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文官还是武官)新鲜出炉

西汉时期是中国文官制度发展的起步阶段,后世许多制度的雏形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在制度层面上,汉承秦制,以三公诸卿作为中央文官队伍的主干力量。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文官还是武官)新鲜出炉

 

西汉时期是中国文官制度发展的起步阶段,后世许多制度的雏形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在制度层面上,汉承秦制,以三公诸卿作为中央文官队伍的主干力量三公之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司其职而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副手,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显赫一时。

很多皇帝的亲信重臣都曾经出任过御史大夫,虽无丞相之名,但依靠皇帝的威望,权力与丞相几乎相差无几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国家上层的腐朽,御史大夫的地位也不断地被减弱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戚势力,御史大夫空有副相之名、监察之权,却也无能为力。

只能成为了改朝换代过程中的旁观者,难挽狂澜于既倒具体的官职也由最初的御史大夫变为了西汉末的大司空,再到东汉的司空,实际权力已经不可与西汉前期同日而语中朝官和尚书台正式崛起后,御史大夫的政治权力空间再一次被压缩。

东汉时期,司空逐渐变为了执掌土木营造的二流角色可以说的上是一路走来,五味杂陈其具体如何,且待笔者慢慢道来

西汉地图浅谈汉代的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一职设置于秦朝,秦始皇时期担任御史大夫的是原本的武将冯劫,后来在秦二世时期因为阻谏阿房宫工程而被杀汉朝建立后,保留了御史大夫的建制根据《汉书》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御史大夫印事实上在高祖征讨天下的时期,军队中就已经有了御史大夫一职比如汉王帐下的猛将周苛就在楚汉战争中担任过御史大夫,建国后他的弟弟周昌继任御史大夫在这一时期,御史大夫主要负责匡正天子的言行得失比如周昌就曾经当面反对汉高祖废长立幼的举措。

而汉高祖也对于周昌大为倚重,下令“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由此确定了御史大夫的政治地位,从高祖时期开始御史大夫就成为仅次于相国的文官集团二号人物但是,此时的御史大夫虽然地位显赫,不过却未必是天子的宠臣,也就意味着御史大夫的地位还不稳定。

直到文帝继位时,这一情况才有所改观文帝被拥立为天子时,由张苍出任御史大夫而张苍本人和当时的汉文帝刘恒极有渊源,在汉文帝为代王时,张苍就是代国的丞相在拥立代王为天子的诏书中,张苍也以御史大夫之名附议,原文为:。

“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硃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列侯、吏二千石议,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

张苍像从此时开始,御史大夫与皇帝的关系开始亲近起来张苍在几年后出任丞相,也是西汉经由御史大夫胜任丞相的第一人后来张苍年老去职,继任者也是当时的御史大夫申屠嘉这二人都是高祖时期的开国功臣,是第一代军功贵族集团在文帝晚期硕果仅存的元老。

委之以重权,尊之以高位是汉文帝时期彰显恩宠的重要途径 到了汉景帝时期,随着第一代军功贵族的凋零,御史大夫一职就开始真正由皇帝的亲信出任第一位有代表性的就是晁错晁错在文帝时期就是太子刘启的太子舍人,后来升任太子家令,据《汉书》记载:“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从此开始,晁错成为了太子的核心幕僚,与太子的关系也越发亲近太子继位后,晁错先是出任内史,执掌京畿地区后来很快又直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如此快的升迁速度在汉代实属罕见,由此可见皇帝对于晁错的宠信程度之后的刘舍(项羽之侄)、卫绾(景帝护卫)都是经由御史大夫担任了丞相。

他们俱是天子的近臣,与汉景帝有很深的渊源,这对于他们的仕途无疑是最大的助力

御史大夫晁错 汉武帝时期,酷吏当道,御史大夫一职也长期被酷吏集团所把持皇帝在此期间设立十三州刺史巡行天下,监察地方,这些酷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十三州刺史的最高长官,监察的触手直接伸向了全国各地与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执金吾不同,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是酷吏集团中的佼佼者所能够担任的最高官职。

张汤、杜周、暴胜之等人一生最高的官职就是御史大夫借由掌管刺史的便利职权,很多酷吏开始干涉其他领域的政务,这也引起了皇帝的不满如武帝晚期的御史大夫暴胜之为在巫蛊之乱中纵放戾太子的丞相府司直求情,因为遭到了皇帝的严厉斥责,暴胜之惶恐不安自杀身亡。

由此之后,御史大夫一职就渐渐远离了酷吏集团,回到了以儒生为代表的文官体系之中在宣帝登基之后,御史大夫升任丞相的例子明显增多,前后多达十数位御史大夫升任了丞相比如魏相、萧望之、邴吉、黄霸等等并且这逐渐成为了政治惯例,到了西汉末期几乎每一任御史大夫都会在最后出任丞相,虽然任职时间长短不一,但御史大夫的确已经成为了丞相的第一候补,充分凸显了副相的待遇。

从御史大夫到司空 不过,到了王莽执政前后,御史大夫的地位却遭遇了断崖式下降西汉晚期,御史大夫再度更名为大司空但是地位却已经一落千丈比如王莽时期的亲信甄丰在汉朝担任大司空,可是到了王莽的新朝却只获得了更始将军的职衔。

此外的大司空彭宣在王莽初掌权时,为了避祸辞官归隐之后的大司空王崇也乞求辞官而不得,最后被家中的奴婢毒死东汉建立之后,大司空一职去“大”字,称司空,权力也被大大削弱已经成为管理土木建筑,皇家营造事务的官员。

据《后汉书》记载:“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

”由此可见,司空权力的下降应该是三公之中最快的一位,由国家副相沦落为土木俗官汉代御史大夫为何会有如此的政治生涯 在御史大夫的黄金时期,这一官职甚至比丞相还要引人注目因为丞相虽然是百官之首,但是责任和义务也非常的重。

在汉武帝时期,丞相自杀的的频率非常高而且,丞相的位置万众瞩目,权力的行使实际上并不自由而御史大夫不仅拥有众多的下属机构,还是全国监察方面的最高长官,也就意味着只要能够长期获得皇帝的宠信,他的权力几乎就是无限大的。

所以,晁错担任御史大夫,敢于削减诸侯王的封地甚至他的父亲以服毒自尽的手段来劝阻也难以说服他,其膨胀之势可见一斑武帝时期的酷吏更是权力膨胀最典型的例子,张汤、杜周等人阿谀奉承,谄媚逢迎,干预司法杜周在后期更是大肆敛财,子孙因此而富足。

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御史大夫仿佛就是一个信息的终端,全国的刺史上传回来的信息都要由御史大夫上达天听,这就使得御史大夫的权势不断提升出现了西汉前期,比肩丞相,睥睨百官的政治经历

秦汉官制 第二,御史大夫是皇帝制衡丞相的一枚重要棋子在西汉前期,丞相的选任往往不能由皇帝随心所欲,要考虑许多内在的复杂因素比如武帝之前,丞相一般都要由开国功臣集团中的元老充任但是御史大夫的选拔则基本上可以由皇帝乾纲独断。

给予御史大夫副相的地位既可以将自己的亲信顺利安插进核心决策集团,也可以为未来的朝廷秩序打下铺垫御史大夫的副相身份也可以让他有更长的时间去接触、分担丞相事务接替丞相便可以更加得心应手,避免出现工作上的混乱。

所以,御史大夫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不过随着三公权力的集体下降,御史大夫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鸡肋,已经失去了监督百官的威权和制衡相权的能力特别是太尉(大司马)在西汉中期的崛起,造成了整个文官制度的混乱东汉建立之后,中朝官和尚书台的坐大也使得御史大夫的职权被削弱分割。

最后,只能是沦为负责水土营造事务的事务性官僚,风光不再御史大夫职权的变更对于后世的影响 御史大夫作为西汉王朝的副相,在一定时期对于国家的发展有杰出的贡献在晋代之后,御史大夫(大司空)一直并不常设唐代重新设置御史大夫,专掌监察执法。

此时的御史大夫已经没有了副相的风光,只是专职的监察长官宋代不设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台长明代燕王朱棣陷南京,将御史府改回都察院,自此御史大夫遂废在中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中,三公诸卿的金字塔型结构是最初的雏形,也是最稳定的存在。

根本就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文官流动、递补、上升、下沉的运作体系御史大夫就是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既可以由诸卿升任,也可以递补丞相这就实现了上下层的流动和交互,这也是西汉二百余年从未出现过一位奸相的原因所在。

司空逐渐成为负责营造事务的俗官 综上所述,西汉的御史大夫继承了秦代的基本设置在西汉中期,皇帝的宠臣大多出任此职这一官职既握有比肩丞相的重权,同时又不承担丞相肩上的重责负责监察百官,派出刺史巡行天下,炙手可热。

因此在御史大夫任上,因为权力膨胀的缘故很多人难以善终晁错、张汤皆难以寿终正寝在汉代末期,由于王莽篡政,御史大夫(大司空)的职权被大幅消减到了东汉时期,更是沦为了负责全国水土营造的职官,失去了原本的显赫地位。

但是,它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前进与发展还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后世文官制度的建立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汉书》、《后汉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