 公 杀 公 子 纠 召 忽 死 之 管 仲 不 死 曰 未 仁 乎 子 曰 桓 公 九 合 诸 侯 不 以 兵 车 管 仲 之 力 也 如 其 仁 如 其 仁。

⑵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㈢我看孔子【基本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上的作用。

【发展要求】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仁爱”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说明】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题完成300字500字㈣参考资料◆《仁者爱人》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目标。

】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3.背诵重点章句【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背诵1.6、5.26两章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5.明确“忠恕”内涵发展要求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建议】教学本课时要从各个角度阐释孔子的“仁爱”思想譬如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是其次的事4.15章讲到的“忠恕”,乃是待人的基本原则6.30章提醒在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等这些都涉及“忠恕”、“仁爱”的基本内涵。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从对管仲这个人物的分析入手(可补充介绍管仲的事迹),进而理解孔子关于“仁”的丰富的含义孔子“仁”的标准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拘干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可以引用一些外围材料,引导学生认清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根本点在于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子的宗族血缘关系,而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与儒家强调的宗法等级制度有了根本的差别,所以孔子提出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是不一样的。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意在使学生对孔子的“仁”有更全面更辩证的认识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二、此题意在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仁爱观的特点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三、此题意在使学生体会和学习《论语》的写作手法“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

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四、此题意在巩固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知识于斯三者何先: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先”)之前 (先,此处为动词,先做某事)“何先”即“先何”。

奚自:在介宾结构中,疑问代词(“奚”)作宾语,置于介词(“自”)之前“奚自”即“自奚”君孰与不足:在介宾结构中,疑问代词(“孰”)作宾语,置于介词(“与”)之前“孰与”即“与孰”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含有两处宾语前置。

⑴在否定句“非斯人之徒与”中,名词性词组“斯人之徒”作宾语,置于动词“与”之前句中否定词为“非”“非斯人之徒与”即“非与斯人之徒”按: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条件一般是宾语为代词,普通名词作宾语一般不前置(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不己知”“不知人”的不同说法可见),此处“斯人之徒”前置为特例,有强调作用。

⑵谁与:疑问代词(“谁”)做宾语,置于动词(“与”)之前“谁与”即“与谁”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动词(“有”)之前句中否定词为“未”“未之有”即“未有之”岁不我与: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置于动词(“与”)之前。

句中否定词为“不”“不我与”即“不与我”莫己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置于动词(“知”)之前句中否定词为“莫”“莫己知”即“莫知己”莫之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动词(“知”)之前句中否定词为“莫”。

“莫之知”即“莫知之”无乃尔是过与:为表示强调,宾语(“尔”)置于动词(“过”)之前,“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尔是过”即“过尔”何必公山氏之①之②也:为表示强调,宾语(“公山氏”)置于动词(“之①”)之前,“之

①”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公山氏之①之②”即“之②公山氏”亦何常师之有:为表示强调,宾语(“常师”)置于动词(“有”)之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常师之有”即“有常师”曾是以为孝乎:介词“以”的宾语(“是”)前置。

“是以为孝”即“以是为孝”按: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是一种常态,不论宾语是代词还是名词吾道一以贯之: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仁以为己任:介词“以”的宾语(“仁”)前置“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

五、此题意在通过加标点锻炼文言阅读能力,并提供具体了解仁的表现的扩展阅读材料“唾面自干”的成语即出自这个故事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

”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译文:娄师德身高八尺,方口厚唇为人深沉宽宏大量,有人冒犯自己,就逊让来自免,不露神色曾和李昭德同行,娄师德素来体胖,行走不快,李昭德怪他走得太慢,生气地说:“我被乡巴佬耽误了。

”娄师德笑着说:“我如果不是乡巴佬,又是何人?”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向他辞行将要赴任,娄师德教他遇事忍耐弟弟说:“有人将唾沫吐到脸上,我擦掉就是了”娄师德说:“不对擦掉唾沫,是没有顺从他的怒气,应该让唾沫自然干掉。

”狄仁杰没有辅政时,娄师德举荐了他等两个人成为同列后,狄仁杰几次排挤他任外使,武后发觉后,问狄仁杰说:“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说:“做将帅谨于职守,是否贤明我不知道”武后又问:“他知人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和他曾为同僚,没有听说他知人。

”武后说:“郑任用卿,是娄师德的推荐他确实知人”武后拿出狄仁杰的奏章,狄仁杰感到惭愧,事后感叹说:“娄公大德,我被他宽容却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啊!”◆【相关链接】《孔子人格的伟大意义》(《选读》第26页)

◆【附录—关于忠恕】有自己才有别人,有别人才有自己自己也许愿意只顾自己,但是自己和别人是相对的存大,离开别人不无所谓自己,所以他得顾到家族亲友,而社会国家更要他顾到那些不相干的虽人所以“自了汉”不是好汉,“自顾自”不是好话,“自私自利”“不顾别人死活”“只知有已,不知有人”的,更都不是好人。

所以孔子之道只是个忠恕:忠是已之所欲,以施于人,恕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件事的两面,所以说“一以贯之”(朱自清《论别人》)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已及人,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注释)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的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 ,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仁者爱人》练习参考答案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1.D  (A“与”通“欤” B“被”通“披” C“女”通“汝”)2.A (事:止,仅)3.D (恐怕,表示推测;AC代词;B怎么,表反问)4.D (D于是,承接;如果,假设 A恐怕,推测 B如果没有 C之乎,兼词)

5.B (使动用法; A意动 C形做名 D名做动)6.C (C状语后置; ABD例句宾语前置)7.C(是“仁者爱人”的志向,是普施仁爱,是仁人的境界)8.⑴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⑵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⑶五谷不分  植其杖而芸二、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⑵愿不自夸长处,也不自夸功劳⑶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三、答题参考:“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就积极方面来说的“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就消极方面来说的   二者不矛盾“积极为人”和“推己及人”这两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四、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4分)五、参考答案:子路轻财重义,心地单纯,光明磊落颜子有善而不自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子路偏于小圈子的荣辱,而颜回则心存人间大爱,其境界之高,是子路无法相比的。

孔子老安、友信、少怀,心怀天下,境界更高是修己以安人的仁者追求,是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情怀,是普施仁爱的仁人境界六、参考答案:⑴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⑵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3分)【参考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度狭小啊!”有人问:“管仲俭约吗?”孔子说:“管仲收取市租,家臣不兼职,怎么能算俭约呢?”那人说:“那么,管仲通晓礼吗?”孔子说:“国君设立照壁,管仲也设立照壁;国君为了邀结他国君主,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也有放置酒杯的坫台。

如果管仲通晓礼,谁不通晓礼呢?”(3.22)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管仲却不去死,能说他不具备仁吗?”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武力,这是管仲的功劳谁有这样的仁德啊!谁有这样的仁德啊!”(14.16)。

㈢我看孔子《论语·里仁篇》着重论仁,思考层层深入,进入到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因而弄通本篇内容对于理解孔子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开篇就碰到难题孔子说:“里仁为美”里有居义难道孔子真的认为“择居”有那么重要,成为成仁之首么?康有为认为“择邻里为熏德之要义。

此篇言仁,故孔子首贵择邻焉”(《论语注》)有人引孟子论函矢巫匠之术而认为孔子强调的是“择业”这些说法未必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实这里还是顺《论语· 八佾篇》而谈礼与仁相结合的关系荀子曾说:“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非仁也。

”(《荀子·大略》)荀子以“里”、“门”来喻“礼”,强调“礼”的重要孔子也是以“里”喻“礼”,而强调“仁”的重要首章既已提出“仁”的重要性,那么需要进一步阐述往后各章展开了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仁与智的统一。

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从本篇开始有多次记述孔子这方面言论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必然会自觉地实现道德原则,有知识的人也会懂得如何去实现道德原则在这里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孔子认为只有把仁与智统一起来,才达到了理想的人格。

以后儒家后学也常用“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第二、义与利的统一孔子开始把义、利作为一对伦理范畴,规定原则与功利的关系,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义”重在群体利益,“利”重在个体利益孔子并不完全排斥个体利益,相反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4.5)可是私利不能背离仁道他认为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果无所抑止地“放于利而行”,偏离于“义”,必然招致“多怨” (4.12),引发多种社会矛盾。

究竟是把“义”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利”放在首位,孔子认为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就是这个意思第三、为仁在己“君子”与“小人”,“好仁者”与“不仁者”有根本的区别。

前者是“义以为上”,后者是“利以为上”孔子认为造成两者不同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一个人是否真心实意努力为仁如以行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根本目标,就能从内心“好仁”,“恶不仁”好仁者既然以追求仁德为最高理想,那么就应该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不仁者”,更不能“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受“不仁者”所左右。

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从求仁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什么人从根本上来说都有为仁的能力这里已蕴涵着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以后孟子加以发展,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第四、言与行的统一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言行一致针对人们往往言过其行的弊病,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提倡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他还以古代贤人的道德榜样告诫弟子:“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对于口头上表示“志于道”,而行动上却“耻恶衣恶食者”,孔子非常厌恶地斥之为“未足与议也”(4.9)第五、一以贯之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4.15)的确如此,整部《论语》似有一根红线贯串始终,那就是“仁”的思想可是由于曾子立即答以已经明白,孔子未加以明说而其他门人疑惑不解时,曾子告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以忠、恕二道来表述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引起后世各种不同的诠释。

据《卫灵公》篇所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意一致“忠、恕”二者可看作为“仁”的内涵朱熹注释“忠恕”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心以待人,并将心比心,推已及人,不以己所不欲者施于人。

这与孔子所阐述“仁”的思想是相通的——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搜集整理㈣参考资料《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1.2)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l.3》)泛爱众而亲仁(《学而》l.6)。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3.3)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3)里仁为美(《里仁》4.1)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4.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4.2)仁者安仁(《里仁》4.2)

知者利仁(《里仁》4.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4.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4.4)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里仁》4.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里仁》4.6)

好仁者无以尚之(《里仁》4.6)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里仁》4.6)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里仁》4.6)观过,斯知仁矣(《里仁》4.7)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5.5)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公冶长》5.8)

不知其仁也(《公冶长》5.8)仁矣乎(《公冶长》5.19)未知,焉得仁(《公冶长》5.19)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6.7)樊迟问仁(《雍也》6.22)(《颜渊》12.22)(《子路》13.19)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6.22)仁者乐山(《雍也》6.23)仁者静(《雍也》6.23)仁者寿(《雍也》6.23)仁者虽告之口(《雍也》6.26)可谓仁乎(《雍也》6.30)何事于仁(《雍也》6.30)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6.30)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6.30)依于仁(《述而》7.6)求仁而得仁(《述而》7.15)仁远乎?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7.30)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7.34)

君子笃予亲则民兴于仁(《泰伯》8.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8.7)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矣(《泰伯》8.10)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乡党》9.1)仁者不忧(《乡党》9.29)颜渊\问仁(《颜渊》12.1)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l2.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l2.1)仲弓问仁(《颜渊》12.2)司马牛问仁(《颜渊》12.3)仁者,其言也诩(《颜渊》12.3)色取仁而行违(《颜渊》l2.20)

不仁者远矣(《颜渊》12.2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l2.24)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l3.12)刚毅木讷近仁(《子路》l3.27)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宪问》l4.1)仁则吾不知也(《宪问》l4.1)。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14.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l4.6)管仲不死,日未仁乎(《宪问》14.16)如其仁,如其仁(《宪问》14.16)管仲非仁者与(《宪问》l4.17)

仁者不忧(《宪问》l4.2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15.9)子贡问为仁(《卫灵公》15.10)友其士之仁昔(《卫灵公》l5.10)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l5.33)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15.33)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卫灵公》l5.33)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l5.35)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l5.35)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l5.36)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阳货》17.1)子张问仁于孔子(《阳货》17.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l7.6)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l7.8)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l7.17)

予之不仁也(《阳货》17.2l)殷有三仁焉(《微子》18.1)仁在其中矣(《子张》19.6)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l9.15)难与并为仁矣(《子张》l9.16)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尧曰》20.1)

欲仁而得仁(《尧曰》20.2)——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搜集整理【教师版】五、仁者爱人(教师版)班级: 学号: 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通“悌”,尊敬兄长  )。

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通“披”, 披散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字词)1.出则弟,谨而信                       ( 做事一丝不苟;诚信)

2.泛爱众而亲仁                        ( 广泛、普遍;仁人)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儒家文化经典)4.吾道一以贯之                         (学说、思想;贯穿)

5.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广泛;救济)。

7.尧舜其犹病诸                         ( 难、以为难)8.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之于” )9.可谓仁之方也已                       (实践仁;方法)

10.何事于仁                            (止,仅)11.盍各言尔志                          (何不)12.敝之而无憾                         

(使……破  坏)13.愿无伐善,无施劳                    (夸耀;长处;夸耀;功劳)1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使……安逸;信任;关心)15.固相师之道也                        (协助;规矩)

16.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古代丧服的一种;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上衣;下衣;盲人)17.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站起来;快步走)18.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大绳;用生丝拴在箭上,箭射出去可以收回)

19.不能死,又相之                     (辅佐 )20.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辅佐;称霸;使……正)21.微管仲,吾其……                  

(如果没有)22.自经于沟渎                         (自缢,上吊)23.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 信)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 弟子,入

则孝,出则弟               (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那么”)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且”)3.如有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且”)4.己欲立而立人                        (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那么”)5.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                (由连词“而”和动词“已”组成用于陈述句的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可译为“罢了”)6.吾道一以贯之                        ( 用,介词)7.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矣                (的,助词)8.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主谓间,助词)9.敝之而无憾                          ( 它,代词)

10.愿闻子之志                         ( 的,助词)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他们,代词)12.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的,助词)13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他们,代词)14.吾亦欲无加诸人                     ( 之于,兼词)15.尧舜其犹病诸(恐怕,猜测语气;之乎,兼词)16.何谓也                             (什么,疑问代词)

17.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怎么样)18.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哪里;仅仅)19.盍各言尔志”                      (何不)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

1.吾道一以贯之           (宾语前置;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2.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判断句;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状语后置;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

4.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啊)五、仁者爱人班级:      学号:      姓名: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管仲非仁者与                            B.吾其被发左衽矣C.今女安,则为之                          D.吾道一以贯之答案:D  (A“与”通“欤” B“被”通“披” C“女”通“汝”)

【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事:做事        B.尧舜其犹病诸        病:难,以为难C.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夸耀        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谅:信答案:A (事:止,仅)【 】3.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尧舜其犹病诸”中的“其”相同的是:A.民到今受其赐B.如之何其废也C.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答案:D (恐怕,表示推测;AC代词;B怎么,表反问)

【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尧舜其犹病诸                        吾其被发左衽矣B.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尧舜其犹病诸!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D.己欲立而立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答案:D (D于是,承接;如果,假设 A恐怕,推测 B如果没有 C之乎,兼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特点与“己欲达而达人”的“达”相同的是:

A.尧舜其犹病诸                     B.霸诸侯,一匡天下,C.愿无伐善,无施劳                 D.子钓而不纲答案:B (使动用法; A意动 C形做名 D名做动)【 】6.

下列倒装句式的性质与例句“吾道一以贯之”不相同的一项是:A.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B.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答案:C (C状语后置; ABD例句宾语前置)

【 】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孝弟,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

B.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孔子“仁”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孔子“仁者爱人”的具体行为表现。

D.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是孔子做人做事的态度,说爱心的扩充,是仁答案:C(是“仁者爱人”的志向,是普施仁爱,是仁人的境界)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⑵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⑶丈人曰:“四体不勤,,孰为夫子?”⑴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⑵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⑶五谷不分  植其杖而芸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⑵愿无伐善,无施劳(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⑵愿不自夸长处,也不自夸功劳⑶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11·2)【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忠” “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答题参考:“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就积极方面来说的“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就消极方面来说的二者不矛盾“积极为人”和“推己及人”这两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四、阅读下列文段,然后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其为“仁者”。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 ,而不是 参考答案: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4分)五、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只有孔子的“志”最接近“仁”?参考答案:子路轻财重义,心地单纯,光明磊落。

颜子有善而不自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子路偏于小圈子的荣辱,而颜回则心存人间大爱,其境界之高,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子老安、友信、少怀,心怀天下,境界更高是修己以安人的仁者追求,是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情怀,是普施仁爱的仁人境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⑴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⑵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参考答案:⑴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⑵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参考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度狭小啊!”有人问:“管仲俭约吗?”孔子说:“管仲收取市租,家臣不兼职,怎么能算俭约呢?”

那人说:“那么,管仲通晓礼吗?”孔子说:“国君设立照壁,管仲也设立照壁;国君为了邀结他国君主,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也有放置酒杯的坫台如果管仲通晓礼,谁不通晓礼呢?”(3.22)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管仲却不去死,能说他不具备仁吗?”。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武力,这是管仲的功劳谁有这样的仁德啊!谁有这样的仁德啊!”(14.16)㈢我看孔子《论语·里仁篇》着重论仁,思考层层深入,进入到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因而弄通本篇内容对于理解孔子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是开篇就碰到难题孔子说:“里仁为美”里有居义难道孔子真的认为“择居”有那么重要,成为成仁之首么?康有为认为“择邻里为熏德之要义此篇言仁,故孔子首贵择邻焉”(《论语注》)有人引孟子论函矢巫匠之术而认为孔子强调的是“择业”。

这些说法未必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实这里还是顺《论语· 八佾篇》而谈礼与仁相结合的关系荀子曾说:“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非仁也”(《荀子·大略》)荀子以“里”、“门”来喻“礼”,强调“礼”的重要孔子也是以“里”喻“礼”,而强调“仁”的重要。

首章既已提出“仁”的重要性,那么需要进一步阐述往后各章展开了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仁与智的统一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从本篇开始有多次记述孔子这方面言论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必然会自觉地实现道德原则,有知识的人也会懂得如何去实现道德原则。

在这里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孔子认为只有把仁与智统一起来,才达到了理想的人格以后儒家后学也常用“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第二、义与利的统一孔子开始把义、利作为一对伦理范畴,规定原则与功利的关系,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义”重在群体利益,“利”重在个体利益孔子并不完全排斥个体利益,相反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4.5)可是私利不能背离仁道他认为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如果无所抑止地“放于利而行”,偏离于“义”,必然招致“多怨” (4.12),引发多种社会矛盾究竟是把“义”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利”放在首位,孔子认为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为仁在己“君子”与“小人”,“好仁者”与“不仁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义以为上”,后者是“利以为上”孔子认为造成两者不同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一个人是否真心实意努力为仁如以行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根本目标,就能从内心“好仁”,“恶不仁”。

好仁者既然以追求仁德为最高理想,那么就应该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不仁者”,更不能“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受“不仁者”所左右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从求仁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什么人从根本上来说都有为仁的能力。

这里已蕴涵着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后孟子加以发展,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第四、言与行的统一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言行一致针对人们往往言过其行的弊病,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4)提倡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他还以古代贤人的道德榜样告诫弟子:“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对于口头上表示“志于道”,而行动上却“耻恶衣恶食者”,孔子非常厌恶地斥之为“未足与议也”(4.9)。

第五、一以贯之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4.15)的确如此,整部《论语》似有一根红线贯串始终,那就是“仁”的思想可是由于曾子立即答以已经明白,孔子未加以明说而其他门人疑惑不解时,曾子告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以忠、恕二道来表述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引起后世各种不同的诠释据《卫灵公》篇所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意一致“忠、恕”二者可看作为“仁”的内涵朱熹注释“忠恕”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尽己心以待人,并将心比心,推已及人,不以己所不欲者施于人这与孔子所阐述“仁”的思想是相通的——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搜集整理㈣参考资料《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1.2)。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l.3》)泛爱众而亲仁(《学而》l.6)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3.3)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3)里仁为美(《里仁》4.1)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4.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4.2)

仁者安仁(《里仁》4.2)知者利仁(《里仁》4.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4.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4.4)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里仁》4.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里仁》4.6)

好仁者无以尚之(《里仁》4.6)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里仁》4.6)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里仁》4.6)观过,斯知仁矣(《里仁》4.7)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5.5)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公冶长》5.8)

不知其仁也(《公冶长》5.8)仁矣乎(《公冶长》5.19)未知,焉得仁(《公冶长》5.19)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6.7)樊迟问仁(《雍也》6.22)(《颜渊》12.22)(《子路》13.19)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6.22)仁者乐山(《雍也》6.23)仁者静(《雍也》6.23)仁者寿(《雍也》6.23)仁者虽告之口(《雍也》6.26)可谓仁乎(《雍也》6.30)何事于仁(《雍也》6.30)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6.30)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6.30)依于仁(《述而》7.6)求仁而得仁(《述而》7.15)仁远乎?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7.30)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7.34)

君子笃予亲则民兴于仁(《泰伯》8.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8.7)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矣(《泰伯》8.10)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乡党》9.1)仁者不忧(《乡党》9.29)颜渊\问仁(《颜渊》12.1)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l2.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l2.1)仲弓问仁(《颜渊》12.2)司马牛问仁(《颜渊》12.3)仁者,其言也诩(《颜渊》12.3)色取仁而行违(《颜渊》l2.20)

不仁者远矣(《颜渊》12.2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l2.24)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l3.12)刚毅木讷近仁(《子路》l3.27)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宪问》l4.1)仁则吾不知也(《宪问》l4.1)。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14.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l4.6)管仲不死,日未仁乎(《宪问》14.16)如其仁,如其仁(《宪问》14.16)管仲非仁者与(《宪问》l4.17)

仁者不忧(《宪问》l4.2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15.9)子贡问为仁(《卫灵公》15.10)友其士之仁昔(《卫灵公》l5.10)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l5.33)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15.33)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卫灵公》l5.33)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l5.35)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l5.35)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l5.36)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阳货》17.1)子张问仁于孔子(《阳货》17.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l7.6)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l7.8)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l7.17)

予之不仁也(《阳货》17.2l)殷有三仁焉(《微子》18.1)仁在其中矣(《子张》19.6)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l9.15)难与并为仁矣(《子张》l9.16)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尧曰》20.1)

欲仁而得仁(《尧曰》20.2)——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搜集整理㈤经文解读【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解读】本章记载孔子的教学观:先“德”而后“文”,“德”有“孝”、“悌”、“谨”、“信”、“爱”、“仁”。

“入”、“出”互文见义,意即不论是“入”,还是“出”,都要讲究“孝”、“悌”前两句总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三句紧随,一气呵成,鱼贯而下,语势自然“孝”、“悌”、“谨”、“信”、“爱”、“仁”,孔子从六个方面告诫弟子。

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是死啃书本,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做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在前,修业在后。

这段话表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解读】本章曾子谈“一以贯之”之道,为“忠”为“恕”。

这一章颇有点旧小说创作的悬念法,给人感觉扑朔迷离这是孔子经常用到的模糊教学法,修养高的人悟其深,修养低的人悟其浅孔子点名问曾子,曾子悟性极高,“吾道一以贯之”,这一个“一”当指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吾道”之“道”,也即“仁”,曾子的确心领神会,应口而答。

曾子所理解的“道”或“一”,乃“仁”,然而曾子又恐其他弟子不懂,便以“忠”、“恕”二字回答,由孔子之道“一”,变为曾子口中之道“二”,似有篡改之嫌,实则是曾子以浅释深,以“二”释“一”“忠”、“恕”也是孔子仁道的两翼,“忠”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则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忠必知中,知恕必知外”(《大戴礼记·小辨》)“中”与“外”对举,“中”对“内”而言,行“仁”必得先有“忠”,尽心竭力为“忠”,“忠为体”“恕”对外待人接物而言,推己及人为“恕”,以己之心推人之心,“恕为用”。

由内及外,由“忠”而“恕”,“恕”不离“忠”,言“恕”则含“忠”,“忠恕”乃“仁”之两翼,曾子深得孔子的要义精微,故以“忠恕”二字,释“吾道”之“一贯”,也足见曾子能深入而浅出【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2)【解读】本章记载子贡对“恕”道的研究孔门“恕”道,标准定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研究“恕”道颇多,对这一句研究之后,颇有心得,将这一句话进一步具体化,如采取接续法的话,可以说成:“己所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勿施诸人”。

“己所不欲”,“己”字是主语,“不欲”是谓语,宾语省略,子贡将“不欲”的宾语补出:“人之加诸我也”“勿施于人”是一个动宾短语,缺主语和谓语,子贡将其主语和谓语补出“吾亦欲”,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清晰更具体,可见子贡研究问题的深度,对“恕”道理解把握的准确度。

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守住一个“恕”字,破不容易,何况子贡一向喜欢品评人物,臧否是非,扬善而不隐恶孔子说:“端木赐啊,不是你的修养所能达到的高度”【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解读】本章涉及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具有崇高德行又有最高政治地位,是德位兼备的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能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在孔子的心目中,只有尧、舜、禹、周文王、周公旦等古圣先王才够“圣”的资格他赞美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篇》8.19)孔子既赞其煌煌功业,又美其彪炳圣德。

“圣”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仁”则不同,“仁”是孔门道德修养中核心标准,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标准,“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且如影之随形、身之有影一样,“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其易行易做且又普通。

它又是一切美德美行的总和,是各项道德范畴的集中体现,体大而细微,博大而精深正因为如此,要完整地达到这一境界却又非易事但“仁”与“圣”不同,“仁”可力致,“圣”则非力而能致者也子贡不能分清“圣”与“仁”的区别,故而发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哪里仅仅是‘仁’呢?一定是圣人的行为啊!连尧舜这样的古代圣明君王做起来,都有困难。

”孔子认为“博施济众”超仁而达圣,那么“仁”在“施”与“济”的问题上到底如何去表现呢?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最大特点便是“推己及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立于人。

刘向在《说苑》中记载孔子说:“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反身而诚,由己及人从自己出发,推及他人,虽然没有办法像圣人那样博施济众,但能做到这些,也就是“仁”的具体表现,这就是“仁”与“圣”的区别。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及弟子的志向。

颜渊,孔门德行科高材生;子路,孔门政事科高材生子路是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于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乃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矜”字殊而意同,都为夸耀吹牛、表功是人生的一大忌讳许多人稍微做一点事,吃一点亏,便要吹嘘,请功“自伐者无功”,有功有劳者,凡一开口夸耀,其功便已从你嘴边消失矜伐夸耀者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有功也吹,无功也吹,闭口也吹,漫天地吹,口无遮拦地吹,直接吹嘘。

一种是谲吹,即转弯抹角地吹表面上看似谦虚,实际上是竭尽委婉曲折之能事这一种吹法不易被察觉,表面深藏不露,口口声声为人着想,实际上处处为自己着想,怕吃亏一旦被别人察觉,令人生厌以上两种吹法,均是没有隐忍宽宏忠厚之雅德。

颜渊能做到,实在是仁忠的风范“无施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孔门仁恕的表现孔子是圣人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少三代各有所属,社会一定安定和谐。

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子路是侠士,颜渊是仁人,孔子是“圣人”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朱熹说:观子路、颜子、孔子之志,皆是与物共者也。

才与物共,便是仁然有大小之别:子路,求仁者也;颜子,不违仁者也;孔子,安仁者也求仁者是有志于此理,故其气象高远,可以入道,然犹自车马轻裘上做工夫颜子则就性分上做工夫,能不私其己,可谓仁矣然未免于有意,只是不违仁气象。

若孔子,则不言而行,不为而成,浑然天理流行而不见其迹,此安仁者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九)【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解读】本章有两种断句方式,表现孔子的两种思想一是仁者爱物,将“不”字连上,读为“否”,“伤人乎否?问马”,意即先问人,再问马。

二是重人而轻物,即“‘伤人乎?’不问马”以人为本,问人不问马前一种解释与佛教观点趋于一致重视一切生命,万物皆有灵性,都在保护关爱之列后一种重人而轻物,似乎更接近孔子思想的真实,子贡曾经想撤掉祭祀用的羊,孔子则不同意,“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重而羊轻,这里人重马轻也当是顺理成章之事。

【原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解读】本章谈对丧者的礼仪,亦表对丧者的恻隐之心丧事饱食,从心理角度讲,无恻隐之心;从礼仪角度讲,不合礼制丧事不饱,内有恻隐仁爱,外有礼仪规矩,礼形于外,仁存于内。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谈的也是“仁内礼外”魏国的何晏说:“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宋代的邢昺说:“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故食而不饱以丧者哀戚,若饱食于其侧,是无恻怆隐痛之心也。

”【原文】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5.42)【解读】本章记载孔子“相师”之道。

这一段文字从表面上看十分简单,描绘了孔子接待盲人乐师的全过程,似乎没有深意,细加推敲,却也十分有趣犹如一篇微型小说,人物声口惟妙惟肖,毕现于眼前乐师前来会见孔子,孔子闻声出门,降阶而迎,扶助而行,遇到台阶,说:小心,抬脚,这里是台阶。

入席则说:请坐,这里是座席然后环座介绍,张三在这里,李四在那里,一一介绍完毕,孔子落座接待完毕,乐师离去紧接着师生又展开一场讨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这就是同乐师忙人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法。

”一则问“言”,一则答“相”,子张问“与师言之道”,所问甚小,孔子答“相师之道”,所答甚宽问的是“与师言”,答的是“与师行”,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良多趣味换个角度看这段文字,也颇有趣孔子的一言一行,均是弟子模仿学习的典范。

孔子在文献典籍中教人做人,在生活中教人做人,弟子们在文献典籍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圣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对盲人不轻视,而且更多的是施以仁爱之心仁爱、善良更多的表现在人们生活举手投足之间,不必专门去为善,平常中常有许多爱心的体现,正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爱就在我们身边,“相师之道”正是仁爱善心的表现另外盲瞽也常常是乐官的担任者,也是孔子尊敬的原因之一【原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居丧者、居官者、乐官盲人的礼敬方式。

孔子对隆装丧服、盛装礼服、乐官盲人三类人都表示极大的礼敬,不论长幼,“见之,必作;过之,必趋”,以示尊卑之礼,以表敬畏之心【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解读】这是孔子的生态观前人多说这是孔子的仁者之心,其实不然。

仁者既爱人,又爱物一说孔子“厩焚”,问人不问马,可见孔子贵人贱物一说孔子有仁物之心,那么既然仁物,持竿垂钓亦当禁绝,何须“钓而不纲”,五十步笑百步?伤一命是一伤,伤众命亦是一伤,何来仁物之心?本章谈的应该是生态观,如《贾子·礼篇》:所谈:“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泽。

”贾谊所谈的也是生态平衡的问题,不能赶尽杀绝,以便生衍繁殖,保持生物链的平衡又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所谈的也是生态问题【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解读】本章是孔子从正面对管仲所做的评价孔子对人的评价一般有两条标准,一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或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克己复礼”,“修己以安人”。

这是一条以“仁德”为核心的评判标准,即后来《礼记·大学》总结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后世汉儒宋儒加以发展而普遍认可的标准,也是儒家学说的主要标准另外一条很少引起人们注意,即孔子《里仁篇》中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即没有绝对的正确或绝对的错误,正确或错误均是相对的。

相对的标准是什么?是“义”,“义者,宜也”(《中庸》),“行而宜者之谓义”(韩愈语)这是一条十分灵活的标准,也就是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标准管仲开始和召忽一起辅助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齐桓公杀害了公子纠,夺得了君位。

召忽为公子纠殉难,自杀身亡管仲囚于鲁国却没有为公子纠而死,后来经鲍叔牙引荐给齐桓公,齐桓公不计前嫌,延请管仲担任齐国的国相,辅助齐政前文否定管仲,一般均认为他财用“三归”、“管事不摄”,非俭;“树塞门”、“有反坫”,非礼;奉主不死,非忠;改弦易主,非信。

不忠、不信、不俭、非礼之人,孔子却评价其为“如其仁,如其仁”,而且反复说两遍,可见孔子对管仲的充分肯定以及评判标准的灵活性灵活性是否没有标准呢?这就是超“仁”达“圣”的最高标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在孔学中,“仁”的标准和“义”的标准许多情况下是统一的,在其发生矛盾的时候,即采用“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标准,一切以“义”为参考标准,“不以一眚掩大德”对管仲的评价,表现了孔子评判标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这是后世儒学程朱理学和阴阳心学多有迷惑的地方,也是孔子光耀照人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一本能够改变当前文学作品阅读备考现状的书昔日宁波市文科状元、省并列第三名考生的语文老师领衔2018年浙江省高考状元的语文老师全程参与编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