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书文(书文体知识)万万没想到

一、“书”的内涵及分类“书”,即书信,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性文体。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词进言所写的公文与亲朋间往来的

书文(书文体知识)万万没想到

 

一、“书”的内涵及分类“书”,即书信,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性文体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词进言所写的公文与亲朋间往来的私人信件,均称为“书”因此,古代以“书”为标题的文章,实包括两种文体1.奏疏臣下向皇帝陈词进言所写的公文,称为“上书”或“奏书”,属公牍文的“奏疏”。

(亦称“奏议”类如,《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等,目的在于进谏2.书牍亲朋间往来的私人信件,单称“书”,或称为“书牍”、“书札”、“书简”,属应用文的“书牍”类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写作目的更私人化。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再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注意】由于很多古书信并不完整,称谓与落款也不尽相同。

二.“书”的发展春秋(公牍)→战国(去公牍化) →汉代(书牍) →魏晋以来(不断发展)1.最早的“书”与后世的书牍有很大不同,实际上是外交辞令的书面化,或更接近于列国之间交往的“国书”多用于列国士大夫之间的通问或交涉,实具有公牍文的性质。

;如,《左传》中的《巫臣遗子反书》《子产与范宣子书》2.渐渐的,人们在书中投入些个人色彩,谈个人见解,诉自己命运,虽仍谈政治事务,类似“奏书”,却又有所不同;如,《乐毅报燕王书》《与春申君书》《谏逐客书》。

3.直到汉代,书牌完全脱离了公牍的性质,而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如,司马迁《报任安书》、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三、“书”的特点(1)书信的内容广泛其内容可以包罗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军国大事,讨论学术,评述人物,推举自荐,倾诉个人境遇,以至日常所感所思,皆可入“书”可以说,在所有文体中,书信所可容纳的内容是最为广泛多样的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与朋友分享沿途美景,李陵《答苏武书》为自己投敌辩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想打动太尉韩琦,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2)书信的写法灵活它完全看作者的需要而定:可以叙事,可以说理,可以言情:可以长,也可以短作者要把自己的“心声”明白从容地进献或酬答给对方,对书信的要求无非是清楚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性情,从容不迫地抒写自己的情感、怀抱。

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充分抒情,韩愈《答李翊书》则偏重议论,讨论“气”(道德、文学修养)与“言”(文学创作)的关系(3)书信个人色彩浓郁,且实用性强书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是极具实用价值的一种文体:

如,韩愈的很多“书”都是带有如今的求职信、自荐信、宣传海报等等的作用:《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是他给当时的宰相写信,想以文章打动宰相,以求取到宰相的引荐和提拔:《与陈给事书》是他给日益升迁的陈给事写信以求恢复友谊,重新互动,为自己的仕途铺路

:《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他参加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信,希望别人能帮他做些宣传,扩大自己的声誉【解析】此外,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也在很多“书”中涉及了文学批评、文学理念等等,可见,“书”的功能广泛而实用(4)同时,除了那些纯属应酬性的往来信件以外,它总是且有一定目的和为了其一需要而写,而且是希望在思想感情上与对方有所交流,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同情。

因此,相比其他文体,书信更加带有个人的以至私人的色彩,更能够直接披露作者的直性情,使人们能够了解到作者更为深入的情况和细微的心曲这也使其具有了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的史料价值(甚至要大于碑传)我们可以从书信中,比较多地看到生活的真实和思想感情的真实。

:四、阅读技巧1找出收信人是谁书信除了尽情达意以外,更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讲求立言的得体因此,在措辞以至格式上,要分清上下、尊卑、亲疏等各种关系,这在古代社会是十分严格的那么,书信的对象,决定着书信写法、语气和款式的不同。

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姓名:文章(如标题)会直接给出②官职:文章(如标题、称谓)会直接给出③和作者的关系:朋友/上下级/崇拜者/陌生人(可从标题、称谓或首尾推断或找出)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可知收信人为裴迪,身份为秀才,从作者在山中还给一位并未为官的人写信,可猜测他们是朋友关系。

(注:裴迪是王维隐居生活最投契的伙伴,他们曾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后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当然【补充】常见称谓:足下/吾子/执事=您,仆=我,白=说,钧裁即对上级裁决的敬称2.判断是写信,还是回信。

可通过标题判断:与……书/上....书--写信答….…书/报…..书--回信如,《与薛寿鱼书》《上池州李使君书》--写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答王庠书》--回信3.明确信件主要内容(1)明确写作缘由:。

一般来讲,作者都会在开头表述清楚写信/回信的缘由如,《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的开篇,作者直言自己得知朋友家失火,特写信来贺!“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再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开篇提出收到对方的来信,知晓其意,特回信回应: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尤其是“写信”时,有些作者会“委婉”地说明来意,这时就需要我们从后往前找缘由。

如,苏轼《上梅直讲书》是他进士及第给考官(梅尧臣)写的感谢信,但文章开篇却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只在结尾略表现自己的心迹:“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2)明确内容、主题:【写信】很多时候,写作缘由和信件正文花了大量笔墨的内容并不直接相关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缘由下,进一步找出作者是通过写什么样的内容、主题来实现自己的写作初衷的。

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的目的是想拜谒韩太尉,得到其赏识而文章主要谈论的是自己的“养气说",这才是文章的内容和这部分内容的主题,当然这些内容,主题都是为了得到拜谒机会而服务的"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此处省略400多字)…辙之来也,干山见终南,嵩,华之高,干水见黄河之大目深,干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刷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才表明目的)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干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3)情感态度包括:对收信人的态度情感。

/对自己的情感期许这部分通常从信件的开头或结尾中体会:一些应用性或目的性很强的书心,如自荐信、求荐信,感谢信态度都很清楚,不同篇目间也大同小异(有差别也比较细微),无需花太多时间来思考:如,韩愈的多篇“求职信”都表达对对方的敬重和仰慕,作为写信人他的态度通常很谦卑,体现出了当时学子求仕时的一些无奈,若换做李白来写这种信件,自然也要表达对对方的赞美,表达原与之结交之意,只是态度会不卑不亢、甚至带些自负,但并不影响整体的情感倾向。

另一部分很私人的、即兴而写的信件需要我们根据两人的关系,综合写作的原因、讨论的内容来分析、体味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抛开了很“官方”的求知、自荐等目的,也自然表达的不是公式化、程式化的的情感态度,在与友人分享山水美景时,同时表明自己的心迹,也以此问候和安慰友人。

这是比较个性化的需求,不同篇目间会有较大的差异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详尽地抒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堪比自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可见其对政治,对世事,对人生的态度;很多进谒显贵,勉励后学的文章让我们看到清高文人积极

“入世”的一面,也看到他们在文学上,政治上,思想上的精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